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抵达皇城相府的时候已是午后,这个位于山西晋城北留镇午亭山村的官宦巨宅,在夕光里散发着久远的岁月的气息。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知道皇城相府,是因为电视剧《康熙王朝》,早年这部剧播出时也是相当吸引眼球,居中的场面有不少是在这里拍摄,景观风貌、城墙气势、文化风韵,其中陈廷敬这一历史人物的塑造,也给皇城相府增光添彩。尤其是陈廷敬在康熙王朝的政治斗争中,展示出了不凡的政治才能。陈廷敬一生居官恪真清勤、才华出众、众望所归,在宦海中遨游50多年,善始善终,而且生前死后朝野好评如一,是中国古代首辅大臣中罕见的现象。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因了电视的传播,皇城相府这座官宦巨宅更为人们所熟知。厚重的城砖、古老的城墙,使人不禁油然而生沧桑之感。

之前并不知道这里为何叫如此响亮的名字,“皇城”“相府”两个词汇都不是一般地方能够承载的重量,来到这里才发现。这里原来是康熙老师陈廷敬的旧居,并且康熙皇帝曾两次下榻于此,而且还赐名“午亭山村”。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皇城相府名副其实,建筑群依山而建,非常雄伟壮观,背靠山,面朝河,建筑错落有致,走马观花也要2个小时才能逛完,高墙深院,青砖黑瓦,都显示出了陈廷敬当时的地位,城墙垛口的下边,藏兵洞密密麻麻,瞭望孔虎视眈眈,一座天下无双的城堡,走着它那喧嚣显赫的历史。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整座城堡分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内城始建于明末,当初建这样的建筑群是陈廷敬伯父为防范农民起义军而建,建筑样式为明代风格。资料记载,“明崇祯六年,陈氏的筑堡工程动工,到次年二月竣工,设计布置严密牢固:城门镶铁皮,门上有楼,楼下券洞,洞旁掘井;铁门之外,设有粗大的木栅栏。一切闲人往来,只能在栅栏外,不得擅自入内,即便遇匪情,也有充裕的时间关闭城门可防不测。城堡修成之后,陈氏又训练了守城的家丁,添置武器装备,贮积粮食煤炭,万事俱备,固若金汤。”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关于陈氏族人抵御流寇侵袭保护一方百姓的事例,在上演的实景剧《又回相府》中有宏大的体现,剧情以灯光和鼓乐、旗帜、火焰以及呐喊声为烘托,演员在一处高高的建筑河山楼里表演,台词震撼有力,再现了同心协力抗御敌人进犯家园,令人动容。

现实中,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保卫城堡。河山楼内还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据说河山楼建于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皇城相府外城始建于清初,是陈廷敬入阁拜相以后,为突出身份而特意修建,建筑样式为清代风格。导游说,是全国唯一一座集明清两代风格于一体的城堡式建筑群。

