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陽光溫暖“白衣天使”

編者按 你的微笑驅散病痛,你的真誠給人溫暖,你的熱情傳遞愛心……又到五月,陽光溫暖,“5·12”國際護士節向我們走來。在這個溫情的日子裡,讓我們走近4位服務戰場救護一線、守護軍人軍屬健康的軍隊“白衣天使”,品讀她們盡職盡責、默默奉獻的故事,感受她們姓軍為戰、大愛赤誠的情懷。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護士長杜輝——

精益求精為患者

■本報記者 郭 晨 特約記者 羅國金

五月的清晨,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一間病房的門被輕輕推開,一名護士輕步走到病床前,查看護理記錄、觀察患者傷口癒合情況……完整檢查一遍後,她轉向下一個床位。

她就是該院第二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護士長杜輝。晨曦微露時,她迎來忙碌的一天。

作為護士長,從場地準備到安排查體,從執行會診意見到用藥後病情觀察,每一個環節杜輝都嚴謹細緻。患者無小事,處置必到場,任護士長5年來,杜輝一直堅持這條原則。

“一上陣就是實戰,分秒間關係生死。”這是杜輝的崗位箴言。對自己分管病房的每名患者,杜輝牢記他們的病史、化驗指標、治療方案、用藥情況;執行醫囑精準化,無論藥物還是營養液、飲水量,她都能做到分毫不差。

一次,診區收治一名86歲的高齡患者。由於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長期臥床靠呼吸機維持生命,這種狀態極易導致痰液吸入肺部造成感染。為做到萬無一失,杜輝帶領護士們為這名患者量身定製一套氣管套管沖洗流程,並規範鼻飼、吸痰等護理工作細節。

如履薄冰、如沐春風,杜輝常這樣形容一線護理工作的感受。她的理解是,護理崗位承載著組織和患者的信任,必須嚴謹細緻。

前不久,杜輝獲得聯勤保障部隊“十大服務標兵”稱號,她把榮譽的獲得,歸功於集體的努力和傳統的滋養。在她眼中,“忠誠保健、甘於奉獻、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總醫院南樓精神,是一種標準,更是一種鞭策。

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急診科護士王慧英——

拯救生命分秒間

■本報記者 郭 晨 通訊員 毛 宇 尹繼冬

暮春時節,解放軍總醫院組織的一場戰救訓練考核正緊張進行。參賽隊員中,一名年輕護士的動作格外麻利,她匍匐前進接近“傷員”,檢查傷情後快速包紮、固定,率先將“傷員”轉移後送……最終,她奪得這次考核理論和技能兩項第一。她就是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急診科護士王慧英。

剛當護士時參與的第一場急救,對王慧英來說是一次尷尬的經歷。當時搶救一名心搏驟停的患者,看著醫生護士們緊張快速地操作,她卻頭腦發矇,一點也插不上手……任務結束已是凌晨,王慧英徑直來到值班醫生辦公室,請教搶救中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她暗下決心,要做一名優秀的急救護士。

那段時間,王慧英刻苦學習心肺復甦、電除顫、氣管插管等急救技能。為了熟練掌握搶救流程和動作要領,她上網下載教學視頻,一遍遍地看、一次次地練。入院第8個月,她已經能夠獨立搶救病人了。

一天晚上,王慧英值班時接到某科室出診請求。王慧英趕到現場時,患者呼吸心跳均無。她立即展開搶救,快速建立靜脈通路。幾分鐘後,患者恢復了心跳。

“生命轉瞬即逝,緊急關頭,護士要判明情況並迅速處置,來不得半點猶豫。”這是王慧英多年從事急救護理工作的切身體會。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門診部護士長陳珏——

走出國門受讚譽

■本報記者 賴瑜鴻 通訊員 張 程

“我的傷口癒合很好,非常感謝您細心的護理。”4月下旬,一位曾經傷口反覆感染的患者終於痊癒出院,他特意打電話向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門診部護士長陳珏致謝。

“在醫療服務中,護理工作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萬不可馬虎大意。”從事護理工作20餘年,陳珏經常這樣提醒自己。去年5月,陳珏接到命令,揹負行囊登上和平方舟醫院船,執行“和諧使命-2018”任務,承擔起醫院船護理部主任的工作。

250多個日夜,診區、病房、手術室、前出分隊……隨處可見陳珏忙碌的身影。她參與組織的“中格護理技術展示交流活動”,受到格林納達領導的高度讚揚。在湯加,和平方舟醫院船收治了一名槍傷致脊髓損傷伴截癱患者,陳珏為傷員精心護理傷口。傷員康復出院時,緊緊握住她的手錶示感謝。

“走出國門,我們代表的是祖國。”陳珏深知自己肩負的職責。2015年元旦前夕,醫院接到赴利比里亞執行抗擊埃博拉疫情的緊急衛勤保障任務。陳珏毅然報名隨隊遠赴西非。

在被稱為抗埃“前哨陣地”的留觀病區,陳珏零距離接觸埃博拉患者,採集病史、查體,向世界衛生組織及時彙報患者救治情況……4個月時間,她在高感染風險的環境中,救治了4例確診、300餘例疑似患者,為中國軍隊贏得了國際聲譽。

西部戰區總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徐朝霞——

應急救援衝在前

■本報記者 張 放 通訊員 龍秋凡

5月7日,西部戰區總醫院組織衛勤應急拉動演練。面對種類繁多的醫療物資,年近50歲的急診科護士長徐朝霞帶領數名醫療隊員,僅用半個小時就完成了點驗、整理、裝車等任務。

作為一名業務骨幹,遇到急難險重任務,徐朝霞總是衝在最前面。汶川地震後,都江堰、映秀等重災區有大量傷員需要後送治療。當時餘震不斷,轉診車輛時刻面臨著山體滑坡和飛石襲擊的危險。徐朝霞主動請纓,承擔起傷員後送途中的護理工作。

當時,一名傷員被救出時雙腿壞死,皮膚呈黑褐色,徐朝霞判斷可能出現急性壞疽,有傳染風險。後送途中,徐朝霞讓同行戰友到其他車上,她則穿上防護服,一路照顧傷員,在高傳染風險環境下和傷員單獨相處6個多小時,順利完成後送任務。

“對軍人來說,使命重於生命,越難的任務,越考驗軍人的本色。”這些年,徐朝霞先後完成30多項急難險重任務,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應急救援本領。

參與尼泊爾地震救援時,徐朝霞立足現有條件,提升護理質量。當地血源難以補充,她通過上止血帶、控制性降低血壓等辦法,減少術中出血。高質量的救援工作贏得當地民眾讚譽。

結合自己執行救援任務經驗,徐朝霞撰寫了15篇學術論文,其中一項科研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為醫療衛勤力量執行搶險救援任務提供有益借鑑。

五月,阳光温暖“白衣天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