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怪現象:現在很流行生閨女,無後為大這種說法還有嗎?

悠然見東山


農村怪現象:現在很流行生閨女,無後為大這種說法還有嗎?

“無後為大”的思想在農村從來沒有斷過啊。生閨女確實挺流行,但是更流行的是生個閨女在搭配個兒子這樣的搭配組合,有女又有子,這不就是個“好”嗎,多吉利。

確實,現在在農村流行生閨女,因為生閨女的壓力小啊。不用擔心彩禮的壓力,也不用擔心“幾斤紅、幾斤綠”或者“三金三銀”等結婚的硬性條件的壓力。而且,嫁姑娘是收彩禮的,要不怎麼說“姑娘是招商銀行,兒子是建設銀行”呢?

即便如此,能要個兒子還是得要個兒子,畢竟不能讓自家的香火在自己這一輩斷了。尤其是現在很多的農村孩子也都是獨生子女,“斷香火”在農村確實是挺讓老人上火的事情。特別是還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在未開放二胎政策之前,這種情況挺讓人為難。但是現在開放二胎了,如果第一胎生個女兒,基本上都會再要個二胎,畢竟要延續香火。

其實這也是挺正常的,畢竟“傳宗接代”的思想在中國流傳上千年,不是簡簡單單的就能改變的,特別是在農村。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這個不一定吧,還是要看地方,大部分地方對生兒生女,已經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了,但是有些小地方還是希望能有一個男孩,但是也就是隻要一個男孩,多的是不敢要的,就拿我身邊的四個真實的例子。

第一個:我朋友兩口子結婚9年了,有一個兒子,好多人勸他們再要一個,倆人就是不願意,說嫌累

第二個:一個遠房表姐,結婚15年了,前面生了四個女兒,一家人不死心非要生個兒子,終於在第五胎生了一個兒子。

第三個:一個堂哥,前面生了一個兒子,放開二胎後又要了一個,醫院生產後,嫂子一看又是男孩,立馬大哭了起來,兩個男孩兒怎麼養活呀

第四個:一個朋友,前面生了三個女兒,一家人心裡不舒服,又生,終於在第四胎生了一個男孩兒。

農村的人吧,還是希望能有一個男孩兒,但是,就要一個不願意要多。


田間小白


我們這裡現在生了女兒就是福氣,生了兒子的家庭你就拼命的掙錢吧!以前有兒子的家庭認為有後人繼承產業了,只有女兒的家庭都抬不起頭來。現在反過來了。

想想無所謂,我有時跟朋友聊天時說的,現在兩家人為了一個孫子爭姓,有的爭的最後都離婚了,你說起什麼作用,你這代人把姓爭過來了,但你的下下代你能保證也爭過來嗎?其實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的家庭都一樣,只要他們過得好,姓什麼都是你的後人,你也不是無後的。

我們這裡現在認為生女兒很好的是因為,兒子女兒讀書都一樣培養,但長大後成家的話,女兒家壓力還是小點,現在兒子成個家不簡單,關鍵是男女比例太大了,我有時開玩笑說好多帥哥沒找到老婆,但是傻子女人沒得在家當老姑娘的!


姐妹在農村YD


這些事情我來說一下。

不肖有三無後為大,這一句話是無比的正確,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

只有當你出嫁了你就知道,俺嫁出去了,是親戚。養老也不歸女兒,在情裡法律上都一樣的,老有所依,依誰?

