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孔子有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大美農村綠水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有二種理解:

①世道艱難,我個人生活尚可,就是老婆、孩子難負擔啊!

②世界上只有女人和缺德小人難以教化、難以培養啊!

③從孔子家庭生活狀況來看,其家庭並不富裕,比較貧窮,我傾向於第一種理解。


夕陽紅155908541


這句話很有意思,兩千多年前,孔子就知道女人難養啊,真是聖人之見!

1 出處

這句話出自《論語 陽貨》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陽貨:孔子的領導,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季氏是魯國政權一把手,陽貨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權勢的人。

為:判斷詞,是。養:相處。

遜:謙恭禮讓。2 《史記》 孔子與女人

孔子的事,大多來自《史記 孔子世家》,

關於母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父母不合禮儀越軌逾禮的產物,父親王族之後,母親平民,不合規矩。

但孔子的母親應該賢惠知禮,否則教育不出孔子。

沒有妻子記載,僅僅三國王肅在《孔子家語》中提及孔子之妻:“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

19歲娶妻,為亓(qi二聲)官氏。

亓官氏如何,孔子未提及一字。

好德如好色的故事。

孔子任魯國大司寇時,齊國人挑選了80名美女,送給魯定公,使魯定公無心朝政,孔子氣得出走。

還唱著:“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 (女人的嘴,可以使賢臣出走,接近女人,可以身死名敗)

與老闆太太會面。

孔子去衛國,衛靈公寵妃南子要見孔子: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我願意賞臉見見你孔老夫子)。

孔子去見時,“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也禮節甚恭。

一個多月後,衛靈公出行,南子同車,孔子卻坐第二輛車,很是招搖。孔子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重色輕德)

孔子立馬也離開了衛國。

可見,孔子連母親妻子都不提,更不喜與女人打交道,見不得君王好色,紅顏禍水。

3 《論語》 孔子說女人

比較出名的,

被子路批評。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夫子發誓,如果做得不對,天打雷劈。

孔夫子見領導夫人,子路有啥不高興?

孔子發重誓,唯恐冒天下之大不韙。

師徒都忌諱與女人來往。

流傳至今的豪言。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整部《論語》直接評女人的,僅此一句,還沾了小人的光。

與子夏閒扯美女。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問女人為何漂亮,孔子說底子好,又加以妝扮,就像先有仁德後有禮儀。

孔子認為女人之美有先天后天之分,只是用來闡述君子之禮。

可見,只有涉及國家大事和君子之道時,孔子才談及女人。

4 女人與小人

孔子是不是輕視女性呢?孔子崇拜的昰聖人,想做的是君子,最不屑一顧的是小人,

因君子能夠“克己復禮為仁”,而小人不行。

相比於小人來說,特別在先秦社會,女人更無才無德,難以理喻,更談不上什麼大道理。

女人無才,小人利己,遠不及君子,不值一提,才是孔子真正的意思。

特定的社會與女人的地位,影響了孔子對女性的評價。

孔子也是有思想侷限性的。


一綠浮芳


沒錯,孔子這句話就是在搞“性別歧視”。很多孔子的門徒想為孔子正名,甚至否認孔子說過這樣的話。但是《論語·陽貨篇》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女子和小人一樣,都是聖人君子難以教養的一類人,如果你對他們表示親近,他們就會做出種種無禮的舉動,如果你刻意疏遠他們,就會招來怨恨。

把“女子”和“小人”放到一起做類比,被奉為聖人的大教育家控制怎麼能犯這樣的錯誤呢?這不是在搞性別歧視嗎,太不尊重女人了。

這樣的質疑其實一點錯都沒有,因為孔夫子就是不尊重女人,儒家學派也不尊重女人,在兩千年來的封建歷史上,這就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為什麼孔子錯了呢?因為我們是站在今天“男女平等“的文化觀念上來看待這一問題的。但是在民國之前,清王朝一直到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秉持的都是“男尊女卑”的文化觀念,女人毫無地位可言。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距今兩千五百多年,試問,即使作為聖人,他又如何能夠超越兩千多年的文化觀念?因此,孔子把“女子”和“小人”並列在一起,都是君子需要遠離的對象,在春秋時代很正常,只是在我們今天看來不正常而已。

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宣揚的是克己復禮,就是用一種既定的,非常不人性化所謂“禮教”把人的行為給束縛起來,形成一種既定的,不可逾越的規範。儒家經過漢朝的推崇,直到宋朝程朱理學的確立,提倡的都是“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男權主義。

