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背誦大量古詩文,很多是機械記憶反覆強化的結果,八九成不解其義。有益嗎可行嗎?

翼秀閣


說說我對背誦的理解。這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最好,最易行的方法。

培養學習習慣本質上,是鍛鍊達成目標的能力,站在項目管理的角度來看,就是培養項目管理的能力。

當然,不一定非得通過背誦培養孩子實現目標的能力,參加體育運動,學習一種樂器同樣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但是不論你採取何種方式,你必須培養孩子達成目標的能力,不僅僅是孩子,所有的年輕人都應該以培養鍛鍊達成目標的能力為第一要務!

達成目標的能力應當成為年輕人的標配,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累積,我們要開始培養制訂正確目標的能力,也就是所謂制訂戰略的能力。

好的戰略最終要落地到戰術上,把事情做對的同時,還要懂得取勢,既要有謀還要有斷。

我說的可能不很清楚,我要表達的意思是,不要把背誦理解成簡單的死記硬背,背誦是對孩子實現目標能力的培養手段。

如果你沒有更好的辦法培養孩子實現目標的能力,那還不如讓孩子背誦呢,學習本質上不就是項目管理嗎?人生不就是n個項目的集合嗎?

背不背誦不重要,考第幾名也不重要,制訂的目標能不能按時完成很重要,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對標管理的能力。


吃瓜球迷


女兒七歲時,我曾要求她每一天一首古詩,暑假兩首,大概一年多一點,更背了三四百首,可能很多人覺得我閒得蛋疼。


其實,主要是我自己喜歡,但又騰不出大量大塊的時間去誦讀,很簡單,讓女兒去背,讓她給我背,不等她背完,我就會背了。


我會精心挑選一些好的古詩詞,一開始,她壓力很大,效率特低,一兩鐘頭都背不了一首,但當時,只想著這麼好的東西,不學可惜了,所以,就作為一樣任務去做。


後來,我慢慢發現,這孩子從最開始的一兩個小時,到最短的五分鐘十分鐘,就能背誦一首古詩,效率大大提高,從那以後,她學校要求背誦的任務,在她看來小菜一碟,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定。


為了防止忘記,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複習,多長時間回顧一次,餐桌上,回家路上,我倆你一句我一句地背,後來,就連兩歲的小寶也聽會了,居然也能背誦二十多首詩,讓人匪夷所思。


當時,我把我認為比較好的詩詞都讓她背完,覺得差不多了,上道了,就停止了背誦,後又教她誦讀古文,像讀書一樣,我讀一句,她跟一句,後來她自己讀,不懂了就看譯文。


其實,當時我並知道這有什麼好處,只是覺得這麼好的東西,不會實在是太可惜了。通過女兒背誦古詩詞,我慢慢發現了幾點好處。


一則,背誦的功底突飛猛進,效率很高,連帶學習效率也高了。


二則,因把背誦作為任務,會定時定量,定期回顧,做事也變得有長性了。


三則,她的閱讀面也開始打開了,雖然不背古詩詞了,但她開始看一些長篇的小說,甚至古風的也能看得懂了,比如甄嬛傳,她看了兩遍。


四則,她慢慢能跟我交流了,而不是一問三不知,視野和知識面不斷擴展開來。


以上是我的感受,總之,個人認為,古詩詞就像是大餐一樣,當一個人吃得下大餐的時候,平日學校裡的家常小菜就容易多了,還了長了見識,從此有能力涉獵更高一層的知識,這是一個銜接。


登了上了這個臺階,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否則一直在臺階下打轉,感受不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是一塊敲門磚,敲開了這塊磚,就打開了一扇門,看到更為廣袤的世界。


古詩詞,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讓我們普通人有興趣打開傳統文化的門,值得。


獨自成山


從四歲半開始教秦小小背詩。

最長的一篇是背了荀子的《勸學篇》,從開始一直背到了“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很少給她解釋詩文的意思,即使解釋,也只是描述個大概。我身邊90%的人都在反對我的行為。

我的父親,甚至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樣子背書會把小孩子背傻的!”大家就這樣子一直說一直說,我也懷疑過自己,但是我一直堅持了下來,因為秦小小自己並不特別排斥背書。

