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某些專家想恢復繁體漢字,你怎麼看?

祖國萬歲666888


我覺得這些專家就是想通過恢復繁體字來體現自己狹隘腐朽的優越性,實際上對漢語文化發展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增加漢語語言文字的推廣難度。

我覺得漢字化簡絕對是漢語文化發展的壯舉!在解放初期,我們的漢語識字率不超過10%,這是導致文盲數量的高居不下的主因,所以當時才會提出漢字化簡,目的是提升人民的識字率。然後到了現在,漢字的普及率高達80%以上,並可能在2030年時候將普及率達到90%以上。這使得我們的文化文明真正實現從少數人到多數人過渡!但是呢,這直接觸及了這些所謂專家的利益。

在以前,讀書人一直是社會的仰慕對象。所謂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時的一個人只要識個字就可以混口飯吃,往大街上一擺就可以賺個代寫書信代唸書信的錢。但是隨著識字率的提升,這種讀書人的優越性就沒有了。所以呢,這些專家就想提升這種識字的難度,讓大家不識字,這樣他們就會有一種只有我會的虛假成就感!


優己


我反對漢字恢復繁體字。因為這很不合時宜,是文字使用的倒退。

這與我前不久看到的有關說魯迅討厭漢字的文章一樣。那篇文章說魯迅認為漢字將給中國造成滅頂之災。我看了不明白,把漢字當投槍作匕首的發跡的,魯迅為什麼如此感慨!莫不是在日本留學惹的病?這不能令人信服。想魯迅不會說那樣的話。

後來又聽說沒有根據支持魯迅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話。說那是章太炎的學生錢玄同提出來的,為支持吳稚暉語言革命的一個口號。


原來魯迅沒有那樣說,讓人虛驚一場。但我想,如果魯迅能知,一定會抓投槍出匕首,打謠言者成落水狗的。真如此造謠者也不會博得人們憐憫,因為善良的人是最討厭有人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置人莫須有的。

現在,又“有某些專家提議恢復繁體字”!咋一聽就讓人不可思義。顯擺你是老朽嗎?用腳指頭一想還真是。你起碼得耄耋之年了,因為簡化字業已花甲有餘了。俗語說南瓜辣椒老了值錢,人老了不值錢!行將就木之人何必出此風頭。不如把你的其他人文積累,科技精萃傳遞下去,以免帶入墓門成為遺憾。

誠然,漢字當屬人文科技範疇,也只有革故鼎新才有生命活力。但怎麼改,朝哪個方向改是一件講認真的事情。


漢字是一種工具。負責人們所有社會實踐方方面面的交流與溝通。語言的,情感的,動作的,思維的,精神的,科技的,等等。

工具要講實用性和適用性,科學性和規範性及簡便性等等。一般的說,越簡單適用越受歡迎。無論做怎樣的事,人們決不喜歡複雜多磨,浪費人力、物力、精力。一言一蔽之,越簡單越科學,越具有規範性,也越易於結合實際,更適宜運用。

漢字簡化實施60餘年來,其音形義都逐漸完臻,日益深入人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方便,已經全方位融入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這充分表明漢字簡化的方向是對的,效果是大的。值得繼續堅持下去,繼續運用。

但也曾有過違拗舉動。譬如,“文化革命”後期,不是也公佈了一批新簡化漢字嗎?如把“私”寫成“厶”,“會”寫成“亼”……結果呢,其命運與袁世凱的皇帝夢差不多長短。就說明漢字改革必須講究適用!


恢復繁體字的想法不值得施行。硬要進行下去,就有點開倒車,給人們的習慣找麻煩,給人們的生活找不便。

據說有一家孩子取名字叫“贇”,到派出所上戶口,被告知計算機沒有這個字,說要等系統升級後再說。來來回回跑了好多趟才辦下來。

還有一個孩子起字叫“毓婷”,孩子老有意見了。說是每次考試,光寫名字就佔取了不少時間,不如人家簡單點的省事。這兩個例子就說文字的筆畫還是簡化的好。在我們生活中,真的要把“為、和、燭、鬥……”恢復繁體寫法,怕是誰都認為有些耗費太多時間,有點自找不便!