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派更是提出“滅人慾、存天理”這樣的荒謬口號。所以五四新文化運動,魯迅先生才會說“吃人的禮教”。

孔子提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不是作為聖人的孔子個人有多麼討厭女性,而是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壓根就對女性談不上尊重。孔子生在這樣的時代,自然也不能脫離這樣的窠臼。很多人從孔子的出身,還有他生平與女人的接觸來分析孔子為什麼會提出這句話,其實是捨本逐末。

我們不否認儒家學說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儒學本身的侷限,同樣也限制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春秋後期,各種學說紛紛被提出,百家爭鳴,但是到了漢朝獨尊儒術後,其他學說被扼殺,對於中國文化而言,是不可彌補的損失。

同樣,儒家學說中的一些糟粕成分,比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思想,毫無辯證分析的邏輯可言,是今天我們需要捨棄的東西。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同樣應該被捨棄。


END.


博書


孔子說過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句話爭議很多,現代人從男女平等角度對孔子進行批判,也有一些人從維護孔子聖人地位角度進行辯解。其實都大可不必。別說兩千五百年前,就算現在也沒有真正實現男女平等。何況孔子未必是看不起女人。

儒家常說“五倫”,《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幾種關係中,夫婦關係應該是核心關係。就好比天地陰陽和諧才能生髮萬物一樣。非常遺憾的是,《論語》中關於這五種關係,唯獨沒有論述夫婦關係,其他的都說得很明白。非但如此,還有這麼一句“女子與小人難養”!和孔子同時代的聖人,釋迦摩尼出家了,蘇格拉底是典型的怕老婆的。兩千多年來,夫婦關係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

回到孔子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首先,怎麼理解“小人”?這也許是把鑰匙。通常人們認為“小人”是道德敗壞、卑鄙無恥的人。仔細看看《論語》,這個說法是片面的。在《論語》中,“小人”有兩種含義,一個是從社會地位角度來說,“君子”表示地位高的,貴族或者當官的,小人表示地位低的,平民百姓。一個是從道德角度說的,“君子”是高尚的人,小人是卑鄙的人。比如: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貢問孔子怎麼樣就算士了?孔子說了三個條件,一是從國家層面,可以做到不辱君命,一是從家族層面,可以做到孝悌,一是從個人層面,可以做到言而有信。我們注意第三條“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如果小人是卑鄙的人的話,那麼怎麼還可能“言必信,行必果”呢?我們現在可是用這句話讚美人的。實際上,這個“小人”是指社會地位低缺乏智慧不懂權變的人,俗話說顯得比較哏吧,但是本性善良,說話算數。後面的從政的人是“君子”,但這些地位高的“君子”從道德水平上說,不足以和地位低的“小人”比。所以,不能簡單把這句話中的“小人”認為是道德敗壞的人。這樣一來,將女子與小人並列,首先就排除了汙衊的意思。朱熹將小人解釋為僕人,是恰當的。我們看古裝片,僕人對主人,甚至下級對上級都自稱“小人”,是對等級的確認,而不涉及道德。

這樣講,雖然排除了對女人和小人的汙衊之意,但似乎做實了孔子認為男人高於女人一等的想法。看似合理,其實也不能這麼認為。最簡單的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對這個概念最直接簡單的解釋是“仁者愛人”。另外,孔子喜歡《易經》,男女是對應陰陽概念的,這本身就是平等的。所以孔子不應該認為男女不平等。平等不等於沒有差別,孔子很講禮制,《禮記》中有一句話:“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男女平等是各安本分,相互尊重。不能因為平等,就讓男人生孩子,女人幹體力活。

既然孔子沒有汙衊女人的意思,也沒有認為男女不平等的意思,那麼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我看可以看看這個“養”字。或許這是另一把鑰匙。養的甲骨文、金文寫法是“羖”,就是牧羊的意思,後來變化為“養”,可能養羊由野外放牧轉化為圈養,所以不用拿鞭子了,改為投餵食品。好養也好,難養也好,只要是養,就說明“女子和小人”是處於被養的狀態。這就決定了主從關係。就好比爹養兒子,從都是人的角度來說,爹和兒子是平等的,但是爹和兒子難道是無差別的嗎?為什麼難養呢?因為“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本來就處於從屬地位,還不安本分,一個勁掉腰子、出么蛾子,可不是難養嘛!

