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的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後來下場如何?

程萬慧




公元705年2月20日,這一年武則天82歲,早已重病在床,即將不久於人世,因此為了沖喜,把這一年的年號改為神龍,這一年就是神龍元年,當然也是最後一年。

也就在這一年,比武則天小一歲的宰相張柬之策動了神龍政變,把武則天逼下了皇位,擁立李顯為帝,復立國號為大唐,武周正式走向了終點。


武則天雖然下了臺,但到這一年底才死,也並沒有完全喪失手中的權力。在武則天的眼中,不管是武周還是叫大唐,就是姓武的和姓李的之間的事,這些外人都是在瞎摻和,她自然不會放過這些發動政變的人。

作為政變的核心人物張柬之自然首當其衝,遭到了打擊。當然打擊他們的手段還是比較高明的,先把政變的五個核心人物封為郡王,把他們手中的權力架空。張柬之發現形勢不對,馬上向李顯申請退休,但沒有獲得批准,一再被貶值,最後憤懣而死。



表面上看是張柬之發動了神龍政變,實際上全都是狄仁傑生前佈局的結果。狄仁傑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雙料間諜,也是李唐政權的強有力維護者。但在武則天執政的時候,他個人也沒有能力對抗武則天的皇權,就只能是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實際上武則天也是張柬之的貴人,他的前半生都碌碌無為。因為武則天在登基前,殺害了李氏皇族很多人,還有很多忠於李唐江山的大臣。這就導致國家行政機關出現了很多空缺崗位,這一年的張柬之通過武則天的賢良科目考試才鹹魚翻身,受到了重用。


但這次的他因為起點太低,離進入朝廷中樞還差那麼一點距離。這時第二個貴人出現了,那就是神探狄仁傑。武則天曾經問狄仁傑,讓他推薦宰相之才;狄仁傑兩次都推薦了張柬之,武則天才拜張柬之為丞相。

狄仁傑提拔張柬之是有原因的,因為他也是李唐皇室的堅定維護者,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宰相崔玄瑋,也是狄仁傑推薦上來的。左羽林大將軍敬暉和右羽林將軍桓彥範也是狄仁傑提拔上來,為政變做鋪墊的。



在唐朝時期,李世民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對京城防務是格外重視的,畢竟有玄武門事變在前,如果後邊也有人學他,那就是骨肉相殘了。

長安城的防務主要是有兩支軍隊來負責的,北衙禁軍和南衙衛兵。北衙禁軍主要負責皇帝的安全,頭領為羽林大將軍。為了防止羽林大將軍作亂,在這個部門還有一個只聽命於皇帝的千騎將軍,讓他們相互制約。南衙衛兵則主要負責中央政權的安全,主要負責人是右衛大將軍。


狄仁傑提拔了這些忠於李唐江山的大臣和將軍,原本是想找機會依靠自己的實力,把太子李顯推上帝位。無奈他在公元700年去世,也可以說是壯志未酬身先亡。

狄仁傑死後,這個重任就交到了張柬之和崔玄煒身上。他們就成立了一個忠於王室的組織保皇黨,利用團隊的力量來保護那些沒有被殺掉的李氏子孫和忠於李唐江山的大臣,為他們撐起了一片晴空。



早在狄仁傑去世前,武則天曾經問他,自己死後應該立姓武的,還是為姓李的為皇帝?姓武的就是武三思,姓黎的就是李顯。對於狄仁傑來說答案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李顯。但如果直接這樣說那就是送死,這種事聰明的狄仁傑是不會幹的。

狄仁傑這樣對武則天說,當然是離你的兒子李顯為皇帝了。如果是武三思當了皇帝,他肯定會每年祭拜他自己的父母,哪裡會想起你這個姑姑?如果你兒子李顯當了皇帝,他肯定會供奉天皇和天后的牌位,那樣你在昇天之後還能得到供奉。


武則天聽後就立李顯為太子,本來這一件事就告一段落了,只等武則天死後,就恢復李唐江山。哪知道老年的武則天成了色情狂,她在自己的後宮養了很多小白臉。養小白臉都沒什麼,他還提拔他們在朝廷中擔任要職,最知名的小白臉張易之和張昌宗形成了一股新勢力,被稱為五人幫(張易之和張昌宗的五兄弟)。

本來武周的朝堂是由兩股勢力在把持,一股就是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勢力,另外就是以太子李賢維修的李家勢力。現在突然冒出了一個五人幫,壟斷了武則天的後宮,其他人根本就見不到武則天的面,這兩兄弟還經常假傳聖旨。



朝堂的局勢迅速被打亂了,張易之和張昌宗這股新勢力成為了非常大的隱患。如果他們投向武三思,那麼太子李顯的地位就非常危險了。這時的張柬之決定先下手為強,以清君側的名義除掉張易之和張昌宗。

張柬之就決定擴大統一戰線,左羽林將軍敬暉和右羽林將軍桓彥範是狄仁傑的鐵桿,這些人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他又找到了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經過試探後,發現他也是自己的同志。

張柬之又迅速聯繫上了太子李顯,通過李顯的弟弟右衛大將軍李旦搞定了左羽林將軍李興宗。到此為止逼迫武則天退位的大局已經布成,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於是開頭的一幕就發生了,大軍在李顯的帶領下湧進了皇宮,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除掉了張易之和張昌宗二兄弟,並殺掉了他們全家,逮捕了朝廷中他們的親信。

但很顯然這一場政變是不徹底的,雖然清除了威脅李唐江山的張家兄弟,但武三思一黨毫髮無損。在武則天的背後操縱下,武三思向張柬之發起了攻擊。他告訴李顯,這些人今天會反天后武則天,就有可能明天對你如法炮製,只有除掉才是最安全的。就這樣神龍政變的五大功臣就都被定點爆破了,幾百年後,明朝的于謙也是同樣的命運。因此有歷史學家說歷史只有重複,悲劇一再上演,如此而已。


新知傳習閣


張柬之在歷史上的名氣不是特別大,如果不是特別熟悉歷史的人或許並沒有聽過這個名字,但是他在歷史上終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人物的政治生涯,這個人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這個名字估計中國人不知道的就非常少了,武則天的政治生涯中罕遇敵手,即便如長孫無忌這樣的唐朝開國元勳,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又是皇親國戚,也一樣敗在武則天的手中。而張柬之又如何能夠終結武則天對中國將近半個世紀的控制和統治呢?之後他的命運如何呢?