至於港澳臺地區都在使用繁體字,我們也去寫,就有點學癰者自舔了。

我們也時常看有些集會的會標,有些人物的文章,個別書畫有使用繁體字的。但這不是恢復,只是他們的癖好而已。要知道的“癖”的實質是一種病。不可仿效。一念固之,就是邯鄲學步,不值當。

我們提倡“雙百”,奉行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例如以後文字工作會是電子化,各種各樣的輸入法都具備繁簡兩種功能。但不能允許恢復繁體字給人們的生活增添麻煩。堅持這種觀念實屬腦殘的。因為,

其一,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手寫的。

其二,簡化字己被十幾億的中國人所認同,在使用。硬要恢復就是跟十幾億中國人過不去。何必反其道而行之!

這使人不禁又想起文章開頭的事,那些鼓譟“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是歷史的異動,要求恢復繁體字是否會步其後塵?應當是肯定的。

再則,也不能簡單地把恢復繁體字提高到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層面來論是非。繁體字做為祖先們的偉創意義非凡,值得敬仰。但如果把恢復繁體字當成弘揚國學,繼承傳統就有點指鹿為馬了。歷史是前進的,前進途中必定有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改變人們的生活,使之更好更易,而不是倒行逆施,變已經簡便易行硬成複雜繁苛。譬如小學算術中的一些交換律、結合律……明顯的給了人們以方便快捷。倘若你硬是不用而是查手指頭,不是有些頑冥不化嗎?硬要恢復繁體字是否與其如出一轍?

參與問答,純屬個人觀點。總之我認為,簡化字應當行穩致遠,演繹出更雄壯優美,繁華似錦的生活樂章。而恢復繁體字的動議應當終止妊娠。當然也可以對繁體字賣弄者睜隻眼閉隻眼。


daolaodexingfu09


磚家誤國,這話一點不假,歷朝歷代怎麼總是出現這些又愚蠢又國執的磚家呢?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留戀舊的,傳統的,落後的東西。反對和千方百計的抵制和拒絕新生事物。聯想到電動車國標磚家們不是也極力主張保留腳蹬子嗎?還美其名曰:保留自行車的屬性,在科技創新飛速發展的今天,腳蹬子完全被電動力取代和淘汰了,這再正常不過了。可是這些磚家就非要抱殘守缺,死保這落後於時代的而且己經被實踐證明是無用的東西。這些磚家真讓人無語這邊要恢復繁體字,那邊要保留腳蹬子,真是異曲同工相得益彰啊?記住時代的滾滾洪流誰也擋不住。因循守舊的磚家連同他們的繁體字夢,和他們難捨的腳蹬子一定會被淘汰的一乾二淨!


雁落秦淮


繁體字是絕對不能恢復的。漢字簡化是單向進行的,按照《簡化字表》,只能將繁體字簡化為簡化字,而絕對不能將簡化字恢復為繁體字。舉例來說,將裡一概恢復為裡,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錯誤的。作家賈平凹題寫的“傅作義將軍故裡”,書協趙清海題寫的“影後”,《水滸傳》編導的“徵南大元帥”,駐港辦的“中文繫”,“國家記憶”的“一鬥米”……等等,他們都錯誤地恢復繁體字,而忘記了漢字簡化的單向性。

有人將正體字改稱繁體字,其實,徒增混亂,既無必要,更為不妥,有害無益。譬如,說裡是裡的繁體字,是正確的。說裡是裡的正體字,就大錯特錯了。可見,繁體字和正體字的概念,混淆不得! 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620000冊《正草隸篆四體字典》,建議用錯正體字的朋友們(如寫故裡,皇後,徵服,星鬥),可查此字典。

以下澄清幾個問題。

1.要恢復正體字,何不恢復甲骨文,更傳統,更古老。

漢字有正草隸篆簡五種字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簡化字最古老。

有人一定會說,你說錯了吧!

