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一场横跨东西部的医疗扶贫

与全国同步的脱贫攻坚,在保山,成了最温暖的词。尤其是在医疗领域,健康扶贫,是这两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样。分级诊疗、医联体、医共体、家庭医师签约,一系列的政策词汇,成了医疗机构最靓丽的“责任”。

是的,是责任,而非风景。

这场责任是重大的,强调让优质资源下沉,让医师流动起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建设。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之六:落地生根在基层,让老百姓享受家门口医疗服务

话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回头看一篇关于《看看,他们在基层卫生院都干了啥?》的文章。 这是一篇采写保山二院下派医共体成员单位副院长的文章。

2017年6月,保山二院按要求积极开展医改工作,目前已完成两个标志性阶段工作,医改工作初建成效。

一是立足医院发展方向,遵循医改大政方针。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公开选聘医院院长,对院长实行年薪制,制定医院章程,重视患者体验,改善医疗服务。取加成,建“两体”,取消药品加成,至此,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医改工作;

二是完成“两体”建设(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以医共体签约为标志开展第二阶段工作,充分发挥医院技术优势和平台作用,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派医疗骨干到医共体成员单位片区担任副院长,在基层设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联盟,建设20多个基层专家工作站,多科室组成专家团定期进行健康扶贫,下到社区、乡镇开展工作,为医共体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开展业务指导与培训,为辖区内群众提供门诊、查房、宣教、义诊、咨询等服务;

三是积极完善医院信息化同步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同质化管理,提升基层服务质量。至今,已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区域特点、行之有效得到对方认可的医疗联合工作模式。区域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及改善医疗服务成效逐步凸现。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在区卫健委和医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项目合作、技术帮扶、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为纽带,通过医疗合作,积极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分工协作的医共体运行模式。

让我们看看,医院选派的4位骨干到成员单位片区挂职副院长,从2019年1月1日被送到卫生院至今,3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3月的一天,医共体理事长杨继承把几位医共体挂片副院长召集回院,请他们汇报3个月来的工作开展情况。在汇报会上,4位副院长分别汇报了各自在基层开展的工作,大家通过对各自所在片区医疗服务能力及就诊群众迫切需求的调研,开展“找痛点,对症下药,补短板”工作。在下基层之前,4位副院长分别被医院安排到院办、医务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轮岗,为他们从临床到行政岗位的角色转变奠定基础。到了基层卫生院后,大家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开展调研工作。

开展调研是他们到基层的第一件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大家走遍了片区的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室,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行摸底,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及健康需求,了解百姓的满意度。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在医共体热片区潞江中心卫生院任副院长的杨文周是保山二院泌尿外科的主治医师,当医院选派他下去时,他只说了一句话:“行”,就“撸起袖子加油干”了起来。有了在医院职能部门工作的经验,他很快就转换角色,深入工作中。在他的汇报里,我们看到部分基层卫生院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人才紧缺是共性问题,在基层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这也可以说是基层的最大“痛点”。刘医师是一名卫生院的内科医生,在医院工作了5年多,期间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过,技术不错,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口碑。但因家庭的原因,老公在城里工作,小孩面临很快就要上学,家里老人都在农村,孩子没人照顾。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进城”,哪怕收入少一两千元也愿意。

在四个挂职副院长的汇报里,明显可以看到诊疗服务能力不强,专科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也是的基层卫生院的痛点。在与村医交谈时大部分村医反映,基药种类太少,有些药品目录里面有,实际上却没有药,无法满足当地百姓用药需求,村医外出培训、学习提升机会较少等问题。在与当地百姓交谈时百姓反映较多的是,“在大医院看病用的药,回到本地就买不到,也不敢随便乱换,有些吃完买不到也就不吃了,有些一段时间出去买一次,来回麻烦也耽误时间,希望大医院、卫生院、卫生室能统一常用药种类、规格,或区、乡、村医生能互联、互通,希望在基层就可以调换、加减药。”

