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夫病逝前留下一詩,才女讀後傷心欲絕,5年後絕食而亡

“杏花片片林中落,蝴蝶雙雙杯中飛 ,那千年的童話已揉碎,都已忘了前生往事你是誰”,《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國古代的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他三個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

梁祝傳說從西晉開始,在民間流傳了一千七百多年,在我國家喻戶曉,是讚美愛情的千古絕唱,也是悽婉動人的愛情讚歌。祝英臺假扮女子到書院讀書,認識了青年學子梁山伯,兩人朝夕相處,漸生情愫。梁山伯到祝英臺家求婚遭拒絕後,悲憤交加,一病而亡。祝英臺聽說梁山伯已死,在嫁去馬家的花轎經過樑山伯的墳前時,驚雷裂墓,英臺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未婚夫病逝前留下一詩,才女讀後傷心欲絕,5年後絕食而亡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愛情千百年來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在現實之中,也發生了一個如梁祝一樣悲慘又悽婉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宋代著名的才女張玉娘,她與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並稱宋代四大才女。

在南宋時期,沈元與張懋是中表之前,兩家關係很好,公元1250年,沈元的夫人徐氏生下兒子,取名佺;同年同月同日,張懋的夫人劉氏也生下一女,取名玉娘。沈佺來到世上只比玉娘早三個時辰,玉娘稱其為表哥,兩家情投意合,從小便有給兩個孩子定親之意。

未婚夫病逝前留下一詩,才女讀後傷心欲絕,5年後絕食而亡

張玉娘自幼飽讀詩書,加上天資聰穎,寫詩作詞無一不會,沈佺也是一個風度翩翩的才子,“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玉娘和沈佺就是如李白詩歌中所寫的一樣,又如《紅樓夢》裡黛玉和寶玉一樣,從小青梅竹馬的長大。

15歲時,張玉娘和與沈佺訂婚,訂婚後,兩個人更加情投意合,經常互贈詩歌表達綿綿情意。玉娘曾親手給沈佺做了一個香囊,繡了一首《紫香囊》詩送給他,詩云:珍重天孫剪紫霞,沉香羞認舊繁華。紉蘭獨抱靈均操,不帶春風兒女花。玉娘有兩名侍女,紫娥和霜娥,也是頗有才色,常為沈佺和玉娘鴻雁傳書。

未婚夫病逝前留下一詩,才女讀後傷心欲絕,5年後絕食而亡

眼看著兩個人就要有美好幸福的人生,可是天公不作美,沈佺父母忽然亡故,家道中落,南宋社會運數將終,沈佺無意考取功名,玉孃的父親張懋產生了悔婚之意。

玉娘知道後跟父母表達了非沈佺不嫁的決心,張家提出 "欲為佳婿,必待乘龍"的要求,沈佺因此發憤攻讀,進京趕考,玉娘不僅拿出錢資助沈佺趕考,還給他寫下了多首表達思念之情的詞。

山之高(三章)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採苦採苦,于山之南。忡忡憂心,其何以堪。汝心金石堅,我操冰霜潔。擬結百歲盟,忽成一朝別。朝雲暮雨心去來,千里相思共明月。

未婚夫病逝前留下一詩,才女讀後傷心欲絕,5年後絕食而亡

1271年,才華橫溢的沈佺不負所望,榜眼及第,年僅22歲。本來應該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但可惜的是,沈佺卻等不到這人生幸福的一刻了。進京趕考時,沈佺得了傷寒,一病不起,玉娘得知後寫信給沈佺:"生不偶於君,願死以同穴也!"

沈佺自知命不久矣,寫下一首詩回贈玉娘:“隔水度仙妃,清絕雪爭飛。嬌花羞素質,秋月見寒輝。高情春不染,心鏡塵難依。何當飲雲液,共跨雙鸞歸。”詩歌中表達了和玉娘同生共死的心願。還沒見到心愛的人,1271年農曆12月,沈佺便病逝了,只留給了玉娘無盡的痛苦和思念。玉娘悲痛欲絕,寫了一首詩悼亡她心愛的沈生。

未婚夫病逝前留下一詩,才女讀後傷心欲絕,5年後絕食而亡

哭沈生

中路憐長別,無因復見聞。願將今日意,化作陽臺雲。仙郎久未歸,一歸笑春風。中途成永絕,翠袖染啼紅。悵恨生死別,夢魂還再逢。寶鏡照秋水,照此一寸衷。素情無所著,怨逐雙飛鴻。

父母想給玉娘另擇佳婿,張玉娘卻對父母說:“妾所未亡者,為有二親耳。”她終日以淚洗面,獨守空房,又度過了五年寂寞悲傷的日子。在又一年的元宵節,玉娘恍惚看到沈佺出現,對她說希望不要背棄盟約,說完就不見了。玉娘傷心欲絕,喃喃說道:“沈郎為何離我而去?”半個月後,玉娘受盡相思煎熬,絕食而死。

未婚夫病逝前留下一詩,才女讀後傷心欲絕,5年後絕食而亡

玉孃的父母被女兒的痴情感動,將玉娘與沈佺合葬於西郊楓林,她的侍女霜娥和紫娥也都隨她而去,連玉娘生前養的鸚鵡也悲鳴而死。張家便把這“閨房三清”(霜娥、紫娥和鸚鵡)陪葬在沈佺、玉孃的墓旁,就是松陽有名的“鸚鵡冢”。

張玉娘不僅因為過人的才華留名後世,更因為鍾情於一人的一片痴心感動千載,700年後的今天,讀到張玉孃的詞依然是令人愁腸百結,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的真實愛情,比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更令人悲傷、令人嘆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