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在南安市豐州鎮燕山舊街,有一座典雅的閩南古厝,她有一個古雅的名字叫燕山小築。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跟大多數古厝的命運一樣,因為無人居住,而閒置多年。但是,燕山小築又比大多數古厝幸運,因為有一群心懷夢想、極具家鄉情懷的“70後”抱團發起,租下燕山小築,改造成文創基地。

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燕山小築位於燕山路108號。近日,海絲商報記者走進這座古厝。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從木質的大門推門而進,看到的便是被綠意點綴的小院,進入大廳,詩情畫意撲面而來,斑駁的光影從天井“跑”進古厝,蓮花在一角含苞待放,三兩遊客落座品茗,古厝內的時光顯得愜意、悠然。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步入燕山小築大廳,屋頂玻璃讓採光更好,也有傳統天井的味道。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本來我們就在物色一個文創基地,去年機緣巧合下,來到豐州看到這座古厝閒置,一眼便‘相中’了。”豐州燕山小築古厝文化倡導者曾國思告訴海絲商報記者,自己雖是洪瀨人,但以前在豐州華僑中學就讀,經常走街串巷,對這一帶的古厝早就有了感情。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進門的玄關是重新修砌的紅花磚牆,充滿閩南韻味。

古厝原為旅印僑胞黃印麻先生於1955年傾力建造,佔地兩畝、擁有房間15間,融合了中外建築風格及民俗文化,造型獨特、磅礴大氣。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改造後的園林景觀

燕山小築曾作為燕山黃氏子孫開展民俗活動的場所,在南安華僑中學創辦初期,兼做建校期間的辦公場所,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古厝因無人管理修繕,漸漸被人們淡忘。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改造後的園林景觀

曾國思相中燕山小築後,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努力,才成功租到這座古厝。本著對古建築敬重的心態,在不改變主體結構,修舊如舊、保存華僑風格的前提下著手進行改造。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花園入口

改造工程歷經了4個多月,投入了200多萬元,改造成閩南特色風格的展覽館,共有會客廳、體驗區、休閒區3個區域,在庭院景觀佈置上,整體參照蘇州園林格局,改造了將近1000平方米的綠化景觀。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亭臺樓榭

文創基地於2019年1月23日正式對外開放,定位是“弘揚海絲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致力於打造成豐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和古城會客廳。開放至今,已接待訪客上萬人次。

古老的雕花床板,成了藝術吊頂

老舊的門框變身成裝飾品;古老的雕花床板被做成了藝術吊頂;老舊的收錄機重新播放著老磁帶……仔細環顧古厝,不難發現古厝改造融合了曾國思巧妙的心思。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一盞吊燈又讓這裡成了中西合璧。

古厝展覽館內除了書畫、木雕、石雕、陶瓷外,還有曾國思的私人藏品。從小小的“三寸金蓮”、水杯茶壺,大到雕刻的石頭、家用的縫紉機……400件左右的收藏品,最早可追溯東晉時期,最晚約為20世紀70年代。曾國思將之細化歸類,分為鞋履博物館、紅色文化館、茶文化館等。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曾國思正在保養他的“寶貝”。

豐州作為千年古鎮、海絲起點,延續百年的古厝以及傳統文化、工藝品,都是豐州珍貴的資源。據瞭解,近年來,豐州鎮已啟動“拯救老屋計劃”,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積極保護、搶救和開發利用豐州歷史文化遺產,希望通過重修古厝以發展古街業態,同時保護古厝,吸引年輕人迴歸。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閩南建築特色——滴水獸:五福臨門

“燕山小築是繼‘豐州小燈塔’之後,豐州鎮黨委政府為了更好地傳承閩南文化、活化海絲基因、留住鄉愁記憶而打造的又一文化IP。”豐州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燕山小築融古城與古玩、文脈與文創、名家與名作特徵於一體,這是一項新興跨界合作的產物,也是古城新興業態發展的“試金石”。

來源:海絲商報 記者賴香珠/文 李想/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