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莊鄉:塘塘碧水潤民生

本報訊 (記者 付永奇) 遠處,挖掘機開足馬力,伸長吊臂,加緊作業;近處,幹群手執鐵鍬,揮汗如雨,幹勁十足。5月12日,在湯莊鄉付樓村的坑塘邊,幹部群眾齊動手,清理塘內垃圾,整治坡岸。

商水縣素有“五湖十八坡”之稱,30年前幾乎村村都有一塘碧水方便村婦洗衣淘糧。近年來,隨著農村垃圾增多,造成塘水汙染、蠅蚊亂飛,村民只得捂鼻繞行。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今年以來,該鄉認真貫徹落實市、縣關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要求,以問題整改為導向,以坑塘改造為突破口,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全鄉已完成坑塘治理54個,正在治理12個,取得階段性成效。

加強領導,責任到位。該鄉把坑塘治理改造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一項“硬指標”“硬任務”,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全力推進。成立鄉農村坑塘改造建設指揮部,由鄉黨委書記任政委,鄉長任指揮長,班子成員包點,鄉村幹部包坑塘、包任務、包措施、包落實,全方位加強對坑塘改造工作的統籌安排和落實。實行村黨支部書記負責制,明確管理責任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真正做到坑塘管理全覆蓋、無死角、無盲區。加強督查,要求各村必須明確改造任務,倒排工期,明確時間節點,兩天一彙報整改情況。同時,成立督查組,每天派人對各行政村坑塘改造情況進行督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及時整改,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分類施策,注重實效。針對全鄉不同坑塘的實際情況,該鄉組織專人進行實地調研,研究制訂治理方案,建立工作臺賬,真正做到因坑施策、一坑一策。對轄區內坑塘進行逐個排查,結合各村環境整治實際,對每個坑塘制訂不同的治理方案。聘請專業隊伍,利用大型挖掘機械清理垃圾、汙泥,整治坡岸,並結合地形進行綠化、美化規劃,逐步改善水生態,恢復坑塘功能,美化人居環境。

多措並舉,市場運作。為順利推進坑塘改造工作,該鄉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宣傳,給村民算好環保賬和經濟賬,讓村民認識到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和坑塘改造帶來的經濟效益,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採取市場運作,本著誰承包、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通過公開招標,採取個人承包、合作經營等市場化運作模式,由承包人出資對坑塘進行集中治理和經營管理,有效解決坑塘改造的資金和管理問題。創新模式,採取“集體+農戶”的方式,村裡負責坑塘周邊的綠化美化,個人負責改造坑塘;實施大小坑塘“打捆式”治理,面積小、位置條件較差的坑塘要與面積大、位置條件較好的坑塘進行“打捆式”招標,確保每個坑塘都能得到改造;挖大填小,即在整治面積大的坑塘的同時,填平面積小、價值不大的坑塘,增加集體土地用地。

以獎代補,獎罰分明。該鄉拿出10萬元資金,採取以獎代補的方法,設立一、二、三等獎,對坑塘改造成效顯著的行政村進行獎勵;對完不成目標任務的行政村進行通報批評,並取消其年終評先資格,確保讓幹事創業者在政治上有榮譽、在經濟上得實惠。

湯莊鄉黨委書記潘建甫告訴記者,該鄉坑塘改造目前已經在多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一是美化了農村環境。在把淺小坑塘填平後,再對其進行綠化、美化,用於建設遊園、文化廣場,目前已改造建設文化廣場2處。二是發展了農村經濟。對深大坑塘,通過改造加固,用於養魚、植藕等,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三是盤活了農村閒置資源。通過整理改造,對外承包坑塘150多畝,新增集體用地36畝,增加集體收入10多萬元。四是消除了安全隱患。坑塘改造後,由承包人管理,明確責任,有效消除學生溺水隱患。

岸平草綠景色美,塘塘碧水潤民生。經過治理,湯莊鄉各村坑塘裡的水乾淨了,斜坡硬化綠化了,人居環境實現了大變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