自燃的電動車正在不斷“勸退”潛在的車主


自燃的電動車正在不斷“勸退”潛在的車主

“自燃嗎?不自燃不買。”

這是一位網友在微博的特斯拉廣告下方,充滿揶揄意味的一句留言。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卻折射出近期電動汽車頻繁“燃燒”對用戶心理的影響。

在上海特斯拉地下車庫自燃事件尚未公佈正式調查結果之際,近日,美國舊金山一輛停在用戶私人車庫裡的特斯拉Model S又發生自燃。幸好消防隊員及時撲滅了火勢,沒有出現人員傷亡,而關於起火的原因,當地消防部門表示正在進行調查。

自燃的電動車正在不斷“勸退”潛在的車主

另外,前不久一輛蔚來ES 8在其官方授權維修中心進行維修時發生自燃,也引發了外界關注。事後,蔚來官方發佈公告表示:導致車輛自燃的原因是該車輛此前底盤曾遭受過嚴重撞擊,導致電池短路,最終發生自燃。

由於公眾的高度關注,包括特斯拉、蔚來、比亞迪等品牌純電動車近期的自燃事件,迅速引發了消費者的熱議。無論是哪一個品牌發生的自燃現象,外界可能都無法真正瞭解到背後的原因,廠家一定會找出更多第三方問題,而車主未必都會認同。

不可否認的是,頻繁的自燃事件令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潛在用戶,在選購時多了一絲隱憂。

新能源車自燃引發的安全話題

頻繁自燃的事件讓消費者擔憂的同時,很多人也都在疑惑:為什麼電動車會自燃?電動汽車是否安全?

兩週前特斯拉CEO馬斯克曾經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很多媒體對每年數千起燃油車自燃致死事件視而不見,卻對一次沒有人員傷亡的特斯拉車輛自燃事件採用雙重標準。

言下之意,這麼多燃油車自燃你們媒體不去關注,我們才幾輛車出事就連篇報道,實在是太“偏心”了。那麼,媒體是不是很過分?

老話講:拋開基本比率談概率,都是耍流氓。這裡先將燃油車和純電動車的自燃概率做一個對比。

自燃的電動車正在不斷“勸退”潛在的車主

電動車方面,以目前行業標杆特斯拉為例。根據公開報道顯示,目前全球範圍內特斯拉的自燃事故約在50起左右,而根據特斯拉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2003年成立至2018年底,特斯拉總計售出車量接近50萬量(其中2018年共銷售24.5萬輛)。由此可以推算出特斯拉的自燃率約在萬分之一左右。

燃油車方面,以上海市為例,根據上海消防部門早在2011年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共接到900多起汽車燃燒火警,平均每天約3起,其中大部分為自燃”。而截止2011年上海機動車保有量為329萬量,基本均為燃油車。如此可以粗略計算出,2011年上海地區汽車自燃的幾率超過萬分之二。

當然,上海地區燃油車的自燃率不一定具有普遍意義,但是僅從自燃概率上來看,特斯拉汽車的自燃率相比傳統燃油車並不誇張,甚至是略低一點兒。那麼,輿論為何如此關注電動汽車的自燃事件?因為這幾方面因素:

首先,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純電動車的車齡都相對較短,同時純電動車的市場保有量遠不及傳統燃油車的百分之一。這樣的前提下,現階段純電動新能源車的自燃概率顯然缺乏說服力;其次,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車企,都是標榜著“高科技、先進技術”的科技企業,公眾自然要給予更高的期待。尤其是近幾年剛剛上市的一些電動汽車就頻頻出現自然現象,如果在更長年限後隨之出現了電池以及元器件老化,自燃概率是否繼續增加?

