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重到底是什麼原因,該怎麼祛溼?

用戶58900236643


您好!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拋出兩個問題:1,溼氣是什麼?2,溼氣重表現為什麼? 中醫講的溼氣,它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感受外感六淫之邪,也就是風、寒、暑、溼、燥、火當中的外來溼邪而引起的,外溼是由於天氣雨露,地處水溼,汗出沾衣三種因素所致。另一種是由於內生五邪,就風、寒、溼、燥、火的當中的溼,它主要的是由於肺、脾、腎,氣的不足,特別是脾氣的不足致使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而運化功能失常致使水溼儲留,這就是內溼產生的原因。溼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溼邪類水,為陰邪。溼性重濁膩滯易傷陽氣。

溼氣有什麼表現呢?中醫有一句話叫做“溼重如裹”,通俗來說,就是感覺自己像是裹著一條溼毛巾,沉重,難受,甚至頭暈暈沉沉。溼常常聚於脾,脾為溼困,則運化不及,引起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乏力倦怠等等。溼性粘滯,大便則稀溏、粘滯不爽、或夾白色粘液,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如溼痺、溼疹等病。舌象上,舌體胖大,邊緣有齒痕。這是溼氣的標誌性表現。 溼氣重,則脾為溼困,陽氣運行受阻,可以形象的理解為一條河流裡面,淤泥多了,河裡面的船隻就行走遲緩了,然後,痰溼蓄積於體內,導致體重增加,肥胖水腫。

該怎麼祛溼呢?1,中醫藥調理;2,注意飲食,不要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太過;3,注意調暢情緒;4,主意生活居住等環境,不要過於潮溼等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南方健康


古話有云,“千寒易除,一溼難去”。秋天的時候,最容易惹上“溼氣”,身上溼氣重會給一些疾病可乘之機,溼氣重有哪些表現?趕走溼氣可以怎麼做呢?不想溼氣纏身,這些你得知道。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被溼氣纏上?有這些表現要警惕:1.頭髮愛出油;2.面部油亮;3.睡覺時愛流口水,多是因為溼氣飽和自行流出;4.排便粘稠,還不容易沖掉,多便;5.小肚子大;6.耳內溼,耳禪溼。

體內有溼氣,不少人會選擇通過食療來祛溼,那麼有哪些食物是可以祛溼的呢?下面,為大家推薦6種常見食物。

1.薏仁

說起祛溼,薏仁是不錯的選擇。薏仁能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水分代謝,有利尿消腫、健脾去溼、清熱排膿等等功效,薏米可以和紅豆一起煮粥喝。

2.玉米

挑選乾淨的玉米鬚、玉米葉放一起煮水,煮上一段時間就可以喝了。秋天的時候,可以將玉米鬚玉米葉曬乾,這樣即便在沒有玉米的季節也可以喝到玉米鬚煮的水。但是玉米鬚煮水不建議大家在睡前喝,因為利溼的作用容易由於睡覺而積蓄在體內,這樣可能不僅不會祛溼,反會加重體內溼氣。

3.山藥

山藥,給人的印象多是補脾。雖沒有直接祛溼的功效,但正由於補脾,如此可以間接地幫助體內的溼氣排出。山藥的烹飪方式很多

4.燕麥

燕麥能滑腸通便,讓糞便體積變大、水分增加,促進腸胃蠕動,通便排毒功效可見。可以把蒸熟的燕麥打成汁當飲料喝,攪打的時候,也可以加入其它食材,例如蘋果、葡萄乾,健康營養又能促進排便。

5.小米

小米屬於溫和的纖維質,不含麩質,所以不會刺激腸道壁,容易被消化。很多人比較喜愛小米粥,它營養豐富,能清熱利尿,排毒養顏。

6.胡蘿蔔

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可以中和毒素,改善便秘。新鮮的胡蘿蔔排毒的效果好,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也可以將胡蘿蔔打成汁,加上檸檬汁、蜂蜜等,喝起來即解渴又好喝,還有助於排毒。


39健康網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中醫認為,自然界有6種邪氣,有風、寒、暑、溼、燥、火。溼氣的形成是由內外環境影響而成的。潮溼的環境或是臟器功能的衰退,都是造成溼氣聚集的原因。

人的體內有溼氣會有以下幾個表現:

1.笨重

想象一下你的體內瀰漫著一些水蒸氣的感覺?體內有溼氣的話,人會感覺身體發沉、發重,外形肥胖,行動不是很敏捷,顯得笨重。尤其是頭部,頭上像是裹著一塊溼毛巾,腦袋暈暈乎乎,混沌不清就是溼氣傷人的典型特點。

