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林芝是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區,古稱工布。林芝藏語意為“娘氏家庭的寶座或太陽的寶座”。林芝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中下游,位於北緯26°52′~30°40′,東經92°09′~98°47′之間;其西部和西南部分別與拉薩、山南兩地市相連,東部和北部分別與昌都市、那曲地區相連,南部與印度、緬甸兩國接壤,邊境線長達1006.5公里。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總面積116175Km²,總人口14萬人。林芝被稱為西藏的江南,以世界上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著稱於世。2015年4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林芝地區和林芝縣,設立地級林芝市;林芝市設立巴宜區,以原林芝縣的行政區域為巴宜區的行政區域。

[1]2016年3月,林芝市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2018年12月,林芝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位置境域

林芝市位於北緯26°52′-30°40′,東經92°09′-98°47′之間,東西長646.7千米,南北寬353.2千米,邊境線長約1000千米,幅員面積11.7萬平方千米,實際控制7.6萬平方千米。市中心所在地八一街道海拔3000米,距離自治區首府拉薩市400餘千米。[7]林芝的東面及東北部與雲南省、昌都市相連,北面是那曲市,西部和西南部分別與拉薩市、山南市相鄰,南部又與藏南地區(印度佔據)、緬甸兩國接壤,邊境線長達1006.5千米。[7]東與昌都市和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毗鄰,西與拉薩市和山南市交界,北與那曲市相連,南與緬甸國接壤。[8]

氣候

喜馬拉雅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由西向東平行伸展,東部與橫斷山脈對接。東南低處正好面向印度洋開了一個大缺口,順江而上的印度洋暖流與北方寒流在唸青唐古拉山脈東段一帶會合駐留,造成了林芝的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氣候並存的多種氣候帶。兩大洋的暖流常年魚貫而入,形成了林芝特殊的熱帶溼潤和半溼潤氣候,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年均溫度8.7℃,年均日照2022.2小時,無霜期180天。

[8]

地貌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地貌(30)

林芝海拔平均3000米左右,而最低處卻只有900米,就高度來講要低於西藏其他地區。是世界陸地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帶。喜馬拉雅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似兩條巨龍由西向東地平行伸展,“南迦巴瓦”則正是龍脊上的白色雪峰,它海拔7782米,是南段喜馬拉雅的最高雪峰,與橫斷山脈對接,形成了群山環繞的獨特地形。[8]

水文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林芝地區 水系圖

雅魯藏布江在其西行之中切開喜馬拉雅山脈,從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之間穿過,雅魯藏布江這條世界最高的河流,在奔騰1000多千米後,從朗縣進入林芝地區,在米林縣迎面遇上喜馬拉雅山阻擋,被迫折流北上,繞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馬蹄形迴轉,在墨脫縣境內向南奔瀉而下,經印度注入印度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大峽谷的平均深度為5000米,最深處達到5382米,這段峽谷長度為490多千米,最險峻處位於派鎮大渡卡到墨脫縣邦博地方,有240多千米,峽谷上部開闊,下部陡峭。江河流速高達16米/秒,流量達4425立方米/秒。[8]

帕隆藏布:水系流量巨大,有世界第三峽谷帕隆藏布大峽谷。

動物資源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林芝(11)

林芝主要有虎、豹、熊、羚羊、獐、猴、鹿等8種野生動物。[9]

藥材資源

林芝盛產蟲草,貝母、天麻、紅景天、黨參、三七、雪蓮花、藏麻黃、靈芝、大黃等10餘種名貴藥材。

植物資源

林芝市森林覆蓋率46.09%。為中國第三大林區,西藏森林的80%都集中在這裡。林芝已發現和證實的就有3500多種。林芝的可食用的菌類達120餘種,松茸年產300餘噸。[9]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林芝宜農面積45萬畝,有耕地面積28萬畝;草場面積436.48萬畝,其中可利用的草場面積78.8萬畝。

水力資源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林芝風景

林芝的水力資源又佔全西藏的70%以上,被聯合國列為21世紀十大超級工程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電站,裝機容量可達6000多萬千瓦,是三峽電站的三倍。林芝水域面積1148.7萬畝,水利資源蘊藏量約為8225萬千瓦。 水能蘊藏量在8200萬千瓦以上,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達3300萬千瓦。

林芝市風景秀麗,很多地帶很譽為“西藏江南”,林芝桃花節涉及的地方很多,特別是米林縣南伊溝、林芝縣八一鎮—林芝鎮—魯朗鎮(西藏瑞士)—排龍鄉(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波密縣易貢湖等。還有被譽為西藏西雙版納的墨脫縣和察隅縣底部。等等。

2017年9月,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入圍榜“2017最美中國榜”目的地城市榜。[22]

林芝巨柏林

朗縣、米林到尼洋河中下游一帶的河谷中,常有零星的柏樹分佈,塔形的樹冠以及挺拔的樹幹十分惹眼,這即是西藏特有古樹-巨柏(亦稱為雅魯藏布江---柏木)。林芝巴宜區巴結鄉境內的巨柏自然保護區,樹木分佈集中,生長較好,是一片比較完整的巨柏純林。在保護區內,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為678.34立方米,最高者每公頃蓄積量可達1000立方米。平均單株體積33.9立方米,平均高44米,平均胸徑158釐米。林緣處最好大的一株胸徑446釐米,樹高46米,樹冠投影地面積一畝有餘。[16]

