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拉开人与人差距的,这一点最关键

在职场上,拉开人与人差距的,这一点最关键

文|泰迪抱枕

今年37,顶头上司26,曾是我下属

年初,朋友大萌面试了一家新公司,职位没变,仍然是一名高级设计师。

然而,当大萌顺利通过初试,接受负责人的复试时,大萌着实吓了一跳,随之而来的还有难以言表的尴尬。

原来,新公司的主管竟然是自己曾经带过的实习生小君。三年前,大萌还在上一家公司混日子,那时小君刚大学毕业,还没有从业经验,入职第一天便被安排到了大萌身边,跟着大萌从公司到项目地来回跑。

在大萌的印象中,小君学习能力很强,而且嘴又甜,每天见到大萌都要喊“师傅”。但是,小君在那家公司呆了不到一年就离职了,说是要去外地发展,后来就没再联络。

但是,如今,两个人面面相觑,当小君喊出那句“师傅”时,大萌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原来,小君在北京做了两年设计师,而后又被这家公司挖过来成了部门负责人。

复试很顺利地通过了,大萌本来非常抵触被徒弟领导,但是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才找到工作,还是硬着头皮入职新公司了。

在这位昔日下属的领导下,大萌发现了自己和对方的差距,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人家26岁却能领导自己一个37岁的资深设计师。

在职场上,拉开人与人差距的,这一点最关键

敢于迈出舒适区,是拉开职位差距的关键因素

原来,大萌的这位新领导、老下属,虽然年龄不大,而且外形瘦小。但是,每次老板给的项目,不管客户多难搞,设计多难做,她都敢接,即使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类似项目。而且,只要是接了,她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好。

每当大萌看到复杂项目犯难时,就会发牢骚:“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项目”。但是,小君却说:“如果你这次觉得它难,放弃了。那就意味着以后你会放弃无数个这样的项目,那你永远只能在舒适区呆着。但是,如果你这次逼自己迈出舒适区,那你就会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你获得勇气去挑战更多。”

大萌回想职业历程,发现自己这一路走来,确实是一直在舒适区呆着。虽然自己的设计功底还不错,但是在以前的公司,如果遇到高价复杂项目,自己从来都不敢主动接。而且,曾经又好几次当负责人的机会,都被自己生生放过了,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总犯怂,不敢踏出舒适区。

其实,在工作中,有相当多的人都始终在舒适区踏步,但也有一些人,她们正在努力试着走出舒适区。

在最近热播的《我和我的经纪人》中,琪仔是被吐槽最多的一位经纪人,因为不够成熟,琪仔被压力逼得痛哭了好多次。但是,每次发泄完情绪,她都能像个女战士一样,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进。她对自己说:“反正我就要试试嘛,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样!”

在职场上,拉开人与人差距的,这一点最关键

琪仔的这种执着,也获得了客户白宇的认可,当琪仔觉得压力大时,白宇安慰道:

人必须要给自己找坎儿,这个坎儿你过了就是过了,而且不断有类似这样的坎儿,你才会越来越往上走。

白宇的这段话,其实就是说,只有敢于迈出舒适区,我们才能成就和之前不一样的自己。

而对于职场人来说,迈出舒适区,就意味着挑战未知,承担更多。

我们为什么不敢迈出舒适区?

01·“失控感”让我们止步不前

心理专家陈海贤说:

舒适区带给我的最大好处就是“控制感”,而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也是安全感的来源。

而突破舒适区,就意味着失控。因为做我们从来没做过的事,我们就是没把握,就是会产生不安全感。

而这种失控感,会引发我们的无助感。比如,在韩剧《未生》中,主角张克莱入职新公司的第一天,被要求打印文件。然而,张克莱没有职场经验,打印机更是从来没用过,可上司还一直在不耐烦地催促。电视剧播到那段时,观众们在弹幕上留言:“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无助感”。

你看,即便是打印文件这样的事,也能引发人的无助感。

而在职场中,这种无助感很有可能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当我们感到无助时,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比如挫败、焦虑、沮丧等等,而这些情绪很容易促使我们放弃挑战,回到舒适区。

02·过度在意他人评价,让我们畏惧挑战

不敢迈出舒适区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而为了逃避这种负面评价,我们选择了止步不前。因为,一直做熟悉、安全的事,我们就不会出错,别人也就不会评价我们了。

但是,问题就在于,我们越是在意,就越不敢行动,而越不敢行动,我们的舒适区就越来越小,因为我们身边的人都在扩展舒适区,只有我们还在原地踏步。因此,到最后,你以为的舒适区,却变成了淘汰区

在职场上,拉开人与人差距的,这一点最关键

迈出舒适区的前提

刚才我们分析了不敢迈出舒适区的原因,这两个原因其实都是源于——

恐惧,因此在开始行动之前,我们要先消除恐惧感

那么,如何消除恐惧感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操作。

01·精准收集信息,提升控制感

前面我们说了,不敢迈出舒适区的首要原因,就是改变带来了失控感。那么,如果想增加控制感,我们就要针对要做的事,做一些功课。

比如,你是一名销售经理,现在你要跳槽到更大的平台,工资是以前的2倍,但是压力也更大了。这个时候,你会有一些失控。那么,在入职之前,你就可以针对这家公司做一些搜集信息的工作。比如,公司的企业文化、员工风气、客户满意度或是行业口碑等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也可以向同行好友询问,甚至是在网上付费问一些专业人士。

当你了解了适量的精准信息后,那么你对这家公司的熟悉程度也就更高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你的控制感。

02·修改认知偏差,提升行动的张力

除了害怕失控以外,我们还害怕他人的评价,其实这是一种认知偏差。

为什么说它是认知偏差呢?因为,你在他人的负面评价中,体验到了[我不好]的感受。当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你也跟随别人的评价,认为自己真的很差。

那么,如何修改这种认知偏差呢?

