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清朝對中國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386旅李雲龍z


滿清是一個頗受爭議的朝代,有人說清朝開闢了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的輝煌,鼎盛時間睥睨全世界;又有人說清朝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罪魁禍首。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評判。但是滿清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性一些朋友執著於清初的暴行。

我們來細數滿清的功過:建立了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帝國。不可置否,清朝在鴉片戰爭以前一直都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尤其是平叛準格爾,確保了清政府對新疆的有效統治;開疆拓土,奠定了中國版圖。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抵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東起大海,西到蔥嶺,面積達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清朝的疆域遠超明朝;

促進了多民族的融合。清朝通過《欽定西藏章程》和“改土歸流”等一系列民族政策,很好的促進了漢、蒙、藏、滿、回等中國各個民族的融合;

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人口大幅度增加。明朝末年萬曆年間中國的人口大概九千萬到一個億,但是到清乾隆時期,中國的人口已達到三億,至道光年間,人口達到四億人;

重視文化,重修歷史典籍。尤其是《四庫全書》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

大清帝國的過:在清朝入關過程中,實行了屠殺政策。包括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禁錮思想。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阻礙了中外交流,造成中國的落後。

清末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包括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節約記,共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庫頁島、西北等144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日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並賠款兩億兩白銀;辛丑條約,賠款10億兩白銀等等一系列條約。其實最讓人憤恨的是這個老婦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1861至1908年大清帝國實際的掌權者,垂簾聽政長達47年之久,這段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屈辱、最難以啟齒的歷史。

但是清朝如果沒有建立,歷史會怎麼樣呢。首先,明朝滅亡不是因為清(後金)。而是因為李自成的大順軍,明末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不斷,已經註定了明朝的滅亡!其實歷史發展到明末,君主制已是淘汰物了,因為西方早已經過工業革命進入民主社會了。中國朝代的不斷更替早已證明了君主制是行不通的,明末也出現了這樣的思想家如王夫之等等。這裡就有人說了清朝抑制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表面上是這樣!可是回到明末的歷史(假設後金不存在)。李自成的”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北京,逼死崇禎皇帝。然後呢,明朝其他地方大臣肯定不會服李自成····或打著南明的旗號抵抗或自立為王!中國的內戰便開始了!唐末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便有可能再次發生!而這時恰逢西方列強擴張!中原王朝向外族稱孫的一幕便有可能再次出現!而西方列強註定不會融入到中國的歷史的,這便會成為中國洗刷不了的恥辱!

有人要說了,假如有人能像清朝那樣迅速統一全國呢!這種情況有沒有呢?我看幾率很小。首先看明末有機會這樣做的幾個人:李自成,鄭成功那批南明將領。其他割據政權可以忽略了!李自成有勇無謀:從他與吳三桂的紛爭就可以看出!鄭成功等人只會打著已經失去民心的明的旗號,這可能還適得其反!而他們內部也不團結!一支不統一不團結不得民心的隊伍是難以有所作為的。民間會出現這樣的人嗎,我看難!就算有人,也難以保證他不跟清朝一樣加強君主集權!文化使然:漢文化發展到那會經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的八股文已經是完全的固步自封的文化了,想在這樣的文化裡出現新的思想可以!而出現具有這種思想又能統一天下的人難!

而這些還是在西方列強不干涉中國內戰的情況下假設的!而如果中國長時間混戰的話西方列強是不可能不干涉的!中國可能想印度,埃及這樣的文明古國一樣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仇恨可以矇蔽人的雙眼,讓我們錯誤的思考!這個世界上能夠打敗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對於國家,民族也是這樣!我們更不應該糾結於過去的民族矛盾,齊心協力共建中國美好未來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各位小編們,你們覺得呢??




小鄧陪你說歷史


這個問題很容易引起爭論,引來各種噴子。滿清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作為一個近300年的強大王朝,有功也有過。但總的來說,我認為滿清入主中原,對中國而言是過大於功、弊大於利的。既然這麼說,自然是有理也有據!

