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的同事程明銘在歙縣大谷運開展硯石資源普查,他發現一個小孩總喜歡跑來駐地玩,小孩充滿天真好奇的目光,引起了他的注意。彼此間熟了,一天小孩懷揣一塊石頭滿頭大汗跑到程工面前,地質隊叔叔,這塊石頭是硯石嗎?能刻硯臺嗎?看著小孩興奮和充滿期待的樣子,他暗自喜歡這孩子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再細看石頭,他說,孩子,這塊石頭你是從哪兒撿的,能告訴叔叔嗎?當然可以,我帶你去。原來這塊石料就是他們要尋找的硯石,色澤純正,結構細密,板理平整。無意中孩子給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找礦信息,大谷運硯石普查因此獲得了重大突破。這是繼婺源硯山、濟溪發現硯石資源後,在大谷運發現的儲量大,品質優又一硯石資源產地。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大谷運,位於黃山山脈的東麓,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大谷,深大、眾多溝谷是也。這裡一直以茶葉為生,生產的“黃山銀鉤”,以炒制工藝製作黃山毛峰,味道醇厚,保質期長,形如魚鉤,是當年茶葉出口創匯的重要原產地。由於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經濟來源單一,那時,大谷運人的生活還是相當艱苦的。正值改革開放,硯的需求一下增大了。大谷運利用當地資源也辦起了硯臺加工廠。鄉里請程明銘當顧問,他沒有忘記當年的那個孩子,幾年過去了,孩子已中學畢業了,他們又見面了,他說,我想請一個師傅教你學習硯雕,你願意嗎?行!小夥子回答很乾脆也很感激,就這樣他們成了忘年交。這個小孩名叫柯崇。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就這樣柯崇走上了硯雕之路。他的恩師程明銘既是一名地質工作者,還是一名繪畫高手,並喜歡文學創作。那年月,柯崇一邊跟著師傅學習雕刻技法,一邊跟著恩師學習繪畫和硯臺基礎理論知識。如飢似渴,如痴如醉,他把自己所有的能量都投身到硯雕上,短短一兩年,他的作品已初露鋒芒,可以一顯身手,獨擋一面了,小小年紀便擔任了廠裡的技術負責。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正當柯崇充滿激情想大幹一場時,新的世紀,新的技術革命,電腦的普及,當書寫不再依賴紙筆時,硯的功能一下退卻了,硯的市場也萎縮了,硯廠紛紛倒閉關門了,許多同事也改行了。他再一次想到了恩師程明銘,此時,程明銘的《中國歙硯研究》、《歙硯叢談》、《歙硯與名人》已經出版,成為新中國研究歙硯的第一人。一想到這裡,他好像又找到了方向,有了精神動力,為了知遇之恩,為了報得三春暉,他不能放棄硯雕。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獨立門戶,建起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過去在廠裡是批量生產學生硯,傳統仿古硯,形制規整單一。現如今硯已經成為一種禮品、紀念品和收藏品,要體現藝術化、個性化、稀缺性、思想性。如何適應市場的需要,如何突破陳規,建立起自己個人的硯品符號,柯崇一邊雕硯,一邊潛心的思考。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來源生活,又高於生活。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到鄉村去,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柯崇生長在徽州,徽州的“三雕”藝術從小耳濡目染,在他的心裡紮下了根。當他再次回到鄉村,重新審視這些雕樑畫棟、裝點門臉的藝術時,他欣喜地發現這些民俗文化其實是老百姓敬畏、敬仰、敬重的生命圖騰,這些圖騰寄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平安幸福的生活祈禱與感恩。從此後,他的作品大量採用這些誇張的圖騰入硯。他以龍為圖騰的《九龍朝陽》硯,以深浮雕,透雕手法,將龍的騰雲駕霧、上下翻滾、左右騰挪的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構成了一幅九龍共託一輪朝陽普照人間的生動圖景。他的另一件作品《徽州石獅》,一群獅子神氣活現,或站立,或擺頭,或臥倒,或嬉鬧,活脫脫一幅喜慶的歡樂圖。他的許多作品也因此獲得國內各類大展的金獎。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柯崇總覺得硯雕作品應該去反映生活,表現生命,與眾生同體。這一時期他又創作一大批仿生硯,一批生活和生產物件硯,他的篩子硯,籃子硯,幾乎可以亂真。柯崇一頭扎進博大精深地徽州文化裡,他說,生命是美的,但燦若流星,曇花一現,驚鴻一瞥。歙硯雖無生命,但其渾潤華滋,古拙雅趣,方寸之間盡顯遠古文明之光,盡顯山石自然之美。宗白華曾論:“藝術是精神和生命貫注到物質世界中,使無生命的表現生命,無精神的表現精神,一切有機生命皆憑藉物質扶搖而入精神之美。”硯石,因邂逅文心而綻放生姿。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存是山裡人第一位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大谷運山裡的百姓祖祖輩輩以茶葉為生,那是山裡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所決定的,現在大谷運還有一種資源就是硯石。想到這裡,他勸說自己的家人親戚學習硯雕,柯姓一族在縣裡算不上大姓,但在硯雕界確是一個大群,光跟著柯崇學硯或受他影響從事硯雕的就有一百多人。柯崇堅定做硯,還有一段插曲。一次,他將家裡祖上留下的一方殘缺的古硯,拿給恩師程明銘過目,恩師仔細看了硯上銘文後,欣喜發現此硯就是當年硯雕名家柯氏先人所制,並以“枕石閣”為齋名。恩師語重心長的對柯崇說,小夥子你要好好繼承柯氏一脈雕硯傳統,把它發揚光大。柯崇記住了這些諄諄教導,從此將“枕石閣”作為自己工作室的名號。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當一個人的生活甚至生命融入一件器物時,真不知,是人賦予器物生命的姿態,還是器物喚起人的生命光芒。談起歙硯,柯崇又想起了他的恩師程明銘,他說,恩師的一生可以說全部獻給歙硯事業,中年時,餐風宿露,跋山涉水,尋找硯石資源。晚年一直致力於歙硯全方位的研究,從科學、歷史、人文、技藝、鑑賞等不同角度進行深入研究思考,在他年近八十歲高齡時,他受邀編著四大名硯——歙硯篇一書,那時他已身患高血壓,頸椎病多年,且右眼失明,雙手顫抖。我一直跟在他身邊做圖片收集和文字整理等輔助工作,書初稿完成後,他的生命也快要走到盡頭了,醫生已發現他身患癌症,但他始終沒有放下研究整理書稿,直至2011年去上海改稿,突發腦梗,被迫擱筆。恩師可以是說用生命成就了《中國歙硯大觀》,為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歙硯資料和精神財富。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望著滿屋的硯臺和架上的圖書,柯崇說,恩師離世後,我們的歙硯文化研究中心許久沒有開展活動了,歙硯的受眾程度雖然在下降,但歙硯的生命依然在煥發光彩,充滿生命力,不乏新的發現和新的神秘,作為非遺項目我們有責任把她保護好,傳承下去,並賦予她新的生命。歙硯,對於我來說已經成為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歙之硯生,生存之源、生活之源、生命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