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聰明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棒打不回,悟性高的人"生而知之"!

悟性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有一句話說:“上等人不用教就會,中等人教一次就會,下等人怎麼教都教不會”,說的是人的悟性不同。

悟性高的人,知天曉地,明古道今,運籌帷幄。沒有悟性,猶如盲人騎瞎馬,尋不到去處,蠢漢推空磨,勞而無功。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論語•述而》

孔子說自己只有次一等的智慧,因為他認為人的智慧,其實有四個等級。

第一等叫“生而知之者”,生來就有智慧。第二等就是“學而知之者”,通過學習來了解智慧。

第三等是“困而學之”的人,就是遭遇困惑了、有麻煩了才臨時應急想學。


【論語】聰明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棒打不回,悟性高的人



最次一等就是“困而不學”,就是已經遭遇困境了還不學,那你當然只能認命了。孔子通過多聽多見來學習,顯然是第二等人。

這四個層次聽起來容易劃分,但是大家最容易質疑的就是第一個層次:誰是“生而知之者”,誰生來就裝著滿肚子的智慧?

所謂“生而知之者”,是指那種悟性特別好的人。如果說“學而知之者”是看見了什麼就能夠舉一反一,而“生而知之者”就是憑著他的悟性可以舉一反三,很多事情他無師自通,可以聯繫起來想,這個層次就很高了。

但是,這種人很難見到。孔子是博學的人,但他也不承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只是“學而知之者”。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論語•季氏》


【論語】聰明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棒打不回,悟性高的人



悟性是指對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指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每個人的悟性是不一樣的,它由先天和後天因素共同影響,不過每個人的天賦則是天生的,其可以使人在某方面事半功倍,甚至成為才賦優異的神童。

悟性”高有幾種表現:

一、舉一反三,悟性高的人善於觸類旁通,知其一而知其十

二、去偽存真,悟性高的人善於從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分辨假象和本質

三、心有靈犀,悟性高的人善於換位思考,抓住別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四、未卜先知,悟性高的人善於看到到事物的本質規律,預判未來的發展變化


【論語】聰明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棒打不回,悟性高的人



悟性是一種智慧的體現。聰明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捧打不回,這就是有無悟性的區別,智慧有大小,悟性同樣也有大小之分,悟性高,知天曉地,明古道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

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凡夫走卒,皆離不開悟性。

自覺的反思和總結是一個人悟性的源頭所在!

文章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