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彈好古琴

學習古琴和學習其他樂器是一樣的道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入門到深造。什麼叫彈好,每個人的標準也不同,大家都認可的彈好,那可能要付出很多年的時間和磨練。

在操縵之初開指之時,應掌握好正確的演奏方法,懂得運指的基本原理,通過學習掌握其中的規則。就以“勾、剔、抹、挑”開指為例,既有前章基本“五要領”的要求,又有外觀姿勢的標準。聯繫者可在老師的指導下仔細認真學習,使之方法正確,運力自如,音色圓潤變化得當,姿勢舒張大方,美觀自然。其實說到基本指法,運指的正確,是包括古琴在內的所有樂器演奏的統一要求。

不少琴師在教學中將《仙翁操》《秋風詞》《湘妃怨》等小曲列為開指琴曲,就是因為這些樂曲本身有著練習曲的性質和功能。也有個別初學者入門就要學某些大麴或中型樂曲,其求學的心態可以理解,但絕非上策。開指初學之時,非但沒有必要去學高難度高知名度的經典樂曲,而且在學習彈奏的過程中切記不能操之過急,急功求進。因為只要基本功紮實,才會提高彈奏的水平,才能保證可以繼續深造。可見,入門的“開指”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在練習一首正規樂曲的時候,也需要針對性的練習程序。因為練習曲的基本功訓練也不可能包含所有的技術技巧的訓練,何況演奏的技巧、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曾見有琴生某一曲經過多年習彈,只為幾處技巧之困不能善終其曲。因此,有必要進行有目的的抓住重點突出的部分去練習。一般情況下,練習某一首琴曲時,不要反覆一曲從頭到底的彈奏,此法費時費情。而是應將樂曲中技巧困惑的地方標註出來,不管是樂句還是小節。再二三十遍的反覆練習,一圈一圈的練下去,此種練習方法叫做“畫圈練法”。在二三十遍的練習中也不是機械的反覆,而是要仔細辨別每一遍的差別,是否能夠達到預定的目標要求。這種練習方法即可集中解決某一技巧的難度問題,又可省卻數遍一曲到底的練習時間。

怎麼彈好古琴

關鍵在於有要求,有了要求就會樹立目標或更有目標,沒有要求的話,有問題也會成了沒問題,比如《瀟湘水雲》第五段的“蟹行指法”,第七段的空絃音和高音三到四個八度快速跳躍的樂句,音準已經很難掌握,還要做到音與音之間音響平衡渾然一體、連貫而清晰並要達到應有的速度。如對自己有要求,這個圈怕是幾百遍也不多,又如《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題,半拍的兩個音,可彈成透明晶瑩的顆粒狀,使音色具有生動的活力,也可連續挑五、四兩弦時,右手食指順勢推擁而過,這樣音色即無力度又欠清晰,無助於梅花朵朵玲瓏剔透的形象描繪。所以有要求和沒要求是不一樣的。再如彈奏“掐起”、“掩”、“掐撮三聲”、“滾拂”、“進覆上下”等技法,就不單是一個過程的完成,而是必須從音樂的角度,根據樂曲特定的內容進行必要的處理。

最後是通過精雕細刻的處理,通過演奏表達樂曲的思想感情,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習琴者要使自己彈奏的聲音,在空間產生一種相對固定的感受效果,並使聽眾產生共鳴,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關鍵在於演奏者對於樂曲的理解以及對內裡蘊含的感情的體會。換言之,演奏者對樂曲內容的理解、體會正確與否及深淺程度,直接關係到空間音響所產生的感受效果。所以在練習一首樂曲時,演奏者有必要閱讀研究一些有關的史籍資料,並悉心領會。如《廣陵散》有關的“聶政刺韓王”的記載;《胡笳》主人公蔡文姬的身世與東漢末年民族戰爭的背景資料;相傳為《酒狂》作者的阮籍與晉朝司馬氏專權的社會背景;《瀟湘水雲》的作者郭楚望及南宋末的政治形勢……。這些都需要在演奏相關樂曲之前,作應有的研究和了解。對於山水題材的樂曲,演奏者若能在名山大川中身臨其境地作一番體驗感受,則更有利於樂曲內容的表述。

怎麼彈好古琴

琴曲中也有部分史料可幫助演奏者去了解,與流傳至今的樂曲中的實際音樂形象不相符合者。如梅庵派的《搗衣》,旋律樂句朗朗上口、節奏節拍明快流暢,我們無須究辨是古籍記載之正誤,還是經幾代琴家傳衍變化的結果。就其存在的現實是明快流暢的情緒而言,仍然再用古籍題解中的“婦居幽閨,夫戎邊隅”、“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傷閨怨也”來作解釋,似已不妥。再如《神人暢》的題解:“洪水為害,命子救之。”的音樂形象與具體的旋律音響給人的感受,似乎也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所以閱讀研究史籍資料與處理樂曲,也需要作具體分析,不可泥古和“本本主義”。

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上曾刊有兩位前輩琴家的琴論:“用律嚴而取音正,乃入門必經之程序,為各派所同。功夫日進,指與心應,益以涵養有素。多讀古籍,心胸灑然。出音自不同凡響,以達於古淡疏脫之域,亦各派所同也。殊途同歸,何有於派哉。”①“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講求極盡輕、重、疾、徐、抑、揚、頓、挫之妙。”②這些觀點揭示了古琴音樂與其他音樂形式所共同的本質,以及練習彈奏古琴的程序和其中的哲理,值得我們在思考怎樣彈好古琴時認真領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