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作者 / 汀妹

這些天,標準收藏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以下簡稱CC)將推出王家衛作品修復全集的消息,在影迷圈瘋傳。跟著瘋傳的還有,CC上線自己流媒體平臺的新聞。

原本沒什麼關係的兩件事交織在一起,讓原本只是小眾圈知名的碟商CC,一下出了圈,被當作正在崛起的新興流媒體看待。CC到底什麼來頭?

常看藝術片的影迷,一定不會陌生CC的片頭。自1984年成立以來,CC就立下了只發經典藝術電影的宗旨。從1984年開始的鐳射激光碟,到1998年的DVD,再到2008年的藍光碟,CC發售了近1000套碟,一直堅守“偉大”的選片宗旨。這就不免讓人匪夷所思,它是如何在奄奄一息的光碟市場找到自己一席之地?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眾所周知,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光碟市場開始逐年縮水。好萊塢五大片廠,還會在電影上映窗口期後發售DVD和藍光碟,但銷量卻連年下降。比如《星球大戰》系列2016-2018年連續三年拿下北美藍光碟銷售冠軍,銷量卻從2016年的548萬降至2018年的301萬張。

這些年五大片廠沒有坐以待斃,華納前CEO凱文·辻原當選的重要原因,便是他穩步提升了華納光碟銷量,被人戲稱為“賣碟老總”。但目前凱文卸任,華納緊隨迪士尼的腳步,開始打造自己線上流媒體,巨頭們費勁“搶救”光碟市場的運動就此作罷了。

商業片光碟市場的形勢尚且如此,那麼只發經典藝術片的CC是如何活下來的?又如何把自己打造成品味一流的“奢侈品”碟商形象,現如今憑什麼又能進駐流媒體市場?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碟商CC的轉折:

與Netflix背道而馳

CC的誕生,並沒有什麼大財團背景。1984年三個年輕人嚐鮮發售了《公民凱恩》《金剛》鐳射光碟,其中《金剛》因開創性的加入評論音頻,具有收藏性資料價值,而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錄。這三人就是“Stein”兄弟 Robert Stein、Aleen Stein,與Joe Medjuck (另外一個創始人Roger Smith稍晚加入)。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CC版的《金剛》鐳射光碟

隔年,看到加入額外資料的光碟價值的“Stein”兄弟,聯合另外兩個合夥人William Becker和Jonathan B. Turell成立了航海者公司(Voyager Company),專門為圖書館這類機構製作教育類多媒體光碟。同時,CC則作為其子公司運營,繼續發售“特別版”電影光碟。這個“特別版”被稱為“盒子裡的電影學校”,他們把教育思維也應用到了電影光碟上。

其實“特別版”光碟擱現在,司空見慣,但在當時卻是聞所未聞。光碟裡除了正片,還包含額外的豐富資料,預告片、評論、花絮紀錄片、備用結尾、刪除的場景等等。同時CC還精益求精,率先推出正確的長寬比畫幅光碟,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把控,“CC版”一躍成為當時家庭視頻的行業標準。

1994年,五大英語出版集團之一的德國Holtzbrinck收購了CC母公司航海者公司20%股份,但好景不長,時代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997年,航海者公司就解散了,Holtzbrinck出售了其所屬的部分資產。同年,Netflix誕生,嗅到互聯網崛起商機的裡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開創了在線光碟租賃業務。不久,Netflix就通過方便快捷的租賃服務,幹掉了線下租賃巨頭Blockbuster。

《驚奇隊長》裡還隱喻了這一巨頭的輓歌,“驚奇隊長”從外太空“砸”進地球的第一個地方是一家碟店,這家店正是Blockbuster全世界僅剩的一家標誌性商店。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此時的CC,走上了一條完全與Netflix背道而馳的路,它不僅不轉戰互聯網,反而越做越小眾。之前CC還做著大眾的《雨中曲》《綠野仙蹤》等耳熟能詳的美國電影,後來搭上Janus Films,這個幾乎一手將世界藝術導演作品帶到美國的發行公司。CC轉型做起了英格瑪·伯格曼、黑澤明 、 弗朗索瓦·特呂弗、小津安二郎等大師作品。

從美國經典電影轉向歐洲藝術片之後,CC也就成了後來我們所熟悉的CC。別具一格的包裝設計品味、以導演為中心的獨家“資料”,讓CC碟成為了真正的“藏品”。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CC的小眾生存法則:

成為奢侈品般的“藏品”

要讓藝術片粉絲買單,自然要在包裝與內容設計上花功夫。

2015年國內CC 粉自發組織的問卷調查中,大部分在回答“CC對你意味著什麼?”時,都給出了“象徵品味”的類似說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逼格。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CC選取作為封面的場景,設計得簡潔而具有質感,與大牌奢侈品的設計路數不謀而合。“封面設計”在越來越走向收藏價值的光碟市場中有多重要,影迷小吳舉了一個例子,主要做海報設計的Mondo“下海”短暫地做過一批碟,這批碟也就特別在封面設計,但現在這批碟已經成了高價難買的絕版碟了。

