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傑》中出現的唐朝大將王孝傑,此人在真實歷史上究竟有何作為?

庭州行者


王孝傑是《神探狄仁傑》第二部中出場的重要人物,也是“崇州案”的核心人之一。故事剛開始的時候,王孝傑基本就是個反派的形象,曾將李元芳射成了重傷,危在旦夕。而心疼元芳的狄大人對王孝傑說出的那句“你給我滾下馬來”,也是《神探狄仁傑》的經典臺詞之一。

隨著案情的發展,觀眾才知道原來王孝傑是被真正的反派冤枉的,還是狄大人和李元芳不計前嫌地為他洗雪冤情並將他救出敵營。知恩圖報並勇於認錯的王孝傑便與李元芳結成“生死弟兄”,成為狄大人在朝中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說起來,《神探狄仁傑》中這位與狄大人和李元芳“不打不相識”,人物形象立體豐滿,讓觀眾們愛恨交加的右威衛大將軍王孝傑在歷史上確有其人。那麼史書記載的武周大將軍王孝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王孝傑,唐朝長安京兆府(今陝西西安)人氏,出身平民,早年在戰場上作戰勇敢,屢立軍功,逐漸出人頭地。儀鳳三年(678年),王孝傑在與吐蕃作戰時因上司不和而兵敗被俘。但因為其外貌酷似吐蕃贊普的父親,因此住了幾年後被釋放。

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決定收復被吐蕃攻陷的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疏勒、碎葉)。由於王孝傑對吐蕃非常瞭解,因此被任命收復安西四鎮的總指揮。王孝傑果然不負眾望一舉擊敗了吐蕃大軍,收復全部安西四鎮,這也是武則天時期最重要的軍事成就之一。

延載元年(694年),王孝傑在青海湖附近再次擊敗吐蕃與突厥的聯軍,基本上穩定了武周(唐朝)西部邊境。王孝傑也因功被武則天任命為夏官(兵部)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宰相),封為清源縣男,成為當時朝廷的一等名將。

神功元年(697年),王孝傑率軍在東峽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與契丹主力開戰。由於地形狹窄,王孝傑決定親自率領少數精銳部隊做先鋒打開缺口,然後讓副將蘇宏暉率主力跟進。但沒想到膽小的蘇宏暉竟然率領主力逃走,導致王孝傑被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契丹軍包圍。

王孝傑在絕境之下依然奮勇作戰,最終墜崖而亡,所部將士也死傷殆盡。後來的開元名相張說評價王孝傑此戰是“乃心國家,敢深入,以少當眾,雖敗,功可錄也”。武則天后追封王孝傑為耿國公,任命為其子王無擇為朝散大夫(從五品下)。

王孝傑因為其赫赫戰功與悲壯的結局,在後世得到極高的評價。唐朝後來為古今六十四位名將建廟祭祀,王孝傑就是其中之一。宋朝後來為七十二位名將建廟祭祀,王孝傑依然位列其中。而《神探狄仁傑》修改了王孝傑在歷史上的結局,恐怕也是出於對這位名將的敬重。


感恩做人敬業做事


王孝傑,資治通鑑上說,此人在歷史上是東硤石谷戰役墜鴉身亡,和神探狄仁傑電視情節有所不同。資治通鑑上也並未提及他官居何職,只說在東硤石谷之戰時管拜清邊道行軍總大管,其實行軍總管也只是在戰爭時的一個臨時職位,並不是正式官職,但是根據唐盛時期的慣例,能夠任職行軍總管的最低也得是衛府大將軍,所以呢雖然不清楚王孝傑是不是右威衛大將軍,但是肯定不比這個級別低。歷史上的東硤石谷之戰確實是和契丹之戰,但對戰將領並非李盡忠而是孫萬榮,資治通鑑上記載的是:王孝傑官拜清邊道行軍總管,蘇宏暉為副將,統兵十七萬對戰孫萬榮,開始王孝傑大勝,契丹敗退,王孝傑統兵追擊,追到東硤石谷時,契丹又回身反擊,可蘇宏暉臨陣脫逃,王孝傑墜崖而亡,十七萬大軍反被消滅殆盡,武則天本欲處死蘇宏暉,但是呢在聖旨到達之前他又立了功,所以免除死罪。

元芳,你怎麼看?




京城v小喬


據《舊唐書》、《新唐書》記載:

王孝傑,京兆新豐人。

唐高宗末年,作為工部尚書劉審禮的副將西討吐蕃,戰於大非川,被俘。吐蕃贊普見孝傑,垂泣道:“你長得像我的先父。”厚加敬禮,因此免死,不久被放回。

武則天時,王孝傑多次升遷做了右鷹揚衛將軍。

王孝傑在吐蕃中時間很長,瞭解它的虛實。長壽元年,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眾討伐吐蕃,克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而還。武則天大悅,對侍臣說:“貞觀年間得到這幾個蕃城,後來西陲不守,失陷給吐蕃。今能收復,邊境自然無事。孝傑建此功效,竭盡忠誠,才能裹足徒步行軍,和士卒齊力協力。如此忠懇,深是可嘉。”於是拜孝傑為左衛大將軍。

第二年,又升任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封清源男。

延載初年,王孝傑加瀚海道行軍總管。證聖初年,又為朔方道總管,後來因為與吐蕃戰敗而免官。

萬歲通天年間,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武則天覆詔孝傑以白衣起為清邊道總管,統兵十八萬以討契丹。孝傑軍至東峽石谷與敵人遭遇,道十分狹窄,敵寇又多,唐軍面臨困境。王孝傑率精銳之士為先鋒,且戰且走,等出了谷口,布成方陣與敵決戰。後軍總管蘇宏暉害怕敵人勢大,棄甲而逃。結果王孝傑失去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王孝傑墮谷而死,兵士大部分為賊所殺或者相互踐踏而死。

當時張說是節度管記,快馬奏報其事。武則天問孝傑敗亡的情況,張說說:“王孝傑忠勇敢死,乃誠奉國,深入寇境,以少御眾。就是因為後援不至,所以才導致戰敗。”於是武則天追贈王孝傑夏官尚書,封耿國公,拜其子王無擇為朝散大夫,又遣使斬蘇宏暉以徇葬。使者未至幽州,蘇宏暉已立功贖罪,竟免死。

開元年間,王無擇官至左驍衛將軍,以恩例贈孝杰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