我們先看看滿清的功勞:

一、疆域貢獻。清朝疆域鼎盛時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元朝的第二大疆域的王朝,並且穩定保持了100多年,實屬難得,雖然晚清在近代屈辱史被列強割地分裂了300多萬平方公里,但剩下的領土依然很可觀,嚴格來說,清朝對今天中國領土輪廓是很大有貢獻的。



二、民族融合。滿清以落後的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為穩固統治,不得已提出了滿漢一家、滿蒙親如兄弟等口號與政策,但在客觀上仍然為各民族融合與平等打下了基礎和創造了有利條件,到民國建立時發展成五族共和,再到新中國後各族真正做到了平等,如今在世界也是少有的中國真正做到了的各族平等消除了互相歧視,不可否認清朝有一份功勞,儘管他的出發點是為了穩固統治而作的表面手段和藉口。

再來看看滿清的過:

一、滿清入主中原,實施了大規模的大屠殺,幾乎在各個地方都展開了屠殺,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之屠、蘇州之屠、廣州之屠……更慘的是四川之屠,幾乎屠盡了四川,還汙衊到張獻忠頭上,之後清廷便進行了著名的湖廣填四川。

二、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打斷了漢民族脊樑。這是一個相當野蠻粗暴的強制命令,敢反抗的有血性的都被殺了,貪生怕死的則剃髮易服成了滿清忠實卑微的奴僕,連同之前的大規模屠殺政策,這兩個或許是滿清最終能統治中國200多年的重要原因。另外剃髮易服也涉及到文化摧折和文化征服,這種野蠻行徑即使在五胡亂華時代和蒙古人統治期間也沒實行過,可見此舉有多毒!雖如今作為56個民族之一大家已視為一家,但歷史事件和惡劣影響卻不能敷衍避談。




三、滿清以少數民族統治主體民族的弊端:滿清以落後野蠻文明取代先進文明而統治中國自然是一種歷史性倒退,漢文化及傳統也必然受到深度影響,這也是至今56族乃至東亞各國中唯有漢族遺失了自己民族服飾的一個重要原因,儘管滿清也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漢化,但除漢族以外其他民族的服飾卻保留了下來,受害和壓迫程度不及漢族。滿清作為中國封建專制的巔峰也極大的造成了中國人至今的奴性濃厚。滿清以“為君父報仇剿匪”的旗號入主中原,實際上是為能取代明朝成為正統繼承者而打的旗號,必然會在表面上接受漢化、提倡滿漢一家,然而背後卻實行種族、地域隔離,不允許與漢族通婚,終究難成一體,政令親疏有別、眼光狹隘。滿清為保證其少數能統治多數,寧願與蒙古諸部通婚聯姻名義上共同統治中國,然而聯姻的背後也暗藏著對蒙古分化與減丁的目的,並非真正的平等,不過表面上做出了滿蒙一家親如兄弟的團結陣營對其穩固在中國的統治大為有益,客觀上為民族融合做出了貢獻,雖然並未真正做到平等共榮、視同一家,即使經過了200多年……也因此才會有近代的割地不心疼、與列強外戰不敢決戰到底、“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與外賊不與家奴”的恥辱表現。
四、閉關鎖國及近代屈辱史的災難和長遠影響。近百年的屈辱史,令中國損失巨大,天朝上國尊嚴被粉碎踐踏,直接割地近150萬平方公里,壯膽了沙俄、喂肥了日本,還影響到後來蒙古分裂、藏南被佔等,亦該負主要責任,儘管留下的版圖依然龐大,功勞可保。同時清亡後還有一屁股債和列強特權延續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被廢止。
然而百年屈辱史的惡劣影響遠不止於此,他使中國人留下了心理陰影,至今仍不敢冒頭過於強勢,國人至今自卑不復傳統自信,中國人至今仍被外國人歧視針對、被日本人骨子裡鄙視小瞧,甚至被周邊小國曾經的藩屬國欺負和蹬鼻子上臉……清亡後已經一百多年,中國至今仍是一個韜光養晦、外交軟弱、畏首畏尾的追趕者、發展中國家。五、中國傳統文化的得失與改變。清朝267年的統治實際對中國產生了諸多影響,影響是深遠的,肯定是超過300年,正如上文所列,從中國文化到國際格局外交政策至今仍受其不良影響。所以有種說法是“滿清誤華300年”,這雖然是偏激的說法,但也不是完全錯誤或編造汙衊的,滿清的入主統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華傳統文化和文明的中斷,至今國內外很多人都不認為元朝和清朝是中國歷史 而是被殖民的歷史,也是這個原因。這當然是偏激、觀念不足和角度不同的問題,但也是一種民族及歷史認識的情感反應,其中不乏中外學者專家教授。


