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通稱呼市,舊稱歸綏,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北方沿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1]。地處中國北部邊疆,歐亞大陸內部。市域面積為17224平方公里,轄4區、4縣、1旗,2018年常住人口312.6萬人。[2]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先秦時期,趙武靈王在此設雲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縣境。[3]民國時期為綏遠省省會,蒙綏合併後,呼和浩特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4]呼市中心城區本是由歸化城與綏遠城兩座城市在清末民國合併而成,故名歸綏。1954年改名為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經濟實力百強城市,被譽為“中國乳都”。

2018年12月21日,呼和浩特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人口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2.6萬人[2],比上年增加1.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18.3萬人,增加3.1萬人,城鎮化率69.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45.8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23.6萬人,女性人口122.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6萬人,死亡人口1.6萬人。[2]

民族

截至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98647人,佔87.16%;蒙古族人口為285969人,佔9.9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81999人,佔2.8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340953人,增長15.80%;蒙古族人口增加78364人,增長37.7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400人,增長12.95%。

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4.6%。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7.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8.7%。

2018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1%。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均不同程度地上漲。居住類上漲3.9%,食品菸酒類上漲2.4%,衣著類上漲2.2%,交通和通信類上漲1.5%,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0%,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1.0%,醫療保健類上漲0.7%,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0.6%。

[2]

2018年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除食品類和交通類價格分別比上年下降0.1%和0.2%外,其他類別均上漲。文教娛樂用品類上漲9.4%,醫療保健類上漲5.2%,衣著類上漲2.2%,住房類上漲1.9%,家庭設備及用品類上漲0.6%,服務項目類上漲0.5%。[2][2]

2018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上年上漲1.5%,其中,燃料上漲11.5%,種子上漲2.4%,產品畜上漲2.4%,飼料下降0.4%。

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4.7億元,比上年增長 1.5%。其中稅收收入172.2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4.1%。國內增值稅64.5億元,增長13.9%;個人所得稅11.0億元,增長10.4%;城市維護建設稅17.2億元,增長15.1%;耕地佔用稅5.6億元,下降80.7%。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57.0億元,比上年下降11.3%。其中,教育支出50.9億元,下降4.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5.5億元,增長1.8%;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27.1億元,增長4.3%;城鄉社區支出50.1億元,下降54.7%。[2]

第一產業

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蒙牛

呼和浩特有“中國乳都”之稱,擁有“伊利”、“蒙牛”兩大國內知名乳業品牌,已形成了呼市最具活力的乳業產業鏈條。奶牛頭數、奶產量、人均佔有量、人均消費量等均居全國之冠。2005年8月28日呼和浩特市被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乳都”。全市乳品加工企業超過13家,乳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1.7萬人,相關從業人員達60萬人,獲綠色食品標誌的乳產品達30多個。2009年,奶牛存欄達到70萬頭,鮮奶產量達到305.4萬噸,乳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22]

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伊利

2018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57.5千公頃,比上年下降3.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38.9千公頃,增長0.7%;糧食產量155.3萬噸,增長9.1%。糧食作物中,玉米播種面積216.1千公頃,增長10.8%,產量119.6萬噸,增長8.7%;馬鈴薯播種面積50.3千公頃,增長16.3%,產量21.1萬噸,增長45.6%;油料播種面積58.0千公頃,下降11.1%,產量9.1萬噸,下降20.4%。

2018年末全市牲畜存欄頭數230.7萬頭(只),比上年下降4.4%。其中,大牲畜存欄28.3萬頭,下降19.9%;小牲畜存欄202.4萬隻,下降1.7%。全年肉類總產量11.4萬噸,比上年增長15.4%。禽蛋產量4.7萬噸,增長20.1%。牛奶產量158.2萬噸,增長1.4%。[2]

第二產業

呼和浩特已建成大唐託電、呼市熱電廠、北方金橋等電廠,電力裝機容量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居前列。[22]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呼和浩特市六大支柱產業之一。[22]呼和浩特市生物製藥及發酵工業起步較早,建成了全國最大生物發酵基地之一,生物製藥及發酵工業已成為呼和浩特市一個支柱產業。[22]

此外,呼和浩特在冶金化工、機械製造、新興能源等方面也具有較強優勢。[22]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下降0.2%;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1.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下降5.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下降1.6%,重工業增加值增長3.4%。[2][2]

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看,發電量579.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8.9%;飼料89.8萬噸,增長4.4%;液體乳116.9萬噸,下降10.1%;捲菸135.0億支,下降26.8%;原油加工量357.4萬噸,下降20.1%;燒鹼26.1萬噸,增長0.5%;單晶硅6.8萬噸,增長1.2倍;多晶硅0.5萬噸,下降1.1%;原鋁(電解鋁)27.4萬噸,下降2.6%。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901.7億元,比上年增長9.4%;利潤總額206.0億元,增長10.9%;虧損企業虧損額23.2億元,下降9.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9.3%,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2]

第三產業

呼和浩特市服務業由以傳統服務業為主向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並以金融、物流、旅遊為依託。新興服務業逐步發展壯大,據統計截至2009年,呼和浩特市共有律師事務所38家,各類諮詢機構4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商務中介服務業在資質機構數量,從業人員專業水平都排在自治區前列。

[22]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26.5%。其中,第一產業投資下降82.0%;第二產業投資下降49.7%,其中工業投資下降49.7%;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5.9%。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174.3億元,比上年下降26.9%。商品房銷售面積397.0萬平方米,增長25.4%;商品房銷售額330.8億元,增長60.5%。[2]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03.2億元,比上年增長5.6%。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17.9億元,增長5.1%;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5.3億元,增長9.3%。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1355.1億元,增長5.5%;餐飲收入248.1億元,增長5.9%。

