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更好寫?

舟大師


一,從寫作的代入感來看

“代入感”這個詞是我接觸網絡小說後才聽到的,以前接觸傳統小說很少有人談這個。用第一人稱寫作,是以作者“我”本人的角度來寫的,所以讀者比較容易第一時間產生“代入感”。但這不是絕對,如果一部小說寫得毫無邏輯,或者作者本人的社會經驗、人生經歷不夠,無論用哪種人稱寫都會令人產生突兀。所以簡單地說第一人稱更有“代入感”是錯誤的。我們在閱讀好的小說時,會跟著小說的主角一起產生緊張、懸疑、悲傷、喜悅,這就是成功的“代入感”,事實上與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沒有必然關係。

我們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會很有代入感?其實,金庸的小說中都是用第三人稱寫的,這說明代入感和人稱並沒有直接關係。


二、從敘事的便利性來看

用第三人稱寫作比第一人稱寫作在敘事方面會更有便利性。我們所說的便利性是指,作者在寫故事時,可以更自由地在角度、場景、角色等各方面進行轉換。而用第一人稱寫的小說,故事和內容基本上應該是“我”本人所看所聽,這就產生了限制。

這裡可以舉的例子就很多了。簡單地以《三國演義》為例。小說中寫到了很多人物,並不是以其中某一個人物的視角來寫的,而是不斷地變換人物、場景、故事,這是利用第三人稱寫作的便利性。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用第一人稱寫小說卻有另一個便利性。因為小說內容是作者本人的視角和心理的直接反映,所以故事也可以跳脫和轉換,只不過不能離開作者本人。


三、從小說的抒情和議論來看

第一人稱寫作能更方便於抒情和議論。傳統的小說體裁中,小說是以敘述為主,而議論和抒情是很少的。但是,後來很多經典的小說中也加入了極多的議論和抒情。比如嚴歌苓的《芳華》就是用第一人稱寫的小說,小說中有很多作者本人的觀點表達。

而第三人稱更多時候是利用故事情節或人物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觀點。


四、從小說的結構來看

結構是小說的骨架,可見它是極重要的。

第一人稱寫小說,必須和作者本人(即“我”)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樣使得它在結構上可能會有一定的限制。但是,依舊可以採用倒敘(講述)、插敘(回憶)等方法。

而第三人稱寫小說,因為在時間和空間上相對自由,小說的結構建設也就豐富了許多。

比如魔幻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用第三人稱的寫作方法,故事很跳躍、很魔幻。


五、從小說的人物塑造來看

第三人稱更便於塑造多個人物。比如《紅樓夢》、《水滸傳》,這些小說中很難說誰是真正的主角。《紅樓夢》為我們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甚至還有更多的人物,《水滸傳》則為我們塑造了眾多英雄好漢的形象,雖然他們在“戲份”上有多或少的區別,但是你去看每一章回,經常是從不同的人物講述起來的。

而第一人稱寫的小說就相對受到了限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應該都是用“我”的角度來寫的,不可能能寫那麼多。當然也不絕對。


寫作無定法,第一人稱更難

總之,寫作沒有一定的標準。比如說,古龍寫小說經常會寫幾句議論,這在小說寫作中是很不受歡迎的,因為容易使讀者“跳戲”(即沒有代入感);上述講到的《芳華》一書也有同樣的問題。但是,這些作家和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們有過硬的寫作功底。

如果你稍注意觀察,就會發現,現在的網絡小說很少有用第一人稱寫作的。

這是因為第一人稱的寫作其實更有難度。大部分的網絡寫手並沒有好的文學功底,何況第一人稱寫出來的小說可能並不討巧,以商業為目的的寫作使得這些寫手們知難而退。


不古文史


這個沒有高低好壞之分。

一句話,看情況,靈活掌握。

適合用第一人稱寫的絕不適合用第三人稱寫。

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從“我”——小孩的角度來敘事,就顯得更加真實,從小孩的目光來看成人的世界,就顯得天真公正。

適合用第三人稱來寫的同樣不適合用第一人稱來寫。

例如我在紅袖添香寫了3天總共才5千字就接到簽約通知的小說《學渣快樂》,寫一個自以為是的學渣,在那反知識反文化的非常10年被寵壞了,後又學了不少社會的油滑手段,盡情向學霸和同學、同事們使壞“報復”,雖然出盡了洋相,但總是自得其樂,以致不擇手段加速患病同學的死亡!

今天的老頭老太中這樣中毒太深誤入歧途者不少,他們不守規則,危害社會,完全是一種病態,反而沾沾自喜。

由於我就是書中學霸——我寫這本書的筆名就是“學霸杜大悔”,如果用第一人稱來寫,就顯得不公正不客觀,敘事帶立場。

當然,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還有其它不同的作用,這裡就不展開了。

其實很簡單,寫作,感覺最重要,你感覺用哪一個人稱寫最好就用哪一個人稱。

現在還有用第二人稱寫小說的,你啊你的。



大悔憶智冰


小說按人稱統計,用第三人稱的小說從概率上多於第一人稱的小說。

其實作家們有個習慣,比如一個人物有原型,他們往往不會用第一人稱書寫,比如《平凡的世界》中,我們通過對少平形象的刻畫,讀者看到了作家路遙的一部分切身經歷,至少是少平的思想中賦予了作家本身的一部分靈魂!

