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中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

在中國我們大多數人把“死亡”這兩個字視為不祥的字眼,基本不願提及,正如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曾經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就簡直就是小學生”。是的,其實我們都缺了一堂死亡教育課。當人生步入暮年以後時常會思考怎麼讓自己的人生活的有價值,如果發生不可逆轉的疾病時該怎麼辦?什麼時候應該繼續醫治,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這困擾這大多數人和家庭。

大多數中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

拿不能根治的晚期癌症來說,在接受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中,51%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70%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疼痛是主要症狀,30%的惡性腫瘤患者有難以耐受的劇烈疼痛。疼痛引起或加重患者一系列不適症狀:如焦慮、抑鬱、恐懼、失眠、煩躁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是姑息療法。

什麼是姑息療法

姑息療法也稱安寧療護,它是一種以病人家庭照顧者為中心的醫療保健的方法,其重點是優化管理和控制腫瘤患者抗腫瘤治療過程中的疼痛、營養、心理以及其他令人痛苦的症狀和併發症,同時根據患者/家庭的需要,綜合價值觀、信念和文化,將其納入心理社會和精神護理。

安寧療護方式的開創者是英國人桑德絲,安寧療護的理念是通過由醫生、護士、志願者、社工、理療師及心理師等人員組成的團隊服務,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幫助,在減少患者身體上疼痛的同時,更關注患者的內心感受,給予患者"靈性照護"。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大多數中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

"安寧療護""並非放棄對患者的積極救治。"不是"安樂死",而是在為疾病終末期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在臨終前通過控制痛苦和不適症狀,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顧和人文關懷等服務,以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減少過度醫療。老年病科護理人員秉承安寧療護的理念,滿足臨終患者的意願,用仁愛之心陪伴他們度過人生的最後時期。

國外有專家經過大量案例研究發現,經過放化療和過多醫療干預的患者壽命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延長,反而採用姑息療法的患者往往活得比放化療的患者更長。姑息療法與醫學搶救治療的優先順序正好相反,醫學搶救治療以治病為先,以延長壽命為先;而姑息治療則以病人的舒適度為先,根據病人身心情況來調整治療手段。很多人在進行化療以後身體和精神快速崩潰,醫學搶救治療的負面效果幾乎難以避免。

大多數中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

許多患者不瞭解‘姑息治療’的真正含義,單純的認為就是臨終關懷,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姑息治療’是一種提供支持和舒適的照顧模式,它更是一種關懷的理念,滲透在醫護人員的一言一行中。患者有權決定自己最後的時光如何度過,而我們要給予的正是這種關懷,讓他們在面對死亡這一高度人性化的經歷的過程中得到人性化的照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