大概在她五歲半左右,有一天她彈琴的時候不是很認真,我正在給她講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她突然問我,“這是不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這兩句話就出自《勸學篇》,我當時就激動得熱淚盈眶,我知道唸了這麼久的書,終於有一點點可以證明,背書不會把孩子背傻,這些詩詞歌賦里美好的句子都像小種子一樣,一點一點的住進了她的心裡,一點一點地生根發芽。

在最開始教秦小小念書時,我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也沒有一個完整的規劃,就是自己覺得好的,覺得好聽的都拿來教給她而已,所以秦小小讀了唐詩,讀了宋詞,讀了《楚辭》,讀了《詩經》,也讀了一些類似《勸學篇》這樣的文言文。

只是因為覺得美好。

別想讓他早早也能看到這美好。

這個春天,三月的時候,我們這裡的柳樹剛剛發芽,細細的葉子在春風裡搖盪。秦小小指著樹對我說,“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個春天,四月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坐在沙發上,替她縫補一條很好看卻破掉的牛仔褲。我邊縫邊嘆氣,“慈母手中線。”她接口道,“哦,你是慈母,你拿著線。”然後她唸了這首詩給我聽。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很感動,我想,因為這些小小的感動。我會一直堅持教她背書的吧。

希望將來有一天,她不會在高興或憤怒時,只會說一句“天吶”,也不會在面對美景和奇蹟時,只會喊一聲“我x”。

不是所有的學習都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

也不是所有的學習都必須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不是你播種的每一顆種子都必須要開出美麗的花。

不是你教的每一句詩,每一個道理他都要背得分毫不差,理解的清晰明瞭才叫成功。

教育必須要先給予,才能有收穫。

所以,請給孩子一粒種子吧!


秦大大秦小小


要看天賦,有些人無論多大可能都感受不到古詩文的美感,我至今都記得小學三年級老師給我們寫下蘇軾念奴驕赤壁懷古時候的情景,我那時我清楚的感受到了那首詞帶給 我的情感衝擊,從此古詩文成為我學生時代的最愛,無論是文言文還是詩詞對我而言都是極度富美感的,考試古詩文方面的我基本都不虛,而我的很多同學對古詩文卻極度頭疼,非常害怕,因為他們沒那種天賦感受不到那種美,不喜歡,所以學不會很害怕


寒秋7204728


可以通過親子閱讀,培養孩子對詩詞的感覺,可以講故事一樣告訴孩子這首詩說了什麼,詩詞都朗朗上口,並不需要一定強制背誦。有這個氛圍和感覺,讓孩子喜歡上詩詞,自然而然就能背誦了。

我比較反感有的家長急功近利的要孩子能背很多首,以顯示自己家孩子多厲害,這樣並不好,逼的太緊還會適得其反,反正背的最終都會忘記,只有不停的重複才不會忘記,要重複,也得有喜歡吧。我家老大小時候,都沒有刻意教過他詩詞,我們自己喜歡,他慢慢也喜歡,小學要求背的,很多他都會,背的很快,也明白裡面的意思,不懂的和我們一起探討,沒有負擔,這才有意義。


Tracy


很多家長在學齡前就讓孩子通過親子閱讀、手機APP、繪本或其它方式讓孩子接觸古詩,沒刻意講古詩詩意,孩子自然不自然的會背誦了不少古詩。

這種不求理解貌似機械式死記硬背的方法對孩子目前好不好?要不要提倡?……我想你問的是這意思吧?

一、衡量對孩子好不好的標準

對孩子好不好的標準,不是背了多少古詩,也不是能不能理解古詩,而是在孩子與古詩接觸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是怎樣的?

如果孩子在接觸古詩的過程中,如果是輕鬆開心的,那對孩子沒任何害處!(如果孩子是被迫著完成任務似的、邊抽著鼻子邊背滿足家長虛榮心的除外)

學齡前幼兒語言敏感期,對有節奏有韻律的聲音都喜歡,甚至電視裡的廣告也不經意的記住脫口而出。

孩子更小時,我們一邊逗孩子玩,邊哼“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並沒有刻意和幼兒講解其中意思(其實也沒有特別的意思,好聽,孩子喜歡開心咯咯笑就好)

古詩、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等幾千年來就是中華民族幼兒啟蒙的教材和方法。(也許不少人覺得其中有些觀念與現代價值觀矛盾,我個人認為目前下這結論太早,能幾千年流傳下來經典一定有其中道理。)

二、讓孩子誦讀古語同時也大致理解詩意的一些方法

因為斷層,很多家長甚至幼兒園老師對古語詩意也不見得完全理解。

我曾在給幼兒園老師培訓時,就《鹿柴》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問:山裡究竟有沒有人?