而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主體民族的漢族,經過200多年的少數民族的統治後,中國的主體民族漢人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飾和某些深層次的東西。56個民族當中乃至東亞各國中只有漢人沒有了自己的民族服飾,彷彿遺忘遺失了,這無異於失去一條民族之魂。島國甚至棒子為什麼能將傳統文化保持得那樣好?很多人都有過這個感嘆和設問。而我們即使是傳統節慶活動的象徵性穿戴都沒有被延續下來,除了古裝劇。若有人在家或休閒中穿戴傳統漢服恐怕還會被人議論和笑話吧,這在56個民族中乃至全世界民族中也是少有的現象。
除了漢唐文化在日本、明朝文化在朝鮮韓國外,現在還有個現象讓中國人非常尷尬、感嘆和沉重:外國的唐人街、中華街、華人聚居區的“中國味道”竟然比國內還濃厚……讓人感嘆百味不已,歸根結底還是滿清的剃髮易服和200多年的長期統治且的原因。最後一個王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這對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有著諸多不良影響。

然而歷史無法改變,滿清的入主應該怎樣評價?對中國的功績當然是有的,這個不能否認,尤其是疆域方面得到了較好的統一和深度鞏固,他的功與過都應該客觀對待和評價。但就整體而言,尤其是對中國發展、文化傳承過渡而言,我認為仍是過大於功、弊大於利。近代的閉關鎖國落後捱打的屈辱史也使中國飽經風霜磨難,是中國人失去了傳統的天朝上國和宗主國地位,大國尊嚴被粉碎踐踏,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在歧視、敵視和韜光養晦、崇洋媚外的環境中慢慢找到方法重新站起並追趕。


龍拳舞秀


放在十年前,我認為清朝功過相當;放在現在,我認為清朝功遠遠大於過。

關於清朝的歷史貢獻,我們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清朝通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不懈努力,將中國的版圖開拓至1300萬平方公里,併為中國這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奠定了基礎;

第二、清朝入關後通過一系列政策鼓勵老百姓開墾,調動老百姓勞動積極性,再加上康熙對雙季稻的推廣以及農業技術的進步,清朝糧食產量相比以往有了極大的提高,這就使得民間存儲了大量的糧食,極大的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第三、清朝由於雍正推行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政策,攤丁入畝廢除了延續千年的人頭稅,標誌著朝廷不再通過收取人頭稅來控制人口流動;官紳一體納糧合理了朝廷的稅收,緩解了社會矛盾,並減輕了老百姓的生活壓力,同時也是促使中國人口增長的重要條件;

第四、長壽老人數量非常大,在以孝治國的古代,長壽老人的數量是衡量社會穩定、生活水平的重要條件之一,而清朝長壽老人的數量之巨大,使得清朝都不再統計70歲以下老人的數量;

第五、學術上清朝被梁啟超先生稱讚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其原因是清初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等人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開創的主張“經世致用”的樸學,以及清朝中期搶救了大量亡軼古書的輯軼學;而且,清朝思想家輩出,根據高翔先生《近代的初曙》一書,總結了清朝思想家的言論,被一些歷史愛好者稱讚為“思想解放的前夜”。

第六、科學技術方面,得益於清朝開放的態度和海外貿易的發展,西學大量傳入中國,比如清初對西方算學的引進,復興了本土的數學與天文學;造船方面,清朝引進西方造船技術,促進了本土航海的興起;同時,通過對西方旋床的引進,使得中國可以製造自己的象牙多層球,引進西方的琺琅彩,使得中國拜託了對西方琺琅彩的依賴;而西方地理學和測繪學的傳入,使得中國對世界又有了新的認知。