通过调研,在各片区医共体帮扶的他们,确定工作思路,从医改方向及医共体目标及片区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业务特点,同卫生院领导班子一起,梳理出片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稳步工作。

回忆起在基层的日子,杨文周告诉我们,2018年8月26日这一天对医共体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天保山二院牵头的医共体在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时至今日半年有余,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困难重重,但让“百姓得实惠、医护得提升、医院得发展 、政府可放心 、医保可持续”的初心不变,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使命不忘。

毋庸置疑,区域医共体的建设使得国家、政府各项政策在基层得于快速、有效落实,基层问题、矛盾得于快速、有效反馈;也可以说是区医管委、卫健委为实现医改目标、达到大健康、大卫生战略而做的前瞻性布局,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满足了各方的需求,是人心所向的医改重举。

高正乾在板桥中心卫生院任副院长,相对其他几位副院长,他的条件算是较优越的,至少每天下班后可以回家。到了卫生院的他相继来到所在区域的5家卫生院开展调研工作,对挂职单位即将开展的业务做了前期的探索。汇报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挂职不代表只是个人能力得到提升锻炼,还早让辖区内的医共体单位看到保山二院的能力和担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兄弟单位需要,保山二院就能出动最好的医疗资源帮助他们。”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那么,他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

他不厌其烦地从中央的健康中国政策大方针、地方医保资金的现状及县乡村一体化医疗的趋势给大家讲述,大力宣传区域医共体的真正意义所在。并通过对医共体牵头单位保山二院特色科室的宣传,做到所在片区对保山二院知根知底,知道什么病可以在区域内解决,什么需要到更上一级的医院,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落实双向转诊制度,让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让患者得到实惠。充分利用保山二院的特殊医疗设备,如CT、MRI、四维超声,高清内镜系统,外科微创系统等特色,形成检查确诊在二院,基层治疗的模式,达到区域内医疗双赢,提高患者的诊疗满意度。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在瓦窑卫生院,一位患者深夜阑尾炎发作,患者家属又不愿意外出进城看病,卫生院电话求助后他半夜独自驾车冒着倾盆大雨前往帮助手术,直到凌晨5:00。3月24 日,在板桥卫生院有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给完麻醉药以后发现患者困难气道。接到求援电话时,他正准备吃早餐,接电话后根本没心情吃,快速赶往板桥,帮助医院顺利完成全麻手术。

高正乾说,保山二院牵头的区域医共体成立近半年时间,通过组织构建,多方面合作协议签署,牵头单位下派业务骨干挂职片区副院长,了解基层医务人员的困惑,老百姓的医疗需求,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专家工作站的搭建,专科联盟的建设,下派下乡医务人员真抓实干等措施,切实提高了基层医疗单位的服务能力。加之保山二院内强素质、优化流程,外树形象、多模式宣传相结合措施,医共体内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提升老百姓的就医体验等目标基本达成。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孙涛在西邑卫生院,从检验岗位到卫生院片区副院长,他的角色转变也是最快的。让我们看看他的成绩单。3个月来,在他的协调帮扶下,先后共有17名各科室医务人员

下沉基层卫生院实施各类帮扶支持医疗和服务能力提升,诊疗病患108人次,上转重病人33例,下转康复病人4人次,临床带教13次,疑难病例会诊9例,教学查房7次,手术带教5次,讲课培训10次共培训人数537名,积极调查实际情况后开展新项目9个,积极申请到我院进修人数5名,下乡义诊活动诊疗病患83人次,广西路桥工人体检380多人次,西邑乡21个村卫生室1万多名建档立卡户签约和体检等工作。