孔子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那麼解決辦法是什麼呢?孔子有句話:“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假設“女子與小人”認為被侮辱了,或者不認為被侮辱而認識到本身就是處於困境之中,那麼怎麼辦呢?應該是“困而學之”,如果“困而不學”,那麼就是自甘墮落了。自甘墮落的人還要求平等權利,那麼到底什麼是平等呢?

如果認為孔子是女權主義者,那純粹是胡說八道。女人或者地位較低的人與其糾結於孔子對其的態度,不如奮力學習以改變自己的處境。地位是靠實力爭來的,不是別人給予的。


老張說學而君子


大家都讓讓,看我如何給夫子洗白白。

原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女子何與小人相提並論?只因夫子所言女子並非實指而是類象!

夫子是易學大家,浸淫日久,所言之理多據卦象比類而出。


小人的卦象是天水訟——心機深沉,反覆無常。

水主智在下為體,類象到人就是詭計多端;天主義在上為用,類象到事就是投機鑽營。

此小人乃類象爭訟之徒,並非通常與君子並列之小人。

女子與小人並舉,此女子的卦象當與訟緊密相關。乾父旁通坤母,訟小人之旁通即明夷女子。

地火明夷——晦其明也:地是結繩記事,火是徒有其表。

此女子乃類象明夷之人——矇昧無知,蠻不講理。

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老子:“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自視聰明的“上智”與冥頑不靈的下愚最是本性難移,難治難養。

近之則不遜針對地火明夷之下愚,上地為和衷共濟,親近難免,不遜耳旁風。

遠之則怨針對天水訟之“上智”,上天為剛愎自用,排他難近,積怨出禍心。


洛書圖解周易


觀點:“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表面起來好解釋,但要準確理解並不容易,需要放到整個語境進行解讀。

絲語認為在這裡,女子並不是通常情況下婦女的全指,而和小人一樣是對那些缺(道)德少能(力)不才之婦的特指,回到原文結合整個句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就不難理解。說的其實就是那些無才無德的婦人和小人一樣難處,你給她一點“好”,她們就會忘了自己的根本,甚至借勢肆意妄為,就像我們平常形容的“忘了自己姓什麼!”;而當你給她們一點點“顏色”,對她們疏遠一點,她們又會心生抱怨。

因此,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暖冬絲語G



孔子最受後世詬病的言論,就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成了孔子歧視女性的鐵證。

其實恰恰相反。孔子此言並非歧視女性。而是包容和關愛女性。

在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之後,孔子又言道:“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

其一: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是因為小心眼兒,難伺候。男人工作忙,妻子就抱怨不關心她。男人把她當寶貝寵著,她就犯公主病,上房揭瓦,無法無天。

其二:既然女子很難伺候,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那該如何應對? 首先,是包容對方。正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男子漢大丈夫,更應該度量大一點。

從方法論上看,這又與中庸之道相關。所謂中庸,以中為用也。鄙人謂之:處理事情恰到好處,不走極端。 面對女子之難養,應對之策有二:一是包容;二是中庸之道,即不遠不近。

孔子此言,是待妻之道—— 一方面要關心老婆,但又不能把她們寵壞;另一方面要多包容,多理解她。弟子們真正理解了夫子之言。於是在編著《論語》時,將此言選入。這也符合儒家最核心的道德價值觀——親親之愛。只有家庭和睦,才能更好的治國平天下。

此外,儒家還特別講究對等:君守君道,臣守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所謂父母有慈愛,兒子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儒家從來都是對雙方的共同要求,所以,孔子斷不會只要求丈夫包容妻子,而對妻子沒有任何要求。

夫丈夫對妻子包容六分,妻子對丈夫包容四分。丈夫多包容一點。這才完美。家庭才會幸福和諧。

最後,說三則實例:

一、塗磊在天津衛視主辦的節目《愛情保衛戰》中,曾兩次十分恰當的引用孔子此言。此之謂學以致用。塗磊做到了“畏聖人之言。”

