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明明知道兔死狗烹,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冒死去幫比如劉邦、朱元璋去打江山?

流年似水204840998


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幫助劉備、朱元璋打天下呢?兔死狗烹的道理誰都懂,難道這些大人物不懂嗎?

其實,不是他們不懂,只是他們沒有想過兔死狗烹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罷了。

要評判劉邦、朱元璋為什麼會“兔死狗烹?”我們先詳細分析一下這兩個人。



漢高祖劉邦

在秦朝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最後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一時間起義軍烽火燎原,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亂,而劉邦,也在亂世中崛起,最後問鼎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

在劉邦征戰天下的過程中,他為了籠絡別人為他效力,許諾韓信、彭越等人將來共分天下,特別是和項羽的亥下之戰前,韓信、彭越等人不聽劉邦號令,導致劉邦大敗,所以為了讓這些擁兵自重的人能夠聽從自己的號令,漢高祖劉邦不得不先許諾大家將來分封土地。

垓下之戰,劉邦在齊集五路大軍之後,一舉擊敗項羽,從此天下太平。

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曾殺白馬為盟,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就是歷史上的“白馬之盟”。



漢高祖劉邦誅殺功臣

在漢高祖誅殺的功臣名單中,有韓信、英布、彭越、臧荼,而樊噲更是被差點誅殺,幸好關鍵時刻劉邦駕崩了,而蕭何更是自汙聲譽以自保。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誅殺他們呢?

首先燕臧荼在劉邦登基第一年就被劉邦以謀反罪誅殺。隨後韓信被囚禁,後來也被以謀反罪誅殺。而梁王彭越更是被劉邦誅殺後,分其屍體,將肉分發給其他功臣,以做警示。淮南王英布最後起兵反叛自保,被劉邦率軍親征擊敗誅殺。

趙王張耳本是劉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謀反被廢除王位,貶為宣平侯,將領陽夏侯陳豨被逼反叛。

劉邦誅殺這些功臣,是因為韓信、彭越、英布這三位異姓王有足夠的實力推翻漢朝,從某種程度來講,曾經他們和劉備同為諸侯王。而其他人,則基本上是劉邦多疑,為了防止這些開國元老在自己去世後擾亂劉氏江山,被他強加罪名害死的。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窮苦人家,給地主做過苦工,為吃一口飯當過和尚,後來在諸多義軍中崛起,奪得天下,他為了表彰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對這些人封王封候,同時他大分朱氏子弟為王,分發各處,共同拱衛大明江山。

這些異姓王有揚王陳公 ,徐王馬公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

朱元璋為什麼要誅殺功臣

朱元璋早年間並沒有誅殺功臣的想法,他誅殺功臣主要是晚年發生了一件事,讓他不得不對這些位高權重的功臣採取措施。

朱元璋因為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因此他非常重視兒子們的教育問題,長子朱標在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就被他早早立為世子,朱元璋更是讓朱標拜李善長、徐達為師,學習禮法。後來天下大定,朱元璋請當時著名的大儒宋濂和為朱標的老師,學習儒家文化,同時請了諸多品行端正,博學多才的名家做朱標的賓客,為他講解禮法、古往興衰、民間事蹟,朱標更是被後人奉為歷史上最後一位“禮樂子弟”。

朱元璋完全按照接班人的期望培養朱標,而朱標也非常受大家的尊敬和愛戴,他為人“溫文儒雅,仁慈殷勤,頗具儒者風範”。他尊敬師長,友善下屬,愛護弟弟,是大家一致認可的人。

朱標二十二歲的時候,朱元璋便讓他“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諸臣奏聞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但是朱標太子在洪武二十四年考察陝西回來後,因感染風寒,次年去世。

朱元璋萬分悲痛,最後遵循大家的意見,策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

但是朱允炆年齡太小,朱元璋憂慮再三,決定屠殺這些執掌大權的功臣元老,力求為孫子朱允炆創立一個比較溫和的政治環境。朱元璋為了這件事,先後製造了很多起滅門慘案,更是一手泡製了聞名中外的《逆臣錄》。

眾人為何情願追隨劉邦和朱元璋

首先,這兩位開國皇帝誅殺功臣是他們晚年的事情,也就是說,早年間大家一起打天下,根本不存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想法。

