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些大學生放棄清北材料之類的冷門專業,而轉投復交甚至武大華科的cs或金融?

深水藍矜


我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選擇,清北是超一流高校,但冷門專業就是冷門專業,畢業後的就業很成問題,即使就業了以後的發展可能也不會太好。



國家要發展朝陽產業,具體到個人,同樣要要選好專業,專業是以後安身立命之本,以後是要靠專業吃飯的,北大陸步軒不就因為學的專業不好工作後感覺沒什麼前途而自己創業的。放棄北大冷門專業選復交的好專業或者是武大華科大的熱門專業,非常好的選擇,學校不錯,專業不錯,以後就業好有發展前途。


好多時候你發展的好,工資也高,可能不僅僅是個人能力,你所在的行業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為什麼每年狀元們選清北的經管類專業,不就是因為專業好,就業好,有發展前途嗎?像兩財一貿綜合排名並不佔優勢,但每年錄取分數線都很靠前,上海財經大學錄取分數線經常居全國十名左右,每年那麼多考生選擇上財而不是其它排名更靠前的高校不就很說明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專業比高校重要!

有將近一半的上財畢業生進入中國或世界五百強,本科生的平均月薪是7416(17年),而全國重點院校的平均月薪是5500。上財畢業生平均月薪遠高於重點院校平均,這跟上財畢業生的專業應該很有關係。


所以,我覺得放棄清北冷門專業選擇復交熱門專業,是非常明智的選擇,說專業不重要,以後從事的很可能和專業無關的,可以看看清北冷門專業的就業和以後發展再說,專業不是不重要,是太重要了。


一葉知秋有仙則名


上大學要讀自已喜歡專業。而不是傍學校。我從小喜歡海軍,但年小參不了軍(高三15歲,當兵入團沒份),63年看了冰海沉船電影(即後來的坦膽尼克號電影同一題材)決心投身航海亊業。63年以重點大學第一志願第一專業錄取大連海運學院。以高考六門均78分清華也行。從此走上了人生。三中全會後考上研,一直從亊自已喜歡工作。要我從政。我答:讀研就為專業。因此學校無需落常套喜歡某事做某亊。多說一句最後服了老,由技術工作轉技術管理轉技朮管理領導工作轉退休。


用戶2742244428


假設A同學和B同學高考分數一樣,一個選擇去清北讀材料,一個選擇去復交、武大華科讀cs或金融。他們會有什麼不同?

他們畢業後,A同學拿簡歷去投材料類崗位,材料類平均起薪6500(應屆生求職網數據),清北學校好,多幾千,差不多拿到1萬每個月。

B同學拿簡歷去投金融崗位,金融類平均起薪1萬1(應屆生求職網數據),復交、武大、華科也是好學校,保守估計,差不多能拿到1萬5。

對專業的興趣放在一邊,僅僅看薪資,你怎麼選?

答案很簡單,也很殘酷: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讀cs和金融是最快階層上升的渠道。

1、即使是清北的畢業生,材料、化學、農業等冷門專業就業起薪也遠遠低於第二批次985高校的金融和cs專業。

根據麥可思針對各專業各學校畢業生起薪和畢業後五年、十年的薪資調查,985高校cs和金融行業不論是畢業起薪還是五年、十年後薪資都高於清北從事冷門專業的同學。筆者認為很正常。<strong>

2、個人薪資和待遇,很大部分與所在行業有很大關係。

行業決定薪資已經不是秘密了,很多人的高薪其實來自於行業紅利。金融和cs行業又恰好是趕上紅利的一波行業。過去十幾年內,這兩個行業的飛速發展,加上國家的扶持,產生了很大的資金流,處於其中的就業者享受的高薪也是行業發展的一大波紅利。

相比而言,冷門專業,即使是清北的冷門專業,很難從行業發展中獲得紅利。

3、普通家庭的孩子,讀金融或者cs是提升階層的快捷渠道。

所謂一代學工業、二代學經濟、三代學藝術。說的就是家庭積累對專業選擇的影響。對於富裕家庭來說,工作只是興趣愛好,那麼什麼專業無所謂。作為還在積累中的普通家庭,孩子選擇cs和金融就是意味著更高的起薪和收入,而這些收入不論是對自身發展,還是對下一代的積累都至關重要。