從老師們的回應中,基本沒能理解“因為樹木太茂密,所以看不見人(形容樹木茂密)”;“因為樹木裡很安靜,所以能聽到遠處人說話的聲音(形容環境寂靜)”

後來我建議與孩子玩“看見看不見”“聽見聽不見”的遊戲,孩子很喜歡,就基本理解這兩名詩的意思了。

如果家長自己對詩意有較正確的理解,可花很短的時間與孩子互動(如講故事,畫古詩、模仿詩中場景或人物對話等),孩子喜歡,也能理解詩意了。

三、舉例

我裡以《山中送別》/王維為例,如何引發孩子對古詩的興趣並理解背誦古詩。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1、講故事

在唐代有個詩人叫王維,住在鄉下。他有一個朋友叫王孫,住在京城裡。京城離鄉下很遠,走路都要二天。

雖然這麼遠,但因為他倆是很好的朋友,所以,王孫還是翻過山,淌過河,大老遠的到鄉下去看王維了。

倆人一起玩了幾天,王孫要回京城工作了。這一天,天才亮,王維就送他返程了。

走啊走,送啊送,已翻過一座山,王孫說;別再送了,現已是中午,你再送當晚就回不到家啦。我們就在這道別吧。

倆人只好揮手再見。

王維回到家,太陽已下山了。他有氣無力掩上門。他覺得朋友走後心裡像少了一樣東西,無精打采的。

他想:明年春天,這裡花開了草綠了,王孫會不會再來看我呢?

(讀完故事後,讓孩子跟讀幾遍古詩即可,不用逐字講解,也不一定要考孩子背)

2 嘗試和孩子一起畫一畫

3、媽媽寶寶分別模仿王孫王維,將這首詩的場景表演一次。

三、小結

1 、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情況下接觸和背誦古詩,即使不理解,都是孩子積累素材,值得提倡。

2、如果家長有古詩文的沉澱和基礎,用適合孩子吸收的方式用引發孩子對古詩的興趣並理解詩意,發展情感(如上例中和孩子討論家裡有那些親人朋友來家做客,我們是怎麼送別的…等)

如果家長自己都有點“怕”古詩,也沒關係。關注 ,將陸續更新符合孩子特點的古詩文學習方法和案例。


速強畫說兒童教育


背誦古詩文對於兒童來說益處多多!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女兒現在已七歲了,兩年前就開始讓她背誦古詩,不過在學習上比較放鬆,挑選一些篇幅不是很長的五言七絕之類的古詩來練習,一般是一首一首來,熟練了一首在往下學背新的。到現在,已有兩年,也掌握了不少的詩文量,我覺得起到了很好的開智與啟蒙作用!

一切學習都要依賴文字的認知,通過古詩文背誦,輔以文字教學,可以逐步增加兒童的生詞量,打好識字斷文基礎。文字功底紮實了,在將來的數學、音樂、繪畫等各方面的學習中更容易領會、掌握!

在古詩文的背誦中下功夫,引導孩子從瞭解詩意,抓脈落重點,記住文句,強化認識,逐步建立起記憶的方法,在不斷練習背誦中提高記憶。縱觀古今,在各領域有傑出成就的人,都具有良好的記憶力。

古詩文中含有豐富的故事,有許多優美的詞句,有韻律豐富的語言,通過背誦,可以開闊兒童的學識,可以積累豐富的史實等資料,可以逐步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可以豐富個人的情感世界等等。在潛移默化中,為今後的生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背誦古詩文中,很多家長苦於時間不足、字形不好,發音不準,很苦惱!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字形不好,現在圖片文學,卡片識字就能提供便利。發音不準怎麼辦,網上有很多教學,篩選發音好的詩文閱讀平臺來播放教授,而且這些又配有音樂多媒體片段,好得不得了。相信大家在教育過程中也會有很多行之有益的好方法,可以拿出來探討!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堆砌,不"趕鴨子上架",以掌握逐步推進為要,保持孩子的興趣點,積硅步而至千里,相信學習是一種幾何遞增的過程,因而,首要夯實基礎!