二、在戲曲《三哭殿》中,秦懷玉出征打仗前,交待管家要多包涵她的妻子。秦懷玉就真正明白了聖人之言。

三、在《金星秀》中,某位曾經嫁給美國人的女性告訴金星。只有嫁給了外國人之後。你才會知道中國的男人是最高的男人:中國男人都包容妻子。外國男人一點也不包容妻子。


楊朱學派


女人難養,在今天的社會兌現了。現代女人,喜歡花技招展、爭強好勝,好出風頭,失去女人溫柔、相夫教子、賢內助的本性。舉個例子:現代女人,喜歡衣著暴露、露骨(短、吊、透),把羞恥當時尚,把端莊當落伍,把人格當封建,把辱祖宗、辱父母當自由開放,不管什麼場合,不管什麼人群,不迴避、不忌諱。設想一下,一個女人,穿著暴露,在大街上走一趟,穿者無意,看者有心,引起多少人生邪念、邪行?引起多少女人模仿(特別影響年青女性)?(非常可悲,近年來,小學、中學、大學的許多女性老師在學校穿著也衣著暴露,異性同事看了,站在講臺上課,臺下的學生是專注聽課多?還是專注胡思亂想多?)今天社會淫慾熾盛,色情氾濫,青少年犯邪淫而犯罪(未婚同居、墮胎)、姦殺、墮落、夫妻離婚、包小三……不斷攀升,史無前例超過每一個年代,給家庭,給社會帶來混亂不堪,家道衰敗,與女人衣著暴霸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自己墮地獄又害別人墮地獄,死後被閻王爺判入地獄大喊冤枉,我一生孝順父母沒做壞事,我要請律師上訴!閻王爺直接告訴她,你衣著暴露,破壞社社風氣,就是大不孝,就是犯罪。人棄倫常則妖興啊!。故世間二種人不好交、最難養,一種女人,一種小人。女人,能毀掉這個世界,也能和諧這個世界。女人的衣著,能象在學校學生的校服一樣,家庭、社會決定太平盛世。教育失敗了。南無阿彌陀佛!


我看我亦非我


孔子是聖人,被尊稱為“素王”,他怎麼會看不起女人呢?

孝道文化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問題是孔子怎麼會只孝敬父親而不管母親呢?

說孔子瞧不起女人是一個偽命題

事實上,孔子孟子的母親是中國偉大母親的典範,孔子母親賢良淑德不在話下,孟母三遷的故事也說明孟子的母親幾乎可以媲美一個教育專家了。周文王的母親是現代胎教的鼻祖,一直到近現代,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女性比比皆是,燦若星辰。

在我國古代,女子社會地位被貶低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孔子最早提出君臣父子和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這有問題嗎?沒有,而且非常正確。但問題開始出現源於西漢董仲舒。

董仲舒寫了一本書叫《春秋繁露》,這本書出現以後,婦女的社會地位就一步步墜落進罪惡的淵藪。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社會關係,按照他“貴陽而賤陰”的理論,在夫妻關係,妻子要絕對服從丈夫。宋明理學興起並發展成為封建社會統治思想以後,夫為妻綱就被稱作是“天理”,存天理,滅人慾,女子是導致男人墮落的根源,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要無條件服從丈夫,女人慢慢就沒有一點社會地位了。這純粹毫無道理嗎!說到這裡,大家知道到我們的認識是錯誤的吧,而且錯誤的不像話。

難產居高不下也是女子地位低下的原因

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是男權社會,原因是女子的死亡率一直很高,為了保持血脈延續,男子往往娶不止一個妻子。這也是導致女子社會地位低下,主要要承擔生兒育女的責任,這不是女子的罪過,而是科技不發達,難產率居高不下造成的。

惟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的正確解釋

孔子說,“惟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孔子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無類,他說教育和培養人,非常不易,如果對待學生和藹可親,那麼學生就不會敬重你的學問。如果太嚴肅,學生又會認為你歧視他,不關心她,不願意教他。所以一名老師跟學生關係的度很難把握。孔子在這裡說的小人,不是指無良無品,沒有道德底線的那些人,指的是學生。可問題是學生本來就包括男人和女人,把女人單獨列出來,這是什麼意思呢?這也是我回答這個問題的重點。

要重視對女子的教育

每一名女孩長大後都會成為一位母親,女子教育一直是人們忽略的重點,所以孔子在這裡重點提到女人。

孩子一出生,母親就要對孩子提抱哺育。尤其在古代,一個孩子要是離開了母親的懷抱,那是絕對活不成的。一個人從童年到少年到青年,這個人生重要成長過程都是在母親的呵護下完成的。所以一個人,跟她的母親的感情是最深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的,無原則的慈愛是傷人害人,說慈母多敗兒一點不假,例子不必舉,因為比比皆是。這時如果母親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有了正確的育兒觀念,那就對一個人道德和性格的養成起積極推動作用,一個人的一生就有了好開端,樹木就紮下了良好的根基。

我是三家店長,讓我們一天學一點國學,汲取古聖先賢的思想精華,感悟不一樣的文化人生


文化三家店


17.25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遜);遠之則怨。”

 

 