墨脫的瀑布

墨脫的山多、水多,瀑布也多。在這些瀑布中,除素有“藏布奇觀”之稱的大拐彎瀑布外,有高達四百公尺的汗密瀑布,有從懸崖絕壁倒掛的“老虎嘴”瀑布,的雲崖飛瀉的地東瀑布,有云霧繚繞的背瀑布,有銀綵帶飛舞的拉格瀑布。

[16]

汗密瀑布一層疊一層,落差高達400餘公尺,它穿雲越霧,由山巔奔騰飛瀉,是從高入雲霄的雪峰中直瀉而下,激起滿谷的濛濛水氣。[16]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嘎瓦龍(5)

嘎瓦龍

嘎瓦龍位於波密縣南部,距波密縣城所在地扎木鎮30千米。嘎瓦龍以海拔4322米的多熱拉山為界,南部是墨脫縣,北部就是波密縣。從多熱拉往北看,位於中間的小湖還有兩個小島,這就是嘎瓦龍天池。

[23]

拉多藏湖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拉多藏湖(9)

拉多藏湖位於朗縣拉多鄉藏村,距306省道36千米,海拔4136米,湖水面積6.7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4米,藏湖一共由五個大小不一的湖泊構成分別是萬魚偏嘴湖、逢扎西湖、神馬湖、圓環湖和尾湖。[24]

布久喇嘛林寺

布久喇嘛林寺屬紅教,是林芝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的藏傳佛教場所。垓寺依山傍水,佛殿庭院掩映綠蔭之中,院內藏犬成群。整個寺院形狀內呈正四角,外底層屋簷共有20個角,第二到第三層屋簷為八角,佛殿高20餘米,內徑10餘米,上覆金頂,呈塔形,四面牆體分以藍白紅綠四色塗之。[16]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仁欽崩寺(3)

仁欽崩寺

仁欽崩寺是墨脫最老的寺院,位於墨脫村南則瑪拉山上。據傳是由甘布寺中的活佛甘布建築的,最初是一座有12面牆和東西南北四門的石木結構三層建築,內有鍍金銅佛像多座。1950年毀於地震,後重修為東西兩門建築。[16]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南迦巴瓦峰(30)

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藏語意為“直刺藍天的戰矛”,主峰高7782米,有冰山之父的美譽。南迦巴瓦峰山腳處溫泉眾多,植物異常繁密。[16]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桃花溝(30)

桃花溝

桃花溝在林芝巴宜區城東南方向約5千米處,有一片天然野生桃林,人們稱它為桃花溝。桃花溝三面環山,高處有水源,四周林木蔥蘢,終年碧綠蒼翠,澗有流水。[16]

錯高湖

錯高在藏語中意為綠色的水,也稱為“巴松錯”。它距工布江達縣50多千米,是紅教的神湖。湖形狀如鑲嵌在高峽深谷中的一輪新月,長約12千米,湖寬幾百至數千米不等,最深處60多米,總面積6千多畝。四周雪山倒映其中,黃鴨沙鷗白鶴等飛禽浮游湖面。湖心扎西島上有錯宗工巴寺,建於唐代末年。[16]

加興溝水簾瀑布

加興溝水簾瀑布距帕嘎寺20多公理還有以水簾洞瀑布聞名的加興溝。水簾瀑布高25米,分三簾自洞頂垂落,洞外古藤纏繞,洞內幽深曲折。布加溝溫泉群,屬娘蒲鄉附近加溝分佈一溫群,上泉名“尼姑泉”,海拔4200米,中泉為“喇嘛泉”。

[16]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苯日神山(13)

苯日神山

苯日神山位於林芝巴宜區駐地普攏的東南方,雅魯藏布江的北側。神山高聳入雲,森林密佈。[16]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苯日山摩崖造像及雕刻(4)

苯日山摩崖造像及雕刻

苯日山摩崖造像及雕刻位於林芝巴宜區廣久鄉達域龍增村西南約300米處,臨雅魯藏布江。據考證已有1200年的歷史,是用以記載赤德松贊與工布地方首領會盟為好的。[16]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漢妃梳妝檯(4)

漢妃梳妝檯

達域龍增村有一巨大的青石臺,名為“嘉薩”,意為“漢妃”。漢妃即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此村關於她們的傳說兩人都曾遭小人誣陷在此地駐留三年後才和贊普成親的。那塊大青石就是公主梳妝的地方。[16]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易貢茶場(8)

易貢茶場

易貢藏語為“美麗”。易貢河谷及易貢湖四周有不少狹長的臺地,海拔最低1900米,最高2300米,年均溫為11.4度,年降水量960-11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溼度大,日照也不強烈,土壤腐殖物含量高。[16]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西藏林芝市基本情況概述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21)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位於雅魯藏布江下游南迦巴瓦峰,在這裡形成世界上最為奇特的馬蹄形大拐彎,成為世界上具有獨特水汽通道作用的大峽谷,並造就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奇特的森林生態景觀。它抱擁的山嶺最高達海拔7782米,而最深處的谷地深達6009米,令科羅拉多等世界其他峽谷望塵莫及。從高山冰雪帶到熱帶雨林共有九個垂直自然帶在這裡分佈,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帶最齊全完備的地方。1998年4月17日,科學家確認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世界最深。[16]

墨脫的藤橋與溜索

墨脫較為有名的藤橋有背崩藤網橋、炯興藤網橋,都長約400米,其中墨脫德興藤網橋橫跨雅魯藏布江,有300多年的歷史。藤網橋整個呈管狀懸空,多位於峽谷險要的河段,行走其上時,橋隨人的重力與河風吹送,左右晃悠幅度極大。墨脫景觀還有“溜索”,那有點一葦渡江的姿式,但是以背對江面的樣子高速滑向對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