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美德,一位受中国文化吸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知名加拿大学者

知名教育学者介绍:Ruth Hayhoe

许美德,英文名Ruth Hayhoe,因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所以一般称呼其中文名——许美德,她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有深刻的了解和颇多的贡献。

许美德,一位受中国文化吸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知名加拿大学者

许美德教授

1945年8月15日,日本签署二战投降协议的这一天,许美德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她的父亲是一名加拿大海军,家庭一共有八个孩子,她排行第三。本科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专业是西方古典文学, 学习了古希腊文、古拉丁文、哲学等课程。

1967-1978年在香港当中学教师。1967年,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奖学金借探望亲戚的机会来到香港,投身教育和公共福利事业,一边在协恩中学教英语和历史, 一教就是11年;一边投身社会工作, 例如帮助医院病人、解救误入歧途的少女、帮助吸毒者戒毒等,1974-1975年间还在香港中文大学业余学习中文普通话。在香港期间,21岁的许美德遇见了一位被她称为“中国母亲”的长辈,一起在香港生活了六年,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母亲的影响下,她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更加深入的了解,以至于,许美德对中国的兴趣日渐强烈,她在访谈中说她对中国的兴趣不是因为其他的方面,而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种了解中国的愿望也是她未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动力。

许美德在1978年4月第一次踏上了中国大陆的土地,在这个过程中,她希望为中国高等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但中国高校当时招聘外教也要求硕士学历,她自己也是一名本科毕业的学历,所以她下定决心到伦敦读硕士,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攻读了硕士学位,在硕士毕业之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比较教育专家莱恩•霍尔姆斯教授。

英国比较教育家霍尔姆斯认为比较教育是后实证主义的科学。他接受伦敦大学经济学院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假设-演绎法中的证“伪”假设的主张,在杜威反思性思维理论和韦伯的“理想类型”以及对前人思想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在比较教育方法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0-1982年在复旦大学进行本科教学。在读硕士期间,由于许美德就打算以后想去中国内地任教,在这期间她就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询问是否有到中国某所大学任教的机会。不久,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告诉她复旦大学要招聘英语外教。经过和复旦大学的领导商议,,许美德定于1980年春节后去复旦大学任教。1979年9月, 许美德结束了硕士课程并开始了博士课程的学习。1980年春节, 许美德以外籍专家的身份到了复旦大学, 主要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收集有关博士论文的资料。在复旦任教两年之后,1982年回到伦敦准备博士论文,1984年博士毕业,她博士论文的最终题目是《德国、法国、前苏联和美国的大学模式以及对1911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评价》。

许美德,一位受中国文化吸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知名加拿大学者

许美德博士毕业之后对于去往中国大陆还是回到离开了17年的加拿大面临选择,在经历多方面的考虑之后只得先回到家人和朋友的身边,于是决定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很巧的是, 那时加拿大和中国签了一项开放协议, 加拿大国际开发署随即开始支持中国的发展。那时, 美国没有做这个事情, 加拿大与中国建交比美国早9年———加拿大于1970年与中国建交, 美国是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1983年, 加拿大和中国签署了一项国家级的协议, 提出要给中国提供援助, 而且主要集中在教育方面, 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许美德知道这件事以后, 觉得自己非常适合做这件事情, 因为她懂中文、去过中国多所大学,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情况比较了解, 也写过相关论文。因此, 她一边进行博士后研究, 一边参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和世界银行的相关工作。从1983年至1989年, 许美德一直在从事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相关工作, 参与这两个机构和中国大学的合作, 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个时期,包括许美德在内的一些外籍学者帮助中国师范大学开设博士课程,也和中国最早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有了密切的交流,这些最早的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有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的李秉德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奉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刘佛年教授,以及西南师范大学的张敷荣教授等人。

1989年到1991年,许美德被调到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任教育、科学和文化参赞。1989年4月,许美德主持设计的“加中联合培养教育学博士”(1989-1995)计划最终入选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的重大项目,这个项目在1989年至1995年的时间里,获得了40万加元的经费资助。该项目的成果之一便是联合培养了优秀的博士生和年轻的知识分子,如西北师范大学王嘉毅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强海燕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西南大学刘义兵教授等,这些人后来很多都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中坚人物。

1994年香港教育学院建立,1997年搬入新校舍,当时学校环境非常漂亮,办学经费也很充足,但学校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这一是因为香港教育学院的师范教育特征,二是由于香港过去注重经济发展而一直都不太重视师范教育。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香港开始重视教师培养。1997年经过反复考虑和家人的支持,许美德回到了年轻时生活过的香港,受聘担任香港教育学院校长(1997-2002),一直到2002年3月。