你指望女婿為你養老,不住在一起,從生活上他就沒有孝敬那一套。

除非你將女兒當兒子養,無論社會怎麼發展,女人翻不了天。

一個姓氏的傳承也需要男人傳承,我見過宴姓,你看這是多麼古老的一個姓。

在戰國七雄時,宴子就是一個外交家。

我再講一個真實的風水

在我們鄰縣有一個這樣的傳說

在近代有一個女孩18歲不到死了,她還是黃花大閨女,也沒有後。

有一天一個走遠路的人,經過漫長的爬涉相當疲憊。

在路邊有一個很小很小的泉眼。就一窪水。

因為他早累了就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媽呀”

後來這個男子的家庭裡面大富大貴,被一些懂易經的推算說,某地有一個年輕的母墳在照顧,他實在想不起來。

當尋到這墓墳的時候,他才想起也許曾經喊過一句話。

從古至今這樣的案例太多了

想一想百年之後,你有你的子孫祀拜你嗎?

不要認為我的思想傳統,中華民族子孫傳承需要男人頂天立地。

一個陰盛陽衰的社會不是好社會。

也不要為生活的壓力而給自己找理由和藉口。

兒女雙全才是幸福的人生。

住在你周邊的人才是陪伴你到老的人。

如果是女兒還能做到,儘管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女兒在做。

想一想女兒沒有孃家的日子好過嗎?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就是這套儒家思想在影響著每一箇中國人民。

我從這裡追隨到唐朝,至李姓始祖,多少代

每一位祖先一脈相傳,但是我還不知道哪位姑爺能夠找到?

我也不知道我近幾代的姑父,姐父,把你家的主神牌去祀拜。

所以這個無聊的問題不要觸發大眾的討論。

讓人們感受到女兒都好,帶把的就是不一樣


情商不商情


農村怪現象:現在很流行生閨女,無後為大這種說法還有嗎?

實話,在農村說流行生女兒,我想用一句話“我信你個👻,你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這些年,生男生女的觀點確實在農村發生了改變,但農村很多老人骨子裡那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屬於頑疾,一時半會還不能完全根除,只能講不嫌棄生閨女,但流行還談不上。

農人解說的親姐,農村人,農村嫁農村算是門當戶對,大女兒出生那會,家婆還算和氣,對孫女也疼愛有加,可自從二女兒出來後,對姐姐是什麼也看不順眼了,不出去賺錢就講不出去,出去賺錢又講不在家帶孩子,左右不是人,雖然沒有明說生了兩個女兒,但含沙射影,家裡待著很費勁。

那幾年感覺姐的生活特別累,一團糟,時不時鬧著離婚,似乎當年嫁過去就是最大的錯誤,連我和媽也被父親說,當年是瞎了你們的眼,怎麼幫姐姐把的關?


後來,姐又有了孩子,一個大胖小子,兩個女兒加一個兒子,走哪哪誇,將來享福了云云,姐的家婆也變了,以前家裡的錢都不給姐拿,現在姐成了家裡管錢的了,好幾年沒在聽姐抱怨。

我在姐身上,是切身體會到了“母憑.子貴”這句老話,也認識了農村人骨子裡的那種老傳統老思想,嘴上說沒事沒事,心裡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說農村流行生閨女,這話站不住腳,至少這幾年不行。

無後為大

農村人的“無後為大”就是家裡沒有兒子,粗俗點講就是“絕.戶”,村裡的婦女嚼舌頭,總少不了揭短,這“絕.戶”最是傷人。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無後為大並不是指沒有後代,《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原本的意思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這叫無後,到漢代的趙歧,他的《十三經注》,就把這意思給曲解了,成了沒有後代,再往下傳,就成了沒有兒子,所以,這是極大的誤會,是對孟子意思的曲解。

對於長輩,沒有做到後輩應盡的責任,比沒有兒子更有意義,如今很多人的“無後”是典型的糟粕傳承,把錯誤的頑固思想給深化了,作為新一代農民,這種錯誤的認知應該改掉,更多的應該去關注為人子女,如何做到應盡的責任,真正的遠離“無後”。

總結:無後為大,應該是做到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關於農村是不是流行生閨女不重要,重要的是新一代農民不在有偏重就好。


