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最近一部很火的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起網友熱議,這部劇從開始到結束豆瓣評分9.5分,劇中關於人性的撕扯,關於什麼是公平正義,關於是寬恕還是懲罰,不斷被人提起,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我也不斷反問自己,究竟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臺灣公視推出的10集電視劇,這部電視劇由真實故事改編,講述的是兩年前無差別殺人案之後,受害者家庭以及加害者家庭的故事。

什麼叫無差別殺人?
無差別殺人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殺人案件。

(1)王赦: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我們是在不斷地被否定中成長的,甚至有時候就會相信那些在腦袋裡面,說他們沒有出息沒有用的那些人,那些聲音是真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電視劇的一開頭,吳慷仁飾演的律師王赦走出法院大門,就被記者團團圍住接受採訪,然後不受控制的被害人家屬重重圍著住,人群朝他身上潑糞。

眾人覺得,王赦為殺人犯辯護是不是良心被狗吃了?簡直是十惡不赦。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這件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兩年前,一個電影院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殺人案件,無差別殺人造成9死24傷,兩年後仍然無法平靜。

但是王赦律師為殺人犯辯護是有原因的,他覺得給兇手判死刑容易,能消除一時的民憤,但是卻不能預防無差別殺人案。這樣的事件每天都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上演,所以他很想知道答案,在無差別上動機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們犯下不可饒恕之大錯。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王赦律師想要挖掘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他希望找出李曉明的家人,讓李小明在面對生離死別時可以說出真相。

但是最終,他的願望也沒有實現,法院連律師和家人也沒有通知,李曉明就被執行了死刑。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影片中展現出的法律和道德對人的制約和拉扯,人與人之間從人性上所體現的親密和疏離,關於善惡是非的爭辯,大眾媒體新聞理想的偏離等深刻主題,更是讓影片每一個角度的痛點都相當真實而有力,如同社會萬花筒般,將我們早已熟知,卻不願主動提及的社會與人性的陰暗面,曝光於鏡頭之前,讓眾多早已在鋼筋水泥之中變得麻木的觀眾,重新審視社會現實問題,極具啟發意義。

(2)黃致豪:死刑教會我的事

你們可以隨便貼別人標籤,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在無形之中也殺了人。——《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這部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2014年5月21號的下午4:00左右,有一個22歲的青年,拿著鋼刀,在捷運上面,決定要完成一個跟自己所約定的誓約,花了1分36秒左右的時間,他奪走了4條人命,傷害了22個人,殺傷了22人,這個過程之後,他棄械投降很快被逮捕了。

按照他的想法,他期待是像美劇中那樣,當場被警察打死。但事實上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當時捷運的保安是沒有配槍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黃致豪律師成為了他的辯護律師,他清楚記得接下這個案子的那一天是他的生日8月8號,然後他需要花許多的時間跟家裡人溝通,雖然他的心裡知道,說就算家人未必同意,他還是會做這個事情。他覺得律師這個工作非常的寂寞,有家人的祝福比較容易持續下去。

接下案子後,黃致豪跟法院申請了卷宗,大概2000多頁,還有幾十片的光碟。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翻開卷宗的第一頁,他看到的並不是被告本人過去的種種,而是第一個受害者,而這個受害者跟黃律師一樣,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是一個家庭的經濟來源。

看到被害者照片之後,他後悔了,因為他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今天被害者是我的話,那麼留下我的太太跟兩個孩子,他們會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是不是該接這個案子?接這個案子我是不是做錯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他無法想象那樣的後果,於是去找10歲的女兒討論。

他的女兒聽完這個事情之後,靜靜地想了一會說:這個人聽起來真的不是一個好人。

他也同意了女兒的看法。

女兒問:那你為什麼必須要幫他辯護呢?

他回答了女兒:因為爸爸在唸書的時候,學到的基本的教育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打個比方,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你們班上有一個同學全班都討厭她,但有可能,因為你的職責或者因為你的訓練,或者因為你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事情,你必須要在全班面前為他講話。爸爸做的事情就類似那種。

女兒說:爸爸你的工作好難呀。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說服了女兒,黃律師開始了密集的案件準備,跟被告進行了很多次的遇見,第一次遇見的時候,他期待會看到一個怪物,事實上他每一次接觸這些重大矚目案件的時候,都以為走進監所的那一剎那,會看到一個怪物,但是並沒有,他看到的是一個略帶羞澀靦腆的年輕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他和被告的接觸越來越頻繁,有時候會帶上一些受害者的照片給他看,因為他希望被告可以理解,他的所作所為對於被害者,對於被害者的家庭,甚至對於整個社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慢慢的被告的態度出現細微的轉變,雖然黃律師知道,在臺灣,這樣案件99.99%的幾率會被判死刑,但是他想要看看臺灣的社會有沒有辦法用比較公正和理性的方式來看待,一個即便是已經確定會是被判死刑的案件。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我們都以為,就像美劇當中所呈現的一樣,在法庭上的整個審判程序是公正公開的。法官會積極的為了被告的利益去調查對他有利的證據,或者至少會依照法律所要求的去試著弄清楚,這個被告是在一個怎麼樣的環境裡面,被撫養長大的,生成了這樣的人格。

但是他失望了,5月10號下午5:00左右,他接到了不明的簡訊,告訴他他的當事人在今天要執行槍決。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他嚇了一身冷汗,馬上聯繫法務部,但因為已經下班,一直聯繫不上,當晚上7點聯繫上的時候,被告知,已經來不及了,犯人被送去刑場了。

幾乎沒有人會為這個殺人犯的死刑覺得冤屈,黃致豪律師也是,他感到失望的是關於死刑執行相對醜陋的面貌,奪取他人生命的方式並不透明和公正。

(3)社會的良心與責任感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這部劇儘管只有短短10集,卻牽扯著緩緩相扣的命題:道德缺失的社會,普通青年被身邊人排擠孤立,最終精神崩潰,受害者變成加害者;新聞媒體每天都博人眼球,為了所謂收視率罔顧新聞道德,卻用更惡毒的語言維護所謂的正義;旁觀者轉變成作惡者,世界各地每一分每一秒有人作惡,有人遭遇,有人圍觀,有人試圖解決惡,然後造成更大的惡。

本劇的幕後團隊在採訪中說道,世界的混亂時刻在考驗著我們如何放下,用同理心和諒解對待彼此,雖然寬恕很難,放下很難,但這樣的呼籲是本著社會的良心與責任感。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何為善?

“你知道什麼樣的病人最難痊癒嗎?”

“沒有病識感的病人。”

他們明明生病了,卻不覺得自己有病。他們明明可能錯了,卻堅信自己對。

同理。

你知道什麼樣的社會最難痊癒嗎?

沒有病識感的社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