所以現實情況看起來,就是選其他985的金融和計算機,也不選清北材料專業。


小江談教育


棄清北冷門,去復交熱門是較理智的選擇,選武大華科就過於離譜了。不同情況可根據分數線的客觀現狀,及未來實用性等方面考慮。

1.分數線的現實情況

每所大學的分數線都是一個區間段,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數,所以不同檔次的大學之間是有一小段重合的。有重合就意味著這些學校可以爭搶重合分數段的生源。



如上圖:復交的最高分(如金融、經濟、計算機、醫學等專業)會強勢插入清北中間偏下分數段。同理,華五的另三所(浙大、南大、中科大)和人大的最高分,也勉強超過清北的最低分(如新聞、考古、馬克思等專業)。再往下,航開濟(北航、南開、同濟)的最高分也會時不時超過清北的最低分,比如北航計算機和航天、南開的金融和數學化學、同濟的土木和建築等專業。再往後的中堅九校(包括武大和華科等9所),與清北分數差太多,與清北分數線是沒有交集的。

所以問題所述的情況,在復旦和上海交大上經常發生。存在即合理,棄清北選復交未嘗不是個好選擇。分數線是長年累月的大眾選擇,反映了社會與公眾的認可度,也真實反映了大學實力與性價比。

但是,問題所提到的武大和華科是不可能搶到清華北大生源的,武大華科最高分都遠遠夠不到清北最低分,所以現實中也極少有人這樣選。

2.從未來實用性方面考慮

未來想要從事的行業、行業變動、對學科的興趣、學校優勢與劣勢學科、未來想去的城市、對家鄉和地域的感情等都是重要因素。

僅從行業角度出發,熱門學科反映了當下就業與出路最好的專業,性價比也更高。如復旦交大的經濟金融確實比清北的考古、馬克思等專業就業好很多,未來的選擇也更多。往往行業准入嚴苛的領域,不僅看學校牌子,也看專業背景,不是聰明就夠了,知識儲備與思維方式很重要。所以棄清北冷門是比較推薦的。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行業是不停變換的,所以你要對熱門專業押好寶,看準哪些是朝陽產業,哪些專業只是一時熱。比如土木與建築是清華當年的第一王牌,而隨著房地產行業冷卻,計算機、金融等早已搶了土木與建築的風頭。

當然,上述出發點都是比較功利性與現實的,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有些人天生不喜歡數字、不善交際、不喜歡金錢交易,這種人選擇金融的話,以後會很痛苦。這種情況,不如發掘自己特點,選擇喜歡的領域,踏實鑽研一項技藝。也許剛畢業不如熱門行業風光,不過難免會成為另一行業新秀,或者成為科研領頭羊。

看準大學的專業優勢也很重要。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要理性選擇。但非常不建議為了專業,選一個分數線低好幾個檔次的大學,在相鄰段位內選擇即可。比如捨棄清北,選擇復交是理性的,選擇華科武大就略顯莽撞。因為即使某校的專業再牛,對外認可度上也差清北太多,這種差距已經不是專業層面可以彌補的了。誇張點思考,某專業第一的二本與專業中游的清北競爭,清北絕對是完勝的,所以你要把握好度,參考上面提到的分數線交集部分。

最後,未來就業與家鄉地域的因素也是很值得考慮。以後就想留在上海,又去不了清北最好的專業,何不留去復交?這樣以後畢業也方便找工作。但如果你真的是個人才,地域是侷限不了你的,所以如果你的思想境界足夠高,是不建議優先考慮地域的。當然,我們大部分還都是普通人。所以仍見仁見智。

3. 其他

最後就是些額外的因素,比如未來碩博想留學,那非常建議優先選擇留學率高、國外知名度大的大學。一般綜合性、有歷史積澱的大學會比專業性大學、年輕的大學有優勢。但也不是千篇一律。不過你留學勢必要換專業,那專業就顯得不那麼重要,清北的冷門就會比復旦交大的熱門專業有優勢,因為唯一的優勢就是你的優秀度和學校光環了。

所以,還是理性選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LLKK1350


學了環化生材,等於就地活埋。不論任何學校,只要是這四大坑,畢業就找不到工作。



當然一月兩三千你願意幹,就當我沒說。

你會說:扯淡,現在裝修工人一天至少五百。請個餐館服務員包吃包住一月也不會低於三千。

我說,很對 ,但是環化生材,本科生,他一個月3000都不少了,研究生最多給3500。不論啥985/211,但是計算機,就是三本,起薪也不會低於一萬。金融,那更高。