神龍政變的背景

從公元660年和丈夫唐高宗一起臨朝處理政務開始,到公元690年正式稱帝,改唐為周,再到神龍政變前夕,武則天已經控制或統治中國將近半個世紀。隨著她的年老,皇位繼承問題也已經或明或暗的成為了當時政壇的最大焦點。

  • 從公元698年開始,武則天著手解決繼承人問題,當時武則天在立兒子(李顯、李旦)還是立侄子(當時是姑侄的叫法,即武承嗣、武三思)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但是以狄仁傑為代表的朝臣、以張易之、張昌宗為首的男寵都紛紛勸說武則天立子不立侄,再加上這一年突厥寇邊,武則天下令募兵抗敵,結果一個月也沒有募滿千人,後來聽說是太子掛帥,很快就有超過五萬人前來應徵,這件事也讓武則天深刻的認識到民心思唐,於是武則天斷絕了讓武氏子弟接班的念頭,基本明確立兒子李顯為繼承人。


  • 此後武則天開始著手彌補李、武兩家關係的裂痕,儘管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公元699年武則天安排李、武兩家子弟盟誓。她希望自己死後李、武兩家能和睦相處,共享富貴。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夫婦和武三思等李、武兩家的代表都配合了武則天的這一安排。但是效果估計武則天自己都不見得相信。

  • 安排好繼承人的問題後,武則天開始對朝政變得懈怠起來,可能也是身體日益衰老,她開始躲在深宮中修養,平日裡只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廝混。這也導致了武則天統治晚期的最大政治危機的來臨。

神龍政變的經過

公元699年,李武兩家盟誓之後,武周朝廷的繼承人問題看似已經明確,李、武兩家也暫時平靜了下來。失去皇位繼承權的武家在當時雖然不敢公開挑戰武則天的安排,但是對於促成李顯復位的一些政敵是顯然要打擊報復的。比如勸說張易之兄弟擁護李顯復位的宰相吉頊就在公元700年被陷害遭到貶謫。

而李、武兩家的平靜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武周朝廷突然冒出的新勢力——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張氏兄弟因為年輕英俊成為武則天的男寵,從697年開始成為武則天最喜愛的男人,也使張氏兄弟成為武則天統治晚期最有權勢的人,甚至連自己的子女和武氏家族都不能相比。

  • 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張氏兄弟在朝廷內更加權勢滔天;

  • 公元701年,太子李顯的兒子、女兒、女婿議論了張氏兄弟,被武則天怒斥,迫使李顯下令兒子、女兒、女婿自縊謝罪;

  • 公元702年,李顯攜弟弟李旦和太平公主共同上書請求為張氏兄弟封王;

  • 公元703年,張氏兄弟誣陷朝臣代表魏元忠,使其被貶。

短短几年時間,張氏兄弟從名不見經傳到權傾天下,連太子李顯的兒子、女兒(同樣也是武則天的孫子、孫女)都要被迫自殺謝罪,而且李顯和李唐皇室的成員還要上書請求為他們封王。可想而知李唐皇室的成員對張氏兄弟有多恨。同樣的李顯的女婿還是武承嗣的兒子,也一樣被要求自殺,而且武三思等人也不得不阿諛奉承討好年紀輕輕的張氏兄弟。這樣看武氏家族也對張氏兄弟沒有什麼好感。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李、武兩家開始聯合,朝廷大臣也展開了針對張氏兄弟的攻擊。武周朝堂上除張氏兄弟之外最有勢力的團體或者家族就這樣默契的聯合了起來,張氏兄弟的末日也就不遠了。

公元704年,李武兩家的策劃下,朝臣們開始攻擊張氏兄弟的貪腐問題,企圖迫使武則天疏遠和打擊張氏兄弟,結果雖然證據確鑿,但是武則天為了心愛的“小鮮肉”直接包庇赦免了張氏兄弟,併為他們安排了替罪羊。同年年底,朝臣們再次抓到了張氏兄弟的把柄,又一次證據確鑿的定罪,結果武則天依舊包庇張氏兄弟。這幾次朝堂上的政治攻擊都被女皇武則天蠻橫的化解了,看來護起短來的女人是讓這些大臣們毫無辦法的。但是這時年逾八旬的張柬之登場了,他在這一年九月被拜為宰相。

歷史的車輪終於來到了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龍元年,當時老邁的武則天已經生病長期靜養,朝廷裡的大臣很難見到她,身邊的事務和國家的朝政都由張氏兄弟把持。眼見可能發生變故的李、武兩家和朝廷大臣們開始醞釀逼宮。而這個逼宮的主謀在歷史上記載就是剛剛出任宰相不久的張柬之。但是我們從歷史記載的分析,李、武兩家顯然是支持了這一逼宮行為的,至少是默許的。否則僅憑剛剛拜相不久而且年逾八旬的張柬之和區區五百名士兵就搞定了叱吒風雲半個世紀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個人認為不可能!

事變的實際經過其實非常簡單,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等人率領五百士兵從玄武門入宮,直接殺掉張氏兄弟然後報告女皇武則天(其實就是逼宮)。武則天當面質問了參與政變的張柬之等人然後呵斥躲在他們身後的太子李顯。但是年邁的武則天顯然也已經不願和他們爭鬥什麼了,很快她接受了政變的結果,兩天後,她下詔傳位李顯。和玄武門事變一樣,三天時間整個政變就結束了。

神龍政變之後張柬之等人的地位和唐朝的政治格局

705年正月的神龍革命,不僅僅使李顯重新登上皇位,而且使武周政權又變回了李唐政權。張柬之等人也因此加官進爵。其中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因為是主要的策劃和實施者都被封為公爵,同時也在中宗李顯的朝廷擔任要職,成為當時朝堂官員中的領袖人物。

但是很快新的政治博弈開始了。中宗登基後,權力很快被韋后把持,本來中宗李顯就性格懦弱,韋后性格強勢,在他們夫妻流放受罪之時,李顯又對妻子心懷愧疚,所以復位後任由韋后把持朝政。而權力慾望很強的韋后和野心很大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很快形成了一個新的勢力集團。她們都想效仿武則天控制朝政甚至登基稱帝。

