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時,真實歷史上有“八王議政”逼宮事件嗎?

大迪菲哥


當然沒有啊,“八王議政”逼宮事件是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的劇情,史實記載中根本沒有這麼回事。

而且《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刻意美化雍正帝,通過刻畫他的無奈來解釋他的殘忍。實際上,所有的史料記載,都把他記載成冷酷無情的人,當然,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新政影響了讀書人的利益,導致讀書人寫史書的時候,刻意把他刻畫成了這種人。

但實際上,所謂的八王議政逼宮事件,是根本就不會發生的!

雍正帝即位之初就開始佈局怎麼整自己的那些兄弟:

即位當年,先是從西北前線召回了帶兵打仗的老十四胤禵,隨後把他圈禁。把老八胤禩升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但是把他的得力助手老九胤禟派往了青海,瓦解了八爺黨集團。

但是一開始因為西北有戰事,雍正帝還算收斂,等到了雍正二年,青海大捷之後,他便衝兄弟們下手了,首先遭殃的就是老八胤禩,他斥責老八胤禩:

“肆行悖亂,幹犯法紀,朕雖欲包容寬宥,而國憲具在,亦無可如何,當與諸大臣共正其罪。”

緊接著就把老八胤禩的宗籍削掉,並賜名“阿其那”,老九胤禟同樣被削宗籍,賜名“塞思黑”,老三、老十、老十二、老十四全部被降爵,甚至圈禁。

不僅僅對兄弟們這樣,對待他的得力手下也是同樣的冷酷無情,雍正三年,就把年羹堯和隆科多賜死了。

雍正四年,老八、老九先後被折磨致死,毫無還手之力……

而八王議政逼宮,組織者就是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這倆人在雍正帝剛即位的時候就權勢大減,在雍正二年就開始遭殃,堅持到雍正四年,先後離世,所以怎麼可能會組織八個王逼宮呢?

而且所謂的“八王”,總得聚集八個王爺才對,實際上那時候的雍正朝根本湊不齊八個王爺,也就沒有八王議政之說。

不要小瞧雍正帝哦,實際上到了他即位的時候,八旗中的上三旗,也就是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都是皇上兼任旗主,下五旗由旗主王爺世襲。實際上,雍正帝的時候,下五旗到底誰掌管,都是雍正帝說的算,根本就沒法世襲了,這時候,哪裡有人敢造反啊?

所以,八王議政逼宮僅僅是二月河《雍正皇帝》小說中的劇情,真實歷史中根本就沒出現過,畢竟雍正帝即位那一刻起,他就具備了無上的權力,哪裡是幾個王爺都能推翻的?


楊角風發作


《雍正王朝》中,所謂的“八王議政”逼宮時間,首先在時間上就對不上。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八爺黨的幾位阿哥,包括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夥同關外的四位鐵帽子王,以及權臣隆科多,先文諫,後武諫,以恢復“八王議政”的祖製為由,對雍正實施逼宮。

這件事情完全是影視文學作品的杜撰,歷史上是沒有這回事的,時間對不上就是一個最為直接的佐證。

劇中有一個細節,就是在查抄八阿哥胤禩的時候,有一張封條上赫然寫著“雍正十二年”。如果是在真實歷史上的雍正十二年(1734年),別說逼宮事件的發生,就連幾個主要參與人都已是不在人世了。

先來看看發動了逼宮行動的八爺黨及其支持者這面。

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這兩位康熙皇子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的時候,就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致死,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現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朝堂之上。而十阿哥胤䄉儘管沒有被雍正處死,可是從雍正元年(1723)起,就被雍正圈禁了起來,這個時候也不會出現在朝堂。

投靠了八爺黨的隆科多,也早在雍正六年(1728年),被雍正圈禁致死。

而八爺黨和隆科多所扶保的雍正第三子弘時,也早在雍正五年(1727年)的時候便鬱鬱而終了。

所以可以說發動逼宮行動的幾名主要成員,是不可能出現在朝堂的。

再來看看雍正的支持者這面。

雍正能夠平息本次逼宮行動的最大功臣,十三阿哥胤祥,這個時候也是沒有辦法出現在朝堂之上,因為雍正八年(1730年)的時候,胤祥也去世了。

包括後來奉旨查抄八阿哥等人家產的三阿哥胤祉,也是在雍正十年(1732年)去世的,也不會出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