很简单——重复别人可能会评价你的话

比如,你觉得如果你跳槽到更好的平台,可能会不适应,然后被老板辞退了。之前的同事可能会笑话你,说你是个笨蛋、蠢货、一无是处等等。

那么,你就试着去说这句话“我一无是处”,反复说,多说几次。

你就会产生很想怼这种评价的欲望。

当你说:“我一无是处”时,你会想到自己还有很多事做的不错,并不是一无是处。这种练习可以帮你找到自己优秀的部分,让你意识到,自己有很多面,一件事做不好并不能代表什么,而且别人的评价也不能说明什么。

在职场上,拉开人与人差距的,这一点最关键

如何做才能迈出舒适区?

01·运用[小步子原理],迈出挑战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迈出舒适区的难度,就体现在这个“迈”字上了,因此只要做出一点点行动,后续就会相对简单一些。

在这里我们可以使用[小步子原理],来让自己往舒适区的外圈“挪”一点点。

所谓[小步子原理],就是专注于当下的工作,在原有基础往前跨一小步,不管这一小步有多小,只要在改变,就值得庆祝。

比如,我的那位朋友大萌,如果她想挑战更高的职位,就可以先从难度稍大的项目做起,这个难度只要比之前高一点就可以。然后,再逐步加升。

等她做过一些复杂的大项目之后,累积了经验,就可以再推动自己一步,跳槽到其他公司当负责人。

因此,在迈出舒适区的时候,我们不要嫌慢,只要在我们在行动,那么未来即可期。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在职场上,拉开人与人差距的,这一点最关键

02·设置[环境场],影响自己坚持挑战

所谓[环境场],就是我们印象中的“空间功能”。

比如,一到了工作环境,我们就能很快地投入工作,但如果是在家里,我们却连打开个文件都很难。再比如,现在让你回想自己的高三时期,你肯定难以想象自己是如何熬过来的,但是在那个人人都刻苦学习的[环境场]里,坚持学习,坚持早起,好像就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也就是说,在相应的环境里,我们更有动力去做相应的事,即使这件事需要坚持。

而现在,迈出舒适区,就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设置环境场,来影响自己坚持下去呢?

当然可以。

从物上调整:你可以将你的目标可视化

,并把写有目标的纸条贴在你的电脑上,每当你看到那个纸条你就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一件挑战自我的事情。那么,时间长了,你的工位和电脑就成为了一个环境场,你一坐到那里,就有一种完成使命的庄严感,而每当你想放弃的时候,环境场也会提醒你坚持下去。

从人上调整:你还可以靠近那些优秀的,或者是能帮助你达成目标的人。比如,报一个进修班,接触那些努力成长的人,那么,在周围人都力争上游的环境里,你就没更没有停留在舒适区了。

在职场上,拉开人与人差距的,这一点最关键

03·设置清晰化的跟踪、反馈机制,让自己对改变一目了然

在前面我们说过,对舒适区外的恐惧感,其实是一种[失控感],而如果增加控制感,就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失控感,扫清前进的障碍。

增加控制感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设置清晰的跟踪和反馈机制。

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

打个比方,你在下载软件时,为什么要看着下载进度条一点点地前进呢?从10%一直看到100%,一眼不看都不放心。其实,你知道不看它也能自己下载。——这就是清晰化的进程,让你获得了掌控感。

在迈出舒适区的过程中,我们要记录自己的挑战数据,比如,你发起一项挑战,打算写一部短篇小说。你可以每天记录小说创作的进程,比如写了多少字,进行到了哪个部分,哪个部分创作比较难等等。

同时,你还要创建反馈机制,每次小说创作出现阻碍时,你就记录下来,当你找到灵感时,再记录一次。那么这次的经验就可以成为下一次创作阻碍的参考。

在职场上,拉开人与人差距的,这一点最关键

04·打破[默认跟随]设置,遇到任务试着说“让我来”

什么叫[默认跟随]呢?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承担责任,而当有人想要主动承担时,我们所有人都会自动默认跟随他。

1972年,一架由乌拉圭飞往智利的飞机,坠毁在了安第斯山脉。这架飞机上原本有45人,其中有5人是机组人员,其余全部是大学生橄榄队球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坠毁时还有32人幸存。

坠毁地点是海拔4000米处的雪山,不仅荒无人烟,而且寸草不生,甚至连动物和昆虫都没有。幸存者们在吃完了飞机上的物品后,便开始吃同伴的尸体。

两个月以后,一名叫南多的球员,带领几名同伴,从雪山出发,他们走了10天才走出雪山,找到了救援队,最终营救了所有幸存者。

这个事件被称为飞机失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南多。南多不是队长,也没有职位,而且特别不起眼,还有点害羞。但是,他却能在艰难时刻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带领大家走出雪山,而其他人也都自发地主动跟随。最终,营救了所有人。

我们在工作中,也应该抱有这种“主动承担责重任”的心态,把自己潜意识里的默认跟随设置,变成主动承担设置。

当你说出“让我来”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在试着往舒适区外面探索,如果这是一个大项目,那么其他人就会默认跟随你,这样你的动力会更足,而且也能体现你的领导力。


舒适区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禁锢。有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个盲人,走到一座桥上,但他不知道那是桥。结果一脚踩空,机敏的盲人双手抓住了桥栏杆,结果就就一直在那吊着。一个路过的人跟他说,你下来吧,下面就是地面。盲人不信,还一直撑着。最后实在撑不住了,手一滑他松开了栏杆,掉在了地上,毫发无损。原来,那座桥是一座矮桥,而且河里的水早就流干了。

盲人感叹道:“早知道掉下来没事儿,就不用在那撑半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