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瓦崗軍風生水起,李密是如何讓瓦崗寨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小雨丶g


瓦崗軍的領導李密家族四世三公,曾祖父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的李弼,也是北周的魏國公;祖父李曜是北周的邢國公;父親李寬是隋朝的上柱國,門閥士族中的佼佼者。

他參加反隋的第一支軍隊是隋朝老臣楊素兒子楊玄感的部隊,楊玄感兵敗後李密被抓住,押送途中給押送的官員送禮,打成一片,趁機逃跑,但一直被隋朝通緝,輾轉幾次後,投入翟讓領導的瓦崗軍。(翟讓和李密漫畫)

李密如何奪權瓦崗?

李密是隋朝朝廷的重犯,翟讓一開始拒絕了他的投靠,把他關押在瓦崗外面,翟讓畢竟是農民起義軍,幻想有朝一日被朝廷招降,不能隨便接受朝廷的重犯。李密的見識和對隋朝局勢有全面的看法,先說服了瓦崗軍的頭目王伯當,此人到死都追隨李密,然後說服了翟讓,成功晉級瓦崗軍的高級參謀。李密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瓦崗寨周邊的小股起義軍加入,聲望越來越高。

隋朝派遣大將張須陀來進攻瓦崗,翟讓沒打仗就害怕了,以前被張須陀擊敗過。李密給翟讓獻計,並親自帶領一支軍隊和翟讓前後夾擊張須陀的部隊,打敗了張須陀,收服了張須陀手下的秦瓊、羅士信等猛將,從此後,李密有了自己的軍隊,不再單單是一個參謀了。

在隋朝末年,有了糧食就能聚集大量的軍隊,李密提議進攻隋朝的糧食基地興洛倉,取得軍需物資,才能發展,翟讓覺得自己的才能不夠,讓李密先率軍進攻,自己作為後續部隊。李密突襲興洛倉成功,周圍幾十萬百姓都可以在哪裡取得一定量的糧食,接著李密擊敗了越王楊侗派來的進攻軍隊,李密名聲大振。翟讓覺得自己是農民出身,處理不好瓦崗軍這麼多事務,主動讓賢,推舉李密為魏公,主持瓦崗大局。

讓權這事,翟讓是誠心讓的,但是翟讓的哥哥翟弘(有稱翟寬)不願意了,弟弟不當我來當,並且密謀殺了李密。這事情讓李密知道了,李密先下手為強,利用宴會的名義,斬殺瓦崗軍翟讓小集團的頭目,徐世績(演義中的徐茂公)差點沒有成為刀下之鬼,被砍了一刀。瓦崗軍的大權最終全部歸李密。

處理翟讓兄弟意圖刺殺李密這事,李密處理的欠妥當,畢竟翟讓收留了他,又讓位給他,不應該對翟讓集團斬盡殺絕,應該妥善處置,況且密謀刺殺他只在言語中流露出來,並且未付諸實施,可以採取邊緣化或者分離等手段處理,顧全大局。這樣做等於將瓦崗軍最初的老臣們都得罪了,裂痕已經產生。

李密如何從昌盛走向敗亡?

瓦崗軍佔領了興洛倉、黎陽倉,後勤補給充足,各地義軍紛紛來依附。另一箇中原的霸主王世充傾盡全力進攻瓦崗軍佔領的糧倉,屢次被擊敗,最重要的一次,王世充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瓦崗軍的霸主地位確立,大江南北的各股勢力紛紛派人來依附,李淵也派遣了使臣表示臣服,李密眼看有統一天下的趨勢,李密自己也有些飄飄然了。

李密派遣30萬大軍進攻洛陽,洛陽岌岌可危。此時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宇文化及等禁軍將領在江都勒死了隋煬帝,自己率領隋朝精銳禁軍10萬西歸,要回到都城長安,他們擁立的是秦王楊浩,而王世充等人擁立了越王楊侗,他們都自稱隋朝的正統,實際上都是傀儡皇帝。