所以,以時間作為參考,所謂的“八王議政”的逼供事件,是必然不會發生的。


而事實上,作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的清朝時期,出現這樣的逼宮事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特別是在雍正朝時期。

大清王朝在入關之前,八旗旗主王爺享有很大的權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這是努爾哈赤在創立八旗制度以及“四大貝勒”共同議政制度的時候留下的傳統,另一方面,也是當時由旗主貝勒推舉繼任者和接班人這種的議會推選制度下的必然產物。

但是自順治皇帝親政以來,就開始不斷反思多爾袞專政情況的出現,以及滿洲貴族議會制度的種種弊端,於是開始了削弱八旗旗主以及皇室宗親的權力和勢力,最為典型的體現就是順治臨終前,並沒有安排皇室成員輔政,而是選擇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進行輔政,為的也就是控制和削弱宗親的實力。

到了康熙時期,上書房成為了實際的內閣,並且任命大學士承擔宰相的職責,不斷削弱滿洲貴族議會的權力範疇,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而到了雍正朝時期,通過建立軍機處、發展密摺專奏制度等一些列舉措,徹底將君主專制推向了巔峰,帝王掌握有絕對的權力。此時的宗室和八旗旗主,甚至是“鐵帽子王”們,如果沒有皇帝的任用,他們頭上的各種頭銜,就只是一個榮譽體系,並沒有實際的權力。

所以,在這個時候任何朝臣、宗室、貴族勢力,都已經完全不能對皇權形成挑戰,所謂的“逼宮”事件也就根本不會發生。

況且,雍正自登基開始,就對八括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在內的,參與了“九子奪嫡”的政敵們展開了殘酷的打壓和排擠,非常短的時間內就穩固了皇權,穩定了朝堂局勢,並且完成了朝堂與地方官員的換血工作,所以,八阿哥等人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實力去逼供雍正。


雍親王府


雍正朝“八王議政”逼宮事件不存在。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汗國,也就相當於一個少數民族大部落,他的政權管理採取的是“議政王會議制度”,國家大事由“議政王會議”討論決定,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基本都使用這種治理結構。努爾哈赤晚年把它定為“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度”,這就是“八王議政”的出處。



到了皇太極時期,他改國號為大清,自稱皇帝,實際上是要建立中原王朝那樣的封建王朝。“八王議政”和皇權相互對立,皇太極通過降低參會人員的資格,增加參會人員數量,降低了八旗旗主的議政分量,加強了他作為皇帝的集權統治。



清兵入關後,由於“議政王會議制度”排斥漢人,造成漢族大臣的不滿。而且議政會議決定皇帝也不能更改,嚴重製約了皇權。康熙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把“議政王會議”規格降低了,範圍縮小了,所議內容也都變成了一般性事務。



到了雍正朝,雍正設立了軍機處,一開始是為了解決緊急軍務,後來發現用著十分順手,於是所有軍國大事都通過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相當於雍正的秘書處,只是替皇帝跑腿辦事,沒有決定權,這樣大清朝所有權力都集中到雍正一人身上。“八王議政”沒用了,議政王也就變成了虛銜。



電視劇是根據二月河的小說改編的,小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八王議政”以前有,雍正把它廢了,八阿哥拿此事逼宮邏輯合理,但事件是虛構的。真實的歷史是,雍正發現隆科多有意向八阿哥靠近時,馬上免除了他的九門提督的職務。而且八阿哥從來沒敢頂撞過雍正,更不說逼宮了,他在雍正面前基本是任人宰割。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豫有得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即位後,不甘心奪儲失敗的廉親王允禩聯合關外四位旗主對雍正逼宮,提出“八王議政”。辛虧十三爺胤祥提前發現了他們的陰謀,並迅速調兵包圍皇宮,才力挽狂瀾,結束了這次的逼宮鬧劇。

那麼,歷史上真的存在“八王議政”嗎?