農人解說


農村怪現象:現在流行生閨女,無後為大這種說法還有嗎?我認為不是流行生閨女,而是人的思想不再陳規守舊了。男女平等思想,已深入人心。但這並不代表無後為大這種說法的消失。對於生兒生女,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首先的還是兒子。至於,農村現在流行生閨女之說起因應該是這樣的。

由於計劃生育問題,一個時期無論城裡和農村都偷偷地給孕婦做胎兒鑑定。以至於那個時期的男孩急劇增多,原因是他們做了胎兒鑑定後,首先的都是男胎,女胎則採取了引流。這就造成了現在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而現在由於放開了二胎,上述的婦女仍有生育能力,因為第一胎大部分是男娃,第二胎肯定都想要女兒,以致於造成流行生女孩的假象。

現在,國家對胎兒鑑定制定了相關法律,嚴懲胎兒鑑行為。再者由於計劃生育的放開,國家的大力宣傳男女平等,人們思想已發生轉變。重男輕女現象減少了。因此,現在的年青人生孩子已不注重頭胎是男是女。注重的是二胎,但是,二胎若與頭胎同性別,因為沒有好辦法,也只能認可。於是呈現出,生男生女都一樣的局面(而大部分都能兒女雙全)。



現在的年輕人思想更先進,對男孩女孩更不再乎,受新潮影響他們甚至不願要小孩。而女孩明顯能減輕他們的負擔,而且女孩聽話,學習、幹事都不比男孩差,甚至超過男生。特別是在學校,女生成績遠遠高於男生。


目前,特別農村男孩娶媳婦,都要花幾十萬,而且還有許多光棍,買房,買車。普通農民家庭陷入沉重負擔,這也是生男生女都一樣思想轉變的原因。

目前農村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老年人都是女兒照顧的多些,而且經濟上也付出多。這就讓人感受到,生男生女都一樣,重男輕女是老思想,沒素質的人。



綜上所述,流行生女孩說是沒有的,只是對生男生女無所謂的態度已深入人心。大家對此感想是怎樣的呢?共同討論一下吧。







3535330756817人生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到了漢代趙歧《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大約就是:一味的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其實,趙歧關於“無後為大”的批註是錯誤的,誤導了民眾!不是孟子的本義。

孟子說的“無後”應該是指“沒有做好後輩應該做到的義務和責任”。舜,一個憂國憂民、品德端莊的人,因為特殊原因沒有先稟告父母就娶下老婆,是屬於“沒有做好後輩應該盡到的義務和責任”,但在“君子”眼裡,也相當於稟告了父母。這裡說的,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而不是娶妻後沒有生養才算“無後”,那就應該用“絕後”一詞了。

我國過去是農業大國,有著豐富的農耕文化。而農村便是體現農耕文化的最廣闊天地。農耕,講究的是勞動力,而勞動力是靠“男丁”和“耕牛”去實現的。所以,農戶都希望生下兒子,而且禁止宰殺耕牛。

更何況,生子延嗣,傳承香火祭祀,這是女人不方便做的事。為什麼呢?女人有經期、產期,是“不乾淨的時期”,如果祭祀祖宗,就被看著冒犯祖宗、褻瀆神靈的。

再者,農村的“姓氏文化”,傳承姓氏的男性祖宗,往後延衍的必然也是男性子孫。你現在可以追溯過去的列祖列宗是誰,但很少去查過去的姑婆姑母姑奶奶,為什麼呢,因為她們已經是“別人家”的太奶奶祖奶奶了。

我們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後,鼓勵獨生子女,為了減少女嬰非正常死亡和平衡嬰兒性別比例,在宣傳層面提出“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後人”。其實政治因素居多。

現在,隨著政治觀念進步,男女平等為民眾所接受,加上農耕形式也在變化,農民工群體大有作為,體力勞動力逐漸被智力、科技勞動力所取代。再加上“育兒成本”“嫁娶成本”過高,人們的“近利”思想、享福思想都在發生變化,“養仔好聽,養女好命”已成為一大部分農村人的“共識”。我不敢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但就國家而言,建設國家保衛國家,生男生女是不可能一樣的!