瓦崗軍的李密集團成了一個異類,宇文化及集團和王世充集團將聯合夾擊瓦崗軍,面對此種局面,李密依附在越王楊侗的一面,但明顯是表面文章,互相不信任。越王楊侗命令李密迎擊宇文化及的軍隊,李密居然去和隋朝的精銳對上了,此事欠缺謀劃,此時有三大集團,李密集團、宇文化及集團和王世充集團,任何兩個集團對攻,得益的必然是不參戰的集團。不過李密和宇文化及都小看了王世充的能量,在他們激烈對戰時,王世充已經掃除政權內的異己,越王楊侗已經徹底成了孤家寡人,王世充大權獨攬。

瓦崗軍戰勝了宇文化及,自己的精銳也喪失的差不多了,王世充趁機出兵進攻已成疲憊之師的瓦崗軍。李密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戰利品都收為己有,剩餘很少給作戰的將士們,引起將士們的極度不滿,作戰能力下降很多,一些主要將領都心懷不滿。俗話說,皇帝不差遣“餓兵”,這樣基本的道理都不懂。領兵的將軍們在與王世充的對戰中,紛紛敗北,李密都沒有覺察出有問題,此時應該大力犒賞這些將士們,讓他們奮勇殺敵,結果是什麼都沒有做,將士們心寒了!瓦崗著名將領裴仁基、程知節(程咬金)等被俘,單雄信等投降,這是擅自殺翟讓引起的後患,李密大敗,瓦崗軍徹底成為了歷史。

在大的戰略層面上,李密領導的瓦崗集團不應該和宇文化及率領的隋朝精銳禁軍集團全面開戰,這樣導致弱小的王世充集團逐步做大,在戰略上已經輸了。在與宇文化及集團的對抗過程中,瓦崗軍佔領了興洛倉、黎陽倉等糧食基地,應該採取守勢,用自己後勤充足的特點,拖垮缺少糧食的宇文化及集團,沒有糧食的軍隊自己很快就會垮掉,而不是採取激烈對抗的方式,戰術上也是下下之策。在消滅宇文化及集團後,面對王世充的進攻,應該採取收縮防守態勢,休養生息,恢復力量,太小看了王世充軍隊的作戰能力。對待自己的將士,不能體恤將士的疾苦,自己一味斂財享受,而士兵一味作戰,將士作戰的意願大大降低,離心力驟然增加,敗亡是很快的事。門閥士族出身,自視過高,看不起其他人是最根本的缺點。(李淵像)

李密的下場如何?

李密敗逃後,投奔了李淵,李淵非常高興,將自己的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還將他祖父的爵位邢國公封了他,稱呼他為“弟”,足以看出李淵對他的重視了。

李密又採取老辦法,賄賂李淵親信,讓他到黎陽去招撫舊部,李淵當時昏了頭答應了他。李密走後,李淵馬上後悔,立馬派人追回李密,李密隨即造反,他不甘於人下,當年李淵還曾經臣服於他,心理上過不了那個坎。

李密聲稱要去洛陽,並散佈消息,其實他這是欲蓋彌彰,掩護自己這支幾千人小部隊的行蹤。別人也不是傻瓜,李淵的手下的將領盛彥師已經預估出李密的行蹤,李密想去投奔原來的部下襄城(今河南汝州)張善相,他在中途的熊耳山南的峽谷處埋伏,這是李密的必經之路,果然李密率軍到來,被伏擊,全軍被滅,李密被斬首。

以殺翟讓故,諸將危疑,一敗於邙山,而邴元貞、單雄信亟叛之;密欲守太行、阻太河以圖進取,而諸將不從,及粗帥以降唐,則欣然與俱,而密遂以亡。

這是王夫之對他的評價!


