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個人存款增長13% 人們為何又愛上了存款?

在各種互聯網理財產品不斷湧現的今天,很多人可能都會以為,把錢存在銀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由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個人存款增加了6.07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3%。

曾幾何時,以餘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以較高利率為旗幟一路高歌猛進,下城無數,傳統銀行慘遭衝擊而莫知所措。乃至有預測雲,銀行將被時代拋棄。但時至今日,餘額寶的風光已不復當年,而銀行不但沒被拋棄,似乎又在重新成為人們的心頭之好。

銀行個人存款增長13%  人們為何又愛上了存款?

所以,銀行個人存款何以能在一季度取得這麼快的增長?人們對待銀行存款的態度為什麼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受季節性因素影響,銀行在第一季度一般都會賣力的攬儲,而另一方面,廣大儲戶會在第一季度領取年終獎,個人資金豐足,相應地會增加儲蓄。所以,一般來說,一季度的銀行個人存款總額都會特別的多。但是,同比出現13%的增幅,又該怎麼解釋呢?

小翼覺得,從邏輯上來說,銀行存款同比出現大幅增長,原因要麼是自身競爭力提升,要麼是其他競爭性產品的競爭力出現了下降。

銀行個人存款增長13%  人們為何又愛上了存款?

先從自身競爭力上來說,銀行存款是非常安全的,這一點沒得說,但其缺點是利率太低,這也是其當初在餘額寶們的攻勢面前毫無招架之力的原因所在。其實,銀行存款利率低的缺點主要體現在活期和短期存款上面,長期定存的利率還算差強人意。

面對外部機構的挑戰,銀行也在想方設法儘量吸引用戶進行存款。比如,一些銀行推出了智能存款產品,這種產品具有長期存款的利率,但往往又能做到隨存隨取,從而兼顧了儲戶們對較高利率和流動性的需求。這種產品推出之後,口碑不俗,儲戶往往需要搶購才能買得到。

另據一位銀行高層向媒體透露,具有較高收益和安全性的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存款類產品,目前規模正在不斷增加。公開數據顯示,截至3月19日,銀行個人存款中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為6.5萬億元,較2018年同期增加1.5萬億元,增幅近30%。

結構性存款也被稱為收益增值產品,是運用利率、匯率產品與傳統的存款業務相結合的一種創新存款。結構性存款一般都享有銀行本金100%保障,同時具有較高的收益率。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結構性存款的收益有3.89%(5.3~5.9)。這樣收益水平的存款產品還是相當有競爭力的。

銀行個人存款增長13%  人們為何又愛上了存款?

再從外部產品的競爭力來看,近一年來,曾經對銀行存款構成挑戰的寶寶類理財產品,收益是一路跌跌不休。以天弘餘額寶貨幣來說,近七日年化收益只有2.3040%,近35日年化亦只有2.3160%。這樣的收益和長期銀行定存利率比起來,並無優勢。

隨著收益不斷下滑,很多人正在拋棄曾經擁抱過的寶寶類理財產品。市場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季度末,餘額寶資產淨值為1.04萬億,而在2018年同期,相關數據卻為1.69萬億元。一年間,餘額寶規模縮水了38.46%,與銀行個人存款的增加構成了反差。

另外,這一兩年,房地產、P2P等投資市場暴露出諸多風險,人們持幣觀望心態濃厚,這也使大量資金流向了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