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美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耐住性子等著他,就不白等

『每日美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耐住性子等著他,就不白等

一個家庭當中,只要有了孩子,對孩子的教育便提上日程,似乎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教育問題自然是個大問題,不僅如此,它還是一門精深的學問。

也正是因為這樣,關於教育話題,不知被大家反反覆覆討論了多少遍,各種好的觀點與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仍然還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被孩子的問題困擾著。

當我們面對主觀意識越來越強烈的孩子,面對他的倔強和叛逆,除了憤怒和無所適從,你有沒有安靜地思考過——

為什麼他從原來的乖巧柔順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做父母的哪裡做得不好嗎?還是在哪一個教育環節出現了問題?等等。

這裡,只是提到了一個範例,其實,我所指的就是在事情發生後,作為家長所必須進行的諸如此類的反思過程。

再回到教育這個大的層面,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長大後能成才,出人頭地。所以,自打孩子一落地,我們就開始了對他的智力開發,之後是高檔的早教幼兒園,再之後肯定也希望能讀重點的學校,考名牌大學。然後,再往後,父母的期望值似乎多少降低了些。

原因很簡單,大學是個分水嶺。大學前,每個做父母的,都花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當然不可避免的還要花費很多很多的錢。但,這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學習文化知識以考取名牌大學的狹義上的教育。

而在大學後,特別是等孩子參加工作了,結婚生子了,父母的任務也就轉移到對下一代單一的撫養問題上去了。這個時候,父母多半不會為著之前的教育問題再勞心傷神,因為他們覺得,社會上的拼搏得靠孩子自己了。父母的教育任務似乎到此終結。同時,也有父母坦然地接受了一個事實:我們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

一句話概括,我們所謂的教育在學習知識方面佔有太大的比重,並且期望值過高。一心想速成。

『每日美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耐住性子等著他,就不白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好的品質和性情,單單憑藉學校書本上的知識和各種校外輔導是學不全面的。

學習固然是必須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意志,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處世態度等等,這些才是孩子成長過程當中該接受的最主要的教育,而一張張優異的成績單並沒有包羅萬象的本領。

我們是否一直混淆了一個概念?教育的概念。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僅僅是指大教育的一個主要分支,其他的也同樣是主要的部分,需要老師、最關鍵的是家長帶領著孩子去接近、去感知、去體悟。

也就是說,學校的教育交給老師,家長從中僅需要起一個積極地監督配合的輔助作用,而校外的言傳身教才是家長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我們雙方都把精力用在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注上,那麼,我們將會教育出一批怎樣的後代,高分低能?這結果或許還算好點,低分低能也不是完全沒有出現的可能。

這是我們所希望的嗎?肯定不是吧。


事與願違,往往就是如此,這就需要作為家長的我們好好的反思了。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方式。

在倪萍的《姥姥語錄》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麥子收完了,沒用的閒人就開始上山撿剩在田裡的麥穗了,我自然是這個行列中的一員。可那時候麥子那麼金貴,收麥子的人已經把地皮都翻了一遍了,哪還有幾棵剩麥穗啊?我常常是挎著個空簍子去,提溜著簍子空著回來。

姥姥依然鼓勵我:“明天還去撿,撿一個姥姥也不嫌少,撿多了,姥姥就用你撿的麥子給你做個大饅頭吃。”

第二天我真的撿著了,一大簍子,是從生產隊場院的麥子垛上“撿”回來的。我鄰家的一個舅舅在場院看場,我挎個空簍子從那路過,人家說:“小外甥,從那麥垛上抽一把吧,上哪兒撿去?地裡連個麥子毛都沒有了。”

我懵懵懂懂地知道這生產隊的東西不能拿,可又懵懵懂懂地覺得拿了也沒人知道,這一簍子麥穗能蒸好幾個大饅頭呀。

回到家姥姥把我撿的麥子曬上了,過了好幾天,我問姥姥我撿的麥子怎麼還沒蒸上饅頭。

姥姥從碗櫃裡拿出一小團生面:“這麥子也不知道咋了,怎麼也發不起來,怎麼也蒸不熟。你這是哪兒撿的?”

“我……”我到了也沒說。

又過了幾天,我依然沒有吃上饅頭,開開碗櫃,那團白麵發黑了,上面佈滿了一層灰濛濛的毛絨線。

“姥姥,這是我從生產隊的麥垛上拿的……”我還挺委屈的哭著。

姥姥說:“怪不得蒸不熟啊,小外甥,公家的東西拿回來那就叫偷,以後可不敢了,偷的東西蒸不熟。”

倪萍說,那麼少糧寡食的年月,姥姥肯浪費那麼大的一團面來教育一個五歲的孩子。我永生記住了公家的東西不能偷。

一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好的品質有父母的遺傳,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周圍人施與的影響。怎樣利用這些影響,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是一門精深的學問。

雖說小孩子犯點錯,是可以原諒的。但,作為父母的我們並不願意放棄由此而來的一個教育他的好機會。

然而,機會一樣,父母們的教育方式可謂千差萬別。

一位農村老太太沒讀過書,不認識字,她就能不打不罵、不動聲色的把孩子教育了,並且教育的效果持續一生,足以引起我們的反思。

反思的結果便是,說教和斥責的效果是很差的,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多好的大道理講多了也等於白講。只有知道孩子心裡真正想的是什麼,才好對症下藥。

『每日美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耐住性子等著他,就不白等

一個人好的品質和好的性情是不分家的。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那些不好的性情與習慣,其實都是在平時不經意的瑣碎間積累起來的。要麼是因為父母或者老一輩的祖父母一味地嬌慣、犯了錯誤不但不及時正確地引導,反而誇張地大肆讚揚;要麼就是父母沒有耐心去體悟孩子心裡想的和需要的是什麼,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心靈的溝通。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偏重於讓他吃好了吃飽了,各種營養餐、營養食品可著勁地往孩子肚裡塞,稍微大點,我們的關注點又側重到學習成績上來。和孩子之間的話題也多以學習為主。漸漸地,隔閡出現了,孩子和我們似乎無話可說了,他們更喜歡和同學、朋友待在一起,而不喜歡和爸爸媽媽共處一室了,你剛想給他講點道理,他早已不耐煩起來……

其實,我想說,學習成績好壞真得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要的。相比較而言,好的學習習慣則很重要,它可以使孩子保持學習成績的穩定性。而再做比較,好的生活習慣、好的性情,則更重要,或者說是最重要,因為它能夠讓孩子受益終生。

難道除了學習,我們就沒有其他的話題可聊嗎?天南海北的大世界,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的小物事,哪一個不可以拿出來放在餐桌上、放在林蔭道上,和孩子痛痛快快地侃一侃?

我們都知道要做孩子的朋友,也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獨立的思想和認知,他擁有他自主完成一件事的權力和能力。可是呢?知道,並不代表能夠做到。

我們可不可以暫且放下學習成績不談,撤消一個又一個輔導課程,騰出孩子青少年時期內有限的、美好的時光,領著他去戶外到處走走、陪他打打球、看一場電影;有時間讓他接觸各種書籍,翻閱些報紙、雜誌,和他探討時下新聞、探討下人生……

當孩子還在我們視線可及的地方時,我們是否應該把感悟生活美好的技能慢慢地、潛移默化地傳授給他?這樣等他步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時,或許就可以輕巧地將其轉化為基本的生存技能。

成長是緩慢的,不光是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拔苗助長的道理在我們腦海當中早已根深蒂固,小禾苗得慢慢地自己長,你需要做的僅是施施肥料、控制好水分,之餘,在一旁耐心等待。

『每日美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耐住性子等著他,就不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