而韋后母女的行為很快被武氏家族的領袖武三思發覺,他開始積極聯合韋后母女,甚至有傳聞他本人也是韋后的情人,他還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安樂公主,從而使的韋武兩家迅速結成了政治聯盟。與有野心但是政治經驗和能力有欠缺的韋后母女相比,武三思的政治鬥爭能力顯然高出不少。他成為這個集團在朝堂上的重要官員,同時還吸納了上官婉兒這樣的優秀女官成為韋后母女在後宮干預政治的重要幫手。

韋武集團登場後,第一個目標就是當時中宗的太子李重茂,因為太子的存在就是韋后登上女皇寶座的最大障礙,是安樂公主成為皇太女的最大障礙,當然也是武三思藉由韋后母女重新掌控朝政並伺機實現自己政治野心的最大障礙。

但是打擊太子李重茂首先必須打壓控制朝廷中的文官集團,畢竟這些人肯定會從禮法制度的角度維護太子李重茂的地位,如果沒有打壓控制住文官集團,韋武集團的政治企圖就無法實現,而當時文官集團的領袖正是以張柬之為首的神龍革命的五位功臣。

於是武三思開始著手謀劃打擊張柬之等人,老謀深算的武三思很清楚當時朝堂上的勢力分佈,一是以韋后和他為首的韋武集團,二是以李旦和太平公主為首的李唐皇室的其他成員,三是張柬之為首的文官集團。

武三思首先通過韋后和中宗將張柬之等五人進封為王爵,從而剝奪他們的實際政府權力,典型的“明升暗降”的手段。而正因為此次加封王爵,張柬之等五人也被稱為“神龍五王”。隨後不久,武三思等人又羅織罪名誣陷張柬之等“五王”,使得唐中宗李顯將張柬之等“神龍五王”都貶謫邊疆,張柬之到了貶謫之地後憂憤而死,其他“五王”成員也都死於非命。

在針對“神龍五王”和太子李重茂的打擊過程中,武三思通過中宗不斷增加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封地和權益,換取這兩位當時在政壇非常有影響力的皇室成員的默認和中立。但是他們的逼迫使得太子鋌而走險,武力抗爭,雖然兵敗身死,但是武三思一家卻被李重茂殺掉,直接導致武氏家族開始衰落,也使得韋武集團失去了一個重要的領導人物,也為後來韋武集團的徹底覆滅埋下了伏筆。

終上所述:張柬之在神龍革命前一年出任宰相,在武則天專寵包庇張氏兄弟的惡劣政治形勢下,果斷採取措施,聯合聯絡爭取李、武兩家的支持,在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下,領兵發動政變,逼迫一代女皇武則天退位,又迎立李顯復位,恢復大唐國號。

李顯復位後,張柬之也因功被封為天官尚書,漢陽郡公;隨後被政敵武三思算計,先是被進封為漢陽郡王,爵位雖然高了,但是卻失去政府權力。再後來被誣陷誹謗非議韋后,被中宗李顯貶回老家襄陽養老,不久又流放瀧州,隨即憂憤而死,可謂下場悽慘。

公元710年,韋后勢力倒臺,李旦登基張柬之隨即和其他五王一起被平反,被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文貞。唐玄宗開元六年,配享中宗廟庭。唐德宗建中年間又追贈他為司徒。


圍爐品茗人


唐代369位宰相,如果進行一次綜合排名,不管是影響力還是膽識、魄力,張柬之完全可以穩居前十。這些宰相中90%是北方籍,張柬之是其中的10%。他在八十歲還能出任宰相,並讓不可一世的武則天退位,不得不承認他就是傳奇。

張柬之年輕時才華橫溢,周圍人對他期待甚高,都覺得他是未來的棟樑之才。然而,幸運女神並沒有眷顧這位天之驕子,雖考中進士,卻遲遲不得志。張柬之想大展拳腳,無奈平臺太小。可能天將降大任於張柬之也,才會讓他一直待在基層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

好不容易熬到七十多歲,黃泉路近,張柬之也看到這輩子的盡頭了。此時朝廷以賢良科目召試,張柬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不想這輩子就這麼碌碌無為,於是參加考試,還名列第一,被朝廷授予監察御史。張柬之大器晚成的經歷,放今天都能讓喪失鬥志的小年輕汗顏。

在基層待久了,不知高堂運作規律的張柬之,居然在一次討論事情時頂撞了武則天,因而被貶到地方。

好在狄仁傑慧眼識人,覺得張柬之是個人物,於是,在武則天面前極力推薦張柬之。武則天這才召張柬之回朝,擔任秋官侍郎。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張柬之的平步青雲同樣離不開貴人相助。張柬之年老後,伯樂一個接一個。前有狄仁傑,後有姚崇。

姚崇在外出任職前,武則天問他誰能擔當宰相,姚崇不假思索地舉薦了張柬之。武則天當天就召見張柬之,並讓他出任鳳閣鸞臺平章事,晉升鳳閣侍郎,成為宰相。705年,武則天病重,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把持朝政,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暐等人,趁機發動“神龍政變”,剷除了張氏兄弟,脅迫武則天傳位李顯,光復大唐江山。復位後的李顯論功行賞,張柬之被加官進爵,一時風光無限。

樹大了容易招風,功高了容易蓋主,張柬之也遇到這個問題,功成之後被武三思擠兌。武三思聯合韋后,經常在李顯面前給張柬之穿“小鞋”。

李顯又比較俱內,聽了幾次“小報告”就信以為真,於是免去張柬之的宰相之位,將其貶為襄州刺史。此事要怪只能怪張柬之不夠心狠手辣,沒有在“神龍政變”時將武氏集團斬草除根,給了他們春風吹又生的機會。

人的命運往往禍不單行,張柬之到了襄州,同樣是壞事一個接一個。先是漢江洪水,差點淹了江漢平原,張柬之守土有責,每日殫精竭慮;後來準備辭職,回家養老,朝廷又不批准;接著又被流放,這次是更為偏遠的瀧州,當時還是未開化之地。

此時,張柬之已是八十高齡,身體條件也不行了,加上接三連三的打擊,沒多久就鬱鬱而終了。後來,經過幾代帝王的追封,張柬之又成了中書令、司徒,還得以配享中宗廟庭,可惜人已不再。

