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進入視圈,孫儷踏入影圈,影視融合後業務該怎麼發展?

作者 / 張一瓜

你有沒有發現,曾經電視和電影這兩個圈子似乎井水不犯河水,態度可謂涇渭分明,如今則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狀態?

舉個例子,從現在往前推10年,電影人還僅僅是電影人,做電視劇的也仍老老實實在電視這個行當打拼。將目光轉回到當下,連章子怡都開始擁抱電視劇,而做電視劇的則在宣傳自己作品時,最愛說:“我們的電視劇完全是按照電影的拍攝標準進行拍攝的。”事實上,一部分電視劇確是如此。

章子怡進入視圈,孫儷踏入影圈,影視融合後業務該怎麼發展?

你看,電影和電視圈之間,不知不覺間已經破除壁壘,走向融合。

電影咖與電視咖雙重身份加持,電影公司與電視企業開闢全新業務板塊

我國電影與電視劇領域產生融合,也就是這幾年的光景。

曾經,張藝謀告訴章子怡,“要想出大名,就一定要走大銀幕路線。”章子怡對此堅持了很久,但最終還是破功,接拍《帝凰業》,進軍小熒屏。而在此之前,周冬雨、倪妮、張慧雯等這些“謀女郎”早已經試水電視劇,“電影咖”這層身份之外再添“電視劇咖”。如此看來,唯有第一代“謀女郎”鞏俐還沒有踏入這條河流。而之前一直在電視劇領域打拼的孫儷,2018年也憑參與張藝謀的《影》,搖身一變成為“謀女郎”,在大銀幕上怒刷存在感。

章子怡進入視圈,孫儷踏入影圈,影視融合後業務該怎麼發展?

電視咖進軍大銀幕,電影咖轉戰小熒屏的行為無可厚非。現在從流量小生到當家花旦,抑或是業界前輩,誰的身份還僅僅是一句他/她是演電視劇/電影的定義的了的?那些導演、編劇甚至製片人亦然。

根據歡喜傳媒的相關報道可以知道,歡喜傳媒不僅鎖定張藝謀、甯浩、徐崢、王家衛、陳可辛、張一白和顧長衛這七位我國頂尖導演,還和不少國內外知名導演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包括賈樟柯、王小帥等。其中,歡喜獲得深度合作的導演,比如張一白和徐崢本身就和電視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國際大導張藝謀,或許在和歡喜傳媒深度綁定的這幾年也會試水電視劇(包括網劇)。不過,當前可以確定的是,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王家衛將擔任12集網絡系列影視劇《天堂旅館》的監製和聯合導演。

電影圈與電視圈的從業人員之間的身份其實已經在逐漸融合。

除此之外,我國電影公司與電視劇企業的業務也發生了交集與重合。

以華誼兄弟為例,眾所周知於1994年成立的華誼兄弟,做廣告起家。賺了第一桶金之後,王中軍、王中磊倆兄弟開始在1998年投資電影,如馮小剛的《沒完沒了》和姜文《鬼子來了》,從而正式進入電影行業。之後,相繼推出了《手機》《天下無賊》《寶貝計劃》《集結號》《非誠勿擾》等電影作品,奠定了自己在電影行業的頭部地位。

與此同時,憑電影聲名鵲起後的華誼兄弟還投資了《蝸居》《我的團長我的團》《士兵突擊》等多部電視劇,進軍電視行業,涉及的業務內容更加豐富。

新麗傳媒的發展與華誼兄弟的發展路徑雖然起點不同,但殊途同歸。成立於2007年的新麗比華誼兄弟年輕了幾歲,靠電視劇發家,憑藉《我是太陽》《我的前半生》《虎媽貓爸》等多部電視劇作品,躋身電視劇製作領域前列。如今又先後參與了《山楂樹之戀》《失戀三十三天》《羞羞的鐵拳》以及《妖貓傳》等電影,在電影行業同樣獲得了認可,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章子怡進入視圈,孫儷踏入影圈,影視融合後業務該怎麼發展?

無論是最開始單一投資電影還是電視劇的影視公司,如今很多都已經先後開闢了這些業務,甚至還延伸至藝人經紀、院線建設以及實景娛樂等多個方面,可以說業務佈局包羅萬象,頗有“趕派(派拉蒙)超迪(迪士尼)”的架勢。而他們也恰有這樣的對標和追求,這是後話。

互聯網技術+思維推動影·視破壁融合,發展趨勢促進影視公司業務升級

有的人或許會好奇,電影和電視圈怎麼就不分你我了呢?電影咖咋就願意“放低”身價走向電視劇呢?而電視劇特別是在網絡上播放的迷你劇為啥時間越來越短、節奏、畫質等都越來越貼近電影製作了呢?