关于医共体建设工作,身在基层的几个月里,他们都有自己的体会,孙涛又是这样告诉笔者的。2018年11月我院医共体建设以来,从行政职能科室的深入学习到下派片区卫生院挂职工作,我怀着无比激动和忐忑的心情加入到以西邑中心卫生院为基点辐射南片区七家卫生院的医共体建设工作中,深刻体会推进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我院计划以调整优化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为目标,建立以我院为龙头、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区域医共体,通过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全面提升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

锻造“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在四位下派的副院长中,赵波的工作地点相对较远,在西山片,他日常的工作地点在瓦房中心卫生院。在这里工作的他每月只给自己休息4天的时间。到了基层后的他,对西山“四院”(瓦房、瓦马、汶上、杨柳)进行整体调研后,首先协助“四院”进行医疗制度建设,规范诊疗行为,同时到各卫生院巡回坐诊,进行教学查房、开展手术、协调医院下乡义诊,讲座等工作。同时把影像、心电、彩超等远程会诊工作进一步提升。多渠道帮助基层提高服务能力。利用远程会诊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医生工作站),建立专业微信群等。

在医共体建设中牵头医院先后多次到西山各家卫生院开展义诊、讲座,给患者带来足不出乡的医疗服务。同时宣传我院目前在建并逐渐开展工作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通过宣传让一部分人民群众对健康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

医共体建设效果,时至今日其价值、优势初见。

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的医共体,区域服务效率有所提升。杨文周给我摆了一张描绘的图:

一、在医共体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互联、互通、紧密协作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分级诊疗有序开展,双向转诊人数明显增加,镇内就诊率、区内就诊率有所提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正在筹建,瓦房影像、心电远程会诊已投入使用,达到病人未到信息到、病人不动专家动等。

二、基层服务能力有所提升,通过牵头医院选派业务骨干到基层卫生院任副院长负责片区医共体具体工作,医共体、医改的各项工作得以全面推进,使基层卫生院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使百姓直接获益,如:开展许多新技术、新项目,使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市级的医疗服务,减轻了经济及精神负担;带去了许多新理念、新方法,使医院“活”了起来,组织了许多场业务培训及专题会议,使村医、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变输血为造血等。

三、搭建了人才下沉平台,建设了特色专科,通过建立“医共体基层专家工作站”、“医共体专科联盟”,让医共体牵头医院专家利用休息时间到基层进行业务指导、对口帮扶,共建特色专科,快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及知名度,让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省、市级专家服务等。

四、多单位、多部门联合协作 ,一起预防疾病、减少生病、早发现、早治疗,如:联合疾控、妇幼、村医、家签服务一起联合防治疾病等。

五、与医保一起探讨支付新模式,引导群众理性就医,建立医保长效机制。

……

离开安逸的城市,走入乡村,并扎根。目前区健康委给医院给他们的任期是半年。转眼,时间已经过了一半多,在奔跑的路上,他们舍弃了许多。背后,有幸福,有辛酸。有理解和支持的家人,有医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也有不理解的同事冷嘲热讽。

然而,在看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他们放下自我,责任重于泰山,撸起袖子加油干。

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如何,各项机制和举措都在稳步推进中,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坚信”成了他们始终的信念。坚信:保山市隆阳区医共体建设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关于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共体建设,保山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冬萍认为,二院作为隆阳区的龙头医院,能够结合区域特点,按“分区包段,服务可及”的原则,牵头与2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县域医共体,实施半年多来,工作成效初显。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二院院内就诊转诊率0.21%,低于去年同期0.33个百分点,为有序推进紧密医共体建设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保障深化医改有关政策落地奠定了有力基础。

李冬萍希望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要积极开展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工作,推进以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为一体的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医共体内医疗卫生机构职责分工,“改沉的沉,该放的放”,真正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覆盖网格内所有居民提供疾病预防、保健、诊疗、康复、护理等一体化、连续性、整合型服务;三是要积极主动与省级、国家级三级综合医院多对接联系,争取建立帮扶关系,借力全面提升医院及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人民网记者 杨润 特邀通讯员 段杏花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