2.手腳冰冷

大家肯定知道陽氣虛了會感覺手冷、腳冷。其實體內有溼氣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溼氣的特點是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意思是溼氣會將陽氣阻擋,不能溫暖自己的手腳。所以,手腳冰涼單單補陽有時是不管用的,要靠利溼通陽才能見效。可以採用艾條隔姜灸,這樣能夠很好的利溼通陽。

3.下肢水腫

溼氣容易向下走,所以體內溼氣重的人下半身的問題會比較突出。常見的有下肢水腫,肚子脹大、腹瀉或是大便黏膩不好解。而且溼氣性質黏膩,就像是狗皮膏藥,很難甩掉,一般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和調理。

溼氣重的人容易浮腫,外形顯胖。阿嬌的腿一直被人說粗可能也和溼氣重有關。刮痧是祛除溼氣的一個好辦法,是用邊角鈍圓的器具在皮膚上的一定部位反覆刮動,使的局部皮下出現瘀斑的一種治療方法。一般刮痧完後,皮膚會出現痧斑,一般都呈紅紫色。

一般刮痧的時間不能太長,用力要均勻,不能損傷皮膚。刮痧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任何不適的症狀,如頭暈、嘴唇發白,都要立即停止。平躺喝少量溫開水。刮痧時或之後感覺皮膚輕度的疼痛、瘙癢都是正常的。刮痧後的三天經量不要碰水,多喝水,少吃油膩的食物。

溼氣重的人有哪些祛溼除溼的方法?

1.多喝綠茶

飲食是造成溼氣聚集的一個重要原因,一般溼氣重的人都是喜歡吃麵食、肉類等容易積聚溼邪的食物的。常喝綠茶可以幫助腸道運化,幫助清除痰溼。

2.紅豆薏米粥

五穀類的食材祛溼的效果都很好。強烈推薦薏米、紅豆、綠豆、高粱、白果。先用水浸泡30分鐘以上,在用大火煮沸,然後小火慢熬。每頓喝粥7、8分飽即可。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麵食、肉類。忌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

好了,你的體內有溼氣嗎?這下可以為自己胖找理由了,哈哈!


百科名醫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我們體內所滯留的“溼氣”在中醫調治中可以說是比較困難的。我看了樓下小夥伴對溼氣是什麼怎麼形成的有了詳細的講解,那麼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如何祛溼的問題~

祛溼有很多種方法,下面小編就和大家聊聊~

1、食療

薏仁茶,做起來非常的方便。選取適量的薏米仁、赤小豆、淡竹葉、馬齒筧、芡實等,放入開水中沖泡幾分鐘即可飲用,簡單易做,辦公室裡可以常備一些,每天一杯,清熱祛溼,是居家和辦公室的休閒祛溼首選哦~

在家也可以嘗試煮一些祛溼粥,原材料有赤小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等,具體用量可以詳細諮詢下中醫。

2、運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排除體內垃圾,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體內溼氣向外排出。跑步、快走、游泳、瑜珈等運動,都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3、拔罐

這個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吧,拔罐是中醫治療疾病裡一種常見方式,這種方式可以驅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相對操作方便,很適合在家中自我養護身體,祛除溼氣。

4、注意飲食

體內環境溼才是根本原因。中醫裡認為脾胃主溼,在溼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冷飲等寒性較強的食物。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溼”。另外,菸酒也容易助長體內溼氣,最好少碰為妙。

5、遠離潮溼的環境

平時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溼環境中。比如不要直接睡地板,野外露營要準備防潮墊。地下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下雨天減少外出,如果淋雨一定要及時沖澡,換上乾淨的衣服,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減少溼氣的侵入~

說了這麼多,你知道該如何做了嗎~


墨跡天氣


溼氣是中醫的說法,又分熱溼和寒溼,屬於“六淫之邪”之首。一般來說,溼氣重的人會伴有脾虛的病症,脾的運化能力變弱,導致溼邪困脾,久而化熱,形成溼熱困脾的現象,導致溼氣重。脾作為人類身體的根本,出現虛弱就容易導致體內溼氣無法正常運作和排出,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各種大大小小的疾病。溼熱困脾,意味著痰溼運化能力的降低,容易導致動脈硬化、高膽固醇血癥、高脂血症、高血糖等疾病。


溼氣也有內溼和外溼之分。外溼由外感而發,比如淋雨不換衣、常坐溼地、長處於潮溼之地、涉水、常年依水作業,這些外部因素引起的;而內溼為體內水液運化失常所致,是由於脾虛造成的,經常熬夜、久坐、重口味、生冷油膩的食物吃太多等不良習慣都會造成脾胃虛弱,溼氣由內而發,最終形成溼邪。

