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家長要堅守“三不三要”原則

最近一則新聞令人痛心,一家長用鞋子把自己的兒子嘴巴拍腫了,宛如一根大香腸。而打孩子的原因是孩子一直有偷錢的惡習,家長屢教不聽,這次是因為兒子偷錢吃了外面的東西才被父親暴打的。家長這種做法肯定不對,而這背後反映出的是孩子不正確的金錢觀,我們不相信一個手中有糧的孩子會動了歪心鋌而走險劍走偏鋒。

可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一有錢就亂花。其實,幫孩子培養正確的金錢觀,離不開家長的正確引導,那麼具體該注意些什麼呢?概括來說,可以總結為以下的“三不三要”原則。

“三不”原則

不用錢做獎勵。不用家長教,孩子天然懂得錢是好的。可是家長不能把錢當做一種交易。比如,有的家長喜歡和孩子約定,洗碗多少錢、拖地多少錢。這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勞動是辛苦的,所以要錢來抵消;另一方面孩子會變得功利,在家中做任何事都想著要報酬。家長和孩子之間能夠加強情感聯結的家務,活生生演變成赤裸裸的交易。有的家長反駁,外國都是這樣的啊,殊不知外國家庭中的情感關係並不強烈,有很多父母老了之後沒有子女贍養。

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家長要堅守“三不三要”原則

不克扣孩子。孩子越缺什麼就越想要什麼,家長沒必要做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斤斤計較的葛朗臺。因為是人都有慾望,家長剝奪了孩子使用錢的權利,無異於是反自然的做法。這樣只會讓孩子對錢有更加難以抑制的渴望。

不讓孩子肆意揮霍。即便孩子家境良好,都不能讓孩子養成肆意揮霍的惡習,這樣會讓孩子變得不懂珍惜,還以為家中的錢都是大風颳來的。一旦家道中落,孩子受不了處處節衣縮食的日子,就開始怨怪父母。而且從小視金錢如糞土的孩子,在日後的人際交往中也會習慣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他人。勤儉是中華美德,無論何時都不能忘本。

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家長要堅守“三不三要”原則

​“三要”原則

要信任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能把孩子當賊看。我們要相信,一個從小被愛滋養的孩子不能夠太懷,須知人性本善,家長大可以放心地讓孩子自己拿錢包取錢,不要用大人“惡”的思維去定義孩子,覺得孩子內心陰暗,會做不好的事情。孩子只有被人信任了,自尊才會變強。

要告訴家中財政情況。孩子是家中的一個成員,家長光明正大地告訴孩子家中所有的經濟來源,以及日常開銷,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一方面能夠讓孩子理解家長有時候不能滿足孩子所有的物質要求;另一方面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能對外人說自家的經濟狀況,孩子會有主人翁意識,覺得自己和爸媽是一體的,分享著同一個秘密,進而家庭關係更加團結。

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家長要堅守“三不三要”原則

要給適當的零錢。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可以決定給孩子買什麼。當孩子到了小學,有了自己的想法,加上週圍同學的影響,難免會想要買一些沒用的東西。家長不必遏制孩子這點小小的慾望,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零用錢。這個錢的量僅限於買一些小東西,比如貼紙、漂亮的卡片等等。如果孩子想要買其他,可以選擇自己攢錢。如果想要買更大件的,可以預支金額。當然,爸媽也要視情況給孩子添置東西。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長大後孩子才能成為貧賤不能移的正人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