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不儿化的儿音

北京土语里头 有一种自成独立音节的“儿”字读法,为便于区别,本文中这种情况都写做繁体的“

(儿童的)”。


老北京不儿化的儿音

比如京剧《金玉奴》中花子头儿金松就自称“小老兒”。

其中那个兒字,就读成不儿化的独立音节。

再有 老北京童谣中说“小五兒 小六兒,鼻锭咯吱儿炒豆兒 ....... ”

这里的五兒、六兒、豆児都需要读成一个单音节,只有咯吱儿是儿化音。

另一首童谣中“小秃兒 傻咧咧,外边打鼓儿的是你爹;你爹戴个破草帽儿 脚底下穿着趿拉板儿的鞋。”

老北京不儿化的儿音

其中只有秃兒的“兒”不儿化,其它:鼓儿、帽儿、板儿等都是儿化音。

老北京土语中的这种现象,溯其渊源 是出自上古西周封国时代流传下来“幽燕古语”。

比如:过去老北京三百六十行中,摇煤球儿的和澡堂子茶房(伙计)搓澡的,大多来自北京周边的河北定兴地区。

由于那里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少与外界参与沟通等原因,千百年来其语音变化甚微。

从定兴人携带的语音中可以窥测到“幽燕古语”之“一斑”。

例如他们说“一清早兒,吃俩豆包兒,八百斤煤末兒,摇成煤球兒,晒干喽搓进筐头兒 ...... ”


老北京不儿化的儿音

里边所有的字都得读成单独一个音节。

这是当地流传已久的发音习惯,而一水(永定河)之隔的元明清古都北京城,字的发音习惯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清中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儿化音逐渐多了起来。从日常用语到人物命名 俯拾皆是 不胜枚举。

生活用语中:今儿、昨儿、家生子儿、念心儿、金钏儿、玉钏儿、.......


老北京不儿化的儿音

不儿化的读音不单《红楼梦》里头有,至今仍常在人名儿中见到 如:平兒、莺兒、万兒、四兒、五兒 ......

所谓“幽燕”即是今天的华北北部一带。

我们可以设想:当年燕国太子丹收买荆轲欲刺秦王的时候儿,定会附耳告知:

“此去一刀攮死秦王那老兒,我这里金山兒、美人兒,只管拿去孝敬你家老头兒 ...... ”当然 这是句玩笑话。

老北京不儿化的儿音

生产力大发展,带动了“语音改革”的进程(要往哪去啊)。

眼看着平地噌..噌..起高楼,四九城儿响彻了北调儿南音。

正宗的京味儿已无觅处。

拆了旧城,丢了老北京的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