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一本记了18年的“医情日记” ——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副主任陈军飞二、三事

在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副主任陈军飞的办公桌上,有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里面记载着她18年来风雨无阻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上门为患者服务的历程。从2001年11月22日到2019年4月10日记者采访那天,她已为70多名患者开展上门服务,共计600多人次,包括更换导尿管、胃管,创口清理,以及“造口”病人随访。

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减轻病人痛苦、家属负担,走出医院,服务社会。正是怀着这样一颗初心,才让陈军飞一直坚持上门服务。

一本暖暖的“医情日记”

陈军飞的第一则日记记于2001年11月22日。

当时,她是急诊科护士长。那天,一位老大爷悄悄找到了她,嗫嗫嚅嚅地说,能不能上他家为他乳腺癌晚期、卧床的老伴更换一下导尿管。老大爷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询问一下,没想到陈军飞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原来,老大爷的老伴袁大妈因为长期卧床尾骶骨捂出了大面积的压疮,压疮上的脓和床单已经黏连在一起,上医院清创换药不是很方便。当天下班后,陈军飞来到袁大妈家,仔仔细细为老人擦洗起身子,更换了导尿管,再悉心为压疮做了消毒、清创、上药。

从那以后,陈军飞每隔2周就会在下班后去为老奶奶更换导尿管、处理压疮,一直坚持到第二年春天老奶奶去世。老大爷说他老伴临终前还一直念叨着陈护士长,说她是个好人。

袁大妈是陈军飞第一个上门服务的病人。第一次上门回来后,她详细地记下了袁大妈的病情、症状以及服务的内容。陈军飞说,把袁大妈的情况记在日记本里,便于掌握情况,下一次上门时心里有个数。此后,每次为袁大妈换导尿管和清创后,她都会把情况及时记录下来。

陈军飞说,袁大妈的事对她的触动很大。从那时起,她背着药箱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大街小巷、城镇乡村,为有需要的病人上门服务,至今已18年。

她的“医情日记”充满了暖暖的爱心。

主动承揽上门服务

4月9日下午5点,一下班,陈军飞背起药箱,驾车赶赴甘霖镇乌榆湾自然村,为81岁的王大妈清创去腐。自今年3月19日开始,这已是第九次上门为老人进行清创护理了。

“不知怎么感谢陈主任才好,如果没有她,母亲的病情肯定会更严重,家人免不了更多的舟车劳顿。”裘先生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老母亲不慎摔倒,导致大腿骨骨折,之后一直卧床,时间一长,尾骶部形成压疮,肌肉随即腐烂,散发出阵阵恶臭,不得已上医院清创。“因为创口处已经与床单黏连着,稍一移动便疼痛难挡,为了让母亲好受一点,我叫了四个人抬着床,然后专门包了一辆货车送去医院进行清创,去一次就像打一次仗。”裘先生无奈地说。

3月13日,裘先生又一次连人带床抬母亲到医院清创,恰好被陈军飞碰上。其实门诊时陈军飞曾接待过王大妈,对她的情况有所了解。看着家人如此艰难和辛苦,她有些不忍,便主动上前对裘先生说,以后你们不要跑医院了,我可以上门帮助老人清理压疮。这让裘先生有些意外,也有些激动。他说,其实自己也有请护士上门服务的想法,但不好意思开口。

王大妈的压疮范围大,腐肉也比较多,陈军飞隔一天便要去一趟她家,每次来回至少一个半小时。但她并不在意,说只要能尽量减轻老人的痛苦,自己牺牲点休息时间也是值得的。裘先生过意不去,要给陈军飞红包,但被婉拒,后又几次要送东西给她,都被她拒绝。这让裘先生非常感动。

在陈军飞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压疮渐渐好转,上门间隔时间也渐渐拉长,现在一星期只去两次即可。而反映在她的日记本里,一开始密密麻麻记了大半页纸,不漏过任何细节,后来随着病情好转,压疮缩小,日记的字数也渐渐减少。

只要身体允许会一直做下去

对病人陈军飞可以全心付出,对家人她却心存愧疚。人家夫妻两人,双休日可以一起外出游玩散心,但她不能,因为几乎每个双休都安排上门服务病人,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让她高兴的是,丈夫理解她,也支持她,不过有时也会“嘀咕几句”,主要是担心她的安全。

的确,因为不少地方山高路远,驾车前往会有安全隐患。一次,陈军飞驱车去长乐镇岭丰村随访一个造口病人。岭丰村离市区有40公里,已靠近东阳市,因为道路不熟悉,半途陈军飞把车停在路边查看地图,正当她全神贯注之时,后面一辆电动自行车撞了上来,电动自行车上的一对母女连车带人倒在地上,母亲受了皮外伤。陈军飞顾不得看地图和自己的车损情况,立即带她们去长乐卫生院检查,后来还赔了400元钱。

现在,陈军飞担任着120急救中心副主任一职,任务更重了,既要奋斗在一线,也要承担管理工作,特别忙碌,而休息时间又要开展上门服务,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量,不断侵蚀着她的身体,终于,身体发出了警报。去年1月份,因劳累过度,她生了一场大病: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心力衰竭、肺水肿、呼吸衰竭、缺铁性贫血……没有一样指标是好的。住院的陈军飞经过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的多位专家及浙一专家多次会诊、共同努力,才把她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大病初愈,家人和朋友都后怕不已,都劝她不要这么拼了,上门服务本来就不是硬性规定的,可以先缓一缓再说。陈军飞却说:“看病人痛苦的样子我总觉得于心不忍,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帮他们减轻些痛苦,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不管退休不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