為什麼放曹操的照片呢?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而劉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所處的時代,又都是中原大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大凡有志之士都抱有安天下的壯志,這些人走在一起,為了這個偉大的目標而奮鬥,他們選取能服眾的人統領大家一起征戰四方。

所以說,大家跟隨這些人拋頭顱灑熱血,目的很簡單,就是平定亂世,至於後來能不能位極人臣,估計很多人也沒有這麼宏大的想法。


古梁鏞


歷史上無論那個朝代的誕生總會出現一大群的名臣與良將,但是等到皇帝把天下坐穩了,也沒有那麼多戰事的時候就開始清算那些跟隨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比如我們常說的劉邦與朱元璋這兩位可以說就是代表人之一。

劉邦成為皇帝后雖然沒有正面去剷除韓信,但是自己的老婆親自動手,那和自己動手有什麼區別。還有朱元璋是最狠的,自從他成為皇帝后,幾乎把所有跟隨自己的老兄弟們全給解決了,雖說有一半個漏網之魚,但也屬於眼光比較好,早早就不知道躲到那個地方去養老去了,所以才會躲過朱元璋的清算。

可以說但凡歷史上創立新王朝比較有名氣的皇帝都有這個毛病,而且一個比一個狠,可以說歷史上的那些名臣與良將們應該都知道這個結局的,可還是有著一大批的人願意跟隨他們去建功立業,難道他們不怕將來被清算嗎?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結果都是屬於馬後炮的那種,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結果,所以才認為那些跟隨劉邦與朱元璋的人有點傻,可是在最開始的時候這些人也不知道自己將來就是被清洗的對象。

比如說韓信這個人,從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街頭的無業青年,屬於有手有腳卻沒有膽量的那種人,在自己的村子裡被人逼到下跪,並且還受到跨下之辱這種事,可以說直接已經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了。

並且韓信也不是沒有去奮鬥過,只是在項羽手下並不得志而已,如果不是劉邦的賞識,根本就不會有韓信的將來與未來,也就是說韓信這種人如果沒有劉邦這個給他提供就業機會,很有可能就是一輩子的普通小兵的命運。

如果是你,你是選擇精彩的拼搏一生成為人中豪傑,還是碌碌無為的老死一生,雖說拼搏一下最後有可能會被殘忍的拋棄,但是不管怎麼你的人生已經進入了最精彩的那一刻,我想這個就不用去選,大多數人一定會選讓自己風光一生的,不然的話現在就不會出現那麼多漂泊在外地的打工者了,他們的夢想就不是有一天出人頭地嗎?

所以說韓信在跟隨劉邦的時候不是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被劉邦來個鳥盡弓藏,但是自己的人生就是要賭一下,不然自己怎麼回去面對自己的父老鄉親,當年可是受過跨下之辱呀。

那怕自己最後的結局並不怎麼樣,但是在跟隨劉邦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做好了戰死沙場的準備,而且韓信還是享受過一段時間的風光日子的,對他來說自己的一輩子不虧了。

當然了韓信最後有那個結局,更多的原因就是自己太過張揚,可能是當將軍時間長了,一直以為朝中的大臣如同自己所管的那些部下一樣,都是直來直往的脾氣,所以說韓信這個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才會被鳥盡弓藏,這個真心不能怪別人。

而朱元璋的那些老部下相對來說就比較點背了,只是因為朱元璋感覺他們有可能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給敗壞了,並且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皇太孫能更的接管大明,所以才把這些能打仗,腦子也比較好的那些人全部給滅掉了。

說實話朱元璋的這些老部下,當年能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主要是因為整個元朝把中原這個地方給禍害的太狠了,千里之地沒有人煙,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是餓死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老部下們不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難道坐在家裡等著餓死嗎?