從基層到頂峰這條路,張柬之走了八十年;從神壇跌落人間,張柬之卻只用了一年。


秋媚讀史


神龍政變可以算得上是一場老年人的政治狂歡。這一年張柬之已經八十歲了沒錯,而武則天也已經是八十一歲的高齡。一個是越老越精,始終不放權的女王;一個是越老越狂,拄著柺杖造反的大宰相。

都挺好。

武則天的大唐升職記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就不多再介紹,今天就說說說張柬之吧。張柬之不是天才,也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他的上半生官運並不是很通達。還好他活得時間夠久,能在65歲之後迎來自己的官運。65歲的張柬之終於中了舉,放在今天這個年紀也要退休了,但張柬之的精彩人生才剛剛開始。

張柬之的亨通官運還是和一個貴人有關——狄仁傑。在武則天執政的晚期,她對首相狄仁傑是十分器重的。隨著年紀的增長,武則天也感覺到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處理政事越來越力不從心,朝堂之上的“老油條”也越發看不順眼了。武則天急於找到一個人換到眼中釘,宰相李嶠、蘇味道等人,狄仁傑再三思索後,向她推薦了張柬之。

狄仁傑向武則天道:“張大人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身體好,精神好,人品好,是做宰相人才。如果陛下您重用了他,將來一定會盡節於國。”竟然狄仁傑這麼高度評價,武則天二話沒說就給張柬之升了官,做了洛州司馬。後來狄仁傑二薦張柬之,他再次升職,做了秋官侍郎。

至此為止,對於張柬之的記載還是比較平淡的,沒有什麼出奇之處。後來姚崇又賣了個人情,向武則天再次推薦了張柬之,武則天最終決定將他立為宰相。

可見張柬之能坐上宰相之位還是靠得人格魅力,因為兩位武則天身邊的重臣說了好話。但是人格魅力這個東西是比較虛的。你看一個人誠實、老實、敦厚、正直……什麼都好。但是當他站在你的敵對面的時候,你所欣賞的他的所有的優點都會變成打擊你的利器。

正如狄仁傑所言,張柬之“盡節於國”,不過他的國不是她武家的國,而是李家的國。張柬之本本分分地做著官,穩穩當當地升了職,武則天讓他坐上了高位,但他不服武家天下,他要恢復李家盛唐。這念想他藏在心中十幾年,終於在武則天病危之時,他忍不住了。

彼時距離他坐上宰相之位才剛剛過了一年,他火急火燎地聯合太子李顯和崔玄暐等大臣,又跑去找右羽林將軍李多祚,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武則天不行了,他也時日無多,如果天下最終還是落在武家人手上,張柬之有何顏面面對地下的李唐老臣。李多祚感動之下決定出兵協助張柬之,他們帶著兵馬殺進宮中,先殺了武則天的寵男張氏兄弟立威,隨即找到了已經臥床不起的武則天,威脅她退位,並且傳位給李顯。

神龍政變第四天,李顯登上皇位,張柬之也被封了王,終於應該安享晚年了。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即便神龍政變李顯已經和武家人撕破了臉,登基後還和武家人玩在一起。本來張柬之認為李顯一定會在登基之後首先清除武家的餘黨,所以他想要將這個大權還是交給太子,以彰顯新皇威嚴。只是沒想到張柬之等五位在神龍政變之中立功封王的大臣不僅沒有得到李顯的善待,還被武三思和韋后詆譭,全部被貶。81歲的張柬之被貶之後慘遭流放,並在流放途中悲憤而死。其他四王同樣沒有逃脫慘死的命運。

張柬之是李唐的功臣,卻被李家的後人整死。總結起來,張柬之反了給他升職,深信於他的女皇,幫了將自己列為重點威脅對象的李顯。從歷史進程上來說,張柬之立了大功;但從個人來說,他最終負了武則天的信任,也得到了最慘痛的教訓。


木劍溫不勝


張柬之生於公元625年,這一年是李淵在位時期,武德八年,而第二年公元626年的六月初四,發生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八月初九,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而李世民登基成為唐太宗,次年公元627年,改元為貞觀。

張柬之精通經史,成為太學生。張柬之參加科舉考試,成為進士後,擔任清源縣的縣丞。公元689年,這一年張柬之六十五歲,朝廷召賢良,賢指有德行,良指有才能,所以賢良指德才兼備。

在對策的一千多個裡,張柬之排名第一。後來張柬之被任命為監察御史,之後不斷升遷,成為鳳閣舍人,鳳閣即是中書省,也就是中書舍人,主要負責詔令的起草,可以看出張柬之是一個大器晚成之人。

公元698年,默啜可汗希望將女兒嫁給大唐天子,武則天同意了,但是讓侄子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去迎娶,張柬之勸諫說:自古就沒有天子迎娶異族女的事情。武則天一氣之下就將張柬之外調擔任合州、蜀州刺史。

之後默啜可汗看到天子迎娶,所以就將武延秀扣下來,並且發兵攻打中原,這個就是默啜河北之戰。張柬之後來成為荊州都督府的長史。

武則天問狄仁傑:你知道哪裡有奇士嗎?狄仁傑說:如果只論文章還有資歷的話,我覺得現在的宰相李嶠和蘇味道就夠了,是您覺得這些文士過於拘泥,所以一些事情辦不好嗎?武則天說:是的。

狄仁傑說:那就是荊州長史張柬之,他現在雖然年老,但有宰相之才。於是,武則天又召張柬之回朝擔任洛州司馬了。狄仁傑對武則天說:我向您舉薦了張柬之,您怎麼沒用呢?武則天說:有用呀。狄仁傑說:洛州司馬可不是哦。

張柬之就被任命為秋官侍郎,也就是刑部侍郎。武則天問姚崇:誰可擔任宰相。姚崇說:張柬之這個人很沉穩,而且有謀略有決斷,能擔大任,張柬之就被任命為鳳閣侍郎,也就是副中書令,也是宰相了。

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龍元年正月,這一年武則天八十一歲,張柬之八十歲,武則天病重,張易之與張昌宗兩兄弟把執朝政,張柬之就與崔玄暐、敬暉、袁恕己、桓彥範、李多祚發動了神龍之變,然後殺掉了張氏兄弟,推李顯繼位,二十四日,武則天傳位給李顯。