這個問題,誰也不敢打保票。有出行領域的分析師對懂懂筆記表示:“電動汽車自燃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電池和車內的連接件。電池是因為目前電池生產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車輛續航,從而提升電池能量密度或提升充電功率,而目前行業內的標杆企業松下,都無法保證完全的安全。另外由於電動車的連接件都是大量使用高壓線束,相較於傳統燃油車的機械以及油管路連接,雖然能量損耗低,但自燃的風險也更高一些。”

自燃的電動車正在不斷“勸退”潛在的車主

的確,電池能量密度直接影響到續航里程;而高壓線束這一電動汽車中所有重要部件的關鍵連接件,更是對散熱、阻燃、使用壽命、導體電阻方面有著極高技術要求。

當一些電動汽車企業為了解決續航焦慮而增加電池能量密度時,這一塊的隱患自然也就隨之放大。目前市面上的電動汽車普遍使用三元鋰電池,實際上就是將大量的高能量密度鋰電池捆綁在一起。儘管電池企業和車企做了相應安全措施,但由於其物理特性,現階段依然很難完全規避風險。至於各企業在高壓線束及其他關鍵部件方面的技術水平差異,也會導致隱患的可能性參差不齊。

從自燃的概率上來看,即便電動汽車的自燃概率低於傳統燃油車,但由於其本身的產品特性和公眾的期望值,會更容易被媒體所關注,這也導致相關的負面影響會進一步擴大。對於馬斯克而言,既然認了媒體曾經做出的“硅谷鋼鐵俠”美譽,就別抱怨公眾對特斯拉如此高的要求。

換個角度看,這並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作為面向未來的明星企業,鮮花掌聲和質疑指責本就是對等的。更何況對於售價數十萬元人民幣的高檔電動汽車而言,自燃問題本身就要比大多數的十萬元級別燃油車更容易引發焦慮。

這些高關注度,在企業獲得成功突破時會是一種助力,在企業遭遇困難時也將成為一種阻礙。而現在自燃問題的關注度,就是橫在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鴻溝”。

每一次事故都是對一些用戶的勸退

自燃的電動車正在不斷“勸退”潛在的車主

沒有人會否認電氣化、智能化是汽車工業的未來。不過就目前來看,受制於純電動汽車的產品力和技術瓶頸,大部分中國用戶在選購純電動產品時,多少會帶著一些規則和限制後的無奈。

而消費者在作出選購純電動汽車的決定後,最大的顧慮除了續航能力及充電基礎設施的不完善,自燃事件的頻發也使得車輛本身的安全性問題,成為更多用戶的焦慮重點。

對此,懂懂筆記在北京和深圳的純電動汽車專賣店分別走訪了多位準車主。對於自燃的風險,他們的態度都非常明確,都強調無論如何安全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這幾次部分品牌的自燃事件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對電動汽車的選擇。

其中,北京消費者曹先生對懂懂筆記表示:“我真不想買純電車,但手裡只有新能源指標。原本打算買(某品牌)來著,後來看到武漢那個自燃的事兒,雖然不是電池的原因吧,但還是有些不放心,現在也在看其他一些品牌。”

由此可見,現階段用戶對於新能源車的信任度並不高。而且,由於媒體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高度關注,每一次的負面消息也會直接用戶的購買決定。可以說,在當下這個前期培育市場的重要過程中,每一次諸如自燃這樣的負面消息,都會嚴重影響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但是,這也是造車新勢力必然要承受的成長陣痛。

對於仍在發展初期的純電動汽車行業而言,從業者應該清楚認識到,現階段選擇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絕大多數用戶,或許並不是因為你的汽車已經做到足夠優秀,而是因為更多客觀原因所致。

眾所周知,時間對於正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比拼的年輕企業來說有多麼重要。此前,車和家CEO李想就曾坦言“自己的資金窗口期只有一年”。所以,對於他們而言需要儘快讓自己的產品上市銷售,從而讓資金流動起來。但是,時間緊不是忽視安全的理由,新聞中的自燃事故也提醒著行業內的從業者:不能因為追求高續航、快速充電而放鬆對安全的重視。

從現階段來看,大容量電池和超快充電是已經成為未來純電動汽車選購的必備條件。但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高度安全的基礎之上,一款優秀的產品除了上述條件,同時要關注安全性、穩定性以及電池系統的長循環壽命,否則就別嗔怪媒體的“偏心”和“熱情”。

——————————————————————————————————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佈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