如果說清朝的黑點,不過是清朝統一戰爭的殺戮、文字獄、閉關鎖國以及晚清應對列強時候蹩腳的表現。但是說到殺戮,哪個王朝開國沒有屠城得行為?再者清初的人口損失,完全是誇大的結果,南明殘餘勢力、農民軍照樣屠殺了很多平民;至於文字獄更是被誇大,清朝的所謂的文字獄,主要針對反清思想和政治鬥爭,而且受迫害的也不過3000多人,而且,文字獄要真是像網傳那樣,清朝也不會被稱讚為“文藝復興”;閉關鎖國更是個徹頭徹尾的謠言,清朝不過因為對鄭氏軍閥的戰爭海禁了二十多年,剿滅了鄭氏以後清朝就開放了海禁,並解除了對中國人出海的限制,而且海外貿易也為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至於晚清蹩腳的表現,我不多說了,那是農業文明面對工業文明必然的結果,本就不必苛責。而且,清朝也不是一味的委曲求全,比如左宗棠收復新疆、長順粉碎沙俄蠶食中國領土的陰謀、粉碎意大利強租三門灣的陰謀、收回東沙島主權、以及派軍艦去海外宣示護僑以及在南洋各埠建立中華學堂等,都是清政府維護自身權益的做法。所以清朝的歷史貢獻根本不是清朝這些所謂的“黑點”能抹煞的。

所以,十年前我認為清朝功過相當,現在我認為清朝功遠大於過。


北洋海軍炮手


當然是過遠大於功,歷史評判的唯一標準就是社會是進步還是倒退。那麼看看滿清時期都發生了什麼,為了鎮壓起義滿清破開黃河大堤製造天災人禍,屠殺四川嫁禍張獻忠,為了抽稅強迫農民種植鴉片造成了丁卯奇荒,為了幫助西方列強殖民中國多次頒佈洋人法案,中國曆代以來奮鬥所得土地全部成了殖民地,到處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剃髮易服毀滅漢族文化,焚燬書籍70多萬冊包括明朝時期翻譯西方科學著作7000多冊;乾隆要求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臣服,現在這詔書還在大英博物館,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笑話;壓制火器發展和科學研究,焚燬書院屠殺士子,使得中國達成了99%的文盲率,一舉超越了春秋戰國。從農業的人均口糧到工業的煤鐵產量,所有生產數據都在下降,整個中國從明朝時期的封建內閣制頂峰倒退回了半奴隸半封建制度。請問這種現實情況還用評論功和過?中國被滿清禍害的進入了黑暗中世紀,滿清能有什麼可評功的?一些人不檢討滿清帶來的社會倒退,反而又吹噓起來,是想在今天的中國宣揚八旗血統論?讓中國在回到那個暗無天日的時代?二十四史裡面只有元清毛主席不予置評,是因為人人都知道元清是外族殖民,非中國矣,滿族人成為中華民族一員是在滿清崩潰後自己主動漢化爭取來的,任何人別想倒果為因。


泡泡魚253721686


你覺得清朝對中國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大清王朝是一個飽受人們爭議的朝代,有人認為,大清王朝曾經讓中國閃耀於世界,曾給中國創造了無上的輝煌。但還有人認為,大清王朝末期的時候,大清王朝讓中國國土流失,甚至上中國差點成為別國的殖民之國。所以大清王朝對於我國的發展來說,究竟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呢?



咱們現在看看大清王朝做過什麼有利於天下的事。

第一,開拓疆土,增大中國版圖。在康乾盛世,大清王朝從南北東西各自擴大領域,總擴大領域超過了1300萬平方公里。和明朝相比,大清王朝時期的地圖板塊變得更大了。

第二,促進了民族融合。大清王朝時期制定下來了一系列的改土歸流政策,讓漢,滿,藏,蒙,回等各族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民族變得更加融合,國家變得更加安定。

第三,注重文化傳承。在大清王朝時期,大清王朝皇帝們都比較注重文化,命人重修了歷史各大典籍,甚至還編寫出了《四庫全書》。這些行為,對於中國的文化傳承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接著來看看大清王朝曾犯下的錯誤。

第一,封閉國家,不和外界交流。當大清王朝在世界上取得了一定地位之後,他們便開始覺得驕傲自滿,之後實行封閉國家的政策。這使得中國的文化無法流傳出去,外國的優勢也無法傳到中國,如此就造成了中國處於落後的現狀。

第二,割地賠款,國威盡失。到了大清王朝末年,由於統治者們的無能,面對敵人的入侵,他們只知道一步一步的退讓。最後導致國家不少土地都被割讓出去,甚至還賠了大量的財產,如此的行為,還真是讓人感覺痛心無比。



所以,大清王朝有功也有過,究竟功大還是過大?僅看個人怎麼認為,就小編個人來看,我比較支持過大於功的想法。因為大清王朝末年的統治者實在太讓人失望了,他們使得中國社會的進度低於了其他國家。而且面對其他國家的侵入,大清王朝的所作所為實在讓人心寒,他們讓無數的百姓們陷入了水深火熱中,甚至讓百姓差點淪為別人的奴隸。


