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誰能夠將天上月亮電源關掉,它把你我沉默照得太明瞭。關於愛情我們瞭解的太少,愛了以後又不覺可靠。”

“若不是因為愛著你,怎麼會夜深還沒睡意。”

在我的青春裡,莫文蔚一定是出現頻次最高的女歌手之一。直到現在,有時候和好朋友們在異鄉的酒店或是海灘,打開隨身帶著的小音箱,聽到熟悉的歌詞,依然會感懷。

除了歌手,填補起青春感情裡那些殘缺或裂痕的,一定還有作詞人。而“姚謙”這個名字,喜歡音樂的你一定不會覺得陌生。

除了我喜歡的姚謙給莫文蔚寫的《電臺情歌》《愛情》,他也提筆為王菲寫出了《我願意》:“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為劉若英創作了《分開旅行》:“我選擇去洛杉磯,你一個人要飛向巴黎”。

在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筆下的太多歌詞都成為了我們的記憶,姚謙本人也成為了“一代人情感的守望者”。

而如今,姚謙並沒有放緩創作的腳步,雖然音樂人的身份只佔據他當下生活的一部分,但他還是用一本和音樂有關的書《我們都是有歌的人》,記錄下帶著共同記憶,你我曾為之動容的歌曲。那些歌不僅陪著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刻,也如同一個溫暖的擁抱,讓我們在走向未來的路上不再是一個人。

李宗盛、陳綺貞、楊千嬅、劉若英……一個個熟悉的歌手,一首首熟悉的歌,姚謙為我們分享著歌裡的溫暖、孤獨與勇氣,他依舊是那個最能表達你我真實的感受,帶我們發現熟悉卻陌生的自己的人。

這一次,在聽了這麼多年姚謙的歌之後,我也終於有機會和他聊了一聊,關於青春、感情、成長、旅行的一切——

從音樂人到做作家,你覺得最大的改變是什麼?作詞人,唱片公司高管,金牌伯樂,收藏家,策展人,作家……有沒有哪個標籤是你更喜歡的?還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想要去嘗試的?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我在進入唱片公司製作部之前,是做copywriting(文案寫作)相關的工作,做一些創意和文字工作。也因為有那段經歷,瞭解到一些背景資料,後來才有機會臨危受命寫下我的第一首歌詞。

我一直都跟文字有關係,一直在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文字工作」從沒間斷。後來只是把我一些寫過的專欄文章整理出版,嚴格來說,我還不覺得自己算是一個作家。

至於標籤,若不限於職業的名稱,我更傾向於「藝文愛好者」這個標籤。我還期待做什麼事呢?我一直很想寫小說,可是還沒有真正開始。小說是有規模的文字創作,而我那麼愛玩,所以一直還沒有真的投入小說創作。

很早你就說過自己已經“提前退休”,那現在是你理想中的生活狀態嗎?平時的一天大概會是怎樣的呢?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是的,當時所謂的退休,就是我把自己的時間主權拿回來,不再從事管理工作。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唱片公司做「職業經理人」。把時間主權拿回來之後,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旅行和閱讀上。當然,還在寫專欄,也在準備我前面提到的寫小說的事。

「閱讀」是每天必須做的,看電影、讀書、聽音樂我都歸類為閱讀。收到歌曲邀約,或者專欄定期交稿日臨近時,我會進入寫作狀態。

我太喜歡看一些非主流的電影,有很多機會在影展或飛機上看。這些小語種電影大部分都是英文字幕,看電影的過程裡,我發覺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需要加強,所以最近在每天的生活裡安排了至少一小時的英文閱讀。這一年每天必做的事情也就多了一項。

《我們都是有歌的人》裡寫了很多音樂與情感的關係,你自己在創作的時候,會先去設定好一首歌的情感導向麼?還是更多依據當時的心境,甚至無心插柳呢?