師:這句話非常重要,也是《論語》的難點之一。我直接講,因為你們討論不出啥好的結果。

千百年來,因為這句話,孔子承受了無數的指責,包括很多名人都說孔子歧視女性。比如魯迅在《南腔北調集》裡面說:“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女子與小人歸在一類裡,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親。”如果魯迅還活著,我倒想反問他一句:“連你魯迅都知道女人和小人不是一類,大教育家孔子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嗎?”所以,沒文化真可怕,連魯迅都不知不覺地成為了反儒的急先鋒。文革期間的批孔運動跟魯迅等名人對於儒家文化的誤解不無干系。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一句比較常見的翻譯是女子和小人(這兩者)難以相處。問題的關鍵是對於“唯”和“為”這兩個字的翻譯。如果按照通常的翻譯,這兩個字完全是沒有用的。把“唯”譯為“唯有”,把“為”譯為“是”,沒有啥意義。也就是說,按照學者們通常的翻譯,這句話應該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就可以了。可是,很明顯,“唯”和“為”這兩個字不是語氣助詞,既然不是助詞,就不能省略。所以前人翻譯的最大誤區是忽視了這兩個關鍵的字,或者說根本不知道這兩個字是啥意思。另外,把“養”譯為“相處”也是不對的!“養”從來就沒有“相處”的意思。

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唯”的意思是聽話、順從、遵命!有一句成語“唯唯諾諾”,裡面的“唯”就是這個意思。另外,古代表示聽命的時候,男子通常說“諾”,女子通常答“唯”。“小人”,孔子在《論語》裡面多指普通人,小人是和君子對應的,意思是胸無大志、目光短淺的人,並非是我們現在說別人缺德的時候罵的“小人”。不過這句話裡面的“小人”是特指,特指什麼人呢?承接上一段就明白了。在上一段,孔子和子貢共列舉了七種令人厭惡的小人。這一段話裡面的“小人”就是特指的這七種人。

“與”是和,“為”是做事,“養”是和諧。“與小人為,難養也”,意思是和這七種小人共事是難以和平共處的。難到什麼程度呢?“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意思是就連最聽話最柔順的女人面對這七種小人,都難以和諧相處!所以,孔子哪裡歧視女性了?相反,孔子是不是還讚美了女性的柔美溫順?可憐世人有眼無珠,指鹿為馬,不但不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和諄諄教誨,反而往孔子身上潑髒水、汙衊聖賢,這不能不說是學界的悲哀!

(眾議論並感慨良久。)

師:“近之則不孫(遜),遠之則怨。”這一句比較簡單,倒是沒有什麼爭議。意思是關係親近了,就不懂得相互尊重,遠了又抱怨。但是請注意,這句話的主角是那七種小人,和女人壓根沒什麼關係!

(眾笑。)

師:不過既然提到女人,就說點題外話。女人和男人相比,柔順有餘,剛猛不足,所以在修行上相對於男子,就稍微多了點障礙。偉大的佛陀釋迦牟尼,憐憫眾生,為眾生制定了諸多戒律來救護。普通人認為戒律是約束人的,所以讓人不自在。其實剛好相反,戒律是為了幫助我們解脫的!為什麼這樣講?我打個比方你們就明白了。我們最終的歸宿,那個無限光明的地方是“彼岸”,“般若”相當於是大法船,船長是誰?菩薩!我們現在在哪裡?海里。什麼海?苦海!什麼是人生?人生就是我們在苦海里沉淪掙扎。菩薩駕著般若大法船來救度我們。戒是結,打結。律是法則,相當於繩子。戒律就等於是往身上綁繩子。“受持戒律”就相當於是把菩薩扔給我們的繩子綁在身上,然後菩薩好拉我們上船一同駛向自由光明的彼岸!

(眾歡喜讚歎。)

師:菩薩到底扔了多少根繩子下來呢?比丘戒律是250條,比丘尼是348條,也就是說為寺廟裡面修行的比丘扔了250根繩子,為比丘尼扔了348根。比丘尼比比丘多給了98根。所以,佛陀對於業障較重的女子特別照顧。對於在家修行的優婆塞(男居士)和優婆夷(女居士)呢,菩薩給優婆塞扔了七根繩子,給優婆夷扔了八根。所以對於在家修行的居士,女的也比男的多一根繩子。(居士八戒分別是戒殺生、戒邪淫、戒妄語、戒偷盜、戒飲酒、戒著香花蔓(著香花蔓指塗脂抹粉,女子專屬)、戒坐臥高廣大床、戒非時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