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這片“硒”望的田野上

今年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堅決守住糧食生產能力、生產總量和地方糧食儲備“三條紅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加快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集聚區和特色農業強鎮建設。報告對農業建設給予瞭如此高的關注,為提高糧食生產注入了滿滿的活力,為關注農業發展,希冀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農業人和村黨支部書記打了一劑強心針。

在省黨代會上,省黨代表、蔣堂鎮黃碧壟村支書、種糧大戶陳建軍就提出了“以田園綜合體引領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能靠農業真正富起來”的願景。他正帶領著蔣堂種糧大戶們一同走在了“硒”望的田野上。 

手捧富硒“金碗”覓出路

作為中國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之一,蔣堂鎮有著獨特的富硒土壤資源。作為市、區糧食生產重鎮,上世紀90年代初,蔣堂曾有糧食種植面積2萬多畝,其糧食產量甚至超過當時浦江整個縣。根據浙江省地質調查院對浙北、浙東和浙中三個重點調查區開展的1:25萬土壤地球化學調查,在全省範圍內共圈定出富硒土壤資源29處,面積7654平方公里。在這其中,蔣堂土壤硒含量適中,環境質量優良,富硒區富硒土地面積約18500畝,佔富硒區總耕地面積的61.67%,土地利用類型主要為水田、園地和林地,主要農業種植以水稻、蔬菜、葡萄和苗木為主。農產品中硒含量已達到標註富硒農產品的標準,其中精米含富硒最高達0.07毫克每千克,已達到國際標準,加之土地利用率高,集中連片程度高,極具開發利用價值。

多年來,蔣堂鎮作為傳統的農業大鎮卻稱不上是農業強鎮,雖在改革開放初期,八九十年代湧現出一批種糧大戶,蔣堂的富硒稻米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也是小有名氣,但是蔣堂鎮的農業發展並沒有一日千里,反而因為種種原因不僅沒有優勢更優,劣勢卻愈加明顯:傳統的水稻種植利潤薄、附加值低,小有名氣的西瓜、葡萄等水果種植也逐漸被溫嶺等外地種植大戶所“侵蝕”,生豬、家禽等養殖業多為低小散養殖戶,蔣堂農業發展逐漸陷入了農業科技水平低,農戶產業經營規模小,經營管理粗放,農產品附加值不高,農業增產不增收的發展瓶頸。農業經濟市場化步伐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慢、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慢這“三慢”問題成為了阻礙蔣堂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攔路虎”,有人形象地形容蔣堂人是捧著富硒“金碗”要飯吃。

在社會發展的當下,經濟發展也伴隨著對環境的高標準嚴要求,山、水、氣、土……無不限制著部分產業繼續發育壯大,在這樣的環境下,找出一條既可持續發展、又能為百姓增收致富的路子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所幸,蔣堂鎮有富硒這個大寶庫,也有著深厚的農業底蘊,更有許多有經驗、有資歷的種糧大戶。

“金碗”築巢育富農“金雞”

夏風輕撫著成片的稻花,在蟬鳴知了聲的環繞下,路邊的向日葵迎著太陽伸展著腰肢,不時有蜜蜂和蝴蝶嬉戲飛舞。田間小道旁的稻田中潛伏著數條遊動的小魚,一會鑽出水面,一會又沉入水底,在水稻的遮掩下,快活得不知時日。這樣的場景,正在蔣堂鎮種糧大戶盛桂有的糧食基地裡上演著。

這幅畫面,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對種稻養魚的呈現,更是蔣堂鎮特色大米“魚吻米”生長的一幕。“魚吻米”,顧名思義就是大米生長在有魚環繞的田間,形成共生共長關係。“魚和水稻混養,不僅能夠給予農田養分,保持土地的鬆軟從而提高稻穀的質量,魚兒們同樣能夠從水中汲取足量的微生物,保持鮮美的肉質。”盛桂有介紹說。

“魚吻米”的出現,是蔣堂鎮打造高端富硒產品的一次嘗試、一次挑戰,是蔣堂富硒產業向著結構豐富、品種多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6年開始,蔣堂鎮下定決心扭轉農業發展頹勢,充分發掘自身優勢,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綠色發展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優化供給結構,跟上消費需求升級的節奏,堅持質量興農,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通過打好“強、優、美”組合拳,做好富硒這篇文章,誓用“金碗”飼育出會下金蛋的“金雞”。

2016年10月,金華市嘉穗富硒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蔣堂成立,該聯合社是由金華市蔣堂建富糧食專業合作社、金華市盛欣糧蔬專業合作社等5家黃碧壟種植基地及其周邊所輻射的專業合作社聯合出資成立的。聯合社成立後,大力推廣農牧對接項目,提倡轉型升級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主體。比如金華市盛欣糧蔬專業合作社建成了200立方米沼液儲備池,配備了運送槽灌車1輛,高壓排汙泵1套,完成直排糧田管網2000餘米建設。利用現有設施可將沼液灌溉糧田400餘畝,不能直灌糧田季節將沼液儲存儲備池中沉澱、發酵後的沼液灌施蔬菜。項目實施後,利用沼液代替化肥,提高了有機肥利用率,有效降低了化肥、農藥的用量,改善了土壤地力,實現了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節約了農業投入成本,降低了勞動強度,有效提高了農產品安全質量和勞動生產力及機械化操作率。