我說,不憑感覺,得尊重事實。

確實,簡化字古已有之。部分簡化字是古漢字。眾、從、遊,篆書作眾、從、遊,可見,這幾個簡化字和篆字同齡。更有部分簡化字比篆字的年紀還大,和甲骨文同齡,如裡裡合一,雲雲合一,就是甲骨文的用法。

再看下去,餘餘合一,舍捨合一,背揹合一,卷捲合一,錶表合一,鬍胡合一,鬚須合一,製制合一,咚冬合一,麵面合一,糰團合一,緻致合一,鹹鹹合一,禦御合一,築築合一,準準合一,滷鹵合一,佈布合一,蓆席合一,佔佔合一,兇兇合一,迴回合一,塗塗合一,彙滙合一,歷曆合一,蘋蘋合一,籤簽合一,秋鞦合一,千韆合一,別彆合一,沈瀋合一,適適合一,松鬆合一,蘇甦合一,壇罎合一,傭傭合一,鬱鬱合一,髒臟合一,折摺合一,徵徵合一,只隻合一,豐豐合一,準準合一,黨黨合一,種種合一,幾幾合一,盡儘合一,再看下去,系係繫三合一,升陞昇三合一,周週賙三合一,幹幹乾三合一,蒙懞矇濛四合一。 這實際上是返回到遠古時代大量使用通假字的情況。

抱殘守缺,復古倒退,理應歸於何者,簡化字當之無愧!

2.簡化字是漢字的發展和進步,事物只能向前發展,不能倒退。

其實,漢字簡化是滅亡漢字的第一步。即消滅漢字不成,退而求其次的臨時措施。漢字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消滅漢字,實現拼音文字,走世界各國共同的拼音方向。所謂“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者也。所以,文改的倉促和草率,自在意料之中,反正要拉丁化了,隨便找手頭字、錯別字、破字、俗字、殘體字來臨時應付一下,就行!

請看,一個簡化部件,替代了多少原來的正體字部件。

雲雲,償償,運運,嘗嘗。

趙趙,區區,風風,綱綱,鹵滷。

歡(歡),漢(漢),雞(鷄),對(對),聖(聖),鳳(鳳),戲(戲),僅(僅),鄧(鄧),疊(疊),雙(雙),轟(轟),聶(聶),樹(樹)。

難怪人言:又字是個框,什麼都往裡裝。有什麼規律性,怕是談不上了。

反過來,一個正體字部件,又被簡化得五花八門。

場場,陽陽,傷傷。

證證,鄧鄧,燈燈,鐙鐙。

滬滬,廬廬,盧盧,蘆蘆,爐爐,驢驢。

此類問題,可謂俯拾即是。

將一個意在消滅漢字的嚴重步驟,說成是漢字的發展和進步,顯然有失公允。

3.大道至簡,越簡單越好!

“越簡單越好!”未必其然!

馬車比汽車簡單,未必更好。

木船比航母簡單,未必更好。

風箏比飛機簡單,未必更好。

算盤比計算機簡單,未必更好。

一簡字比正體字簡單,未必更好。

二簡字比一簡字簡單,未必更好。

結繩記事比二簡字簡單,未必更好。

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結構日趨複雜,功能日趨完備。不惜廢除其功能而一味求簡,與抱殘守缺復古倒退何異?

4.我使用簡化字已經習慣了。要我重新學習正體字,太難!

解決這個問題,可謂易如反掌。

組織計算機軟件工程師,開發一款軟件,以詞組為單位,建立“拼音-簡化字-正體字”三者的一一對應。你輸入簡化字或拼音,而計算機輸出正體字。使每一個不熟悉正體字的朋友,不學自會。

另一方面,正不廢簡,簡化字繼續通用,以解除不熟悉正體字者後顧之憂。

話說到這份上,我的主張是:簡不禁正,正不廢簡。取長補短,正簡並用。一如憲法之規定: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