其實“八王議政”實質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清朝歷史上確實存在這種議政形式,其開創者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後,由於此時女真人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之際,尚存有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習俗。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任命自己的子侄為各旗旗主,又置議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與諸貝勒每五日集會一次,協議國政。其中天命五年,努爾哈赤宣佈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天命六年,努爾哈赤命四大和碩貝勒按月分值,國中一切機務,俱令值月貝勒掌握。天命七年,努爾哈赤又諭令八旗旗主貝勒共議國政。


皇太極繼位後,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年號天聰。此時除宗室貴族中被封為貝勒者充當議政的成員外,八旗固山額真也兼充議政。至此,這種由宗室貴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固山額真等組成的議政制度,雖無議政王大臣會議之名,實際上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早期形態。

清順治統一全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進一步增加,除親王、郡王、貝勒參加議政外,貝子及公一級也有參加議政的。議政大臣除滿洲八旗的固山額真和大臣外,蒙古八旗的固山額真及中央政府六部滿、蒙尚書也列為議政大臣。其他如皇帝的侍從官員內大臣、侍衛,以及王、貝勒府中的長史、旗下閒散等,也有被列為議政者。漢軍八旗的大臣如范文程、寧完我等人也曾一度參與議政。當時在內廷還專設"議政處",作為議政王大臣的辦公處所。凡軍國重大事務,不由內閣票擬者,皆交議政王大臣會議。其議政形式分為:廷議,交議。在清王朝統一全國過程中,用兵頻繁,軍情險急,議政王大臣會議對重大決策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康熙時期,隨著國家的逐漸統一及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象徵著貴族政治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的增加,範圍的擴大,實際上進一步降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與地位。

雍正時期,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繼續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


乾隆時期,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名,自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隨之消失。

因此,雍正時期不可能發生“八王議政”事件,那時“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存在,但已經失去左右朝局的能力,並且“議政王大臣”人數已經擴大化,不僅僅限於“八王”範圍了。


蘇紀龍讀史


封建皇帝。

一言九鼎。

雍正奪得大寶。

大權在握。

穩操勝券。

八爺心知肚明。

自己已經輸個精光。

再也無力與雍正抗衡。

能平平安安過日子,已是上上大吉。

但雍正足智多謀。

上臺後,即封八阿哥為總理王大臣。

看似一人之上,萬人之上。

實際上將八阿哥牢牢困於朝堂之上。

煩瑣政務洶湧而至,八阿哥恨不能再添雙手雙腳幫助政事。

事多易錯,言多必失。

雍正藉機好好地修理八阿哥。

八阿哥疲於奔命。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朝不保夕,度日如年。

那有閒情逸致,弄什麼八王議政,謀朝篡朝之事。

雍正坐穩江山後。

找個由頭,將八阿哥圈禁。

故,八阿哥早已成籠中鳥,坐以待斃。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雍正朝當然不存在真實的八王議政逼宮事件,因為從皇太極到康熙再到雍正,顯然是皇權越來越集中的一個過程。

所謂八王議政,在皇太極、順治朝時有類似的機構,但是皇太極很竭力控制其的效力,直至康熙時期,八王議政這種格式就逐步走向了消亡。事實上,康熙中晚期皇權相當集中,康熙一言九鼎是有道理的。

到雍正時,這樣的情況就更顯著了,因為出現了軍機處。軍機處的辦事人員品級不高,但是能直接替雍正幹活,隱形權力很大,這就讓皇權集中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

所以說,影視作品中有雍正和其八弟的一些爭執,但是事實是雍正繼位後,那些之前和他敵對的勢力都被收拾地很乾淨,壓根沒有力氣與雍正對抗。


張傑談史


沒有,雍正年間要對西北用兵,涉及到很多機密,需要協調全國資源。雍正七年就設置了軍機處,這才是全國最高權力機構。表面上是臨時的,實際上是皇帝自主組閣的統治中心。這屬於皇權的最頂峰,完美的解決了明朝宰相權力過大的問題。通過逼宮和政變來搞事情基本上不可能了,除了軍事手段基本上無法反抗皇權了。


吃睡槍槍


這個不知道,沒看過這類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