個人見解,歡迎切磋。


心知肚明沒奈何


這不是怪現象,是一種正常現。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重男輕女,這是社會生產力低下的必然結果。不是人類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客觀事實的促成。流傳最廣泛通俗的話有二:

一、不願跟著做官的女,寧願跟著討口的兒;女好不算好,女婿好才算好。這兩句話反應的指向不是女兒靠不做,是女婿靠不住。現實生活中不乏其咧。

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一個女性確實在求生方面不如男性。自然而然就凸顯了男性在求生方面的主導地位,從而也顯示出了女性對男性諸多依賴性。

這也是人類從母系氏族轉變成父系氏族的原因之一。

女性地位的提高,不僅是平權主義的功勞,更是生產力的提高凸顯了女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從而獲得的不僅是享有與男性同樣的人權地位,而且還獲得了經濟獨立的權利。

金錢雖不是萬能,但是離開了它卻萬萬不能。

一個人只要能力參加社會各種勞動,就會獲得貨幣交換的權益。如果沒有獲得貨幣交換的權益,經濟獨立就無從何談起。

還能養活自己嗎?還能有餘錢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嗎?在家庭中能掌握自己的話語權嗎?有參與投資和分配權嗎?

回答是肯定的,沒有。從而更無從談起贍養自己父母的權利。


碧海滄雁13556993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確實現在農村生了女兒,喜氣洋洋,生了兒子低頭長嘆,壓力巨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以前傳統社會。不肖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但是現在是新社會,金錢社會,經濟社會。

生女兒一點也不比生兒子差。生兒子又要供他讀書,又要買房子又要彩禮。一個個家庭焦頭爛額。

現在女人的地位空前提高。很多兒子低聲下氣說不上話。孝敬父母,女人說了算。很多女方父母吃香的喝辣的跳廣場舞。很多兒子的父母的錢都用來買房給彩禮了。生活質量直線下降。

很多兒子的彩禮錢就是男方父母的辛苦錢,卻給了女方的父母,女方的父母平生多出一大筆錢,吃香的喝辣的跳廣場舞,男方父母手上沒錢,只有賣菜種地勉強度日。

至於什麼跟誰的姓,那又有什麼關係呀?一個人早晚是一把土,你還管後面的跟誰姓。誰能保證後面幾代全部是兒子沒有女兒?

所以現在農村希望生女兒,女兒貼心,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生兒子是苦海無涯。所以說我現在女兒吃香,生兒子不吃香了。


江油附片607


我是農村人,但我不知道農村存在流行生閨女的現象。至少,我們這裡沒有。

說句心裡話,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不論是古代還是現在,男女都是不一樣的。男女既然不一樣,生男生女自然也不一樣。

在以前沒有計劃生育時,絕大多數人,如果生的老大是男孩,那麼老二老三是男是女,都不在乎。如果老大是女孩,就會盼望老二是男孩。

有連生七八個女兒不停止,直到生了兒子才罷休的,以前不是稀罕事。聽說過為生女兒,連生七八個兒子的嗎?基本上沒有。

理想狀態下,一個家庭,一兒一女,兒女雙全最好。

還沒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時,農村還有鑑別胎兒性別的情況。當然,法律是不允許鑑別胎兒性別的,但還有人偷偷去做。他們為什麼冒險做這事呢?主要還是為了生男孩。

對這種行為,我當然是反對的。但是既然有人去做這事,我們就要反思:為什麼“生兒生女一個樣”的口號,喊了這麼多年,還有人不相信或者不接受呢?是大家愚昧嗎?顯然不是。

我們要承認男女不一樣,而不是亂喊口號。明明不一樣,為什麼說一樣呢?

只有把公民個人養老問題解決了,可能大家才會真正認可生兒生女一個樣。儘管,生兒生女不可能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