溼氣重對身體健康的危險極大,人體一旦出現溼氣重的症狀就需要做好祛溼的工作,祛的方法較多,較為方便可靠的有以下幾個:


一、按摩排溼,洗個溫水澡並稍事按摩是更健康的排溼方式。溫水澡能讓身體微微汗出,配合簡單的按摩手法,不僅可以起到排出體內溼邪的作用,也是一種很好的放鬆方式。


二、適當午睡,睡好覺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因為過度勞累容易耗傷氣血,氣血不足會進一步加重水溼內停,而夏季晝長夜短,再加上許多忙碌的職業人晚上加班,夜間睡眠時間往往不足,應特別注意勞逸結合。


三、排水減重,從健脾開始,脾虛的人往往更容易溼氣大,體重也會比其他人更重。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脾胃受損後,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溼內停”。體內溼邪大量積聚後身體沉重、腹脹甚至腹瀉,晨起眼瞼浮腫等,平時還要避免過多食用冷飲、涼食。


四、午後一杯茶,排水又減壓,茶是最自然的利尿劑。每天下午開始工作前,給自己泡上一杯茶,不僅可以提神醒腦,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而且由於茶葉還有利尿的作用,可及時帶走體內多餘的水分。 

 

總之,如果平時能夠堅持以上這些祛溼方法,那麼就可以不懼溼邪浸襲的,預防溼邪就要從生活習慣入手,遠離溼邪。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很多人去看中醫,都會被告知“溼氣重”,然而老百姓對“溼氣”是什麼或許連一知半解都談不上,接下來我就這個問題發表我初淺的看法,不對之處請指正。

溼氣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溼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溼氣重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但也是中醫名詞科普做的最好的一個。溼是不運化的津液,溼氣重不是說人體真的好像沾了水的毛巾那麼溼,而是指代人體的水液代謝失常,陽氣和陰液的不平衡,陽氣虛了,自然身體蘊化水的能力就差了,所以導致溼氣重,引起水溼、痰濁在體內蓄積停滯致病,往往會有如大便不成形等症狀。

如果硬要用西醫理論來生搬硬套解釋溼氣重的話,大致可從如下幾個方面:神經系統與胃腸道之間的反饋;腎上腺對水循環的調節;激素、微生物對腸道的反應。

體內溼氣重如何祛除?

想要祛除體內溼氣,以下方法不妨一試(因篇幅所限,僅講方法不分析原因):常喝薏米紅豆粥;多運動排汗;飲食清淡適量;戒菸戒酒;避免潮溼的環境;避開生冷食物;夏夏天不要貪涼睡地板;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等等

關注“藥物諮詢師軍”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若有其他問題或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藥物諮詢師軍


溼氣重之根本原因,是人的陽火虛衰。

因為陽火衰虛衰,溼氣重的人,通常也有腎氣虛寒、脾土不運、肝氣鬱結等證,有舌苔白膩、舌體胖大、舌邊齒痕、腿腳寒涼、大便溏稀、腹脹、便秘、月經失調等證。有的人則會肥胖、膽氣不利、痛風,由溼化熱、溼熱內蘊燻蒸者,則會有口臭現象。

制附子25克、乾薑7克、黨參7克(顏色烏者)、白朮12克、茯苓15克、澤瀉4克碎、五味子(去核)5克、 山萸肉6克、白芍4克、姜半夏7克、 陳皮7克、 厚朴7克 、棗4枚碎、 炙甘草5克

此方一天喝兩次,每次喝一碗。每副喝兩天,喝兩天停兩天。共喝四副。此為通用基礎方,若追求具體到個人的應用效果,最好是根據個人個體的不同情況,在用藥和劑量上予以加減化裁。

抓藥時,方中制附子須用無膽制附子。南方藥店所售制附子,大部分為膽巴浸泡製成,毒性非輕。故抓藥須慎之再慎。用非膽巴所制的熱蒸法或其他高溫法所制的制附子,方能確保無礙。本方中,制附子為要藥,故不可舍。

溼氣重者,切不可飲茶。無論綠茶、紅茶皆不可飲。有二類人,一乃無知者,二乃賣茶葉者,百般引誘人飲茶,常人則可。若人是溼盛者,飲茶必致水溼氾濫,使火土愈衰,脾腸愈敗。故溼盛者,忌茶乃第一要事。