穿越再現彼岸


隋末農民大起義,自大業七年(611年)到大業十二年(616年),各支力量經過五年的奮戰,逐漸形成三大支隊伍:

一支是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

一支是杜伏威、輔公石領導的江準起義軍

一支就是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



大業七年,東都法曹翟讓犯了死罪,獄吏黃君漢欽佩翟讓驍勇,以為他能拯救百姓,就暗中打開死牢門,將他放了。在東郡(今河南滑縣)邊界,有一處山勢特別險要,這裡峰迴坡陡,密林環抱。山上結著一個寨子,柵高全固,稱瓦崗寨,寨中正聚集著起義的農民。翟讓亡命到瓦崗,被擁戴做了寨主。翟讓的同鄉單雄信驍健勇猛,善用馬槊,還有年僅17歲的徐世劫,二人先後率部投奔翟讓,隊伍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因為聚義瓦崗,所以稱為瓦崗軍。

楊玄感兵敗,謀主李密被捕,他和其餘十多名欽犯一起被押送東都。途中,李密等十餘欽犯趁防守的人醉臥夢鄉之機,鑿牆穿洞,逃了出去。李密脫險後,為了躲避官府緝捎,改姓易名,輾轉山村,四處亡命。

後來他往來於外黃王當仁、濟陰王伯當、韋城周文舉、雍丘李公逸等結寨聚義的群雄之間,鼓動他們下山取天下。李密在大業十年(616年)約了王伯當,投奔瓦崗寨。

李密見瓦崗人馬愈來愈多,而糧草供應不足,感到如果拖得時間太長,勢必人馬困疲,一旦強敵降臨,就會渙然離散,於是向翟讓又獻一計,勸翟讓下大幹一場。



李密部署翟讓率兵從正面迎戰誘敵,李密率精兵千餘埋伏在滎陽北面的大海寺北密林中。張須陀一向藐視翟讓,翟讓且戰且退,往北退了十多里,把張須陀的2萬人馬引到大海寺。瓦崗軍伏兵殺出,翟讓回馬殺回,和李密、徐世勣、王伯當一起圍殺隋軍。張須陀戰死,隋軍被殲1.5萬餘人。

瓦崗軍一戰而威震中原,翟讓感到自己能力已不足繼續領導,就讓位給李密,奉李密為魏公。李密設壇場即位,組織行軍元帥府,改元永平;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單雄信為左武衛大將軍,徐世効為右武衛大將軍,其餘都拜受官職,令他們各領本部。

李密建立了獨立政權,號令天下。孟讓、郝孝德、秦叔寶、程咬金等各路英雄都絡繹不絕地投奔瓦崗。隋朝的官員裴仁基、柴孝和、鄭頸等也聞風紛紛獻城投降。著名驍將羅土信等也率眾歸順了李密。

因裴仁基獻出虎牢關,李密封他為上柱國、河東公。當時“道路降者不絕如流,眾至數十萬。”瓦崗軍聲威大震,成為隋末農民起義中最大的一支義軍。

可李密這時卻自以為兵強,想做天下盟主,叫祖君彥寫了封信給李淵說明此意。李淵這時正一心經略關中,倒不圖虛名,寫了封回信假意表示擁戴。李密把李淵的信展示給諸將看,說:“唐公擁戴我,天下肯定是我的了。”從此他不再考慮西進了。



七月,李密因已無西顧之憂,率全部精兵東擊宇文化及,大獲全勝,斬敵4萬。宇文化及元氣大傷,無力西進,帶著2萬多殘兵逃往河北去了。李密準備人朝,走到半途,獲報東都兵變,王世充條了主張招安的大臣,選了2萬精兵來攻瓦崗軍。李密因為久戰,損失了很多精兵良馬,土卒疲病,只得放棄了進佔東都的計劃。

九月,李密留王伯當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倉,自率精兵,到偃師北邙山駐營。他召集諸將會議,裴仁基建議分兵扼守各交通要道,阻堵王世充東進,再選3萬精兵,繞道河西,直趨東都,讓王世充來回奔命,然後一戰決勝。

