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王”像“都城”,黄山遗址到底是什么? 央视探秘黄帝时期的“大王”

有“大王”像“都城”,黄山遗址到底是什么? 央视探秘黄帝时期的“大王”

拍摄“大王”

有“大王”像“都城”,黄山遗址到底是什么? 央视探秘黄帝时期的“大王”

央视采访考古专家

日前,中央电视台来到黄山采访,探秘黄帝时期“大王”、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及玉器加工遗址等。

自4月4日本报开始全程关注报道黄山遗址新一轮的考古进程至今,短短一个月时间,先后推出《华夏“首”都考略》《4月18日,一起到黄山遗址“考古”去 那里,发现一位黄帝时期的“大王”》《这一天,与古城古迹亲密接触》《文明在宛》《黄山上,考证黄帝时期的“大王”》《有“大王”像“都城”,黄山遗址到底是什么》等8篇报道,让“黄山遗址考古”成为这段时间中国考古学界、文物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间,光明网、大河网、网易、搜狐等众多媒体及门户网站对本报报道进行转载;《有“大王”像“都城”,黄山遗址到底是什么》《黄山上,考证黄帝时期的“大王”》《文明在宛》等4篇报道先后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推出,引起各地读者的关注,成为各界关注的一个热词;新华社也专程来到南阳采访,刊发报道……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城北十余里,文化层厚1米至3米,龙山时代晚期、屈家岭时期、仰韶中晚期、裴李岗时期等多层次文化叠压。上世纪50年代,文物部门曾在此试发掘。在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中,除了预料中的玉、石器及加工玉、石器的各种工具外,考古人员还惊喜地发现了仰韶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和一个“大王”。

其中一座大墓发现了木质单棺,出土的一具骷髅骨左手持弓箭,右手擎象征权力的玉钺,脚下铺有18块猪下颌骨,随葬玉器、石器、陶器,表明墓主人生前拥有权力、武力和财富,应是一个“大王”或氏族首领。这是目前在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最高等级氏族墓葬。中央电视台记者尤为关注,多次询问并进行拍摄。

“遗址周围还发现了由4条古河流和东部宽大的白河滩交汇而成的近环状水系,但尚未发现城墙。”考古人员介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许多原始城址,其中最完整、最具典型意义的要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该城距今有4600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年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而黄山古城址与其相比较,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年代更早。

4条古代河流和白河滩交汇而成的近环状水系,再结合历史文献的一些记载分析,有学者认为这里很有可能是一座“都城”,或许会是华夏“首”都……

截至目前,考古团队已发掘清理出仰韶时期大型房址2座,中型房址2座,工棚类建筑1座,翁棺葬56座,土坑墓45座以及大量玉、石器制品和加工工具。昨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考古人员的指引下对发掘现场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拍摄。此次发掘出的遗址及出土文物令中央电视台记者感到震撼,惊叹于这一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及玉器加工遗址,体量之大、结构之复杂,国内罕见。且房址等遗迹保存完好,其墙体残存高达78厘米,功能分区明显,可观性强,是新石器时代难得一见的重要发现。

黄山遗址对研究我国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意义重大,已发现的仰韶时期房址、工棚、活动面、废料堆等遗迹,丰富的玉石器制作工具和标本,形成了玉石器制作的完整流程,填补了中原和汉水地区玉石器制作的空白,其重要价值得到了考古专家的一致认可。今年3月18日至19日,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亲临黄山遗址考察后,挥毫题写了“中华瑰宝 千年一遇”;4月2日,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学部委员王巍考察了黄山遗址后,也欣然题写了“文明在宛”“独山古玉 黄山天琢”两幅墨宝。

黄帝同时期的“大王”是谁?黄山遗址是否与华夏“首”都有关联?保存如此完好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否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玉石器制作聚落?黄山遗址的诸多谜团,也将在考古发掘的进行中一一解开,为“文明在宛”增添更有力的明证……

本报记者李 宾 陈菲菲 编辑/监制 陆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