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期“變遷”史

檔期“變遷”史


多年前,電影爭奪的是賀歲檔,那個時候,只有知名導演的大片才能進駐這個檔期。當時的3月、4月是毫無爭議的影市淡季,舉個栗子,2012年的3月票房僅為8.82億,什麼概念呢?2019年春節檔初一的單日票房為14.49億,七年間,電影市場的發展如此之大。(文中量級影片的標準為票房超10億)

說到檔期,百度百科中的定義有一句話至關重要:培養觀眾的“檔期習慣”是個關鍵。前幾年,除了賀歲檔,觀眾熟知的便是暑期檔。據藝恩彙總,目前市場上較為穩定且觀眾認知明顯的檔期主要有以下幾種。


檔期“變遷”史


隨著電影市場的日趨成熟,“此起彼伏”的檔期產出及月度票房走勢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近兩年,電影市場的大小年和大小月已經變得非常模糊。觀影習慣跳出成熟檔期,影片成為更大的驅動力。首先,感知最為明顯的便是剛剛過去的4月份。在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因為《速激》及《復聯4》讓4月份成了影迷的期待月,或者可以成為“進口大片檔”,而不再是影市淡季的代名詞。但從下表可以發現,所有量級影片均為進口影片,3-5月份非檔期時間裡仍缺少國產電影的身影。


檔期“變遷”史


對於近幾年各個檔期的發展變化,數據是最直接的回答。據藝恩數據顯示,在票房產出的主力檔期裡,票房走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1、由國產片創造的春節檔經過前四年的積累培育,成為全年中的黃金檔期。最近兩年檔期票房都近60億,年度的佔比由開始的4%左右上升至2019年的近10%;同時也將近兩年2月份的單月票房推升至100億以上。


檔期“變遷”史


但值得注意的是,檔期裡的分食情況日趨明顯,很難出現一片獨大狀態,近三年冠軍影片的票房佔比都在34%以下,而在2013年《西遊降魔篇》開啟檔期之際,冠軍單片的票房佔比達68%。而在2012年,未明確春節檔概念的七天時間裡綜合票房為4.75億,冠軍影片則為《碟中諜4》,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年應該很難看到了。


檔期“變遷”史


2、年末賀歲檔吸引力逐年下降。這個下降不僅表現在票房佔比走勢上,由2014年的11.7%下降至2018年的6.4%;同時,在2012年至2017年,該檔期的冠軍影片均為國產片,前幾年也有《泰囧》《私人訂製》《尋龍訣》《長城》等影片進駐該檔期,但2018年,檔期前兩名均為進口片,分別是《海王》和《蜘蛛俠:平行宇宙》。

3、相對成熟檔期上升態勢不明顯,如暑期檔、五一檔和國慶檔。


檔期“變遷”史


我們單獨摘出三大檔期的票房佔比趨勢變化可以看出,會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但是在上升趨勢上並不明顯,2018年度在暑期檔、國慶檔票房佔比上更是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在量級影片的分佈上更為突出,其中五一檔中目前僅有《後來的我們》這一部;國慶檔量級影片全部是國產片的身影,但是在單片票房上同樣出現了困境。


檔期“變遷”史


但這種困境或者在今年國慶檔將得以突破,目前定檔的影片中,《中國機長》《攀登者》都具有爆款相,《我和我的祖國》及《解放了》也都應時應景的為檔期熱度助力。在之前被冠以國產片“保護月”的暑期檔裡,量級影片的分佈呈現的其實是國產片、進口片對開的狀態,但在票房量級上票房TOP4均為國產片,目前內地票房冠軍《戰狼2》和口碑作品《我不是藥神》均出自暑期檔。

因為檔期伴隨市場發展不斷變動,甚至出現高度集中的吸金黃金檔,影片的定檔及檔期變動亂象就顯得更為明顯。據藝恩數據統計,2019年度截止目前,因各種因素出現的檔期變動的國產影片多達15部,而面對“突如其來”進口片的閃躲以及黃金檔期的超前預定,都讓檔期市場略顯混亂,對於“定檔”之苦,也是常人難以理解。


檔期“變遷”史


檔期“變遷”史


在2019年初,2020年春節檔中的C位,初一檔已經被多部大片預定,包括《唐人街探案3》《中國女排》和《囧媽》,按照以往慣例,應該至少還有3-4部影片將進駐春節檔,市場容量的釋放低於影片能量,最終也只能在相互壓制中緩慢上升。其實,現在檔期的意義在於市場觀影氛圍的製造,但觀眾對於影片的選擇越來越偏向於影片本身和口碑。

在目前市場上缺乏檔期機制,頻繁出現調檔、改檔、撤檔的現象,對於市場我們呼籲機制的完善,對於影片,我們希望可以認清本身、選擇合適的檔期,與其蜂擁而至,不如量力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