不料這夜王世充遣200多輕騎攜帶火種,潛伏在北邙山谷中。天一亮,王世充率江淮勁兵攻襲北邙山瓦崗軍大營。李密來不及列隊佈陣,倉促應戰。這時,王世充的伏兵乘虛爬上山頂,居高下衝,縱火燒營。王世充命土兵把預先繩捆索綁的貌似李密的人牽過陣前,連聲鼓譟:“捉到李密了!”聲音傳遍北邙山。瓦崗軍以為李密真的被俘,失了鬥志,向山下潰敗。在潰敗中,一些將領相繼倒戈。李密集攏了1萬多瓦崗軍,馳奔洛口倉。

冬十月,李密帶著2萬瓦崗軍殘部與魏徴等文官,進長安投降了李淵,李淵封他為光祿卿、上柱國,賜爵邢國公。消息傳開徐世効、賈潤甫等將領也相繼降唐,秦叔寶、程咬金等多數將領投降了隋朝。瓦崗軍就此瓦解。

不久,李密感到在唐朝只有虛位,鬱鬱寡歡。他和王伯當兩人密議離唐出關,召集瓦崗舊部,重舉義旗,東山再起。接著,李密假意向李淵獻策,願親往山東召集舊部,討滅王世充。李淵同意。李密又要求賈潤甫、王伯當同去,李淵也准許了。



十ー月,李密與王伯當、賈潤甫三人出了長安城,馬不停蹄,直奔黎陽。三人到稠桑時,李淵反悔,敕追李密返回。李密估計返回必無生理,決意反叛。賈潤甫哭諫說:

“自翟讓被殺,天下都說明公忘恩負義,如今歸唐復叛,還有誰肯相助!”

李密大怒,要殺賈潤甫,被王伯當勸住。賈潤甫不辭而別。李密撕毀敕書,殺了使者,和王伯當兩人繼續東馳。一路上,兩人召集到幾十名舊部,把他們裝扮成婦女,裙下藏刀進人桃林縣(今河南靈寶),突然變服,搶佔了縣城。他們奪取糧械後,聚集了1000多人,直趨南山,乘險東行,準備去襄城依附瓦崗舊將張善相。

不料走進熊耳山,唐朝行軍總管盛彥師的伏兵齊起。李密、王伯當等1000多人被衝作兩截,首尾不能相顧,全部遇害。

至此瓦崗寨起義徹底失敗了。


申報七十七載


李密是隋末最傑出的義軍領袖,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年輕時做過隋朝的宮廷侍衛,可惜隋煬帝楊廣看李密皮膚有點黑不喜歡他,將李密趕出隋宮,報國無門的李密從此走上反隋的道路。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朝大將楊玄感起兵造反隋朝,李密是楊玄感的主要謀士,可惜楊玄感沒有接受李密的建議,最終功敗垂成。

死裡逃生的李密最終投奔翟讓領導的瓦崗軍,翟讓欣賞李密的才能,開始重用李密,李密在滎陽大戰發揮關鍵作用,指揮瓦崗軍大破隋軍,斬殺隋軍名將張須陀。

之後李密又指揮瓦崗軍幾次大勝隋軍,忠厚大度的翟讓把瓦崗軍最高領袖的地位讓給李密,推舉李密為魏公,建立李魏政權。

此時的瓦崗軍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反隋義軍,單雄信徐世勣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裴仁基裴行儼王伯當謝映登王君廓劉黑闥等猛將如雲,兵多將廣,李密統帥瓦崗軍進逼洛陽,多次大勝隋軍主力,威震天下。

可惜李密沒有聽取足智多謀的謀士柴孝和進攻隋軍兵力空虛的長安,建立穩固根據地的建議,李密繼續圍攻洛陽,被王世充帶領的隋軍主力擊敗,柴孝和也落水而死,讓李密痛失智囊。