进入21世界后,许美德仍然致力于关心中国高等教育和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出版了一些书籍,和中国的许多教育研究社也有诸多的合作,许美德教授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未来究竟应该有怎样的科学, 她认为应该把精神的发展放在课程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目前的双一流计划也多诸多的观点。

1998年,许美德荣获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荣誉院士。2002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银紫荆星章、法国政府学术界棕榈叶高等骑士勋章。2011年获得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荣誉院士,2015年获得海外中国杰出研究将。2002年以后也一直是多伦多安大略教育研究所教授,也是中国大陆10所大学的荣誉教授。

许美德,一位受中国文化吸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知名加拿大学者

许美德的研究与思想

许美德进行的高等教育研究和师范教育研究,主要是运用比较教育方法论在比较教育研究的框架内进行。通过比较教育理论分析中西教育文明的互学互鉴,因为比较教育研究可以从不同文明背景思考教育改革的路径。此外,教育不能简单地移植,还涉及文化教育传统和发展的现实背景。因此,了解了教育发展的背景对于教育交流、借鉴非常重要。比较教育的方法论很多元,可以用不同的理论框架,比如叙事学、人种学、依附论等。

许美德强调自己不愿意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来介绍中国的大学,比如她一直在有兴致地尝试将社会学的方法引入比较教育研究,希望为中国的大学和教育家们做一个肖像,让大家学习中国大学的精神,不单单从西方大学的概念来了解中国的大学。这体现在她的两本代表作《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和书《21世纪中国大学的肖像: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在《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中,许美德对长期接触的11位中国教育家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刻画,其中既有王承绪、李秉德、朱九思等中国当代教育学的开创者,又有谢希德这样的曾为当代中国的科学事业与大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与教育家。许美德不仅细致刻画了11位教育家的成长历程、事业发展与学术贡献,而且生动再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变迁,

是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实现“知人论世”的代表著作,其中隐含的“中国文化”情结更是表达了作者也像11位教育家那样坚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中国及中国教育都可以泰然面对,并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许美德教授认为在中国的四十年中,有两个人让她非常难以忘记。其中一位是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教授。中国一改革开放,她就申请来中国,到大学当老师,那时候复旦大学的校长是谢希德教授,特别热情地欢迎许美德并请到她家里做客。另外一位是西北师范大学的李秉德教授,他之前在农村小学教了好几年书,但不以为苦,反而觉得在小学真正能够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开放初期,他已经快70岁了,但是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也不怪乎,许美德在访谈中对于西北师大在双一流中毫无所获而遗憾,重要原因就是以李斌德教授为代表的西北师大教育学者在教育方面矜矜业业的做了不少的工作。

《21世纪中国大学的肖像: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是许美德承担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课题,在这个报告中许美德教授再次对中国大学的模式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表达, 她认为中国在不到十年 (1999-2006) 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西方用二三十年完成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 而在在此期间还确立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 私立高校大力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凸显, 许美德认为这都是中国大学发展与其他国家大学发展的不同之处, 而这些正是许美德教授的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最初表达。

在许美德的另一部代表作《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中,用“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和“文化冲突的视角”再现了中国百年的大学发展。这部书英文版于1996年出版, 未满三年即告售罄, 且在比较教育领域受到中西方学者的一致好评,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爱德蒙.金称“比较教育界的学者们通过阅读此书可得到双重收获, 因美德的学术心路历程传承了她所师从的老一辈比较教育家的学术奠基, 加之她自己的学术建树将给予人们很大的启迪”。这本书它使人注意到, 虽然中国大学是在借鉴西方大学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是中国大学组织并不是欧美大学的翻版, 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因素对中国大学的发展, 具有不容忽视之作用。因此在对中国大学进行研究时, 不仅要考虑外在的国际教育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还要注重理解文化因素对中国现代大学的形塑作用。

教授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在可找到的几次许美德教授接受采访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她对于社会责任心的强调,比如“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我觉得不应一味地追求一流大学, 应该思考应为社会作出什么贡献, 包括给国际领域做出什么贡献。希望中国的大学多思考自身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 而不是“名誉”。”另外还有“感觉在中国, 社会服务方面的道德责任大家谈论得比较少。现在中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 高等教育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是中国大学过于强调学术发表、基金申请, 看重的是如何在学校排名中更加靠前, 追逐世界一流大学, 总想着建设一个中国的哈佛大学, 却很少思考社会责任。”

对于这位致力于研究东亚高等教育,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友人来说,她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实,作为一个加拿大人来说,研究中国的教育使得她难以在国际上得到认可,毕竟国际高等教育学界的话语权和研究方向都在西方世界,但是凭借其贡献,也得到了来自中国的许多尊敬。一位陌生了加拿大人在中国大陆推动教育的发展,我想除了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外,可能很难说其他的理由了。

我自己写完后也对其表示深深的敬意!值得尊敬的学者

许美德,一位受中国文化吸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知名加拿大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