現代中醫往往把溼氣重直接歸於脾虛。只用一些健脾燥溼的藥物,那種治法是不靠譜的。是向西醫靠攏的一髒一證的局部辯證主義,這是倒退的。

一般人往往以為分型辯證是中醫越來越精細了,但其實恰恰是一種嚴重倒退,拋棄了中醫的精髓—— 明陰陽、懂水火的整體論治、全局論治思想。

把溼氣重之因,獨歸於脾,而不知其本在火,這種局部辯證、枉顧全局的當代“ 新局部論 ” 思維當棄之。這是當代中醫教育背景下,被閹割了的偽中醫、真洋醫思維。同道中人當駁正醫義為己任,力排“ 新局部主義”,復我中醫陰陽水火正義本目。

創建於2018.8.4

觀心自如


溼氣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⒈體質原因。一般認為,人的體質有九種,痰溼質是其中的一個。主要表現為:


1.體形面色: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而鬆軟,四肢浮腫,按之凹陷,性格比較溫和,面部皮膚油脂較多,面色淡黃而暗,眼泡微浮,容易睏倦,面少血色,白中常發青,且少光澤。 2. 舌頭:舌體胖大,苔滑膩,舌苔白膩或甜,舌邊常有齒印成排 。3. 口手和腳:口中粘膩,口唇色淡,很少感覺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出後皮膚多涼,頭身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易出現耳鳴,年過60 歲者中耳聾者多見。 4. 感覺及睡眠:人體好倦縮,手足冰涼,胸悶,痰多,容易睏倦,有關節痠痛、肌膚麻木、腸胃不適。 5. 脈象:脈濡而滑。 6. 喜好:懶動、嗜睡、身重如裹,喜食肥甘甜黏,夏天好過,冬天難熬 7. 大小便:大便次數多,不成形,尤其是大便粘膩,是其特點。

從上可以看出,一個人即便沒有什麼疾病,由於體質為痰溼質,也會表現出溼氣重的一些特徵。

⒉疾病原因。①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谷精微轉化不利,形成水溼。②陽氣不足,蒸騰作用不足,水液氣化不利,轉為水溼。脾胃運化所化溼氣可以在腸胃,在脅下等。


根據水飲停聚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四類:①水聚於腸胃的叫“痰飲”;②水聚於脅下的叫“懸飲”;③水聚於胸肺的叫“支飲”;④水溢於四肢的叫“溢飲”。

此溼即可化為痰,也可化為飲。所患疾病千奇百怪,即為“百病皆為痰做祟”。

⒊氣候原因。久居溼地,溼氣侵襲人體,從腠理皮毛而入。形成人體的溼氣。如果兼挾寒邪,則發為寒溼。如兼挾風邪,則發為風溼。如兼挾熱邪,也可發為溼熱。

⒋飲食原因。這裡所說飲食是指的非飲食引起脾胃運化失調(那個在第一條說明)。而是指的攝入溼氣太重食物,難以排出引起的。①酒類,尤其是白酒,是糧食精華所在,具有強烈的溼熱之性。②冷飲。低溫儲存,直接食入,易於傷人陽氣,尤其是脾胃陽氣,使之直接以寒溼形式留存體內,發為寒溼之病。

以上是主要溼氣形成原因,下面講如何去除溼氣。

⒈芳香化溼法。指的是以具有芳香氣味(或藥性)的藥物,利用其芳香之性增加脾胃運化功能,主要是芳香闢濁,化溼醒脾。主要用於溼犯中焦,脾為溼困,運化失常引起的食少納呆,倦怠乏力,胸悶脘痞,口甘多涎,便溏,苔膩等症。

常用藥物有蒼朮、藿香、佩蘭、砂仁白蔻仁、草豆蔻、草果等。使得脾胃功能得以被喚醒,從而提高運化能力,降低機體本身運轉產生的溼氣比例。



⒉健脾利溼法。此類祛溼方法較為常用,也是大眾最好理解,最被大家所接受的祛溼方法。主要是使用具有健脾作用的藥物,使脾胃功能增強,達到運化有權,水谷化為精微,減少水溼的合成。此處需要注意的是,芳香化溼法主要是恢復脾胃本身的功能,而健脾利溼法則是增加脾胃的運化能力。


常用藥物:白朮,蓮子,黨參,陳皮,山藥,扁豆等。代表方劑有健脾丸。

⒊淡滲利溼法。此法使用也十分廣泛,一般多用於脾胃不太虛弱,而溼邪較為嚴重的情況。所以,此法雖然有利溼之功,卻也有傷陰之虞。臨床使用必須注意,運用時中病即止,同時與其他祛溼之法聯用並用,做到祛溼之法靈活運用,方可收效。