可以說這些跟隨朱元璋的人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將來會不會被清洗之類的事,因為第二天就很有可能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再說了朱元璋手下的那些部下說真的,大多數的智慧方面還是比較低的,這個主要原因還是元朝的鍋,因為元朝的統治方式讓天下的百姓幾乎都不認字。

朱元璋自己都屬於大字不認幾個的人,手下出名的也就劉伯溫那幾個人有點文化,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你給他們這些人說一句“鳥盡弓藏”,很有可能一大群會給你說這一鍋肉不錯,居然還有鳥類、兔子和狗肉。

所以才會出現朱元璋成為皇帝后,直接一場所謂的家宴就把這些武將們全都搞定了,不是這些武將們比較傻,只是沒有接觸文化,不懂這些道理而已,當然了在最後一刻他們懂了,所以我們只能祝他們下輩子長點心。

像劉伯溫與徐達等人都屬於有腦子的那類人,於是躲過了那次的家宴,並且在這件事之後那是立馬把自己降到一個比平民老百姓還要低的態度上,劉伯溫直接就是一句話自己要去歸老了,然後人就不見了。

而徐達比較點背一些,畢竟自己的家就在京城,想跑也不是那麼好跑的,但是他會裝,每次看到皇帝,不是自己身上這疼就是那裡癢,反正給皇帝的信息就是自己老了,不能管事了也不想管事了。

所以說歷史上那些王朝的創始人身邊總是跟著一大堆的名臣與良將,不是他們懂不懂鳥盡弓藏,而是當時的環境實在是沒得選。


虎頭山小妖


方圓論壇觀點!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的就是為人君王只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福。春秋時期謀士范蠡是越王勾踐的主要謀士,范蠡為勾踐策劃一切,指揮軍事,發展內政,從而滅掉宿敵吳國稱霸中原。按理說范蠡立下奇功本應該享受高官厚祿了。但是在勾踐稱霸之時范蠡卻急流勇退拋棄高官厚祿退隱歸鄉,因為范蠡知道勾踐的性格,那就是隻可以共患難,不可能同享福。所以范蠡快刀斬亂麻隱退,後來范蠡害怕勾踐報復,還改名換姓叫做陶朱公這才得以善終。也正是由此開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才傳頌開來。


至此以後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在得勝之後都免不了大殺功臣。聰明一點的如劉伯溫還能夠善始善終。愚蠢一點的就顧著爭權奪利了,結果到頭來落個身死族滅。因為每一個開國皇帝他們都是通過造反來獲得成功的。在他們造反起事的時候,需要人幫忙打天下,所以自然是千好萬好了。但一旦奪取天下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權。因為他們很清楚能造反的沒幾個是省油的燈,他們也必須防患於未然。所以大肆清理功臣是必備的一課。

劉邦在爭奪天下的時候大肆分封王爵。只要是肯和劉邦打天下的諸侯願意投靠劉邦的都封王。但劉邦奪取天下後馬上就開始清洗這些王侯。在劉邦分封的八大諸侯王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聽了張良的勸告之後一直裝孫子才得以善終。而其他七王都死的極為悽慘。韓信這位一手替劉邦打下天下的功臣先是被削掉王位,後來又不放心被呂后給殺死。劉邦殺光諸侯王之後馬上就定下規矩“非劉姓不得封王”。這也說明了劉邦很是殺伐果斷。

朱元璋那就更不用說了,古代封建社會殺功臣殺的最狠的皇帝就是朱元璋了。其他皇帝殺功臣是為了平衡剷除過於強大的臣子。朱元璋殺功臣那可真是“一視同仁”。明朝開國功臣幾乎都被朱元璋給殺光了。整個大明朝開國功臣十不存一。由此可見朱元璋這個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對於權利的把控是有多麼強的慾望。

既然皇帝殺功臣都已經是傳統了,那為什麼還有很多的人打破頭的相當“從龍功臣”呢?事實上還是權利動人心。他們只是選擇性的看到了開國功臣獲得的榮耀和權利。卻忽視了開過功臣多數都不得好死。再有就是,如果懂得進退的話,開過功臣還是可以善終的。畢竟朱元璋這種殺功臣上癮的皇帝比較少。像李世民就很少殺功臣,再有就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手段也比較柔和。所以說一方面看皇帝是否有肚量可以容人,另一方面就是臣子自己得懂得藏拙,懂得進退。否則功成之時就是身死之日。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是功臣幫助帝王打下江山後遭受殺身之禍時心有不甘的哀嘆,這種遭遇的典型人物就是幫助劉邦打下漢朝江山的大功臣,被後世稱為兵仙的韓信。

