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不過這“三道坎”,你的人生會越過越痛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勸導”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樣的事兒“。說這話兒的人,其實暗含的意思是,你已經落後同齡人了,別人在這個階段該乾的事情已經幹了,而你還沒幹。

那麼“什麼年齡就幹什麼事”這句話是對的嗎?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跨不過這“三道坎”,你的人生會越過越痛苦

人格發展

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曾經提出過一個人格發展理論。

他認為,人的人格發展是持續終身的,並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人格在六歲以前就“定性”了。

他按照不同的年齡把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如何應對這些轉折點,決定了人格發展的方向,即要麼讓人更健康、更幸福、更有成就感,要麼讓人更頹廢、更沮喪、更絕望。

跨不過這“三道坎”,你的人生會越過越痛苦

成年的親密感

長輩們往往在“催婚”、“催孩子”的時候最喜歡說“什麼年齡就幹什麼事”。根據發展心理學,在適婚年齡,也就是成年期,人們需要面對的挑戰主要是建構親密關係,在情感上獲得穩固的連接。

想要達到這個目標,最好的方式就是結婚;或者戀愛,對對方做出愛的承諾。

跨不過這“三道坎”,你的人生會越過越痛苦

埃裡克森指出,在這個階段,沒有建立良好親密關係的人,將面臨孤獨感。單身生活雖然自由愜意,但倘若一直保持這樣的生活方式,會嚴重壓抑情感發展和幸福感。

當然,這也不是說,談戀愛和結婚的人就不會有孤獨感。不管是戀愛還是結婚,如果在關係中感受不到親密,都會產生孤獨感。

但可以確定的是,總是迴避情感投入的人,將無法習得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跨不過這“三道坎”,你的人生會越過越痛苦

中年的“繁衍感”

成年過後,就是中年。在這個階段,已成立家庭的人通過撫養孩子,看著子女一天天長大,獲得意義感和充實感。

而沒有成立家庭的人,通過工作、興趣愛好等方式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跨不過這“三道坎”,你的人生會越過越痛苦

培育子女能夠讓人產生一種“繁衍感”,即感到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自己的人生變得有目標、有方向,同時孩子也是一種親密的紐帶,讓人獲得情感的滿足和喜悅。

而沒有形成這種“繁衍感”的人容易陷入“停滯感”,覺得生活空虛、沒有人生目標,難以看清自身真正的價值,對未來充滿迷茫,在成長上停滯不前。

跨不過這“三道坎”,你的人生會越過越痛苦

話雖如此,但可惜的是,有些父母生完孩子就覺得“萬事大吉”,他們並沒有盡心盡力去撫養和教育他們的孩子,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就像正常上下班打卡一樣。

他們難以在育兒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反而感到厭煩和不滿,這無疑是可悲的,這樣的父母同樣會在中年面臨”停滯感“。

老年的完整感

中年過後,就是老年。我們都知道,老年人很囉嗦,總是喜歡回憶過去的事情。

埃裡克森認為,一個人步入老年之後,會面臨一個“重大危機”,那就是對過去的經歷以及生命即將終結的反思。

跨不過這“三道坎”,你的人生會越過越痛苦

他認為,老年人在回憶自己整個一生後,要麼會產生完整感,要麼會產生絕望感。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一生過得還不錯,該做的事情大部分都做了,他會懷著一種完整感,走完餘下的人生。

反之,一個人覺得自己很多事情都沒做,很多別人老了能夠享受到的福氣自己沒享受到,人生留下很多遺憾,而此時剩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想要彌補都已經為時晚矣。

當他們真正醒悟到“過去真的已經回不去了,人生真的就這樣了”時,他們會產生一種深入骨髓的絕望感。

就像埃裡克森說的:“生活中沒有什麼東西比一個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也沒有什麼事情比一個老年人的完整感更令人滿足。”

跨不過這“三道坎”,你的人生會越過越痛苦

總的來說,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而要滿足這樣的心理需求,他們需要付諸實際行動。從這個角度來說,“什麼年齡幹什麼事"是符合心理發展需求的,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成長之路,是人生正確的打開方式。

當然,這不是一個絕對,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只要你真正想清楚了,真正確定了“那是你想過的人生”,“到老了也不後悔這樣的選擇”,那你就可以去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