有人提議在字頭加篆字,我看,何不正草隸篆簡五種字體全加。人們在使用便捷的簡化字的同時,有興趣者,熟悉一下其他字體,傳承中華文化,無興趣者,使用簡化字即可。


Deng5111222


有病啊,自己想學就學唄,為什麼非要逼的所有人都去學,我平時寫字看書都是用的簡體字,我練書法的時候用的是繁體字,兩種我都會,但我不會跟別人說繁體字多好多好,簡體字多好多好,什麼不學繁體字就是數典忘祖,什麼狗屁,國家法律像韓國越南強制廢止漢字使用那樣禁止你使用繁體字了嗎?!沒有,考古需要懂繁體字,學;書法需要繁體字,學;收藏古董需要繁體字,學;裝逼需要繁體字,學……誰攔著你了,還什麼現在不學以後繁體字就消失了,長點腦子行嗎,只要不是完全禁止使用繁體字、銷燬一切跟繁體字有關的書籍文物,你告訴我,繁體字怎麼就會消失了,簡體字能快速啟蒙,讓更多的人更容易脫離文盲,讓外國人更容易學習我們的文字,這些優點還不夠?有需要就學,為什麼一定要強迫所有人去學呢,有更簡單的,為什麼一定所有人都去學複雜的呢,我還覺得篆書更有逼格呢,建議全中國都學習篆書,你樂意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之亭-少卿-莫43


看到這個標題,真的暈圈了,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自那些牛鬼蛇神竊取了話語權後,總卻得這些沉渣什麼壞水都敢放,只要對百姓有利益的事情,牠們都能找出冠勉堂皇的理由來破壞、反對。就拿漢字簡化來說,那是新中國掃肓運動的重要組成部份,漢字的簡化,便宜書寫和認知。為建設社會主義迅速的培養了大批的人才,為國家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現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媚外’沒市場了,又想用‘復古’來古惑人心,總想為那些腐朽沒落的思想叫屍還魂。

對這些心懷鬼胎的所謂‘學者’應給予懲處。


用戶7406152885519


對恢復漢字的繁體,我是持堅決反對的態度的,這無疑是一次歷史的倒退。

我國現在的確出現了那麼一些所謂的“家”們,對恢復漢字的繁體書寫隔空喊話,樂此不彼。這類人大部分是那些拿著豐厚待遇,玩弄所謂的藝術,整天閒的身體裡每個部件都不舒服的那些人。

我們現在所用的漢字,無論她的書寫性,還是字意解釋,都是無可厚非的。祖先創造文字,首先是把它作為一種交流工具,而決非藝術,而漢字的藝術性是後人在學習發展的過程中所賦予它的。既然是工具,那麼就應該講究它的便利高效,否則古人也不會去創造文字,乾脆還用繫繩好了。

我尊敬的奉勸一句各個“忇”的諸位“家”們,您要寫繁字沒人反對您,但不可開歷史的倒車。就像書法,一些“大家”的書法很多人連他們寫的是什麼都看不懂,何好之有?真不知道王羲之如果要是活著會怎樣看您們這些徒子徒孫的好古惡新的嘴臉。因為王義之就是文字的改良派。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對舊的東西進行改革,否則何來進步?那種以恢復繁字為名,企圖否定開國領袖們的豐功偉績,實在是不可取的!

不知深淺亂彈琴,希望還有知音。


施修術SHT892050


幾千年的漢字演化過程,就是簡化的過程。但這個演化,簡化的過程,是從三個層面交替進行的。

一是國家的文字政策,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最後成熟的楷書,其演化的過程,核心的原則是文字的統一和規範化,兼顧從繁到簡的書寫、識讀的便利化。這是總的趨勢。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有繁化的演變。由於語言文字的發達,漢字的發展需要再造新字,主要是為了辨義的實際需要,這個繁化不是無目的,無原由的無中生有。如“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寫作“又”。但這個過程自楷書定型後,漢字的繁化就告終結,至今近兩千年來,再無大的變化。三是民間交流的俗體,自古至今與官方的規範字並行不悖。古代由於戰亂及地域差異,為了追求書寫的效率,南北文化的差異,民間和非正式場合的信札,手抄本,約定俗成的簡體字相當普遍。到隋唐時期,顏真卿的祖父顏元孫著《的幹祿字書》,收錄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大量出現在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如“萬”、“臺”、“斷”、“盡”、“燭”等等,在唐以後的碑刻,刻帖,手札,書信,書籍中,比比皆是。

現代的簡化字,大多數就是從這些古以有之的“俗體”而來。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公佈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列入總表的簡化字共計2238個,簡化偏旁14個。

1977年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公佈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曾一度試用。由於社會各界對該方案意見較多,不久停止使用。

1981年11月對上述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後,經國務院審定公佈。至此,漢字簡化工作基本結束。