張柬之居功至偉,所以被封為天官尚書,也就是吏部尚書,同鳳閣鸞臺,也就同中書省平章事,漢陽郡王,加特進。崔玄暐等四個也封為郡王,所以神龍之變也稱為五王之變。

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在李顯面前說壞話,說張柬之等五王誣陷韋后(李顯的皇后),所以李顯就將張柬之五人的相位給罷了。張柬之是襄陽人,所以他請求回襄陽養病,李顯就任命他為襄州刺史,後來又被貶到瀧州(廣東羅定),張柬之又憂又憤而死,終年八十二歲。

唐睿宗李旦追贈張柬之中書令,諡號為文貞,唐玄宗李隆基將張柬之配享於中宗李顯廟堂。


歷史簡單說


張柬之活了八十二歲,八十歲之前一直默默無聞。但八十歲後,卻突然發力,幹了件轟轟烈烈的大事,這件事改變了歷史軌跡,讓他名垂青史。什麼事呢?那就是神龍政變。

張柬之年輕時中了進士,然後一直幹副縣長,一干就幹了大半輩子,朝中無人難做官啊。他心有不甘,他空有一腔報國熱情,但始終沒有機會施展。

然而機會終於來了,來的確實有些晚。



公元689年,唐朝舉行了全國公務員招聘考試,凡是有副處級以上工作經驗的都可參加,不限年齡。張柬之七十歲了,也想報名考試,他和媳婦一說。媳婦噗嗤一笑,你都幾了啊!在家老老實實帶孫子吧,不怕別人笑話啊!

張柬之說了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然後不顧家人的勸阻,就去參加考試了。等考試結果一出來,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張柬之在一千名考生中排名第一。

張柬之被破格提拔為中書舍人,由九品官升了五級,變成了正四品官,當上了皇帝秘書,負責給皇帝起草詔書啥的,是個肥差啊!



可沒幹幾年,張柬之就被貶了。起因是突厥想把女兒嫁過來和親,武則天準備讓侄孫武延秀娶她,張柬之勸諫說,上國娶異族女子不合規矩。

武則天生氣了,你一個搞文字工作的秘書,管的也太寬啊!一氣之下,把張柬之貶到了荊州幹長史去了。

老張思想傳統守舊,也很正直,凡是他看不順眼的,一定要說兩句,否則他能憋死。其實,他看武則天也不順眼。



一晃又是十年,老張八十歲了!那個年代,能活過八十的鳳毛麟角。老張雖然身子骨大不如前,但精神勁頭依然很足。

張柬之心底有個願望未能了卻,這也是天下士子的願望,什麼願望呢?恢復李唐王朝。

機會又來了!

武則天眼見狄仁傑身體大不如前,讓他推薦宰相人選。狄仁傑前後兩次力薦張柬之,後來姚崇也推薦張柬之。

在兩大頂級紅人的力薦下,老張三連跳,最後幹上了鳳閣侍郎,成為首席宰相,事業達到了頂峰。



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到了風燭殘年,眼看就不行了!這時候,政治局勢變得十分複雜,皇宮內瀰漫著詭異氣氛,一場政變正在醞釀中。

武則天雖然立了李顯為太子,並親口承諾把江山還給李氏,但李顯勢力很單薄。這時候的武三思心有不甘,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也蠢蠢欲動。

張柬之坐不住了,他要趁著武則天能喘氣,讓武則天親自傳位給李顯太子,他要發動政變。首先要清除絆腳石張昌宗和張易之。



張柬之聯合舊臣崔玄暐、桓彥範等商量一致後,決定於正月二十二日發動政變,一切準備停當後,讓李多祚和王同皎去請李顯一同參加,哪知道李顯被嚇破了膽,不敢出來。

王同皎急了,直接把李顯抱在了馬上,李顯沒法,只得戰戰兢兢跟著來到了宣武門。

張柬之命人斬斷皇宮門栓,衝進了宮中,在走廊裡恰好碰到了張昌宗和張易之,當場幹掉了他們。武則天彌留中見大勢已去,只得令人頒佈詔書,傳位於李顯。



政權迴歸李氏,張柬之成了李唐的大救星。然而,張柬之好日子還沒過幾天,就出事了!

原來武三思擔心張柬之等大臣對他下手,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他聯合地下情人韋皇后,誣告中傷張柬之。李顯也擔心張柬之專權,於是將其流放瀧州。

張柬之流放途中,憂憤而死。這是卸磨殺驢啊!

不過李顯的下場更慘,不僅被韋皇后戴了綠帽子,還被韋后和親生女兒合夥毒死。


一半秋色


張柬之成功發動政變後,迅速被李顯推上了高位,受封王爵,但是隨即就從高位跌落,先出為刺史,不久再度被貶,還遭到了流放,於是在八十二歲高齡之際,憤憤而死。


張柬之年輕時候讀書認真,也十分機敏,關鍵是他為人正直,處事果斷。太學院補學生的時候,他被推舉到了那裡,後來受到了老師的誇讚,一度被認為是國家的棟樑。但是老師看好他,他大半生的表現卻非常平庸,甚至連進士都是很晚才考中。中了進士後,他並沒有進入朝廷中心,而是去了一個小縣城裡,做了一個小小的縣丞。原本他的一生就這樣草草過去了,但是老來之際,朝廷突然選拔幹吏,向一千多個基層官員進行問答考核。結果因為他學識過人,見解獨特,居然得了個頭名,於是很快就被任命為了監察御史。

都說人老成精,但是張柬之卻不是,他雖然此時已經七十多歲了,心裡卻依然非常耿直,上任沒多久,就多次給皇帝唱反調。有一次遊牧民族想來和親,打算把自己的女兒獻上。於是武則天就讓兒子去迎娶。但是張柬之卻突然插了一嘴:從來沒聽過有天子娶異族女子的!這話讓武則天覺得很沒面子,於是就撤了他的職,讓他去蜀郡做官。他到了那裡後,發現這裡每年都有幾百名士兵被徵集到羌人那裡服徭役,但是那裡的氣候常人無法適應,許多去了的士兵都病死在那裡了。於是他就寫了一封奏表,用許多事蹟佐證,又說了自己的態度,然後勸諫皇帝廢止這種行動。但是皇帝看了以後,對此沒有做回應。