今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蔣堂鎮更是乘著改革的東風,大大加快了轉化的速度,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目前,蔣堂鎮已累計建設糧食功能區11325畝,建立無公害富硒米基地3726畝;建立農業生產糧食中心2個,建成萬畝溫室育秧中心,實現年農業機械育秧過萬、機插過萬;大規模開展高標農田建設,目前已完成建設8000畝,另有5113畝正在建設中。為提升農業服務能力,蔣堂鎮還完成了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示範)建設,建成專用試驗檢測室、培訓室和服務大廳,健全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農業“三位一體”公共服務體系。

據瞭解,針對無公害富硒米這一“拳頭產品”,蔣堂鎮的糧食專業合作社專門收集、整理、集成與糧食生產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建立蔣堂富硒米的標準化體系,比如農產品基地準出制度和溯源制度,相應的質量管理措施、生產檔案和責任制度,所有的基地按照GAP(作物基礎控制點與符合性規範)的標準進行種植,並配備追溯軟件和二維碼打印機。標準實施後,預計水稻可增產增收,投入用品量會下降,成本降低,而且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都會有明顯的提高。

有關負責人表示,蔣堂鎮計劃以土地利用綜合規劃為基礎,結合自然條件、資源結構特點,以糧食功能區及新農村建設為抓手,一隻腳走以發展富硒米、西瓜、葡萄等為主的特色優質農業道路,充分發揮規模化生產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佈局合理、效益顯著的現代農業新格局;另一隻腳走以開化、下尹、黃碧壟等精品村莊建設及富硒健康休閒遊為主的觀光旅遊業道路,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此外,結合“兩路兩側”、“三改一拆”、“四治兩化”、“五水共治”等一系列新農村建設成果,有針對性地打造鎮南富硒田園風景線,該條線路以“平水殿—寺前—大源頭—黃碧壟”為主軸,沿途輔以田園果園採摘、稻米耕種、無公害富硒米品嚐,農耕文化展示等田園休閒項目,形成人口、資金、消費的凝聚效應。

“金雞”展翅涅槃成“金鳳”

目前,蔣堂鎮以陳建軍為首的幾個種糧大戶已經開始向休閒觀光農業發展,正在攜手共做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據介紹,田園綜合體定位於為“城市生活”服務,計劃投入300餘萬元,在黃碧壟村建設集富硒米種植、稻米加工、生態循環養殖、農事體驗、農耕文化展示等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的農業生產發展平臺。項目計劃對村集體土地進行流轉,計劃流轉土地500畝,一期流轉200餘畝,農戶可以以土地等形式進行參股。流轉后土地分類進行糧食、果樹種植,打造糧食、果樹種植園和休閒觀光園。

同時,利用該村現有的農耕文化館進行改造建設,以農事體驗、農耕文化展示為抓手,形成產、銷、遊為一體的產業基地。另外,再聯合村內金華市農業龍頭企業浙江清山種畜有限公司進行農牧對接,與清山就產品開發、品牌打造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村集體每年收取固定租金與分紅。目前該項目已完成項目申報和部分設計工作,農耕文化展館建設已初具規模,與青山公司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土地流轉也正在緊張洽談中。

在未來的規劃中,蔣堂鎮的富硒產業後續發展動力將來源於農產品生產、精深加工、文化創意、養生旅遊、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多層次產業鏈的構建。“我們將按照立足本地產業發展,增強功能、輻射帶動的目標,爭取通過5至10年時間,打造一個富硒產品集聚、‘一產二產三產三業融合,城市城鎮村莊三態共生,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共享’的主體架構,即‘一核兩翼三帶四園’。”鎮有關負責人說。“一核”指一個核心,即富硒農業科技產業園;“兩翼”指兩個主導產業,即富硒農產品種植、深加工與富硒健康生態休閒旅遊;“三帶”指三個產業帶,即沿虹戴路以北的富硒蔬果種植帶,虹戴路與白湯下線所轄中心區域的休閒觀光旅遊帶,白湯下線以南的富硒糧食種植帶;“四園”指四個專業園區,即糧食種植園、果樹種植園、休閒觀光園、科技研發園,突出富硒概念,構建研、產、學、銷、遊緊密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鏈。

“接下來,我們將會籌劃富硒瓜果節等一系列推廣活動宣傳我們的富硒產品,讓中國富硒小鎮的名號真正走出去。”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蔣堂鎮會以特色小鎮、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農牧對接為載體,通過項目建設,以黃碧壟村富硒糧食種植基地為始發站,著手打造黃碧壟田園綜合體一期工程、生態循環示範點和無公害富硒米品牌,而這些,都會成為蔣堂建設“中國富硒小鎮”的關鍵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