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朱棣兩個半文盲,為何能夠將明朝治理的很好?

尛萘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很讓人生氣,但是有兩個皇帝,後人普遍評價很高,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另一個是就是成祖皇帝朱棣。他們兩個人的高評價,是後人得到公認的,不僅英明神武,而且體察百姓,把當時社會治理的也非常好,這是有很重要原因的。

首先對於朱元璋來說,是徹徹底底的文盲,此人出身於元末亂世,親眼見證了元朝的殘暴統治,見過了百姓的深重苦難,從小就是在赤貧的環境下長大,全家人幾乎都是一個死法——餓死,這是當時社會最普遍、最低級、最痛苦的死法,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他參加了農民起義,最後當上了皇帝。

我想在他當上皇帝以後,小時候的這段經歷,一定對他刺激很大,影響很大,所以他從心底裡希望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努力採取各種措施發展生產、造福人民。這是一個他能治理好的極為重要的原因。

此外我們不得不佩服他有高超的領導能力和謀慮水平,從一介文盲到達這個水平,說明他是很喜歡學習的,這說明自身的天分也是很高的。再者他尊重人才,很多有才能的人才都紛紛投奔他,幫他出謀劃策、治理國家。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正是因為這些經歷,才讓他骨子裡深深的愛著平民百姓,想把這個國家治理好。

朱棣其實並不是文盲,相反朱元璋為他的兒子們請了最好的老師來教育他們,可是說他的學歷水平還是比較高的。

朱棣是造反起家,他自己也深知自己的這個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很為人詬病,正如唐太宗李世民一樣。但是他卻做到了李世民第二,他明白自己的皇位來源不正,但是並不影響自己做一個好皇帝,他完全可以通過即位後做一些明君應該做的事情來彌補這個過失,他做到了。

朱棣即位後,勵精圖治,鼓勵老百姓積極發展生產,天下出現了一片太平局面。發展經濟,造福百姓,這是評價一個皇帝是不是明君的很重要的標準,這一點朱棣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朱棣把首都遷到北京,形成了天子守國門的局面,對於鞏固國防,穩定政權有極大的戰略意義。朱棣還派鄭和出使西洋,擴大了明帝國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也為自己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另外朱棣很注重文化建設,命人編纂了著名的《永樂大典》,作為曠世大典,在文化史上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是很濃重的一筆。

作為清朝皇帝的康熙大帝,對二人評價頗高,一位是“治隆唐宋”,另一位是“遠邁漢唐”,作為一個後朝的皇帝能對前朝皇帝有此評價,可見一斑,因為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就是漢、唐、宋了。


聽月趣談歷史


朱元璋和朱棣他們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他們都是從老百姓一路走過來成為皇帝的,他們吃過苦,受過累,嚐遍了民間疾苦,他們知道普通的老百姓想要的是什麼,他們瞭解大眾的需求。再者這兩個皇帝都是馬上皇帝,都是雄才偉略之人,都想做出一番大事來。

所以有了理論基礎,又有過實踐,自己又是一個肯付出行動的人,這樣能當好皇帝是必須得。

為啥許多朝代中後期的皇帝那麼昏庸,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們一輩子都在皇宮裡面,生在宮裡,死在宮裡,根本就不知道民間疾苦,要說治國談何容易,就像西晉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


Phantom15202337


朱元璋隨文化身份不高,但是其治人軍事統帥能力可以說相當高超,在元末亂世當中有文化修養高不見得能征服天下推翻元朝,就好比漢高祖劉邦只是一個泗水亭長也能推翻龐大的秦朝打敗西楚霸王。而明成祖朱棣文化層次並不底,朱元璋還未稱帝對自己幾個兒子教育相當重視,聘請當時大儒教授因此上說朱標文化水平不低,況且能發動靖難之役奪的皇位沒有非常之舉怎能取得如此成就。


梁皇一世


有文化是治理國家的一個優質條件,但並不是唯一條件,朱元璋,朱棣都是從布衣投軍,從小受盡民間疾苦,目睹元末政權的腐敗黑暗,深深懂得百姓才是國之基石,這點從明初一些政令的頒佈和反腐肅貪的力度可以看出來,加上當開國皇帝的一般都資質過人,善於駕馭人才,有文化的能臣幹吏一大把,將相和,民心順,國家何愁治理不好…


湘中窮秀才


呵呵,因為做事得民心。跟文化高文憑沒有太大關係的。凡事得民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