我們不說少安有作家的一部分經歷,而是少平有作家的部分經歷——是因為少安幾乎是性格及其行為甚至是道德上的完人,而少平的浮躁,倔強,衝動及其那般痛快淋漓儘管看上去不免有時令人失望,但它恰好是作家對自己的解析與自嘲!

我們通過《平凡的世界》可以這麼認為,少安是作家的偶像,而少平就是作家自己,而書中的這個自己並不是對真實現狀一絲不苟地進行記錄,而是經過文學藝術的加工提煉,使其昇華!

任何一部小說其實都帶著作家自己的人物角色體驗!

比如《平凡的世界》站在少平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書寫將會怎樣呢!

其實小說開頭的那段描寫其實就在少平的角度!

對於《紅樓夢》,有些紅學家說其實書中的賈寶玉就是作者自己!

不過對於作家深入刻畫一個人物的所有豐富內容來說,正是作家自己賦予角色靈性與生命,是作家通過他所刻畫的人物經歷了此一生——為此,賈寶玉正是作家的寫照!是作家切身感受了角色的喜怒哀樂!

越深刻越對時代歷史進行總結和概括的那類作品越像自傳,如果這類作品用第一人稱書寫,越能代入讀者!

比如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草軒客


沒啥哪種更好。

但其實第一人稱要寫好,還真的比第三人稱難。寫得好的話,第一人稱更有代入感,非常適合一些需要製造懸疑的段落。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第一人稱寫起來會難一點呢,因為,除了“我”之外,所有人的心理活動,你將看不到了;你視線之外的地方,正在發生什麼,你也不清楚的,而小說很多時間如果要直白一點,要通透一點,好懂一點,很多人是很想把一種“大局”、“暗線”、“陰謀”說得更清楚一點或者給予輔墊的(這也符合一般人的思維),第一人稱就是有這樣的侷限性。當然,對於大師來說,無論哪種都是擅長的,他們非常擅長細節描寫,通過細節,能讓讀者反推出隱藏著的信息點。


腦洞深到腳底板


對於這個問題就要看你寫哪個比較好一點,哪個適合你就用哪個,這樣的話寫出來的小說會更有代入感。

我個人喜歡第一人稱的,因為代入感比較強,我這個人看小說比較喜歡代入到小說中,感覺自己就是小說主角,能走上人生巔峰,哈哈。

第一人稱,方便於直接抒發情感,代入感也很強,很自然,寫起來 更加有利於人物形象感情的刻畫。

第三人稱,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寫起來洋洋灑灑,客觀冷靜。兩種人稱無所謂好壞,用好即是人才,寫好方為佳作。

總的一句話,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看你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哪個寫的比較好,把自己擅長的地方發揮出來!如果第一人稱跟第三人稱都寫的不錯的話你就兩個都用吧。

總的來說,總裁類、穿越類、後宮類更推薦第一人稱,史詩類、多線劇情更推薦第三人稱。畢竟我看的比較多的都是女主文,大部分都是第一人稱。

我的想法就是這樣的了。


清歡渡十里


不同的敘述視角有不同的藝術效果。如何選擇敘事人稱,根據您具體的寫作需要來定。

可以選擇一些不同人稱書寫的優秀作品,學習一下他們的處理方法。

而更多的作品裡邊,往往是多種人稱敘事並存的。平時多看書多寫作,假以時日,您可以熟練掌握這些寫作技巧。


師太的元博士


這個問題沒有一定之規!這是因為,小說的內容有千差萬別,有的適合用第一人稱,寫的生動,寫的深入,扣動讀者的心絃。而有的則適合用第三人稱,所涉內容廣泛,甚至漫無邊際,給讀者以無限的遐想!OO兩種筆法各有千秋!用第一人稱,你似親自參與者,有時顯得路子稍窄,功底淺的不易寫好。用第三人稱,你是一個旁觀者,路子寬,伸展收縮好安排。因此,一定要根據小說內容作確當的安排,不可膠柱鼓瑟!


張永科38


小學老師才講這個。沒有固定模式,真正的大作家飽學大師不拘這些形式規格。你看中國四大名著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之說嗎?你根本就看不到作者。當然外國有用第一人稱的,典型的有《我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遠大前程》《泰坦尼克號》也很成功。


林間行者864


我只能說沒有固定模式,像王朔,韓寒,南派三叔,莫言等這些大作家就喜歡用第一人稱。總之,一句話你覺得用哪種人稱寫比較順手,就用哪種,根本沒有什麼固定模式。


夢月姐


取決於個人文筆,第一人稱描寫就更應該注重主角對信息接受途徑,情節佈局的描寫,不要讓人感覺是有上帝視角無所不知。

第三人稱就要注重許多配角的人物性格塑造,以及各方對劇情推動造成的影響。

所以歸根結底,好不好看取決於文筆和思維邏輯水平,寫成流水賬,題材再好也是白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