因為屢次冒犯皇帝,所以他長期得不到重用,做了很久的長史。後來武則天覺得朝中的文士雖有文采,卻無法做實事,於是就開始尋找人才。張柬之素來在朝中有名氣,於是狄仁傑就推薦了他,說他堪當大任。但是皇帝卻只給了他一個司馬的小官。不久,武則天再度尋訪人才,結果狄仁傑再度舉薦他。武則天當時也很困惑:我不是用了他了嗎?可是狄仁傑卻指出:你只是給他安排了一個不高的職位,並沒有給他實權。於是張柬之後來又被調到了刑部,做了侍郎。


後來姚崇出征,臨走前向皇帝舉薦了張柬之,誇他是個有才之人,於是皇帝當天就召見了他,封他做了平章事。在當時,雖然他的品級不高,但是擔任這個官職後,就有了宰相的職能,一時間大權在握。不久,武則天病重,他積極奔走,暗中聯絡朝中的要員,在公元705年的時候發動了,神龍政變,扶植李顯登基。在加封郡王爵位後不久,武則天的侄兒開始誣他,結果李顯為了掌握大權,同時將他們的全部免職。

張柬之隨即回到老家做了刺史,此時他感覺到了危機,所以趕緊請求削去王爵,但是不久卻遭到了流放。一個八十二歲的老人如何經得起這樣的折磨,於是不久他就被氣死了。


小鎮月明


唐朝是一個名相輩出的朝代。由於唐朝採用的是群相制,終唐一朝(包括武周時期)共有300餘位宰相。在這長長的宰相名單中,名相不勝枚舉。“房謀杜斷”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的敢於直諫的魏徵、舉賢薦才、匡正則天的狄仁傑等宰相們都星光熠熠,被人們稱為千古名相。

在武周朝,還有一位名相,他就神龍政變的主導者張柬之。他主導的神龍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李顯登基。他在八十之際的這次壯舉,被杜枚稱為“手提社禝、上還中宗”。那麼對大唐有中興之功的功臣張柬之會迎來怎樣的命運呢?


張柬之同狄仁傑一樣,都是大器晚成之人。張柬之高中進士後,任清源縣丞。直到永昌元年(689年)才被招考錄用為監察御史,當時張柬之已64歲了,按現在的政策早到了退休年齡了。後又經過多年的升遷才升至鳳閣舍人,即中書舍人。

張柬之不畏龍顏,敢於直諫。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突厥默啜可汗趁契丹等反唐之際,便請求以其女與武則天之子和親、悉歸突厥降戶為條件,表示為唐效力。武則天正值外憂內患,意欲以侄孫武延秀(武承嗣次子)迎娶可汗之女為妃。張柬之認為從未有天子迎娶過異族女子,這是對王朝的侮辱,從而表示強烈反對。

觸怒了武則天的張柬之被趕出了朝廷,被外放到地方任合、蜀二州刺史、荊州長史等職。在狄仁傑和姚崇的推薦下,張柬之再度入朝,歷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晉升鳳閣侍郎,成為宰相。


張柬之為相時,當時朝廷的政治格局是這樣的。武則天已屆晚年,精力倦怠,對朝政的控制力也日趨減弱。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卻倚仗武則天的恩寵,干預朝政,飛揚跋扈,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要看他們的臉色行事。

由於張易之的挑撥離間,太子李顯還失去了一子一女和一婿。李顯的嫡長子邵王李重潤與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武延基(武承嗣長子)暗地議論張氏兄弟干政,被張易之在武則天面前煽風點火,搞得太子李顯被武則天痛罵。李重潤、李仙蕙、武延基均被武則天賜死,在二張的蠱惑下,武則天對自己的子孫都痛下殺手,可見二張的存在對李氏宗室構成了多大的威脅,連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兄妹都服軟,上書武則天請求封張昌宗為王。


張氏兄弟不但離間太子李顯與母親武則天之間的母子關係,還大肆陷害不依附於自己的朝廷重臣,造成武則天與朝臣之間的君臣關係緊張。

當時二張兄弟有意提拔自己的弟弟張昌期任雍州長史,但宰相魏元忠以張昌期能力不濟加以反對,這可是把張氏兄弟得罪透了。於是張氏兄弟就構陷魏元忠和司禮丞高戩兩人暗地稱皇帝垂老,應站隊太子。張氏兄弟還拉來張說作證。

張氏兄弟的這招可是一石兩鳥啊。要知道宰相魏元忠還是太子左庶子,是輔佐太子的官員,而司禮丞高戩還是太平公主的相好。張氏兄弟對魏元忠和高戩的誣陷一旦做實,不但去除了眼中釘,還間接打擊了太子李顯和太平公主。


哪知,證人張說立場不夠堅定,臨場變卦。於是氣急敗壞的張氏兄弟指認魏元忠、高戩、張說三人共同謀反。武則天為了維護張氏兄弟的顏面,就把魏元忠三人趕出朝廷,魏元忠被貶為高要縣尉,而張說和高戩被流放嶺南。

張氏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作福作威,打擊皇族,構陷重臣,造成武則天與李氏宗室、朝臣關係緊張,也使武則天還政於李唐的決定充滿變數。因此剷除張氏兄弟勢在必行。雖然倒張派也抓到了張氏兄弟貪汙鉅款的把柄,但由於有武則天這個強硬的靠山,張氏兄弟毫毛未傷,反而倒張派折了兩位大將。宰相韋安石被下放到揚州,宰相唐休璟被貶到東北。看來通過正常的途徑扳倒張氏兄弟是行不通的。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臥病中的武則天幾乎跟外界斷絕了聯繫,只有二張兄弟服侍,別人一概謝絕探視。當時鸞臺侍郎崔玄暐認為這樣不妥,上書武則天稱讓太子李顯與相王李旦服侍武則天,武則天卻不以為然。


武則天病重,又與外界斷絕聯繫,這讓忠於李唐的朝臣和李唐宗室都惶恐不安。雖說此前武則天已立李顯為太子,但此時的武則天被二張兄弟控制,說不定二張兄弟又會鼓搗出什麼么蛾子。再說二張兄弟如果再與武氏兄弟聯手,那局勢更不堪設想。於是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右羽林將軍敬暉、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大臣決定聯合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退位。