漠外孤舟


清朝對於中國而言,無疑是功大於過的。

清朝對於中國肉眼可見最明顯的貢獻,就是擴大並且奠定了中國的領土。相比於前代明朝,在後期只剩下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且還有繼續丟失領土的態勢。如果中國以明朝的國土面積,來應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那麼後果將是更為慘烈的:首先,明朝兩百多年一直沒有辦法徹底解決的蒙古,將會被沙俄取代,由於沙俄的文明程度和擴張野心遠非遊牧民族可以相比,彼時中國的北部疆域很有可能被壓縮到長城以南;而三百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和印度差不多大,列強也就不難將之徹底瓦解,並將之變成完全的殖民地。

而因為有了清朝的存在,中國的領土面積得以增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朝徹底將外蒙古地區納入版圖,以及重新收回新疆。如此一來,在面對沙俄入侵時,對於中國的腹地而言,就有了足夠的戰略緩衝;再者,清朝通過對整個領土範圍內的資源重新整合,使得中國又足夠的能力應對西方列強。

在此需要明確的是,之所以說清朝奠定了中國的領土,是因為清朝對於其領土的主權是經過近代的世界體系確認的。事實上,現代國家的領土主權範圍,歷史因素佔的比重並不大,所謂“自古以來就是某國領土”並不能單純地作為領土訴求適用於國際法領域,舉個例子。如果這個原則是唯一且最重要的,那麼意大利可以依據這個原則對整個歐洲提出主權要求 ,畢竟羅馬帝國時期真個環地中海區域以及大部分歐洲都是羅馬帝國的領土。

而近代主權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時。而一個國家是否對某個區域享有主權,其判斷標準為:在現有領土的基礎上,與周邊國家通過科學的手段劃定邊境,並且以法定條約的形式確立下來。而清朝在無數次戰敗之後,雖然割讓了不少土地,但是其也通過這些條約,從法理上確定了中國的主權範圍,並且這個範圍也被世界體系所承認。而中國的領土主權,從此也有了明確的,為世界所承認的範圍,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和平解放西藏後沒有繼續向西邊的印度進軍;為什麼沒有繼續向北邊的蒙古進軍,因為那些地方已經超出了中國領土主權的範圍,而這個範圍,就是清朝奠定的(蒙古是國民黨政府割讓出去)。

清朝除了領土上的貢獻之外,在整個社會生活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最顯著的就是廢除賤籍。所謂的賤籍,是長期存在於中國社會的一種底層的階級。賤籍是世代都難以改變的一種身份,其地位遠低於普通的戶籍,種類包括樂戶、惰民、丐戶、世僕、伴當、疍戶等。這些人不僅在身份上要遭受普通人的歧視,在政策上也遭受到不公平,比如賤籍不得參加科舉考試。這種制度一直存在到清朝,雍正皇帝廢除了一切賤籍,將之編入到普通的正戶中,這可謂是一大進步。

而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清朝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雖然資本主義萌芽是否在中國存在,目前還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但是按照“資本主義萌芽存在”的觀點,清朝的資本主義萌芽相比明朝要有很大發展。首先是範圍上,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侷限於江南地區,而清朝時期的陝西,雲南等地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其次是行業上,明朝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侷限於紡織業,而清朝時期的陝西伐木業,雲南冶銅業,江西制瓷業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最後是規模,以紡織業為例,明朝江南地區的機戶最多置辦幾十臺織布機,但清朝時期置辦上百臺織布機的機戶大有人在。所以,即使按照“資本主義萌芽”存在理論,清朝的“資本主義萌芽”相比於明朝也是進步不少。

最後,清朝時期,中國的人口爆炸式增長,也反映了清朝時期社會的安定。事實上清朝農民因為土地原因而發生的起義是比較少的,至於白蓮教這種基本可以忽略,因為這個組織在明朝時期就是反朝廷的宗教團體。還有一個謠言,說康乾盛世是因為紅薯的種植,事實上當時紅薯的種植率並不高,而且紅薯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就開始引進中國的,所以這個命題並不成立。

