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

《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

在世界文坛中,有几位大师,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他们的作品,无须阅读全部,一部代表作便可以给你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例如,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

说“永生难忘”真不是夸张的谬赞:

钱德勒是为数不多的文学天才,他45岁才开始创作,却成为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票选150年侦探小说创作史上最优秀作家中的第一名;

他的成就不仅限于文学创作,他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编剧之一,他的小说六次被搬上银幕,他缔造了好莱坞的“黑色电影”……

这些啰嗦的描述到底能证明什么呢?什么也证明不了。还不如翻开他的书,读上几页。然后你会立刻理解,为何村上春树说:“最初阅读《漫长的告别》时,我不由得惊叹,竟然还有这种东西。钱德勒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是极其个人化、具有独创性的,属于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那一类。”

一定又有人觉得,文学评论家就善夸张事实。先别下定论,我简单摘录他的只言片语,你便可领会到

“雷蒙德·钱德勒,每一页都有闪电”(好莱坞电影大师比利·怀尔德)

△ 我不喜欢巧合,但没人在乎我喜欢。

△ 笼罩房间的沉默和惊呼一样震耳欲聋。

△ 最致命的陷阱莫过于你为自己设下的陷阱。

△ 大多数人一辈子要用一半精力去维护他们从未有过的尊严。

△ 金钱有个特别之处,数量大了,它就会拥有自己的生命,甚至自己的道德准则。

△ 大钱就是大权,大权永远被滥用。这就是制度。

△ 生命的悲剧,不在于美丽的事物过早衰亡,而在于它们变得苍老和鄙俗。

△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 一百个人里有两个人的婚姻很美满。其他人只是过日子罢了。


《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

一本书中,有一句话被后世流传,就算成功的作品了,而《漫长的告别》,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活的。我随意找出几个细节描写,即可证明:

△ 他把后背和墙壁分开。

△ 我打开窗户,撕开一个信封,扔掉我不想要的那些,其实也就是全部。

△ 他哼了一声,摔门而去,险些连门一起带走。

△ 屋子正在向晚风倾泻宾客。人声渐息,车辆启动,再见像皮球似的弹来弹去。

△ 钟说还有一分钟到六点半。

在钱德勒之前,似乎没有人这样写作,而在他之后,尽管出现了类似的描写,也显得像是一种拙劣的模仿。

一本书之所以被称之为“杰作”,不仅仅在于作家写作手法上的创新。尤其对于侦探小说而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巧妙设置,更能彰显作家的才华。

这本书的主人公——菲利普·马洛,是公认的“硬汉鼻祖”。他出现之后,全世界所有的硬汉身上几乎都有他的影子,但都不是他。


《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

虽然他满身都是烟头烧的洞,永远宿醉难醒,进过不止一次拘留所,却依然迷倒万千女人——他的意志坚不可摧,却有颗柔软的心;他是风流浪子,也是无所谓也无所畏的铮铮硬汉。

正如钱德勒所说,如果有足够的人像他,这个世界会是个安全的地方,不会变的太无趣而不值得居住。

丰满的人物不止马洛一个,猜不透的情节在每一页中徐徐展开……

一个颇有天赋的酒鬼,

一个优雅迷人的杀人犯,

一个谜一样逃走的替罪羊,

一张巨额钞票,

一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硬汉,

一颗想找到真相的执着的心,

一次漫长的告别……

这还不是最迷人的。钱德勒还创造了一个看似虚假,却不能再真实的世界——悠闲谷。

“悠闲谷是个完美的生活场所。完美。好人,好房屋,好车,好马匹,好狗,说不定连孩童都很好。但有个叫马洛的人一门心思只想出去,而且要快。”

为什么?

因为就在悠闲谷的一座豪宅里,“我”经历了一些奇怪的遭遇:“手枪半夜走火,醉鬼躺在门口草坪上,医生来了什么都不肯做。孤独的女人搂住我,听她说话好像把我当成了别人,墨西哥仆人会扔飞刀……”

直到最后,在这座豪宅里,“一个并非无名小卒的人死在血泊之中,却没有扰乱这里的慵懒和静谧。”


《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

读完这本书,我有点诧异——那看似虚假的情节,我竟觉得都是真的。我第一次感觉,我醉了,虽然我滴酒不沾。

我终于理解村上春树的感受,“毋庸置疑,《漫长的告别》是部毫无瑕疵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如果允许我用夸张的表述,那几乎达到了梦幻的境界。”

或许,这就是让钱德勒《漫长的告别》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凯鲁亚克《在路上》并列为20世纪美国文学黄金时代四大杰作的原因。

尽管钱德勒并不买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