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彈城——綿陽梓潼!

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中國兩彈城——綿陽梓潼!

兩彈城”內一景。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中國兩彈城——綿陽梓潼!

“兩彈城”內鄧稼先舊居的書房。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中國兩彈城——綿陽梓潼!

綿陽市梓潼縣,“兩彈城”大門口,不時有參觀者留影。記者 李向雨 攝

在梓潼縣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探尋英雄們的青春歲月——

“最近一次回福建老家,是在2016年看望我的岳母,但年輕的後輩們基本都不認識,以後回去的機會很少了。”4月19日,在位於綿陽市梓潼縣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談起“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情景,中物院原機關黨委書記林銀亮語調如常,即使在四川生活了40多年,他的普通話中沒有川味,仍帶著一絲鄉音。

196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製造系,林銀亮離開老家,此後他的大部分時光都隱姓埋名在四川度過,不僅很少回到家鄉,也與大學同學們失去了聯繫。

1999年林銀亮陪幾位專家回到自己的母校作報告,大學畢業31年後,才第一次與大學同學取得聯繫。問起這些年的下落,由於國防保密的要求,他的回答一般是“在四川”,“軍工廠工作”。直到退休後,過了保密期限,大家總算知道他當年的工作單位,但具體工作仍然需要“模糊處理”。

這樣的經歷,在老一輩中物院工作人員中幾乎是“標配”,都是這樣隱姓埋名度過自己的黃金歲月。他們從四面八方來到四川,匯聚到綿陽。“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已成為他們統一的“標籤”。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舊址梓潼“兩彈城”,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位曾在這裡工作過。于敏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王淦昌出生於江蘇常熟、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朱光亞是湖北武漢人、陳能寬是湖南省慈利縣人……

當時,中物院各所分佈在大山各處。林銀亮的愛人於1981年從福建仙遊縣搬來團聚,“從小山區搬到了大山區”。每個所只有一個衛生所,生病的話只有搭乘每天一次的卡車到梓潼縣城看病。河北人李因果當時在一所工作,與家人聯繫都寫的是成都的通訊地址,一次外地朋友來成都出差,給她帶了一些特產,當然找不到她。

在梓潼的日子裡,與當地人交往,也增加了雙方的感情。

梓潼縣瑪瑙鎮大埝村,中物院十所帶來的文化衝擊,幾十年後仍被當地村民牢記。“1966年,山上放了第一場電影,我印象非常深刻,是《列寧在十月》。周邊群眾都沒聽說過電影是什麼,四面八方趕過來,密密麻麻的。”大埝村五社黃光金說。

搬離了梓潼,卻忘不了梓潼的特產,酥餅、臍橙的味道存入記憶裡。

在這裡,他們變成了四川人——吃得慣四川飯菜、聽得懂四川話、家也安在四川。林銀亮就說:“現在我們一家都是四川人了。”

記者手記

大山深處的無名英雄

中物院在梓潼的階段,最多的時候有2萬多名職工,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四川,在大山深處一干就是十幾年。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鄧稼先、王淦昌、于敏等“兩彈元勳”一樣響亮的名字,更多的中物院人是林銀亮、李因果,把青春年華獻給了大山,用一生“面壁”換來某一個技術步驟的突破,或者某一個零部件的改進,甚至走錯了研究方向,終其一生沒有明顯成就。

在中物院內部,包括于敏本人,都對“中國氫彈之父”稱號一再婉拒。這不是否認做出的成績,而是因為成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林銀亮告訴記者,在氫彈研究過程中,很多年青一代貢獻了奇思妙想,于敏發揚光大,共同創造出奇蹟。而這些年輕人,同樣沒有留下姓名。

無論是和中物院的老一輩交談,還是和年青一代聊天,無論是談成績還是說辛苦,總能感受到他們身上的平和安靜和氣定神閒,不張揚,舉重若輕。“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在中物院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科學家們一生的行為準則,也成了這裡一代代傳承的文化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