張柬之對這場政變進行了精心的部署。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兵變開始。張柬之兵分三路,他自己親帶一路指向玄武門;另一路則護送太子李顯前往玄武門;第三路由李旦、袁恕己等領兵控制外圍局勢。

政變將士衝進皇宮後,首先殺死了張氏兄弟。張柬之告知武則天,張氏兄弟謀反已被誅。隨後,桓彥範請求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武則天眼看大勢已去,只得答應。


在這場政變中,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服誅,他們的三個弟弟也被殺死。其親信也被李旦、袁恕己等抓捕,張氏兄弟的勢力被徹底剷除。但此次政變也留有遺憾,那就是張柬之等人沒有乘勝追擊,除惡務盡,剷除武三思等武家勢力。

在誅殺張氏兄弟後,洛陽長史薛季昶曾提醒敬暉藉機剷除武三思,以除後患。敬暉也曾向張柬之提及此事,但張柬之認為剷除武三思一事留給皇上李顯做比較好,這樣李顯借鋤奸一事可以確立皇威。薛季昶聽後感嘆,日後不知會身死何地。薛季昶一語成讖,正是因為沒有藉機誅殺武三思,為日後政變五大功臣的慘死埋下了隱患。

政變的第三日,李顯在時隔二十二年之後再度登上皇位。參與政變的朝臣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敬暉、桓彥範都升官進爵,位列郡公。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分別被加封為“安國相王”和“鎮國太平公主”。這些朝臣和宗室都是政變的功臣,此時都權勢煊赫。這時中宗李顯為了加強皇權,壯大自己的力量,制衡這些功臣,就開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李顯為籠絡武三思,還曾親自到訪武府,對韋后和武三思的好事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並且還把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宗李顯睜眼說瞎話硬說武三思也是神龍政變的功臣,並賜給他丹書鐵券,也就是免死券。

武三思成了李顯的紅人,他在朝中的勢力迅速崛起。 武三思的再度崛起引起張柬之等五大臣的高度警覺。張柬之等五大臣與武三思數度交鋒,武三思在李顯面前數進讒言,指責張柬之等為權臣。在武三思的建議下,張柬之等五大臣由郡公升格為王,但被革除了宰相職務。五大臣沒有了實職,成為手無寸權的人。

張柬之等被削除實權,明升暗降後,武三思為防五大臣東山再起,仍不罷手。張柬之等人先後被趕出京城,下放地方擔任刺史,其中張柬之來到襄州擔任刺史。


神龍二年(706年),中宗李顯的女婿王同皎憤恨武三思專權,意圖除掉武三思。但由於宋之問、宋之遜兄弟倆的出賣,王同皎事洩被害。這樁案又被武三思利用,稱張柬之等五大臣也參與其中,於是張柬之等人被前去王爵,流放偏遠的嶺南。

張柬之此時已屆八十二歲高齡,他和六十七歲的崔玄暐經不起路途艱辛,在流放途中憂憤而死。這也正好逃過了隨後武三思派來的御史大夫的毒手。而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三人死狀甚慘。敬暉被凌遲處死;桓彥範被在竹槎上反覆拖行,骨肉分離而不死,又被亂棒打死。而袁恕己被逼喝下野葛汁,毒發疼痛難忍,指甲抓地時全被磨盡,受盡折磨仍不能死,後又被打死。


在神龍政變中,張柬之等沒有藉機剷除武三思等武家勢力,導致失勢的武三思與韋后勾結再度崛起,打擊張柬之等五大功臣,最終導致了五大功臣的慘死。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終不會缺席。亂政的武三思在神龍三年的景龍政變中,被太子李重俊殺死。睿宗李旦即位後,武三思又被掘墓暴屍。而張柬之等五大臣在李旦即位後,被平反昭雪,追復官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他們又被配享中宗廟庭。


歲月是一條河流


說到唐朝最忠心最有名的賢相,大家比較清楚的一定是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人,但是有些人可能會不知道唐朝其實還有一個叫張柬之的賢相。


張柬之,是武則天晚年時期的當朝宰相之一。晚年時期的武則天,沒有了雄心壯志,整日沉迷享樂,從而荒廢朝政。她寵信男寵奸臣,使奸人為禍朝綱,一時之間,朝堂動盪,危機國本。

奸臣中又以張易之與張昌宗兩兄弟為首,他們不僅欺辱百官,甚至連武則天的親信武氏家族以及武則天的皇子公主也不放過,當時聲名顯赫的魏王武延基與太子李顯的兒子都被其謀害至死,可見奸臣當道其害之深。這樣的背景促使了李氏子孫李顯、李旦、太平公主及朝堂重臣張柬之等人的聯合反抗。

恰逢這時武則天患病,而張易之、張昌宗兩人為了在武則天病患時阿諛奉承,更加獲取榮寵,於是兩人時刻的陪伴在武則天的左右侍奉,對朝廷政事有所懈怠。而他們二人的鬆懈也恰恰給張柬之李顯等人創造了機會,因為這一年正好是神龍元年,所以在歷史上這次政變行動也被稱為神龍政變。


在宮中防衛空虛之時,張柬之與其他幾位大臣迅速控制宮中羽林衛,並說服太子李顯共同前往武則天宮內逼宮,支持政變的軍隊迅速包圍了武則天寢殿,並殺死了張易之、張昌宗等奸逆之人。

在張易之、張昌宗等人伏誅後,張柬之等人借勢勸說逼迫武則天退位,還位於李唐,傳位於太子李顯。武則天明白當時的局勢不利,也感覺到自己已經年老,不堪重用,所以在神龍政變後不久,便寫下退位詔書,傳位於太子李顯。

那麼張柬之作為神龍政變的策劃者以及主謀之一,他最後的下場怎麼樣呢?