在我寫歌詞的經驗裡,更多時候是比較有目的、有計劃地寫,而不依附自己當下的心情來寫。因為歌曲創作是團隊合作的工作,有曲、甚至編曲,以及最重要的演唱部分,這些都影響著我的歌詞創作,我要去判斷這個旋律適合怎麼描述,還要考慮怎麼用文字描述旋律才能符合演唱者想表達的角色。所以

歌詞創作上,我常站在一個旁觀者、第三人稱的位置去寫,這點蠻確定的,我幾乎很少依自己當時的心情來寫歌詞。

你會特別在意歌手以及歌迷,在收到一首詞作,或是聽到一首歌之後,對自己詞作的反應嗎?會有什麼特別難忘的記憶麼?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我有一個懦弱之處吧,作品發表之後我就不再去聆聽;所謂「不再去聆聽」是指主動地把已經發表的歌曲點出來播放。當然,在有些場合會無意間聽到、或聽別人提起,或者做媒體採訪時對方會播放並希望我說明。

不主動聽最大的原因是,作品發表之後,無論自己重新閱讀時的反應,還是別人告訴我的他的反應,甚至歌手錶演時我再刻意去看的歌手反應,難免都會讓我有些落差之感。並不是說對方反應或歌手錶達符不符合我的預期,而是我經常會有很多地自我檢查,且常常會落入「如果再多給我一點時間……如果我知道還有這樣的可能,哪些地方還要怎麼改」的困擾裡。

為了避免自己落入這種情緒的困擾裡,我幾乎不太敢去看、去重聽那些作品。對於別人的反應,我知道之後還是會保持一個距離,不會太進入別人的回應裡面,無論那是讚美還是批評。我最多的反應就是「知道了,謝謝」

寫詞的靈感通常來自什麼?曾經有感到缺少靈感的時候嗎?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怎麼辦?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沒有靈感是我常碰到的情況。因為我希望寫歌詞時能夠客觀:符合旋律、符合演唱者和那首歌在專輯裡的表達和位置設定,所以在這些客觀要求之下,經常都得「從零開始」去整理資料、去想,所以所謂的“沒有靈感”就是說,一開始什麼都不準備一定寫不出來歌詞。

我的解決方法是,如果是先有曲後有詞,我會大量地聽Demo,把旋律記熟。在記旋律的過程裡面去捕捉可能符合這個旋律的歌詞方向或者字眼。當然了,如果寫詞前確定了演唱者,我也會聽聽他以前的作品來幫助我創作。所以我大部分時間都在重複聽旋律小樣,這是一個方法。

當我真的寫不出來,或者遇到瓶頸時,我有一個比較糟糕但很有效的辦法,就是不寫。我懊惱或者生自己的氣,最嚴重的時候會停筆哭一下,我覺得哭可以清洗情緒和整理腦子,把它清空、變空白、重新開始,這是第二個解決方法。

愛情是情歌不變的主題,但你自己對於愛情的態度,在寫了數百首情歌之後,會不會也出現一些變化,並體現在創作中呢?

我覺得非常有可能。雖然我要客觀地寫歌詞,但當我橫向地去檢查,看自己的經歷、看每個階段的作品時,還是依稀感受得到歌詞跟自己的情感變化有相對應的關係。

我很難具體地說有什麼樣的變化,但變化的確是存在的。自己對愛情態度的變化一直有影響我的歌詞,但我的歌詞又沒有很具象地表達出我的感情經歷和狀態。

你覺得現在的歌迷和八九十年代的歌迷有什麼不同?你會希望音樂能帶給他們什麼?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整個音樂產業最大的變化是從實體CD轉入數字平臺,所以唱片公司式微,數字平臺興起。聽音樂的人一定有變化,聽眾聽音樂所使用的工具的改變,就是最明顯的變化。