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15.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下降29.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29.2億元,下降2.2%;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61.1億元,增長3.2%;汽車類零售額137.1億元,下降21.3%。

2018年海關進出口總額116.7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出口額55.9億元,增長8.7%;進口額60.7億元,增長5.9%。

金融和保險業

2018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5770.8億元,比年初下降8.6%。其中,住戶存款餘額2174.1億元,增長11.3%;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2104.1億元,下降23.0%。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7956.3億元,比年初增長3.8%。其中,住戶貸款餘額1211.7億元,增長16.5%;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6740.2億元,增長1.7%。住戶貸款中,短期貸款餘額309.6億元,增長15.7%;中長期貸款餘額902.1億元,增長16.8%。

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1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8.9億元,增長10.6%;人身險保費收入92.6億元,增長4.3%。全市保險業累計賠付支出38.6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財產險保險賠付支出22.6億元,增長25.2%;人身險保險賠付支出15.9億元,增長19.3%。

公路

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現為京藏高速公路一段;於2008年12月建成呼和浩特繞城高速(三環路),並且可以直達周邊各市,以及銀川、蘭州等地,駕車從北京到呼和浩特只需5個小時左右。全市已實現了各旗縣通公路,許多世代閉塞的農牧區和邊境地區也建起了公路,每日有數十班長途客運汽車開往附近各個城鎮。還開闢了與蒙古國、俄羅斯聯邦邊境省區通車的6條客運班車路線。內蒙古省級大通道貫穿自治區全境。

2018年公路貨運量20668.4萬噸,比上年增長8.4%。公路貨運週轉量401.0億噸公里,增長7.9%。公路客運量354.9萬人,下降18.3%。公路客運週轉量10.0億人公里,下降13.8%。[2]

鐵路

呼和浩特鐵路局所在地,京包鐵路、集包第二雙線途經呼和浩特市,有始發北京、成都、蘭州、滿洲里、烏蘭浩特、通遼、赤峰、錫林浩特、二連浩特、西安、大同、臨汾的列車,還有通往天津、哈爾濱、瀋陽北、杭州、武昌、廣州、石家莊、西安、銀川、青島、南昌等的列車,管內始發烏海西、二連浩特、東勝的列車,基本覆蓋全國城市。呼和浩特鐵路局每週三、四有發往蒙古國烏蘭巴托的國際列車。從呼和浩特乘坐火車最遠能夠抵達德國法蘭克福。

有兩大客運站,呼和浩特站成立於1954年;呼和浩特東站2010年12月25日正式投入運營。呼和浩特火車東站自2006年9月開工以來,經過4年建設,形成一座現代化大型客運站。

計劃建設的呼張高鐵為雙線電氣化高速鐵路,設計正線全長286公里,其中河北省境內76公里,內蒙古自治區境內210公里。列車設計行車速度為250公里/小時。由鐵道部與內蒙古、河北省共同籌資建設,2014年開工,預計2017年建成。該客運專線東起河北省張家口市,經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西至呼和浩特市,除張家口南站外,設有懷安站、興和北站、烏蘭察布站、卓資東站、呼和浩特東站等5個車站。呼張鐵路客運專線建成後將成為華北地區東西向的一條重要交通樞紐。

航空

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

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是內蒙古第一大航空樞紐,位於市區東南15公里處,航線基本覆蓋全國各大省會城市及中小城市;區內形成以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為中心輻射全區鄂爾多斯、赤峰、通遼、錫林浩特、烏海、烏蘭浩特、海拉爾、滿洲里等區內除包頭外所有城市航線。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E級,有一條長3600米,寬45米的跑道,原有跑道被延長改為平行滑行道,5萬平方米的候機樓可以滿足高峰時刻900人次/小時,2013年旅客吞吐量為615萬人次。截至2013年,白塔機場經營航線132條,其中,國內航線125條,國際及地區航線達7條,通航城市63個。

計劃建設4F級新機場——呼和浩特盛樂國際機場,可降落空客A380等特大型飛機,選址工作已經完成,2017年後投入使用。[26]

2014年4月28日,臺灣遠東航空公司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由臺灣遠東航空公司執機的“臺中—呼和浩特”航線將於2014年5月28日開通。這將是呼和浩特至臺中開通的首條航線。[27]

市內交通

  • 公交
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公交

以市區為中心闢有90多條公共汽車線路,通往城區各地。有五千餘輛出租車,遍及城市公共場所及大街小巷,晝夜服務。

呼和浩特開通了青城1號、青城2號兩條免費公交車和K1、K2、環1、環2快速公交車。2013年呼和浩特市又開設了公共自行車網點,極大滿足了市民的出行要求。

  • 軌道交通

根據《呼和浩特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有5條通線路,5條通線路東西方向貫通機場到金川,南至石化工業區,北到大學園區,基本覆蓋了城區的人流密集區,並滿足居民出行的需求。[28]

1號線一期工程自金海工業園區至白塔站,線路長23.2公里,設站19座,投資155.84億元,規劃建設期為2015年~2019年。2號線一期工程自新店東至茂盛營站,線路長28.2公里,設站24座,投資182.97億元,規劃建設期為2016年~2020年。[28]

2015年5月20日,國家發改委批覆呼和浩特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5年~2020年)。2015年8月20日,地鐵1號線、2號線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