常用藥物:車前子(草),赤小豆,茯苓皮,豬苓、茯苓,滑石,冬瓜皮,通草、玉米鬚等。裡面藥物有的具有一定的健脾作用,到仍離不開淡滲利溼為主,所以不可久用。

⒋清熱燥溼法。一般來講,溼氣多兼挾寒,因此多數去溼氣藥物為淡,辛,性多溫熱。但是,溼氣也可兼挾熱邪,是為溼熱。所以清利溼熱藥物,多以苦寒為主。苦可燥溼,寒可清熱。


常用藥物:清熱燥溼的中藥主要有黃連、黃芩、黃柏、胡黃連、龍膽草、秦皮、梔子,苦參、白蘚皮等。此類藥物祛溼作用明顯,效果不錯。但是由於其性味燥烈,易於傷人陽氣,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時,要注意顧護陽氣,以免傷陽留邪。

⒌溫化寒溼法。與溼熱不同,此類病症是寒氣與溼氣的結合,因此多遠用苦溫藥物來溫化寒溼。

常用藥物,附子,乾薑,桂枝,吳茱萸等,此類藥物具有熱性,其次味多以辛,苦為主。熱藥用以驅寒,辛苦可以祛溼,從而達到溫化寒溼的目的。



我是中醫隨感,如果您喜歡,請關注我。


中醫隨感


我經常也被溼氣纏身,不管怎麼去溼氣都是沒效果,可能是自己的方法錯誤。不過老中醫卻說他們行醫多年,總結了一些祛溼的方法。

溼氣這是中醫的叫法,這也是經常看中醫會提到最多的。溼又分熱溼和寒溼,溼氣是6邪之一,溼氣重的人常常脾虛,脾作為五臟之根本,脾虧損就導致體內溼氣無法排出,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其它的身體症狀。


【溼熱體質表現】

1、臉部表現:臉部皮膚多油,長有痘痘黑頭、粉刺、痤瘡,後背總是長很多紅紅的溼疹,久久不能好。

2、舌頭特徵:口乾、舌苔厚、黃膩、舌頭肥大偏紅。

3、體型特別:無完美身材,不是肥胖就是太瘦,小肚子肥大,四肢水腫。

4、心情表現:容易爆怒、但時常疲倦無力,喜歡睡覺。

5、對環境:接受不了溼氣天氣,愛出汗、喜歡吃冰冷食物,愛吃零食。

6、外排特徵:小便發黃、發熱,大便總覺得排不完,大便粘滯手紙都要多用幾張;女性白帶增多,陰部騷癢等,男性蛋蛋潮溼。

【溼熱的人溼氣來源】

雨天過多,空氣潮溼,居住環境悶熱、或者潮溼

經常熬夜加班、打遊戲(喜歡晚上擼的要小心了),抽菸喝酒過於頻繁,長期工作壓力大,體質虛弱運動太過於少。

溼熱體質的人適合清熱去溼氣,加上脾虛,所以就需要健脾祛溼氣,建議採用食療-槐米薏仁茶

槐米薏仁茶配方:槐米3g、芡實10g、薏仁10g、赤小豆10g、馬齒莧5g、淡竹葉3g、綠茶3g。

做法:①先將芡實、薏仁和赤小豆提前浸泡一晚上;②將芡實、薏仁和赤小豆放入鍋中熬煮;③水開後,加入其餘材料大火燒開;④改用文火慢熬30分鐘皆可;⑤每天飲用2~3次即可,衝袋泡茶則一次一包,沸水沖泡飲用。

《本草綱目》記載薏仁“清熱、祛溼,養顏美白”。赤小豆、芡實、槐米健脾化溼氣,淡竹葉、馬齒莧清熱,利尿去水腫。每日堅持飲用3杯效果好,一段時間可根除溼氣。


qzuser171358232


平日愛吃冰凍寒涼食物例如海鮮,愛喝冰凍飲料例如酒,平日吃涼菜多,經常吹冷風,呆在空調房裡多,基本沒運動等引起溼氣重。

從飲食方面,建議平時以食物溫食,可以適當吃赤小豆、芡實和薏米等,幫助祛溼。具體量如果有註冊營養師評估身體後開具食療方更針對性。

祛溼更關鍵的是不能吃什麼,儘量避免冰凍寒涼食物和飲料等,涼菜儘量減少,避免高油多肉飲食,不建議盲目喝涼茶,涼茶大多寒冷,很容易傷胃。

最好堅持每天30分鐘以上的運動,堅持每晚泡腳,避免受寒,不吹空調。

如有其它疑惑可以評論區留言,歡迎關注,平日會分享祛溼健脾營養食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