此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內訌,翟讓的親信鼓動翟讓奪回瓦崗軍的最高權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密在幾個親信的鼓動下,恩將仇報設下鴻門宴殺害了翟讓兄弟等,瓦崗軍名將徐世勣單雄信等也受到牽連死裡逃生,殺害翟讓可以說是李密一生最大的失誤,導致瓦崗軍人心惶惶,埋下了分崩離析的隱患。

洛口大戰李密帶領幾千瓦崗軍大破王世充的幾萬隋軍主力,很多隋軍將領戰死。中原的隋朝官員及各地義軍將領都投奔瓦崗軍,李密的瓦崗軍佔領南到長江東到大海的廣大地區,竇建德等很多義軍領袖都提出擁戴李密稱帝,李淵為了麻痺李密以便進攻長安,也寫信擁戴李密為天下義軍盟主。

可惜李密因為洛陽孤城沒有拿下,拒絕了竇建德等擁戴他稱帝的建議,錯過了進一步鞏固李魏政權擴大實力的良機。

就在李密指揮三十萬大軍進攻洛陽的時候,隋煬帝楊廣在揚州被宇文化及殺害,洛陽的王世充等隋朝權臣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侗為皇帝。

由於王世充飛揚跋扈,年輕的皇帝楊侗提出招安李密,要求李密在平定宇文化及叛軍以後來洛陽輔政。

李密此時思想發生巨大變化,從反隋義軍領袖想變成隋朝中興名臣,童山大戰李密血戰宇文化及,李密指揮瓦崗軍大勝宇文化及。

連續的勝利讓李密衝昏了頭腦,邙山大戰李密的幾十萬瓦崗軍居然被王世充的幾萬軍隊打得一敗塗地,裴仁基程咬金等名將被俘,單雄信等名將投降王世充,瓦崗軍分崩離析。

邙山大戰慘敗以後,李密放棄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又做出了投奔李淵的致命錯誤決定。

李淵表面上對李密非常熱情,還把表妹獨孤氏嫁給李密,實際上李淵非常嫉恨李密,處處羞辱壓制李密,逼李密造反,最終忍無可忍的李密被迫離開李淵反叛唐朝,被李淵殺害。


厚德載物49847


瓦崗興起於611年,領導人是翟讓,直到616年才一萬多人,多次被隋軍擊敗。李密加入後,使瓦崗軍不到兩年發展到30多萬(帶家屬達100多萬),消滅隋軍40多萬,成為中原義軍盟主。但因敵人太多,又加上李密自傲輕敵,於618年9月敗於王世充,後投靠唐朝,11月想離開唐朝,回山東捲土重來,因叛徒洩密,被唐軍射死於熊耳山。

參閱拙作《黑白隋煬帝》,2018年出版,噹噹網、京東、淘寶有售。另已寫完新書,其中一部分《瓦崗亂隋》7萬字,明年出版,可參考。


衝動的炒飯戴


李密有三失。

其一,身為臣子,擅殺其主。瓦崗寨原本是翟讓一手建立起來的一支起義隊伍,本來瓦崗寨有人勸說翟讓殺了李密,但在機緣之下,李密的才能被翟讓賞識,並重用。從這一點而言,翟讓對李密有知遇之恩,後因李密奪權,將翟讓廢殺,不忠不義;

其二,接受楊侗冊封,成為已經失去民心的隋將。當時天下已亂,各地都是反叛隋朝庭的義軍,被招安無疑會成為眾矢之的,對於瓦崗軍的壯大不利;

其三,功業未成就驕傲自滿,不再體恤將士。府庫中沒有什麼積蓄,甚至打了勝仗李密都不把戰利品分給將士們,使得瓦崗軍將領離心離德。賈閏甫、徐世勣等人數度相勸,遭到李密的疏遠;李密反而對貪財的邴元真言聽計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