在神龍政變後,太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他繼位後,起初,論功行賞,提拔張柬之為當時的天宮尚書,封漢陽郡王,一時間十分榮耀。

但是物極必反,榮耀的背後也充滿了猜忌,李顯其實對於張柬之政變一事一直耿耿於懷,他害怕張柬之也給自己來一次政變,所以在之後不久,李顯便免除了他許多參與政事的權力,對張柬之進行了架空。

這還不算完,因為張柬之是曾經逼迫武則天退位的始作俑者之一,所以武家對張柬之一直很敵視。特別是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一直對張柬之深加排擠,久而久之,李顯對張柬之愈發冷淡,最終將其宰相之職罷免。

被罷免宰相職權後,張柬之整日鬱鬱寡歡,最後病倒,萬般無奈之下他請病假回鄉養病,李顯應允了他,並象徵性的任命其為襄州刺史。

在地方任官時,他又因為地方災情問題不斷對朝廷抒發不滿之情,導致聖怒,最後被流放瀧州。因為心中對國家社稷的安危情感不能得到抒發,再加上已經老邁,張柬之最後憂憤死去,結局可以說是十分淒涼。


夏目歷史君


神龍政變是一場長期醞釀,一朝發動的政變,雖然這場政變的操縱者是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集團。

但在神龍政變之前,還有一個隱藏的高手,悄無聲息的在武則天身旁,種下了政變的種子。而這麼一個愛玩陰謀詭計的老狐狸,居然成為武則天晚年最器重的大臣。

狄仁傑的精妙佈局

狄仁傑在歷史上屢遭貶謫,卻在晚年成了肱股之臣。

狄仁傑在從政期間,的確做到了不負李唐,不負武氏。面對著武氏集團氣勢洶洶,狄仁傑軟硬兼施,一面對戰武氏集團,一面進諫武則天,終於保住了太子的地位,這是狄仁傑埋下的,最關鍵的一顆棋子。

但狄仁傑也在考慮,武則天死後,這一顆獨苗,必須有足夠的根基,這些人必須忠誠於李唐,有足夠宦海沉浮的經驗,而且懂得韜光養晦。

於是,他經過觀察,決定埋下第二顆種子,這個人就是張柬之。

他幾乎符合狄仁傑所有標準。而且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很難讓人產生警惕心。

武則天很信任狄仁傑,但不信任張柬之,雖然調到了中央,卻只是一個小官。這引起了狄仁傑的不滿,於是,他繼續進諫,直到張柬之進入丞相的行列。

這是狄仁傑重要佈局之一,卻不是所有,在狄仁傑先後兩次拜相期間,先後推薦了姚崇,敬輝,袁恕己,崔玄瑋等多個大才。

這些人,除了為武周王朝服務,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另一個方面就是為李唐宗室,積蓄力量。

這場佈局非常精巧,而且很隱蔽。雖然狄仁傑在公元700年死去,但他推薦的班底,依然存在。這是神龍政變最大的優勢。

張柬之的致命漏洞

狄仁傑看人用人的眼光,非常獨到,因此,他推薦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中興名臣,隨便拿出來一個,就可以獨當一面。

而張柬之等人,在五年後,趁著武則天重病,發動神龍政變,一舉推翻武周王朝,李唐王朝重獲生機。

但張柬之以及其他的四個人,都有著相當強的能力,卻比狄仁傑差了一點圓滑。這種圓滑,讓狄仁傑可以在酷吏脅迫下,故意招供,也可以在疑心很重的武則天面前,也可以讓她非常信任。

而狄仁傑的領導,是武則天,這個人要比絕大多數皇帝優秀得多,她很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很明白國家需要什麼,也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他可以為了控制朝局,對唐朝名臣名將進行血腥清洗,也可以為了穩定局勢,提拔大量棟樑之才。

於是,無論是狄仁傑一類的能臣,還是來俊臣一類的酷吏,無論是兒子,侄子,還是情人。始終都受到武則天的控制,沒有一方可超出限制。

一個深謀遠慮的老狐狸,一個拿的起放的下的女強人。這對組合非常靠譜。可張柬之卻沒有這般運氣。而這個小小的紕漏,成了張柬之等人致命的漏洞。

一個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張柬之的致命疏忽,還得倒退許多年,那一年,太子李顯被貶謫到房陵,和他在一起的,只有他的妻子韋氏,那一年,在被貶謫的路上,大女兒出世,取名李裹兒。那一年,他們一家人生活在房陵,那些年,他們一家人都生活在房陵。

在李顯眼中,王權富貴遠不如妻子和女兒在他的心中地位。而當了皇帝之後的李顯,把幾乎所有的信任和愛,都給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而這種信任和愛,是毫無保留,毫無原則的。

一個剛正不阿,卻少了幾分圓滑的張柬之,碰上了一個對妻子和女兒的愛勝過權力的皇帝,悲劇就發生了。

至於源頭的李顯,他並沒有覺得不妥。他很愛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所以,他就要給她們最好的。作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李顯的確是好樣的,但作為一個君王,李顯完全不夠格。

而李顯的愛,並沒有得到一個正當合理的回應。韋氏是一個非常賢惠的妻子,但她卻不像李顯那樣,淡泊名利,只喜歡享受天倫之樂。

她和女兒,在武則天的影響下,想到了像武則天一樣當皇帝。很顯然,從李顯當上皇帝的那一時開始。這個愛情故事,變了味道。

一次結盟,讓五王集團土崩瓦解

五王集團顯然沒有意識到,現在的情況和武則天時代的情況有著很大的區別。而正直的張柬之,也沒有棒打落水狗的覺悟,他雖然推翻了武周,卻並沒有對武氏集團斬草除根。

而失去權力的武氏集團,並沒有因為張柬之的仁慈,而心存感激,而是想要推翻五王集團。

另一個瞧著五王不順眼的集團,就是韋后。因為武則天的緣故,韋后想要享受武則天一樣的權力地位。也因為武則天的緣故,五王極力反對韋后當權,於是,兩個集團的樑子結下了。

兩大集團,悄然聯手,後派新銳和已經蟄伏起來的武氏集團,突然爆發出強大的破壞力,這是五王集團沒有想到的,五王集團被打的措手不及。在神龍政變只過了一年,五王全部倒臺,並且下場極為悽慘。

作為神龍政變的執行者,張柬之被貶謫,最終憂憤而死。而整個朝局,又變成了韋氏集團的天下。大唐的政局再次變得紛繁複雜。狄仁傑的佈局,五王的執行,一切都相當順利,只是出了一個拎不清的李顯。於是,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