近幾年年輕一點的聽音樂的人群有更多的聆聽,因為他們不再像以前的聽眾那樣,先花了錢、買回來很專心地重複聆聽,現在的聽眾更多時候是交錯地在音樂網站跳躍式的聆聽。

聽每一首歌也不像過往聽眾那樣,看著歌詞,重複而專心地聆聽、閱讀一首歌。現在的人群對於音樂的感動比較所謂的「碎片、片段化」,被一首歌的某部分打動:因為一句歌詞或是一些旋律的起伏而受到感染,這跟過往歌迷專心聽一張專輯、專心聽一首歌那種「浸入式」的收聽不太一樣。這是我的觀察,可能就像廣告公司在營銷時會很在意hookline、slogan或者keyword(金句、廣告語、關鍵詞),現在聽音樂的人也是用這種模式,把音樂放入生活,留在自己的記憶或情感裡。

剛開始寫歌就得到金馬獎這件事情對你後來的人生有什麼影響麼?對於剛進入職場,對很多事情都容易失去熱情的年輕人,你會有什麼建議?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姚謙和藝術家劉小東

我在寫歌第一年就拿了個很大的獎,確實相當鼓舞,但那還不足以讓我自我肯定,那時候覺得有點僥倖,只是機會到了。

我現在常常跟年輕音樂創作人說,不要用目前的狀態來否決自己的才華,我們可以客觀地想。因為,機運是個很重要的不確定因素。機運有時候需要等待,只是有人的早一點到,有人的晚一點到,就像Andy Warhol所說的「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的成名時間」,這句更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考邏輯。

因此,確認自己的能力、才華、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剩下的就是等待機運,讓作品到達聽眾的耳朵,讓群眾接納你的作品並得到共鳴。這是我常常跟年輕音樂人說的話。同樣適用於剛入職場的新人。

也常常旅行的你,通常會怎麼決定你的下一個目的地?會在旅行中創作嗎?有什麼東西是旅行途中一定會帶上的嗎?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這個問題很重要,我這段時間常常要做的事──做旅行計劃

我現在每年有兩次行程比較長的旅行。依我現在的年紀和經濟條件,我會交由比較信任的幾家旅行公司來提案,然後我從他們的計劃提案裡面來挑選目的地。怎麼挑選呢?很多時候可能跟我的「閱讀」有關係。

例如,對於我不熟悉的或年輕時不會想去的國家,現在我反而覺得那些地方充滿吸引力,那些國家大多是被媒體定義過的。但我還是覺得,那些地方有很多東西雖然不在我特別的喜好範圍之內,但這些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差異吸引著我。所以這些年來我去了俄羅斯、印度、希臘,以及非洲,甚至還連續去了印度兩次。剛剛才結束墨西哥的旅行。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姚謙的墨西哥旅途


去印度之前正好閱讀了很多文學作品,作家對印度的描述激發起了我的好奇。去希臘並不是為了愛琴海,而是對希臘古代的高度文明和哲學有些閱讀印象,因而對那個發生地和那個時代充滿了好奇。這幾年我對古文明有較大興趣,興趣也影響著我對旅行目的地的選擇。非洲也是一塊古老的土地,BBC的非洲紀錄片是促使我去那裡的一個很大的原因。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姚謙拍攝的印度


至於旅行要帶些什麼東西?以前都會準備旅行要聽的音樂專輯,而現在數字音樂平臺發達,所以我會準備一些歌單,途中只要上網去聽就行了。

另外,我有一件會在旅行中做的事——無論是在坐當地的出租車還是走在路上,只要街上播放的音樂吸引了我,哪怕那音樂完全不在我熟悉的範圍內,我都會用手機裡聽歌識曲的方法把那些歌記下來。旅行結束後會重複地聽,來記憶我偶遇的音樂。而這些音樂也會幫助我在旅行之後,更深入地展開對那個國家精神上的旅行。

現在會聽什麼樣的音樂?推薦三張唱片給阿Sam的午夜場的讀者吧。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麥當娜與的【Medellín】、 Bol Ke Lab Azad Hain的【Manto】、 Billie Eilish的【Don't Smile at Me】


從王菲到蔡健雅,他筆下的歌陪伴我們度過了難捱的時光

有歌在,我們都不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