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個“隨緣”的人嗎?

這年頭,人們很喜歡把“隨緣”這個詞掛在嘴邊,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來兩句“隨緣,隨緣”,隨緣儼然成了他們的免死金牌。


胖得不能看了,隨之而來各項身體健康指標急速下降,卻不去管控自己那張嘴,遇到喜歡的就大吃特吃,邊吃邊安慰自己,“隨緣隨緣”;孩子染上各種各樣不良習慣,嬌蠻任性,沉迷電子產品,咆哮無果後,“隨緣隨緣”;拜訪幾個客戶後,沒有成交,於是回家抱頭便睡,心中開始琢磨自己不是那塊料,“隨緣隨緣”;一邊消極怠工,抱怨著公司對自己不公,一邊想自己也沒有其它的本領,只能在這裡混著再說,“隨緣隨緣”......


日子在這種“隨緣”聲中一天一天流逝,生活越過越糟糕,最終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健康亮起紅燈,孩子成為問題少年,業績掛零被公司清退,永遠都活不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好在還有兩個字聊以自慰:“隨緣”。

怎奈何自己也是個人,馬斯洛的那個“自我實現”的願望就像一束小火苗,時不時在心口上竄一把,灼得心中生疼,“隨緣隨緣”,一股清泉傾注而下,好不涼爽。只是,這樣的時候多了,那束火苗終於被澆了個透心涼,再也升騰不起來。就像被除根的小草,永遠沒了生的希望。無怪乎大家都在網上喊:“我20歲就死了,80歲才埋。”

你是個“隨緣”的人嗎?

“隨緣”是個什麼鬼,它何德何能可以讓一個鮮活的生命20歲就死去,80歲才能埋?

有人告訴我,說這是因為我佛慈悲,告訴大家一個至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此時佛肯定會連呼冤枉:“翻遍三藏十二部經典,我何時說過這樣的話?”

的確,我佛沒有說過,倒是我們為了自己的懶惰、放逸找藉口,將好端端的佛學名詞糟蹋了,就如同菜刀本來是用來切菜的,你非要辯稱它就是用來殺人的,神仙都拿你沒辦法。

隨緣,事實上說的是什麼呢?它是說我們要跳出自己的感覺,用一種理性的、開放的心態去認識萬事萬物,它要求我們客觀地看清事物形成的各種因緣後,作出一種智慧的選擇。這才是隨緣,不是上面所說的隨我。

為什麼要隨緣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多半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認識——我們會有什麼樣的認識,就會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離不開自己的感覺、經驗、需要和判斷,因此,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並不是客觀的。

你是個“隨緣”的人嗎?

百家講壇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打掃院子。

這時,走過來一個人,就問他:“你是誰?”

他答:“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

那人很高興:“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個問題?”

他說:“可以。”看著那人興高采烈的樣子,孔子的學生滿臉狐疑,心想他到底有什麼問題要問,怎麼這麼開心呢?

那人就問了:“一年到底有幾季?”

“這個還用問嗎?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孔子的學生覺得那人腦子是不是出問題了,問這麼簡單的問題。

可是那人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兩個人一個堅持三季,一個堅持四季,吵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那人一發狠:“如果是四季,我向你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這下我穩定贏了吧。

這時,正巧孔子從裡面出來,學生就很開心了:“老師,一年有幾季?”

孔子朝他們兩個看了一下:“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懵圈了,又不敢問。

那人得意地說:“磕頭磕頭!”他就乖乖磕了三個頭。

那人走了以後,他才說出心中疑惑:“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麼說三季。”

孔子說:“你沒有看到,那個來的人全身都是綠的,他是什麼,他是蚱蜢,蚱蜢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有看過冬季,那你跟他講死了,都沒用。你講三季他會滿意,吃點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當然,孔子講的這是為人處世之道,和佛所講的恆順眾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你是個“隨緣”的人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那隻蚱蜢,天天侷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人家成功,那是因為運氣好;人家有錢,就一定是壞人;人家做了壞事,還活得那麼快活,這個世界上哪來的什麼因果報應;人死如燈滅,該享受就享受,哪有什麼輪迴,有輪迴的話,我怎麼沒看見......

我們幻想一切的好事都降臨到自己頭上,康寧福祿壽......自己卻從來不去想如何去耕耘、去爭取,當人家擁有了自己豔羨的東西,就會用“隨緣”來麻痺自己。殊不知,自己眼中的那個隨緣,也只是自己的主觀看法。自己如此看“隨緣”,也終於造就了自己庸庸碌碌、狼狽不堪的人生。

命自我立。如果非要說隨緣的話,請記住,隨緣一定是心態的安定:緣來不拒、緣去不哀。就是說: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境地,順或是逆,都要安心接受,處在順境中,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珍惜幸福;處於逆境時,不抱怨、不放棄,永遠積極去行動,直到走出逆境。

願我們都做個智慧的“隨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