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周強︱豬年大話特別的“復陽”艾葉

大別山深處,有一塊神奇的土地,位於淮河之源,山南水北的極陽之地,西漢時就名為“復陽”,所儲藏和出產的艾葉陽氣更充足。

古民謠曰:

“五月五日午,

天師騎艾虎,

斬百邪,

鬼魅入虎口。”

南陽亦有民謠曰:

五月五,採新艾,

採來新艾藏起來,

用艾來洗頭,用艾來泡腳,

用艾還能做鋪蓋,艾草香囊隨身帶,

全家健康樂開懷,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吳周強︱豬年大話特別的“復陽”艾葉

端午節甲甲掛艾葉驅邪避穢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乾燥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和祛溼止癢的功效。是我國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用途十分廣泛的藥用民俗藥材。早在《詩經》中就有艾的記載:“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五十二病方》裡面亦有記錄艾燻、艾灸的療法。《黃帝內經》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李時珍亦在《本草綱目》指出:“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艾葉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艾在我國不同時期的本草著作中均有記錄。關於“艾”名的來源,《本草綱目》:“此草可義疾,久而彌善,故字從義,而名艾。”《博物志》:“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故艾又名“冰臺”(《爾雅》亦載);歷代本草名記載有艾蒿(《爾雅》郭璞注);醫草(《名醫別錄》);灸草(《埤雅》),蘄艾(《蘄艾傳》);黃草(《本草綱目》);家艾(《醫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艾蓬、香艾、阿及艾(《中藥大辭典》)。醫家用其灸治百病,故又名“灸草”。

吳周強︱豬年大話特別的“復陽”艾葉

植株高大茂盛的復陽艾葉

艾葉作為藥物正式記載始見於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金匱要略》中膠艾湯,治血虛寒滯,月經過多;《聖濟總錄》香艾丸,止痢定痛;《世醫得效方》中艾薑湯,可治下痢膿血;《沈氏遵生書》中艾附暖宮丸,可治陽虛寒盛、衝任失養;《四生丸》中婦人良方,治療涼血止血。《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艾葉作為食療記載的首見於唐代孟詵《食療本草》,其最早介紹了艾葉的食療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氣,取熟艾面裹作餛飩,可大如丸子許,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中醫學認為艾葉辛、苦、溫,歸肝、脾、腎經。臨症主要用於經寒不調、少腹冷痛、寒凝經脈、安胎、殺蟲止癢等;醋艾炭溫經止血,用於虛寒出血症,內服或外用;艾葉供灸治、內服或燻洗外用等均可使用。其外用以其簡便、安全、作用迅速的優點,並可繞過肝臟的首過效應及胃腸因素的干擾和滅活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2010 年版《藥典》可外用的中藥由2005年版的127種增加到166種。在這166 種中藥中明確記載外用功能主治的有28 種,其中就有艾葉。

艾葉的化學成分主要含揮發油(萜類、倍半萜等)、黃酮類、鞣質類、甾醇、三萜類、桉葉烷類、酸性多糖類、生物鹼、皂苷、綠原酸、朝鮮薊酸及多種微量元素,其他還有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維生素、葉綠素、葉黃素、纖維素等。

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艾葉中主要成分黃酮類化合物有抗腫瘤、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保護胃腸平滑肌等作用;苯丙酸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清除自由基、保肝利膽、降血壓、降血脂等藥理作用。

吳周強︱豬年大話特別的“復陽”艾葉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抑制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病菌的生長,軟化血管,緩解三叉神經痛,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治療關節炎、過敏性皮膚病、慢性肝炎等功效。(1)抗病毒、抗菌作用:目前大量的藥理試驗證明,艾葉油、艾葉水浸劑、艾葉燻蒸有抗病毒、抗支原體、抗細菌、抗真菌的作用。(2)對呼吸系統的作用:艾葉油具有明顯的祛痰、鎮咳、平喘、消炎作用,對藥物性哮喘有較好的保護作用。(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艾葉油有很好的鎮靜功效,同時大劑量使用時對心臟的抑制作用明顯。(4)利膽作用:用艾葉油混懸液在小鼠十二指腸給藥,可使正常小鼠膽汁流量增加20%,具有明顯的利膽功效。(5)止血作用:艾葉水浸出液給大鼠靜脈注射或腹腔給藥可以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用艾葉對小鼠的凝血、出血時間試驗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止血作用;給家兔灌服發現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6)對子宮的作用:艾葉的煎劑能使家兔離體子宮產生興奮效果,可以導致強直性宮縮;粗製艾葉浸膏對豚鼠離體子宮也有較為明顯的興奮作用。(7)抗癌作用:艾葉有抗乳腺癌、腸癌的作用;用艾葉油灌胃可以增強小鼠對有炎症的滲出細胞進行吞噬的能力,也可以使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反應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