談到古人為何明知兔死狗烹,還要冒死幫帝王打江山,其實這裡面存在著很大的誤解,並非歷代帝王都大開殺戒誅功臣,只不過殺功臣這種行為異常惡劣,才給後人心裡留下陰影,常常為之感嘆。

為了把這件事呈現得更清晰,先把歷史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各個歷史階段的簡單劃分

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夏、商、週三個朝代,總共歷時1800多年,歷史記載文獻較少,即使有殺功臣的現象,由於相隔年代久遠,對後人影響不大。

二、自秦帝國統一到現在2200多年,把各個歷史階段按一個新的方法進行分類,可以看出不同的特點:

1、 處於分裂狀態下的朝代:三國、東西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都是分裂狀態下的朝代,沒有哪個政權統一全國,政權更迭頻繁,有無誅殺功臣,對後世都影響甚微。只有三國對後世影響較大,曹操、劉備、孫權都沒做過殺功臣的事。

2、 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但統治時期很短的朝代:秦朝15年、隋朝37年、元朝90多年,都不見有惡意殺功臣的記載。

3、 政權穩固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朝代:這個類型的朝代有五個,漢、唐、宋、明、清,各自的國運都是三、四 百年。其中,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趙匡胤、滿清的開國皇帝,都沒有刻意做兔死狗烹的事。

4、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得天下後刻意為之誅戮功臣的只有漢朝的劉邦,明朝的朱元璋。

說說誅戮功臣的事

1、 在歷史上得天下後,真正殺戮功臣的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他們二位的共同點是,都出身於社會的底層,靠著一干功臣良將,經歷千辛萬苦打下了江山。對於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弟兄,既感到難於駕馭,又免不了懷疑,擔心老弟兄們威脅自家江山的穩固,這是源於他們心底的不自信。

2、 劉邦坐江山後,封了八名異姓王。在劉邦的功臣中,凡是在朝輔政的,結局都還可以;凡是在外封王的,結局都不大妙。劉邦前後殺掉了楚王韓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等人。其中,韓信是被貶為淮陰侯後,死於呂后之手。韓信本事最大、功勞最高、死得最冤、因而最令人同情,因為韓信根本沒有謀反之心。其他幾位見韓信被殺,兔死狐悲,還真是起了反心。有此教訓,劉邦立下規矩,非劉姓者不得封王。

3、 朱元璋坐上龍庭後大封功臣,徐達、李善長等六人封為公爵,28名將軍謀士封為侯爵。民間野史有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說法,據說,除了徐達、劉基、湯和幾個少數功臣外,其餘的大部分功臣都死於慶功樓中。事情的真偽不好分辨,但是確有一些功臣在大明建立之初死於皇上之手,有的罪名是謀反,有的則是死於其他罪名。殺功臣的事確實有,別說是後人,就是當時的人也未必說得清。

4、 至於有兔死狗烹的事兒,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冒死跟著幹?打天下時,有誰能預見後來的結局,還不都是懷揣美好的願望,跟定一位明主,靠捨生忘死、浴血拼殺,搏一個功成名就、錦衣玉食、封王封侯,封妻廕子:有希望建功立業的,有被逼無奈一起造反的,有受名利誘惑欲罷不能的,有希望將來福澤子孫的,恐怕唯一沒有人願意想的就是兔死狗烹。


壹壹若塵


朱元璋和劉邦是歷代封建王朝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的兩人,也是殺功臣最狠的兩人。但是打天下和殺功臣並不矛盾,兩件事情的起因是不一樣的,也沒有必然的聯繫,或者說,不是他們去幫劉邦、朱元璋打天下,而是說這是他們必定會去做的事情!

漢、明為什麼要打天下?

漢朝是推翻了秦朝而建立的,明朝是推翻了元朝而建立的,有一句話叫做唯漢與明得國最正,這是因為漢與明的起義是為了推翻暴政,是無數窮苦百姓受盡了壓迫之後忍無可忍而發動的起義,稱得上是正義的戰爭。

我們先來看一看秦朝,這是一個依法治國的朝代,但它的問題就出在法律太過於嚴苛,百姓們就像是一顆工廠流水線上的螺絲釘一樣,每時每刻都必須要發揮自己的作用,決不能停歇。在這樣高強度的壓力下,百姓們整天精神都高度緊張,最後陳勝吳廣因為不可抗力(下暴雨耽誤了行程)而和秦王朝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局面,掀起了大起義!

