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人獨特的問候, 喝(huo)了麼?

大到北京,小到地方,大多數人見面禮節性的問候都有“吃了麼”的口頭語,全國人民也都見怪不怪,可在我老家~興平,卻不知從何時傳到現在的一句幾乎只有當地人知曉外地人納悶的問候,“喝了麼?”不知您是否理解這種奇怪的問候?

興平人獨特的問候, 喝(huo)了麼?

首先在當地這肯定不是問你喝水、喝藥之類的問題,這是非常樸實、非常親切的一句問候,千萬不要會錯意,其實這種問候只是晚飯後會有的。

興平人獨特的問候, 喝(huo)了麼?

大概在七十年代末,那時我也是剛記事,記憶裡還不知道穿襪子是什麼感覺,也幾乎沒有過新衣服,都是穿兩個哥哥退下來的舊衣服,多數上衣胸前的幾粒釦子都不同款……

每天生產隊上工的鈴鐺響起,父母及哥哥們就隨同所有的社員同志們一起下地幹活,留下我們這些不符合勞動條件的“勞力”無憂無慮的玩耍,後來包產到戶後著實讓幹勁十足的全家幸福一時,人均八分地的一年收成除去應交的公糧以外,幾乎所剩無幾,家中有老人的,僅存的一點點細糧也稱白麵都計劃給老人或更小的娃娃,其他成員就以粗糧或者野菜為主,也就是那時讓我認識了很多可以食用的野菜。

興平人獨特的問候, 喝(huo)了麼?

說說交公糧吧,每年秋後基本就是交公糧的時間,家家戶戶按照生產隊要求的時間和算好的應交斤兩裝好麻袋或口袋(不是一般的口袋,每口袋約重100斤),整整齊齊在大隊院子排好隊等待政府派來的驗糧人驗收,過程非常漫長,驗糧人抓一把麥粒飛快的扔進嘴裡,試咬一下,沉默不語,交糧人屏住呼吸,雙眼直勾勾的盯著驗糧人,渴望得到滿意的答案……,“沒曬乾、出芽了、殼子太多”等結果給了大部分農民們當頭一棒,不合格不收,同時這個家庭還要受到其他意想不到的損失,後來經過政府部門的反覆研究,決定都收,但是根據質量適當打折……

興平人獨特的問候, 喝(huo)了麼?

除去公糧家中所剩的餘糧根本不夠整個家庭的生活,所以只能調整飲食結構,省吃儉用,記憶裡我十二歲前不知道什麼是炒瓢,更不敢想炒菜是神馬情況,午飯家家戶戶都是直徑約六十公分的大鐵鍋,鍋裡燒水等待下面,鍋下柴火架著,右手有節奏的扯著風箱,必用的菜有下鍋的幾個青菜和“lan(百度裡也沒找到)菜”,多用韭菜、蒜苗或者大蔥,lan菜工具叫鐵勺,把長近一米,鐵勺直徑也就十幾公分,外形其實就是個超大的耳勺,右手拉著風箱,左手握著鐵勺把,鐵勺伸進鍋底的火中,不時撤出來用筷子攪攪,小時候我們過生日的攤雞蛋都是這種工藝,面菜下熟,lan菜調進去,一大鍋湯麵停當,其實是非常稀的,那時很不理解為什麼要做的稀。

興平人獨特的問候, 喝(huo)了麼?

午飯結束,鍋裡還剩好多,只是剩下的麵條就像小蝌蚪找媽媽中的幾隻蝌蚪一樣清晰可辨,晚上燒熱後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的喝完,這時總能看見媽媽偷偷給我們的碗裡夾麵條。

飯後陸陸續續的鄰居、門中長輩都開始到我家門前頂著滿天星斗拉家常,見面都會不約而同的問到“喝了麼?”

幾十年過去了,回老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當然在鄉下過夜的機會也少之甚少,前不久的一個傍晚因為回老家辦事,碰見兒時的同學,一聲“喝了麼”立刻讓我回到那個難以忘記的歲月裡。

興平人獨特的問候, 喝(huo)了麼?

至今,興平鄉間晚飯後的問候,依然保持著最親切、最接地氣的韻味。

興平人,喝了麼?




作者簡介:車健(車元臺),生於1973年,陝西興平湯坊人,17歲離開農村開始創業,自幼酷愛自編順口溜,自從聽了閻振俗先生的《白先生教學》、《白先生看病》後,越發激發創作的衝動,在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南下北上之後定居於西安,生活的不易和瑣瑣碎碎都成了創作的素材,信息發達的時代,QQ、微信朋友圈常常有感而發,被朋友們稱為出口成章的“有才哥”,艱辛的打拼和豐富的閱歷都給了我無限的創作動力,2015年於鐘樓創辦的長安老碗(陝西地方特色)餐廳,力推陝西民間土菜和地方文化,經常在營業中自編各種關於農諺、菜品順口溜並獲得陝西電視臺《都市快報•快報搜館》欄目的專題採訪,同時獲得廣大食客及外國友人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