當然金融只認清北復交,這個是後話。

為啥個工資低?創造不來價值啊。一個崗位,投了幾百份211本科生。幹得還不如餐館服務員呢。

我直說,到了211,985這個層次,學校已經不重要了。專業是最重要的。

比如都是清華碩士畢業(本碩都清華),你會發現。計算機起薪20萬,手裡offer五六個。金融起薪30萬。化學材料呢,年薪五萬,竟然沒人要。。。。

10年後呢。人家都年薪百萬了。環化生材年薪還沒十萬呢。。。。大部分都開始轉行了。。

這個情況在其他211普遍存在。普通的一本二本更嚴重。

好的是普通院校環化生材專業人數較少。一般集中在重點院校。

回到正題,有的人說去清北環化生材本靠清北金融計算機容易。。。

我告訴你,做夢,清北復交的熱門專業,這些專業保送佔了90%,靠的話,一般非科班出身的幾乎機會為0。

而保送裡面卻有小半是非清北土著。。。甚至有非211,



環化生材為啥垃圾,為啥不說數學物理專業垃圾,因為數學物理學的數理課特別多,轉專業特不容易。很多金融計算機明文說喜歡有數學物理背景的,,,當然我不推薦學數學物理。



而環化生材呢,數理訓練基本為0,編程基本不會,學的專業課基本和文科差不多,就靠死記硬背,畢業了啥也不會。。。轉專業吧,一看別的專業課程,滿屏的數學符號一個也不認識。。。。。

一個字:慘。


高校專業那些事


作為材料專業出身的我,看到這種問題難免感嘆一番!本人211院校研究生畢業,專業就是材料工程,四大坑之一!

清華施一公說過,對清華畢業的理工科專業畢業生轉頭金融感到可惜!

我想說的是,是什麼讓他們都畢業了還要費勁往金融行業鑽呢?讀研的時候都不是很明白,工作後的我找到了答案!現在給大家分析一下材料專業。

畢業後做研發是材料的就業方向之一,這部分比重很大!但是新材料的研發國內本身毫無優勢。不論是基本的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還是有機材料,國內都處於落後階段(不排除有個別領先國際,但總體上落後是事實)。這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國內企業技術落後導致在國外公司面前缺乏競爭力,最終結果就是國內企業缺乏盈利能力,不掙錢怎麼能給員工更好的工資呢?而且材料技術很難仿製,沒有配方可能你一輩子也弄不出來!所以長期落後是事實!這就導致你的工資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增長。能考上清北,說明家庭背景還可以,早就看清這些問題了!只有我這農村來的還在傻傻堅持!

再說金融類,我只說一點,目前A股金融和房地產幹兩個行業利潤佔整個A股65%!誰在掙錢?創造財富的製造業已經被他們吸乾了!那麼這是誰的問題呢?不說了,我去搬磚了!


豆漿配油條Lala


我還是認為,平臺比專業更重要,如果有機會進清北,那就先進去。專業是可以輔修的,以前有同事就是清華物理系的,輔修的中文專業,拿了兩個學位;但平臺是改不了的,選擇了復交武大華科就選不了清北。

冷門熱門不是一直如此的,今天的熱門,比如金融,過幾年也許就冷了,或者供過於求。社會變化太快,像支付寶、微信支付這些創新支付手段,哪個是做金融的人搞出來的?計算機科學也在向人工智能演進了。如果僅僅因為追一個熱門專業而失去進清北的機會,我認為是不值得的。

好的平臺,給你的不僅是專業訓練,還有各方面的支撐,還有“品牌”效應,還有一個關鍵時刻很管用的校友圈。我們招聘的時候,來自清北這類院校的簡歷會被重點關照,不要小瞧了這種“關照”,這對應聘的人來說就是多了很多機會。

還有就是,這年代一流大學裡出來的頂尖的或複合型人才,更有機會得到行業頂尖的發展。就拿材料來說,看起來比較“冷”,但如果你學有所成,這個領域的商業機會可比金融領域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它門檻高,沒有技術靠炒概念你成不了任何事;此外,你也可跨領域發展,比如學材料的去修法律,專攻材料領域裡的知識產權,以後這一類的官司一定會越來越多,懂材料的律師比起那些不懂材料的,在這個領域的起點高多了。