CC第二點改進的當然是額外資料的內容製作上。CC完全遵循“導演中心制”,宣稱要成為“導演肚子裡的一條蟲”,與導演及相關電影製作人密切合作。推出“Director Approved”的導演原版系列中,即使已故的導演,CC也嚴謹地找來大量研究性的文字及影像資料,深度自然是一般製作特輯無法比擬的。“看一眼CC碟的目錄,不僅多而且種類豐富,方方面面資料都涵蓋了,你一下就明白為什麼它值得買。”影迷小吳說。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為了符合收藏的需要,CC還為發售的每套碟編號。2號《七武士》、5號《四百擊》、13號《沉默的羔羊》、140號《八部半》以及這兩年國內熱銷的804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影迷小吳不避諱地說, CC利用了收藏者心理,“你可能沒打算收藏喜歡的那張碟前後號,但是買都買了,就會想要它們擺放在書架上時,是連起來的、完整的、好看的。”

CC的DVD定價在每張29.95美元,藍光碟定價在每張39.95美元。平時官網上大部分碟都會有8折的優惠,每年會有兩次24小時閃購五折優惠。影迷小吳說,他周圍的 CC粉幾乎都是在那天買碟,那天大家都會有一個心理,即使不怎麼喜歡的碟,都會一窩蜂地購買,能買多少是多少。

2006年,CC直接做起了膠片修復。與世界修復技術首屈一指的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以及馬丁斯科塞斯牽頭成立的世界電影基金會深度合作。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國內楊德昌導演的《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是經由修復才能以完整清晰的樣貌展現給世人。

後來每年影迷都越來越期待CC“今年會修復什麼電影”,CC乾脆開始每年以猜圖的形式發預告,跟影迷玩起趣味性的遊戲。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CC正是通過這樣一步一步,一邊賺足名譽資本,被影迷奉為“藝術的象徵”,一邊刺激了影迷欲罷不能的購買慾。但另一方面,光碟市場整體大形勢不容樂觀,CC也不得不依靠大公司做發行,2005年起,交由美國著名的公共媒體PMI旗下的家庭視覺娛樂公司(Home Vision Entertainment ,簡稱HVE)代理發行,2013年CC又轉向了索尼家庭娛樂(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簡稱SPHE )。

最後經營小本生意的CC,沒有完全放棄線上流媒體。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殊途同歸,

CC加入流媒體競爭

2007年,已經成為線上碟商巨頭的Netflix,又富有商業嗅覺地開發起了線上視頻點播業務。一時間,視頻點播網站叢生。2008年,CC相中與其品味相投的MUBI,MUBI被稱為獨立電影界的Netflix,每天只提供30部的精選片單,供影迷在線點播觀看。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2011年,不滿足於MUBI平臺的CC又相中正在崛起的Netflix的對手hulu,這時候CC還是被哄搶的香餑餑,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流媒體中,CC就是打差異化的內容提供商。CC兜兜轉轉,2016年中止與hulu合作,轉向與華納兄弟運營的付費電視網TCM旗下的流媒體Filmstruck合作。

CC與Filmstruck合作比較成功,華納希望Filmstruck能夠吸引那些對Netflix和Amazon Prime體驗感到不滿的觀眾。與其提供龐雜的內容,不如幫助觀眾選片。CC總裁Peter Becker透露,Filmstruck第一次將策展思維引入流媒體,提供電影節般的主題選擇和藝術影院般的引導服務。CC一度將藝術品牌價值附註在Filmstruck,吸引了大批粉絲進駐Filmstruck,讓嚴肅電影愛好者找到了流媒體的家。


碟商CC進駐流媒體市場背後的利基策略


但華納這顆“大樹”底下並非乘涼之處,前兩年對流媒體還持觀望態度的華納,2018年決心整頓自家的流媒體業務,小眾的Filmstruck被首當其衝地關閉了。隨後,華納遭到了著名好萊塢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在內的4萬多名粉絲的聯名上書,請求撤回決定。但華納數字網絡的負責人遺憾地表示,“雖然Filmstruck擁有非常忠誠的粉絲群,但它僅是一個利基服務而已。”

利基戰略本來是為了避免在市場上與Netflix這類強大的競爭對手,發生正面衝突,選取被其忽略的、需求尚未得到滿足、有獲利空間的小市場切入,找到立足之地。CC也是從碟商中,如此轉型發家的。但如今,卻遭到了華納的當頭一棒。

於是我們看到了,CC今年4月8日自食其力地做起了自家的流媒體生意。所有北美地區的用戶,每月支付10.99美元或是一年支付99.99美元,就將能夠享受近1000部CC版影片的線上點播服務。目前CC的月費低於漲價後的Netflix,價格上,尚有一點競爭空間。

當然CC流媒體最大的競爭力還來自於提供“策展性的選擇”,吸取了與Filmstruck合作的經驗。這一次,CC為影迷在每個星期每一天,都推出不同的節目,週日聚光燈單元,週二短片單元,週五雙重特寫等等。CC還將開啟一系列線上知識付費的課程,比如15分鐘的電影課等。

與Netflix背道而馳的CC,最終走上了流媒體的道路,但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此前鮮有出版華語片的CC,今年連連放出兩彈“成龍《警察故事》系列”與“王家衛全集”,或許正有意試探著華語區市場的可能。在CC到來前,奄奄一息的國內光碟市場,有誰會突圍?又有誰會成為打利基戰略、從巨頭中分一杯羹的流媒體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