簡化漢字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簡化漢字的推行,無論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掃除文盲,過去和當代的小學教育、人們平時的書寫方面都有極大的便利。如“幾”、“為”、“劉”、“從”、“禮、”“處”等字的書寫, 簡化字比繁體字的書寫,識讀就效率高出許多。

反對漢字簡化的理由是:

一是漢字簡化不利於對中國五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繼承。漢字簡化之後,很多現代中國人無法再直接閱讀古代的典籍;

二是不利於大陸與臺灣、港澳等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三簡化字違反了六書造字原則,削弱了漢字的學科性與邏輯性。簡化後的漢字,失去以表義結構推測字義的途徑。現行簡化字常有例外的或類推不一致,隨機性大的情況,結果使漢字系統更繁雜,增加學習漢語的難度;

四是漢字的簡化,削弱了漢字原有的古韻和美觀。

個人認為:

一、文字首要功能就是社會交流的工具。是工具就以簡單實用為好。因此漢字的簡化利大於弊,也是歷史的必然;

二、在種種翻譯工具,電子字典普及的當今,全世界的文字的譯讀都沒有障礙,至於大陸與臺灣、港澳等地之間的文化交流,更不是難以跨越的高門檻;

三、社會分工的細化,也是歷史的必然。古文字的識讀,譯註,交給文字學家和文學家;漢字的美化,交給書法家就行了。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討論留言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恢復繁體字應該是前些年某些專家提出來的。專家們認為,簡化字不夠美觀,對閱讀古文時找不到那種古色古香的味道,有些字完全失去了漢字象形文字的本真。這話聽起來一套一套的。

不過,當這樣提議被媒體曝光後卻引來了鋪天蓋地的批評。人們為什麼要批評?因為這一提議是個餿主意。漢字簡化已經已經過去六十多年,人們早就習慣了讀寫簡化字。雖然今天的人也能認識一些繁體字,但要是動筆書寫,除了書法家外,真沒幾個人能寫幾個繁體字。如果恢復繁體字,勢必要讓人們重新來一次學習,假如是什麼新生事物,能促進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學習則無可厚非,可是,恢復繁體字是為了復古,這當然就沒有再學習的必要了。

當然,希望恢復繁體字的人會說,港澳臺不是一直保留繁體字嗎?人家不是也很現代化嗎?可是,你知道港澳臺為什麼保留繁體字嗎?因為他們根本沒能力搞簡化字,而大陸所提倡的簡化字,在那些兩岸對峙的歲月裡,他們是不好隨便拿去用的。至於科學技術現代化,只是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的結果。

其實,繁體字好還是簡化字好,新加坡的選擇就充分證明了。新加坡除了將英語作為國家官方語言外,華語也是主要語言。要按社會制度,新加坡跟寶島更近,但在使用漢字這點上,新加坡卻使用了大陸的簡化字,而非寶島的繁體字。這就證明,在新加坡人的眼裡,大陸簡化字才是中國漢字文化的主流和代表。

如果不講科學只談古老,甲骨文更有資格,金文也不錯。可是,因為這些文字很複雜,不易辨識,才出現了後來的文字演變,一步步變到了今天的簡化字。如果覺得簡化字不夠古色古香,那我們的服裝也一樣過於簡潔,是不是大家都應該穿上寬衣大袖的服裝坐著讀竹簡呢?顯然是不行的,因為那是倒退。

把複雜的事情辦簡單是聰明,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是愚蠢。簡化字就是從複雜變得簡單了,這是聰明人做的事情,已經得到了大眾認可並應用了數十年,成了漢字文化的主流,有的人卻閒的蛋疼,還想把簡化字恢復成繁體字,這無疑是愚蠢的。





若愚趣談


漢字文化遠遠流長。每一個字都有其深刻內含。簡體字已經流行多年,形成定式。想改回很難,不符合實際情況。繁體字並沒消失,古藉書仍然存在,有些老人們喜歡繁體字。繁體字,應與簡體字並存。教課時應加以引導,鼓勵學生多識些繁本字,對歷史研究,會起到幫助的。老闆本書藉,不識繁體字,讀起來很困難,因此應提暢多教,多識些繁體字。

因此全部灰復繁體字,是很困難的,也不現實。應是簡繁並存,比較合適。由其文學院,文字研究者,可增加繁體字硏究與教學。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精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