如果說秦王朝是壓榨百姓太狠導致滅亡,那麼元朝就是純粹的自取滅亡。

現在也有很多人懷念元朝,因為元朝是我國曆史上領土最大的一個朝代,作為蒙古帝國的宗主國,元朝擁有著極為強大的騎兵,但是他們的種族歧視政策導致了他們的滅亡。

在元朝,人是會被分為三六九等的,而漢人無疑是最卑賤的人種,漢人在元朝時卑賤到了什麼程度呢?如果一個漢人被殺了,那麼這個殺人者只需要給漢人的主人一頭驢就可以沒事了,有些身體孱弱的漢人甚至連一頭驢的價錢都不值。是的,在這個所謂的“偉大的元朝”漢人是一種貨物,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也許大家聯想到了黑奴,那個年代漢人確實和後來被歐洲人倒賣的黑奴差不多。還有一些規定,比如說初夜權,元朝的漢人是不配擁有初夜權的,當一個漢人和自己兩情相悅的女子想要結婚,那麼你必須把你心愛的女子先送給當地的長官享用,然後你才能結婚。

這些屈辱,漢人忍了九十多年,到了那個氣候變化,糧食顆粒無收,漢人一片片的被餓死的時代,漢人被迫起來反抗,推翻暴元,你能說他們是為了朱元璋而打天下嗎?當然不是,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妻子兒女,是為了自己要守護的人,是為了自己那被人踩在腳底下的尊嚴。而朱元璋是因為個人能力的出色才能夠當上統領,成為君主指揮千軍萬馬。

兔死狗烹是為了什麼?

等到腐朽的王朝如秦、元被推翻,大家的追求也就變了,以前是為了追求有一個穩定的生活,能夠安穩的活下去,而後來就是為了博取一世威名,成就不朽功勳。但是最開始的統領總是擁有著最大的威望,也只有他們才能將所有的人都統帥起來,如果每一個將領都想各自單幹,那麼就會是一片混戰,最後剩下一個。劉邦、朱元璋就是最後剩下的幸運兒,他們的個人魅力充分征服了他們的手下,讓手下人願意為他們而戰。

這些文武百官被開國皇帝的氣勢所震懾,願意臣服於開國之君手下,但他們不一定願意臣服於後面的接班人,他們開著開國皇帝指揮打下了一場又一場的勝仗,用陰謀陰死了一個又一個敵人,他們心裡畏懼,只能乖乖當個顫抖的小白兔!

但是皇帝的兒子,那些個毛頭小子有什麼本事?憑什麼要讓我們這些征戰天下的豪傑跪拜?這就是矛盾的根源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自願放棄榮華富貴的都過的不錯,想要享福的就都被滅了。

一起打天下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同仇敵愾,是為了生存,而兔死狗烹則可以算是分贓不均所導致的慘劇,兩件事起因不同,也就並不矛盾!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覺得我的回答還可以的話,大家就順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我唄!


w芒果布丁w


第一,倖存者偏差。每一個人都堅信自己早晚有一天會成功,會出人頭地,會成為人上人……每個人都對自己抱有信心。而那個落魄街頭,無人問津的人絕對不會是自己。然而可笑的是,既然有了人上人的說法,那麼一定就有人中人,人下人。

打天下,風險更高。戰場上刀劍無眼,稍微一個走位不利索,你就是刀下亡魂。但是好多年輕人不信,就像義和團那種宣傳模式,刀槍不入、所向披靡。可能嗎?人,賤命一條,由不得你上戰場親身試驗。

所以,很多人選擇走造反這條道路,絕對有自命不凡的因素在其中。這些人認為自己是人中龍鳳,絕對能從死人堆裡踏出來。其結果是,凡人皆有死。

第二,生活所迫。這種人其實佔大多數,本來只想做個良民,老婆孩子熱炕頭,閒來無事還能歲月靜好。但是現實不給機會,戰火毀了莊稼地,土匪官宦還要禍害鄉里。那個年代的老實人只有兩條出路,要麼死路一條,要麼徹底變“渣”。

武松,人高馬大,氣宇軒昂,還是公務員身份,結果,亂世逼迫他瘋魔。朱元璋,本來一個可愛的放牛娃,但是老天不給機會,一張破席埋了爹媽,只能背井離鄉,接受江湖毒打。

劉邦帶著一群兄弟發小反秦抗楚,奪得天下後跟兄弟幾個分了,兄弟幾個老老實實守著江山多好。至於殺功臣,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這五個人,四個人都是半道加入劉邦手下的,在劉邦心裡並不是真心兄弟。況且,他們的加入也大都是被迫加入,戰敗、合併、跳槽,劉邦好心收留,結果還要搞政變,為何不殺?