背誦古詩文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我們要踐行"拿來主義",在巨人肩膀上,將會會得更多,看得更廣,走得更穩,發展得更好!



中周2


有益且可行~

兒童背古詩並不是為了理解詩的含義~

首先,背誦古詩能增強大腦的記憶力,有益於大腦的發育,特別是兒童~時期,效果明顯。並且古詩的平仄韻律相比一些現代文更能提升孩子的語感,對語言的表達有一定幫助~



其次,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濃縮精華,從小背古詩更能讓孩子對中華文化有提前的深入感知,對以後進一步學習中國古典文學有很好的幫助~


第三,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其實一些簡單通俗易懂的古詩詞讀的多了也是能夠明白其中含義的,對提升兒童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幫助~

雖然好處很多,但有一點是家長們需要注意的,背好古詩不能代表孩子的學習好,也不代表孩子有多聰明,不要因此而誤以為孩子比別人優秀,從而導致過度放任不管或是期望過高這兩個極端情況的發生,大部分孩子的基礎智力都差不多,家長無需太過擔心,要把重心放在其品德的培養上~



總之,背古詩總體上來說對孩子是有益的,但需要家長循序漸進的引導,不能讓孩子因壓力而過早產生厭倦情緒,要逐漸培養其興趣,讓他們學習之餘有個快樂的童年~


歸丶靈


我來說個和大家不一樣的觀點,未來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各種資料信息網上鋪天蓋地,我們隨手用手機就能查到,或者未來手機可以做的更小,甚至可以移植入人體,感覺手機就像我們人體內部的硬盤一樣,需要什麼知識信息都可以直接調取,那麼還要背誦古詩幹什麼???人腦能記憶多少首古詩,硬盤可以存儲多少首?

所以不應該把精力花在背誦孩子無法理解的古詩上面,毫無意義。孩子需要學習一些機器無法替代的東西,比如人品道德,藝術,思考創新,類似這些能把人和機器分開的東西。

最近看的大片阿麗塔,科幻電影也不是胡亂編造的,未來有一天人類很有可能像阿麗塔那樣,人機一體,比如某個器官壞了,就換個3D機械打印器官,那個時候也許人可以實現永生


蹬蹬美男子的mama


其實孩子背誦古詩文,並非單純的機械記憶,許多文字和詩句實在背誦的時候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中國古詩詞的魅力在於,它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是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種最精煉最美妙的語言。


今年在長沙和兒子游覽橘子洲時,站在橘子洲大橋上面,望著淙淙而流的湘江,兒子立刻指著前方說道,“這是北方。”我很驚訝的問他,怎麼不迷路了?

兒子說道,“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湘江流去的地方當然是北了。

今年的第一場春雨悄悄地在夜晚降臨時,我兒子立刻脫口而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城雲俱黑,路燈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後半部分根據現實小改了一部分,卻也最貼合實際,而我們小區的名字恰恰叫做錦官城,此時此景,這一首詩表達的情感和感觸,勝過千言萬語,不是嗎?


去年旅行是自己規劃的三國線路,出發前孩子自己背誦出師表,讀完幾遍之後,孩子立刻感慨道,“原來諸葛亮前面都是廢話,只有後面這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將率三軍,北定中原....才是在說正事。”


我們去岳陽樓,孩子憑著熟練背誦《岳陽樓記》全篇或得一張免費門票,記得在家背誦這篇古文時,當讀到最後,孩子同樣感慨“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也是變相的誇自己呀!”

古文的背誦,如果脫離了實際,對於孩子來說確實只能是短暫記憶,但我們如果將生活和詩詞可以緊密連接,詩詞將成為他們的一筆文化財富,是可以隨時隨地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而某些時刻,一句詩詞足以抵擋千言萬語,這就是詩詞的魅力。


從小培養孩子的詩詞語言,用詩詞的方式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未嘗不是一種生活的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