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电影银幕上充斥着各类黑帮题材,时髦的反英雄追逐财富和权力,他们自有一套行事准则,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的形象在几十年间有所演变,从默片时代的初次登场,再到近年的一些银幕经典,如《好家伙》里的黑手党和昆汀电影中花言巧语的罪犯,尽管犯罪题材一直都是电影的热门主题,但黑帮片作为类型片的规则、惯例和意识形态,直到有声电影的出现才确定下来。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有三部电影可以称作为黑帮片鼻祖,1931 年的《小凯撒》和《国民公敌》以及 1932 年的《疤面人》。它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套路?是怎样崛起的,又是如何影响至今的呢?

黑帮片(Gangster film)起源于默片时代,“Gang”这个称呼的首次出现是在 1906 年的电影《黑手》,但第一部真正称得上黑帮片的电影,则是 1912 年的《佩吉巷的火枪手》,带我们见识到纽约城穷街陋巷的另一面,并采用真实的黑帮成员和妓女当群员。

1915 年我们能看到第一部被翻拍的黑帮片《重生》,而 1927 年的《地下世界》或许是默片时代最好的黑帮片。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佩吉巷的火枪手》


尽管如此,这些电影都没能把握黑帮片的精髓,也未能成为日后的标杆,默片中的黑帮形象是一群狭义的法外之徒,他们因贫困而犯罪,他们的行动围绕着救赎展开。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黑帮片的理念又发生巨大的转变,有声片在当时成为主流,美国经历了长达 10 年的禁酒令,导致现实生活中有组织犯罪的爆发,黑帮首领阿尔·卡彭变成了名人和反英雄,“情人节大屠杀”等黑帮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阿尔·卡彭




与此同时,华尔街 1929 年大崩盘以及带来的经济大萧条,令 600 万美国民众失业,随着市场崩塌,美国精英的神话破灭,而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则被自己参与建立的社会体系所抛弃。

好莱坞在废墟之中基于阿尔·卡彭等真实黑帮人物,以 1931 年的《小凯撒》为开端,打造出新的平民英雄。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小凯撒》




《小凯撒》里爱德华·罗宾逊饰演的凯撒·恩里科·班多罗是一种全新的主角,很难将他定义为英雄或是反英雄,他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暴徒,他犯罪的出发点不是贫穷而是贪婪,这是银幕上第一个表现黑帮成员真实欲望的角色。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钱固然很好,但不是万能的。我要成为大人物,威严的看着我的手下,让他们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要么走自己路,要么一事无成,一定要当个大人物。(《小凯撒》,里科)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这个角色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警示片中所展现的犯罪行为和贪婪,里科最终被警方击毙,影片引用圣经作为结束语:“凡动刀者,必死在刀下”

然而观众们非常喜欢这个角色,里科也成为日后电影中黑帮角色的模板。为什么里科在 30 年代观众眼里有如此有吸引力呢?因为他代表了个体与社会阶级的对抗,他摆脱了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的经济危机,实现了美国梦,不过他却为此付出了道德丧失乃至生命的代价。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国民公敌》




华纳公司紧接着同年推出了《国民公敌》,片中暴力、惊险、放纵的场面有所升级,比小卡上更为进步的是《国民公敌》发展出黑帮片的标志性元素。

《一世之雄》和《歼匪喋血战》以及后来的《米勒的十字路口》与《教父》都有借鉴它,本片的原著小说《酒与血》是由两个芝加哥黑帮成员所写的真实黑帮故事,展现了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黑暗地下世界。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国民公敌》




《国民公敌》引入了沉溺女色的黑帮角色,帮派火拼、非法走私、汤姆枪等元素,我们既看到一个光鲜亮丽、豪华当道的帝国正在崛起,也见证主角在犯罪道路中变得愈发冷酷刻薄。

片中的创意、镜头乃至整个场景在影史中不断被借鉴致敬,《国民公敌》证明了观众能接受残酷真实风格的犯罪片。

1932 年华纳公司紧接着推出了前分级时代最为血腥暴力的电影《疤面人》,全新的角色设定和画面设计,让名人成为 20 世纪 30 年代的最强黑帮片,故事的主角叫安东尼奥·卡蒙特,一个魅力又傲慢的黑帮成员,一路杀芝加哥走私市场的头把交椅,最终成为整座城市的黑社会头首领。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疤面人》




影片以一场谋杀开场,导演霍华德·霍克斯似乎已经感到本片会成为打造现代黑帮片时代的最后一击,影片生猛而大胆,动作场面干净利落。

没人关心托尼渴求权力的背后原因,对社会结构的绝对统治才是至关重要的。当托尼被机关枪打倒在地险些丧命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安危,而是如何运用机关枪在城市中扩张势力。

《疤面人》有太多方面被后来重复借鉴,比如宁愿直面枪林弹雨也不愿举手投降,或是邪恶的黑帮分子抛硬币,或是波及全城的帮派混战,这些全部出自《疤面人》。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疤面人》




马丁·斯柯塞斯在《无间道风云》再次引用“X”作为死亡的象征,正如弗朗西斯·科波拉在《教父》中橘子那场戏中做的一样。

影片中黑帮的成功不是来自智慧,而通过暴力的方式和不择手段的意志来实现。

《疤面人》中的一个主题在许多影片中不断重现,就是主角虽然实现了荣华富贵的目标,但却付出了被世界孤立的代价。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疤面人》




影片对黑帮暴力生活的直观展示,引起了审查机构的注意,认为影片将犯罪生活表现得过于轻松甚至惬意,美国电影专利公司和海斯办公室要求对影片进行调整,包括制作新结局、修正影片开场、修改剧情让托尼这个角色少些野心抱负等。

这部电影被认为触发了海斯法典,促使其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审查,这意味着所有 1934 年后的电影都要经过电影专利公司的认证才能在影院公映。

讽刺的是像《疤面人》这样暴力、冷酷、血腥的电影,直到 1940 年海斯法典废除之后终又重见天日,但它的影响力却在之后的每部黑帮片中久久回响。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黑帮电影的来源和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