其實,促進電影與電視劇領域融合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當屬影·視劇播放渠道的變化。

你想,最開始,電視劇的歸小熒屏,電影則歸大銀幕,兩者之間的播放渠道基本不會發生重合。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視頻網絡平臺的構建,特別是互聯網移動端的繁榮,主流受眾在手機上追劇、看電影早已經成為當下常態。而電影和電視劇第一次打破播放渠道壁壘,在互聯網視頻平臺上可隨用戶喜好無差別播放。

章子怡進入視圈,孫儷踏入影圈,影視融合後業務該怎麼發展?

因此,電視劇和電影被放在了同一個天平上。無論你是90分鐘的電影,還是45分鐘每集的電視劇,你們都在移動端的菜單欄裡,無差別共存著。最新渠道的建立,打破了傳統觀眾觀看電影和電視劇的方式,從而促進了電影和電視劇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走向融合。

而電影咖和電視劇咖的身份融合,以及心態變化,與新渠道的建立有一定的關係。

對比之前看電影的觀眾和當前觀看影片的群體畫像,其實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之前的觀看電影的人主要被認為是中產群體,高知人群。當下的電影受眾不僅有這類群體,還有了小鎮青年和退休老人等,受眾群體擴大,並與電視劇的受眾重合,再聯想到播放這兩種作品的渠道打通,受眾都一樣了,電影咖和電視劇咖便也沒有什麼堅持的必要了。

不過,受電影製作標準的影響,很多觀眾的嘴被“養刁”了,當在移動端看電視劇時,他們希望電視劇可以像電影一樣製作精良,節奏感強。由此,電視劇和電影在製作上再次走向融合,即電視劇向電影的拍攝標準看齊。這幾年,特別是移動端推出和普及的這幾年,越來越多電視劇和網劇作品,無論是投資體量、還是講述故事的方式、製作水準都直追電影。

章子怡進入視圈,孫儷踏入影圈,影視融合後業務該怎麼發展?

在互聯網的風潮下,它的技術為電影和電視劇提供了終端放映平臺,而它的思維則讓更多行業產生了關聯。

互聯網思維,有一種擴大、融合的思想方式,即由點即面。比如最開始你只是有一個打電話、發短信的功能,後來你又有了視頻、發表情、動態圖片的功能,最後你不僅有了這些基礎功能,還有了點餐、看視頻、聽歌的功能,這就是一種業務的拓展和融合。

這種由點即面的發展邏輯,也非常適合解釋影視公司的業務拓展過程。為什麼電影公司有了電視劇業務,而電視製作企業開闢了電影板塊,其實這就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然。當一個公司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就不得不進行業務板塊和業務升級。很多巨頭公司便是是如此發展而來。

融合之下是更專業,和精細的領域劃分

眾所周知,好萊塢如今的五大是全球當之無愧的傳媒巨頭。他們是融合的產物,但卻比中國的影視公司走的更遠,更強。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五大不僅進行了業務融合,更做了精細的業務劃分。而國內的影視公司,目前仍處於融合的過程,即壯大的階段。

最近,《權力的遊戲8》很火。就以出品《權力的遊戲》的HBO為例,除了《權遊》,它還製作了《西部世界》《紙牌屋》等眾多在全球範圍內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從而使HBO這一品牌深入人心。

章子怡進入視圈,孫儷踏入影圈,影視融合後業務該怎麼發展?

如此強悍的HBO背後,還有更強悍的時代華納存在,它是HBO的母公司,除了HBO之外,時代華納的事業版圖橫跨出版、電影和電視產業等,像CNN、DC漫畫公司、華納兄弟以及《時代週刊》《人物》《體育畫報》《財富》等都是時代華納旗下的品牌,且每一個業務板塊都做到了頂尖,這恰是我國夢想成為像好萊塢娛樂巨頭一樣的公司努力的方向。

反觀我國的影視公司發展規模,去年騰訊旗下的閱文收購了新麗傳媒,華誼兄弟打造的電影主題公園開業迎客,歡喜、北京文化等進軍網大,售票平臺貓眼投資“歡喜傳媒”流媒體······我國影視公司仍處於融合、壯大的階段。

雖然,當前我國的影視頭部公司與好萊塢的娛樂巨頭相比,無論是從市場體量還是全球影響力來說都相差甚遠,但是整體架構已經初具模型。它們所需要的是通過時間來夯實各個細分領域的基礎,讓電影業務、藝人經紀等所有板塊都打造自己的全球品牌,源源不斷地推出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讓自己的品牌靠作品一步步推出去。

但是,我國影視公司在融合之下,做到各個業務成為行業頂尖仍有漫漫長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