第三,人性抉擇。人性就是貪婪的,為了功名利祿,選擇打天下,獲得了功名利祿,還想功高震主。不懂得適可而止,早晚要出差錯的。畢竟是一家的江山,你看朱元璋的發小湯和,幫朱家奪得天下,也沒做什麼大官,還早早選擇隱退,最後得了一個好下場。但是話說回來,活下來就是好下場嗎?也不見得。

有一句話說得好,即使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過不好此生。這個問題其實沒什麼意義,你明知道自己早晚會死,為什麼還要去上學,結婚,工作?人生在世,必須要做選擇,ABCD四個選項沒有最正確,我們要學會的,是抉擇一個最想要的。


文史長河history


這個問題還是要分開來看,走上了造反這條路,那就要一條道走到黑,已經沒有了別的選擇,若能成功,建功立業,封妻廕子。而此時抱團組隊就比較重要了,跟個好領導,有一幫好兄弟,成事兒必然要容易些。人的能力有大小的,長處也是各有不同,此時有個能力威望品德都比較出眾的大哥帶頭,總比個人的單打獨鬥要好很多。

創業期間,大家都是比較和諧的,領導人的能力是一方面,做人肯定也是沒得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要不誰跟你玩命。

就算是有人能看到兔死狗烹的結局,那也是抱有僥倖心理的,畢竟成功後的誘惑太大,開國功勳,元老,那待遇,地位,絕對是超然的,關鍵是能給子孫後代拼一張長期飯票,歷來中國人都喜歡考慮身後事,自己享受了榮華富貴,也總得給後人留點實惠。

再說被殺的功臣,有沒有是真的想要再次造反的,畢竟利益的瓜分並不是絕對的公平的,有的不平衡,認為自己得到的少了,心生怨恨。有的仰仗著自己的功勳,為虎作倀,魚肉百姓,搞得天怒人怨。

開國之君哪有心慈手軟之輩,本來就防著你,還往槍口上撞,不殺你殺誰?這幫元勳都是血裡火裡混過來的,老子活著能鎮得住你們,後代子孫哪能鬥得過這幫老狐狸,不得找個藉口把這個攤子收拾乾淨了再交給兒子孫子。

再說歷朝歷代善終的元勳也是比比皆是,懂得放權,懂得退讓,不要位高權重,只要花天酒地,金錢美女,誰會殺你。

政治這東西,不光靠智商,情商有時更重要,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用戶2201778572031


跟劉邦、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都是把頭系在褲帶上的,今天不知明天會怎麼樣,一仗下來,白骨成山。生命,對於這些造反的人而言,是朝不保夕的。劉邦是殺了一些功臣,但殺掉的這些,的確有造反的,有人認為韓信很怨,但韓信的確讓劉邦不放心,韓信一直在造反的邊緣遊走。還有一個情況應該說出來,被殺的功臣相對於上百萬起義軍而言,還是少數的,大量功臣還是善終的。而殺掉的,多是位高權重的人,這些人在和平時期的政治風險也是很高的。


朵朵佬爺


首先殺功臣雖然是經常發生,但並不是必然。

漢朝開國功臣143,被殺的不過是個位數,而被殺的大部分有造反事實,最少也有造反傾向,也就是說只要擺正心態,基本上都能善終。

明朝我不太清楚,聽人介紹是70個殺了20多,1/3左右,比例是比較高的,但還是有善終的吧?


az2777


誰能知道以後的事,個個抱著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心態,大家都看到,朱老闆,和劉老闆成功,實際上,還有很多老闆沒有成功,比如說,項羽老闆,陳友諒老闆,張士誠老闆,等等,他們手底下有多少人,不都死於非命,但是有什麼辦法呢?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就是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