陈廷敬做官做到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除兵部一职没有涉足外,陈几乎做遍朝中所有要职。他一生曾升迁28次,驰骋官场50余载,晚年时候他多次要求告老还乡,康熙都没有恩准,最后一次请求还乡时,康熙名他再为朝廷做最后一件是,编撰一部《康熙字典》,就这样,陈廷敬再次在老迈的年纪里编撰出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巨著《康熙字典》,康熙见他在工作时废寝忘食一丝不苟,赠他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其实,陈廷敬一生饱读诗书、笔耕不辍,史料记载,陈廷敬著有《午亭文编》50卷,其中诗20卷、杂著4卷、经解4卷、奏疏序记及其他文体20卷、《杜律诗话》2卷;到晚年,他又手定《尊闻堂集》以及《河上集》《三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成就斐然。另外,他主持编修的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大清一统志》《康熙字典》等,不仅功在其时,更利泽千秋。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徜徉在一代名相构建的世界里,传说中的黄色痕迹了了,唯有深灰色的砖瓦城墙似将历史凝固。在苍茫淡漠的色彩之中,却仍然能够感觉到陈相之气息强劲的扑面而来:深宅大院磅礴大度的气势,是他位极人臣的高度和宽忍稳健的性情;依形而建、层叠周密的结构,是他久居官场,居安思危的慎密内心;楹联碑匾,经阁书房,是他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循循嘱咐;而楼台碧波,花木扶疏的后园,正是他内心深处“多少繁华梦,消沉向此中”的归隐之处。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与内城相比,外城则更多呈现的是陈氏家族的门第和荣耀。外城紧依内城西墙而筑,设四门,西门楼墙上嵌“天恩世德”和“中道庄”两块匾额,北墙接内城北墙顺势而砌,南墙封于内城门外,西墙沿樊溪走势而建。因别于以防御为主的内城,外城建筑则显得雅致宜人、风格别样。具有观景性质的望河亭,雕梁画栋,妙趣横生。中道庄西门外的御书楼,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陈家皇恩浩荡而特建。据记载,该楼建成时,上有康熙帝御笔亲书赐陈廷敬及陈壮履诗20首、楹联4副等,潇洒飞逸蔚为壮观。现楼内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那副“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夕阳西下,远眺皇城相府,感触万千。那浓厚的历史氛围,那凝重的文化遗迹,那明清古迹,都令人浮想连翩,留连忘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皇城是一幅人文山水图,充满了悠久的历史魅力。

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的皇城相府是陈廷敬为母亲修建的。据说,陈廷敬在京城做官时,母亲特别想去京城看看,但因母亲年迈,不方便出远门,陈廷敬就在家乡为母亲建了类似于紫禁城的府第,这就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皇城”。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皇城相府,规模宏大,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一踏进皇城相府金瓦辉煌、红柱流丹的御书楼便为这个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群落,谱就了曲雍容华贵的乐章。御书楼因有康熙为陈廷敬亲笔提写的匾额和楹联而闻名遄迩,匾额“午亭山村”的名字意韵悠远。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过御书楼,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便立于眼前,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但牌坊上陈家历代为官子弟的名姓,依然清晰可鉴。牌坊后面左侧便是有名的“点翰堂”。陈家在当地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点翰堂”是康熙帝到皇城相府时,亲笔点定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新科翰林而题名,它是陈家世代沐浴皇恩的标志性建筑。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沿木制楼梯,拾级而上,到达顶层,楼外美丽如画的风景,一览无遗据说,河山楼竣工的第二年,陈氏家族又修建了“斗筑居”城墙,将河山楼、世德居、树德居等建筑囊括奠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堡。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内城是陈家人日常生活的地方,由八个独立封闭又巧妙相连的四合院组成。每个院子门口的两个石刻雄狮、门枕石和雀替、影壁均保留完好。步入院中,雕梁画栋的房屋,举步可见,其门窗的精巧华丽,让人叹绝,这些门窗都有凤凰戏牡丹、万寿无疆、五福捧寿以及奇花异草等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是那样形象逼真,用手触摸着这些门窗以及室内陈列着的檀木太师椅、八仙桌、龙头几、雕花床、脚踏,如触摸着一段遥远的历史。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据说这里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康熙下旨给陈廷敬建造的牌坊,上书“冢宰总宪”四个大字,表彰他的才华和昭示他宰辅的地位。但是岁月更迭,历史终究淹没于时光的长河,如今这里只剩下传说。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随意在这里游走,你会发现景色步移景异,让人有种“人道我居现实中,我疑身在历史中”的代入感。形制奇妙、气势恢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不得不让人感叹,如此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历经战火和岁月的摧残,依旧能完整保留下来,殊为不易,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皇城相府里的每一粒尘埃都饱含沧桑

皇城建筑的规模形制、古朴粗犷,浑厚坚固,给人以奇特宏伟的神秘之感,那典雅别致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装饰和大量皇家御赐牌匾、物件、门楼、牌坊、景观小品,让这里的文化品位非同一般,并且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震撼与视觉冲击。皇城相府,这座北方乡间巨型宅院,历经四百年风雨沧桑之后,依旧以它独特的面貌惊艳了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