因此,綜合種種方面而言,清朝對於中國的發展,絕對是功大於過。


庭州行者


過遠遠大於功。

功過哪個更大,可以細數一下清朝的功過,尤其要在清朝統治這三百年的時間裡,中國經歷了什麼。

清朝最大的功績當屬開疆擴土,把蒙古和青藏等大片領土納入版圖,中國的地圖成為一片海棠葉,成為除了元朝以外領土面積最大的朝代。


明朝版圖



清朝版圖

其次,民族融合,由於明朝是完全由漢人建立起來的以農耕為主的政權,所以在與遊牧民族(蒙古)之間的關係上,對抗大於和平,這也是為什麼明朝格外重視長城的修建。

而清朝起初也有遊牧民族的屬性,所以能夠團結蒙古人,並且與之結成聯盟,使其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接著說說清朝的過。

清朝作為外族建立的政權,最擔心的是漢族造反,所以在政策上因循守舊,不能夠接受新鮮事物。

清朝這三百年的時間,正是世界各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明朝中後期,已經開始接受西方的文明,包括數學,化學等方面,也能夠造出大炮。但是清朝卻對新事物極為排斥,康熙年間,戴梓發明了比較先進的火炮,進獻給康熙,康熙的賞賜是送他去充軍。

乾隆皇帝和華盛頓是同一年去世的,乾隆留下了腐朽落後的王朝,華盛頓建立了新興的王朝,而且逐漸邁上了工業化道路,中國則開始積貧積弱。

清朝末年由於國力衰退,建立之初所擴大的領土逐漸被侵吞了,包括庫頁島等地,而且清朝死後還留下了一系列惡果,由於清朝留下的爛攤子,所以外蒙古獨立了,臺灣丟了,琉球被日本佔領了,直到二戰,中國都沒有從清朝造成的衰落緩過來。

人生要抓住機遇,國家何嘗不是如此,清朝浪費了中國人從農耕文明轉化為工業文明最為關鍵的三百年,後人需要多久才能把欠缺的追上來?

功過豈能相抵?


視野新觀


關於功過一說,主要應該看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先說功的一面,清朝第一個百年,中國社會欣欣向榮,疆域遼闊,留給今代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大家可以想想,明朝西部至嘉裕關,東北部至山海關,北部以沙漠為界,宋朝更小,西至寧夏,北至太行山,西南方至四川,南宋就更可憐了,今天,如果我們把東北,內蒙,青海,西藏,新疆都減掉,大家看看,還有什麼?從國家的總體量上來說,清朝對當代中國的貢獻就太大了,足以彌補其所有的罪過。再說其過,大屠殺,文字獄,晚清腐朽無能,喪權辱國等等,尤其是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犯,表現極差,使中華大地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苦難,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即便是明朝延續到1840年,面對船堅炮利的西方強盜,它抵抗的住嗎?打的贏嗎?恐怕不會比滿清表現的好一些。

說到西方列強,有人會說,清朝妨礙了中國進入資本主義,這個說法不對,真正起阻礙作用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它是強調維護一個秩序,反對建立一個新秩序,兩千多年來,歷朝歷代統治者均把儒學奉為治國的金典,根本不可能允許資本主義存在,哪怕經濟再繁榮,產業再發達,比如宋朝、明朝的盛期,中國擁有全世界40%以上的財富,再比如,700年前,明初,中國就有遠洋艦隊,結果呢,大家都知道。

關於清朝的功、過,個人的體會就暫時談到這,功大還是過大,看大家的。


用戶72414383014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統一封建王朝,也是僅有的兩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另一個為元朝)。清朝共享國267年,傳十一帝。作為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央王朝,清朝肯定有其侷限性和積極性。那麼,清朝對中國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呢?




我們先說說清朝的過。清朝自1644年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入關,明朝滅亡後,便開始了持續二十多年的統一全國戰爭。但是清朝在發動統一戰爭的過程中其暴虐無道殘忍之極猶勝於元朝。在攻打南明的過程中,先後發生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慘案。同時,攝政王多爾袞接受漢族降臣孫之邂的建議採取高壓方式強行頒佈“剃髮易服令”,此奇恥大辱政策引來了江南漢族人民更加強烈的反抗,激化了漢人和女真人之間的民族矛盾。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導致了流民越來越多,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直至康熙即位後這些弊政才被廢除,但“剃髮易服令”的推廣,卻使在華夏傳承了幾千年的漢服至此斷代。




