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原文加翻譯!(第二篇:討董聯盟)

原文: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譯文: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討伐董卓,兵眾各有數萬人。他們推舉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而曹操兼奮武將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原文加翻譯!(第二篇:討董聯盟)

《英雄記》記載,韓馥字文節,潁川人。時任御史中丞。董卓任命他為冀州牧。

《英雄記》記載,孔伷字公緒,陳留人。張璠《漢紀》記載鄭泰曾跟董卓說:“孔公緒能清談高論,把死的說成活的。”

劉岱,是劉繇之兄,他的事情見《吳志》。

《英雄記》記載,王匡字公節,泰山人。輕財好施,以義氣任俠著稱。

謝承《後漢書》記載,王匡年輕時與蔡邕很要好。那年被董卓軍打敗,回到泰山,收集勁勇數千人,想要與張邈會合。王匡以前曾經殺了一個執金吾叫胡母班。胡母班的親屬不勝憤怒,聯合曹操殺了王匡。

《英雄記》記載,橋瑁字元偉,橋玄同族兄弟之子。以前當過兗州刺史,很有威名聲望。

袁遺字伯業,袁紹的堂兄。擔任長安令。河間張超曾經向太尉硃俊推薦袁遺,稱袁遺“有冠絕當世的聰明和這個時代無人能及的氣量。他的忠誠和正直,上天所賜,要說起博覽全書,精通各家,登高能做賦,看物能知名,那就要數今天這個人了,遠了就沒有能夠比得上的。”他的事記錄在《超集》。

《英雄記》記載,袁紹後來叫袁遺當了揚州刺史,被袁術打敗。曹操稱“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這話收在曹丕的《典論》裡。

鮑信的事蹟見他兒子鮑勳的傳。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原文加翻譯!(第二篇:討董聯盟)

袁紹

原文: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譯文:二月,董卓聽說眾諸侯起兵的消息,就強迫天子遷都長安。而董卓自己留駐在洛陽,點了一把火,燒燬了洛陽宮室。這時,袁紹屯兵河內;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屯兵酸棗;袁術屯兵南陽;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屯兵在鄴。董卓的兵力強大,而且都是西涼精兵,袁紹等都不敢率先進攻。

曹操說:“舉義兵討伐暴亂,大軍已經聚合,大家遲疑什麼?假使董卓聽到起兵的消息後,倚靠王室以自重,據守古代二週的天險,向東出兵來控制天下,這樣雖然不合正道,但還是能造成禍害。而現在,他焚燒了宮室,劫持了天子,遷徙都城,全國人民都為之震動,不知該歸附誰。這正是天要滅亡董卓的時候,我們一戰就可以安定天下,機不可失啊!”

曹操便引兵西進,打算佔據成皋。張邈派遣將領衛茲,分兵跟隨曹操西進。曹兵到滎陽汴水,遭遇董卓的手下將領徐榮,交戰不利,曹操的兵傷亡很多,自己被冷箭射中,所騎的馬也受了傷。曹操的堂弟曹洪,把自己所騎的馬給曹操騎(曹洪救曹操是真實的),曹操才得以乘黑夜逃走。徐榮見曹操所率領的兵雖少,但能奮力作戰一整天,想酸棗一地不易攻下,便也引兵回去了。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原文加翻譯!(第二篇:討董聯盟)

原文: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譯文:曹操到了酸棗,見各軍隊有十幾萬人,每天就知道擺酒宴,並不考慮進攻的事情,便責怪他們,為他們出主意說:“各位來聽一聽我的計劃!現在我們應該由勃海太守袁紹,帶河內之兵進攻孟津,酸棗的各位將軍守住成皋,佔據敖倉,封鎖住轘轅、太谷這兩個關口,完全控制住險要之地。由袁術將軍率領南陽之兵,進攻丹水、析州,進入武關(三地皆在河南省內鄉縣),用以震懾三輔(指長安、馮翊、扶風,今陝西中部地區)。各軍都應高築壘,深挖溝,不要出戰。多搞點疑兵來嚇唬他們,顯示一下現在天下各地豪傑聯合圍攻董卓的形勢,以我們正義之師來誅討逆賊,可以馬上平定。現在各軍仗義起事,卻猶豫著不敢前進,真讓天下人失望!我私下裡為各位感到羞恥!”張邈等不肯用曹操的計劃。

原文: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二年春,紹、馥遂立虞為帝,虞終不敢當。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原文加翻譯!(第二篇:討董聯盟)

譯文:曹操的兵少,便和夏侯惇等到揚州去募兵。揚州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撥出士兵四千餘人給曹操。曹操帶著這些兵回來,到龍亢時,這些兵很多都叛逃了。到了銍、建平二地,又收得兵士千餘人,進駐河內。劉岱和橋瑁二人之間關係不好,相互憎惡。劉岱殺了橋瑁,讓王肱兼任東郡太守。袁紹和韓馥二人密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曹操拒絕參與。劉虞始終不敢當。以前有一次,袁紹得到一顆玉印,他以為這是一種佳兆,有一次在曹操在座時,把玉印舉向曹操的胳膊肘邊。曹操笑笑,更加厭惡他。

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袁紹、韓馥二人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劉虞始終不敢接受。

《魏書》記載,士兵們謀叛,夜裡火燒曹操營帳,曹操持劍殺了數十人(丞相武藝高強,佩服佩服),其餘的都被震懾住了,曹操才得出營;剩下不反叛的士兵有五百餘人。

《魏書》記載曹操回答袁紹說:“董卓的罪,四海皆知,我們會合大眾、興起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這是我們以義動人的緣故。現在幼主微弱,被奸臣所制,但還沒有出現像當年昌邑王那樣亡國的行為,而一旦改立皇帝,誰來安撫天下?諸君朝北,我自西向。”

《魏書》記載,曹操大笑著說:“我不聽你的。”袁紹又使人跟曹操說:“今袁公兵力強盛,兩個兒子又長大了,天下群英,有誰能超過這樣的?”曹操不回答。因為這事,曹操更看不起袁紹,圖謀誅滅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