我的意思是,能進好平臺,先選平臺,即使專業冷門,你也可以向縱深發展,在冷門裡成為“頂尖”,或者走複合發展的路,需要的時候你傍個熱門就行了。數學也比較冷,但好大學的數學系學生,成為頂尖程序員的可不少。


職場簡史


放棄清北材料之類的冷門專業,而轉投復旦上交甚至武漢華中的熱門專業,可以說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大家也許還記得那個考上了中科大而選擇退學復讀的李一峰吧!因為不喜歡所學專業而選擇退學復讀,18年超常發揮,高出清華投檔線9分,大家都以為他會選擇清華大學,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選擇了川大。為何?因為專業,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口腔醫學專業。



很多家長和學生為他的選擇表示惋惜:明明可以上清華的,卻選擇了川大!孰不知,川大的口腔醫學專業可以全國數一數二的,考上就是金飯碗。

因此,在選擇學校時,學校重要,專業也很重要。即使清華北大這兩所頂尖名校,也有冷門專業。相反有些院校雖不是985、211卻有著全國數一數二的專業,對這一專業感興趣的同學,同樣可以選擇報考。

學校是招牌,專業才是以後安身立命的資本。當然,名校的招牌也是不可多得的財富。不過,像題主說得放棄清北而選復旦、上交,完全可以。因為復旦、上交雖不如清北,但是無論名氣還是實力也都是槓槓滴,能到這些院校上一個心儀的專業,可以說是“魚與熊掌兼得”。


再者熱門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普遍是比較高的,而冷門專業的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在遇到學校和專業有衝突的時候,你會如何選擇呢?歡迎留言,歡迎評論!


靜靜助學



任何高校都有30%垃圾作業,985學校包括清華北大同樣30%專業是冷門。除了官二代或富三代,一般大學生無論深造還是留學,萬本不離其中最終迴歸就業。

許多家長還是準大學生,上大學時考慮的不是自己的特長、興趣等等,能上985就必選985,最終自己分數原因調劑到垃圾專業,進入高校後才知道自己“男的入錯行”,部分學生失去自我,要麼掛科要麼逃課,甚至退學,部分985高校退學率高達5%。

在清華、北大中國最高等學府,高中“學霸”金字塔的集合體,部分學霸在競爭中成為學渣,加上冷門專業的學習,讓其失去“出人頭地”,最終在“適者生存”自然規律面前敗北。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發佈了2017年的全球CEO母校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Alma Mater Index (Global Executives) 2017”),武漢大學躋身全球第七,亞洲第一。同時也是亞洲唯一的一所排名前十的院校。





上面統計數據,足夠證明部分學生放棄清華北大,選擇武大、華中也是成才之路,當然還是以自已能力、才學、智商等為首要,在北大清華讀冷門專業或“搖尾巴”,到其他985高校當“鳳凰”不失明智一選。


浮雲悠思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上大學是為了將來找一份好工作,這從2019年考研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人大,北大的金融專碩複試線都超過了400分,其熱度可見一斑。清華北大地位顯赫,對學生有吸引力號召力,但復旦上交,甚至武大華科也不是說差到不能看,在國內的影響力和地位也是不弱的。

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平臺決定了未來的起點,但專業可能更影響未來的發展。在以就業為目的的前提下,選擇CS或者金融在就業時顯然更有優勢,一是市場需求廣,專業適應性強;二是工資水平高,能解決當下的經濟生活問題;三是不是一定要深造才能找到好單位,即便是本科生也有很廣闊的就業市場。

材料等冷門專業,更多需要繼續深造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同時由於行業所限,就業面相對窄,待遇也少差一些,即便是來自清華北大,也難以說會好過復交的熱門專業。

這也是當下的社會形勢所迫,目前來說,高房價,高生活成本,讓大部分大學畢業生從一畢業就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很多人處於啃老狀態,等研究生畢業,基本都26,27了,過兩三年就面臨談婚論嫁等問題,也需要經濟來支撐。他們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生存,而非發展甚至更遠的目標。

我比較贊同一位網友的觀點,部分基礎學科研究,需要個人的興趣,而可以完全不考慮其他因素,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的前提是完全不用為生計等發愁,這並非所有學生都浮躁,而是社會環境所迫,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沉下心來的做科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