清朝自1683年收回臺灣島開始,便執行了比前朝明朝更為嚴格的“海禁令”,將沿海地區的臣民全部內遷二十里,幾乎禁止了一切的對外貿易往來,清朝成了一個徹頭徹尾閉關鎖國的王朝。清朝前期,“文字獄”頻繁,凡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文集著作統統毫不猶豫的全部銷燬。清朝從乾隆後期開始,統治日益腐朽,西方列強紛至沓來。儘管對列強國家的不請自來清朝是堅決予以回擊,奈何清朝國力已經極速衰弱,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戰敗,清朝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此後隨著西方列強一個接一個的入侵,清朝又先後與這些西方國家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馬江海戰、甲午戰爭等,最終賠銀以億兩計,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並割讓了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我們現在再來說說清朝的功。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統一王朝,清朝的版圖為歷朝歷代之最。清朝入關後,繼續南下,從1644年到1683年,先後消滅南方的弘光政權、隆武政權、永曆政權等割據政權。並於1683年攻克臺灣,消滅最後一個明朝割據勢力延平王政權。同時,清朝還平定了了回疆、準噶爾等貴族的叛亂,對青藏地區實行了有效的管理。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同時,將喀爾喀蒙古置於清朝的直接統治範圍。直1760年,清朝建立起了一個幅員面積廣達1316萬平方公里的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王朝。




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盛的時期。清朝在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苦心經營,在內政外交上都銳意改革,國力達到了歷史最強盛。經濟、社會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發展。清朝還統一了長期以來陷入分裂的蒙古諸部,對行政劃分進行了科學有效的細分管理,奠定了今天省級區域版圖基礎。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人口增長最快的王朝,人口最多時衝破4億人。




清朝認同自己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提出以“華夷一家”為核心的“中華大義”論,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長期以來,少數民族政權的歸屬感一直較為模糊,清朝顯然在這一點上是極力的希望自己能實現由“夷”到“夏”的身份轉變。其所提出的基於“華夷一家”基礎上的“中華大義”還進一步演變為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諸民族等“非漢世界”認同“大中華”價值的共同依據,為實現文化和疆域意義上的“中華”最大化,做出了貢獻。中國在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理念衝擊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發出“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回應等事實,既彰顯了清朝內部凝聚之功,亦突出了《清帝遜位詔書》所發揮的歷史作用。這兩份首尾呼應的歷史性文獻,構成了嗣後中國政府表達國家主權和領土訴求的主要法理依據。




但是,清朝畢竟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侷限性狹隘性依然非常明顯。清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大興文字獄,銷燬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同時還禁錮思想、導致科技嚴重滯後於西方國家,這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破壞。清朝自鴉片戰爭起,統治已越發的腐朽,隨著西方列強紛紛入侵,清朝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也喪失嚴重。至清朝末期,中國已經淪為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領土損失高達200多萬平方公里,賠銀達到10億多兩。從清朝後期的表現來看,過大與功應該是比較恰當的。


大國布衣


滿清政權對中國有過很大的功勞,也有過很大的過錯。如果不是西方列強的入侵,滿清是可以獲得一個功大於過的歷史評價的。清朝從1636年開始,一直統治到1912年。如果滿清一無是處,它怎麼可能坐了接近300年的江山,不是早就壽終正寢了嗎?這說明,滿清還是有一定的貢獻的。

滿清最大的貢獻,就是奠定了中國國土版圖的基礎。之前的王朝,雖然對西域也有所擴張,但是並不是直接統治。清朝是真正將西域正式納入國家版圖的朝代。滿清的第二個貢獻,就是擴張了人口。明朝的人口是6000多萬,而2000年來,中國的人口基本上就是在2000~6000萬之間浮動,從來沒有突破一億。由於滿清採取了歷史上最低的稅率,加上引進了馬鈴薯,乾隆時期人口已經突破4億。

滿清的罪過也很多。最大的就是,它沒有進行工業化革命。自1840年在鴉片戰爭中慘敗,滿清統治階級沒有采取積極的改革措施,而是繼續用鴕鳥政策,對已經發生鉅變的世界避而不見,結果造成與西方差距越來越大。作為一個保守的農業國家,滿清自然抵禦不了朝氣蓬勃的工業國家的進攻,結果就是喪權辱國失地,國力一衰再衰。可以說,滿清的保守是造成近百年屈辱史的根源。2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