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養育孩子的意義

現代養育孩子的意義

真正想要把一件事情闡述清楚,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對對立觀點的一 一駁回,而是站在歷史的角度,用跨越時代的眼光去了解一件事情發生的起因和改變的原由。所以,今天在講現代家庭養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之前,我們必須去追溯過去社會家庭養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之所在,現代家庭養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與過去社會里的有何不同,促使這些意義和使命改變的因素又是什麼?

1封建社會下養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

在古巴比倫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法律《漢謨拉比法典》裡記錄了這樣一條法律,如果一個上等人殺死了另一個上等人的孩子,法律就會讓殺人者的孩子去償命,而殺人者是可以逍遙法外。這是就是奴隸社會對孩子與父母們的關係的定義,孩子完完全全只是成人的附屬品,歸父母所有。

在封建思想統治下的中華大地上有這麼一句話是大行其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文章《瞭解原生家庭的傷痛之所在》我講明白了,封建體制下之所以男尊女卑是因為當時的生產方式奠定的。實際上封建思想統治下,我國過去的社會是有雙重從屬性的。那就是女人從屬於男人,孩子從屬於父母。

封建社會下對孝廉的提倡,既是解決當時社會養老行之有效的辦法,也是成年人為了自我的利益,對未成年人心靈的統治,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障成年人老去後的利益——老有所養。所以在封建社會里養兒防老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

封建社會在孝廉的提倡,和對孝文化的統治下,父母這一職業被人為的神化了,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二十四孝》裡歌頌的都是些什麼故事,比如說:埋兒奉母這一故事,在現代人看來,絕對是非常變態的,但是在過去,這故事卻是被人當做正面典型來歌頌的。故事講述的是漢代有個人叫郭巨,他在父親死後把財產都分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自撫養老母親,後來家境漸貧,他的妻子又生了一個兒子。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奉他母親,於是他跟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可能再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奉母親。當他們挖坑時,挖出了一罈黃金,他們的兒子才免於被埋。

從埋兒奉母的故事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兩點節論:1.父母的地位非常的高。2.孩子的地位非常的低,完全歸屬於他的父母。

在這樣的思想統治和體制的鞏固下,古時候就出現了一批批這樣的父母,他們專制,蠻橫、高高在上。比如說什麼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什麼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什麼百善孝無先,等這些不平等的言論在當今社會里仍是大行其道的。我不否認在任何時代裡都存在無私的父愛和母愛,但是,在我看來封建社會體制下絕大多數的 父母都是不合格的,他們對子女的愛都是虛偽的,自私的。他們養育孩子不過是為了年老時候的保障,也就是養兒防老。他們在重男輕女這件事上把人性的自私展現得淋漓盡致。只因為男孩能給他們養老,因此,他們不惜剝奪女兒的生存資源來接濟兒子,更有甚者,生了女兒直接淹死的。

所以,封建社會家庭生兒育女為的是養兒防老,孩子的使命是為了父母的需要而出生的。

2封建社會下隱藏在親情之間的問題點:

權力的不平等容易使親人之間形成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在封建社會里,絕大多數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1.保種意識,這是人類的基因使原。2.避孕措施有限,避孕失敗才來到人間。3.成年人為了自己養老而生孩子。

那麼有沒有是因為愛和期待才生孩子的呢?我相信絕對是有的,但是隻有一小部分的人是因為愛而來到這個世上的,因為古時候的生產和發展有限,雖然人和動物一樣都會自帶母愛或父愛的天性,但是,貧窮是可以磨滅天性的,小的時候,我家裡非常窮,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吃飯的碗給打碎了,我媽狠狠地揍了我一頓,並且還非常惡毒的咒詛我怎麼不去死。看!這是發生在九幾年的事情,那時候工業革命都一百多年了,物質相對來講還是比較豐富的,袁隆平也早已來始推廣他的雜交水稻,普通人也不至於有餓死的危險存在。但是,就是在那種相對物質比較豐富的時代下,還是有人會因為一個吃飯的碗而去暴揍自己的女兒,甚至咒詛她怎麼不去死,所以更別提在那些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糧食產量有限,人們自己都吃不飽飯,物質又匱乏的年代裡做父母的愛能有幾分了。所以,我以為那時候因為以上三種原因來到這世上的人絕對超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正是由於人類的自私,為了保障自己年老時的養老資本,所以過去的古人用思想統治的辦法來控制他們的下一代,提倡孝廉制,提倡孝道,提倡百善孝為先的概念,實際上,人是自帶報恩天性的一種動物,根本就不需要人為的去提倡孝道,我相信每一個在有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待他的父母年老之時,都會有一顆反哺之心,就像是他們曾經對他的愛一樣。

所以,我以為真正的孝是不需為人為提倡的,下一代人的孝建立在上一代人的愛的基礎之上,是自然而然衍生出來,而不是提倡出來,因此,我認為那些天天把孝道掛在嘴邊的人一定是年輕的時候對一下代人沒有愛,年老的時候卻想享受子女孝的掠奪者。他們想用道德去綁架自己子女,以達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從而一次次的進行剝削。

2018年新聞報導了一件這樣的事情,浙江紹興的王大媽,年輕時生了三個男孩,由於家裡窮,於是就把三兒子送人了,三十幾年之後,她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做生意生敗了沒有能力贍養她,於是她就想起她還有個三兒子,經打聽發現,三兒子生活過得還不錯,於是她像法院起訴要求他的三兒子對她實行贍養義務。最關鍵的是,底下好多評論都認為三兒子有能的話還是應該贍養她的。

大家都看看我們這個社會都被孝道荼毒到什麼樣子了?一個正常人的邏輯能理,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穫這一事實。但是當他披上親情的外衣後,在孝道的綁架之下,很多人開始變得事非不分了,還縱容這種法律之外的合法的打劫和剝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境:一些品格低劣的父母,生孩子的時候就只顧自己一時痛快,生完了就不負責,年輕的時候自己風流快活,吃喝嫖賭什麼都幹,就是不記得他還有小孩要照顧,當然了,他們也不敢真的餓死他的小孩,畢竟這是要負法律責任的事,於是他們嫌自己的小孩如惡臭一般,家暴和拿小孩出氣如家常飯一般普通,凡事遇到需要他們出力或麻煩他們的地方,比如說交學費或在外面惹了麻煩的時候,他們怨氣沖天。殊不知小孩攤上了這種父母,早已想過自殺100遍。好不容易熬到出社會了,那些當父母的開始變老了,開始變得要依靠孩子生活了,於是,我們的社會經常會出現這樣的聖母婊,他們勸那孩子要想開一點,畢竟是你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要是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管那你就豬狗都不如等等。。。。

這樣的道德說教看似發輝了人性光輝的一面,實際上,它是在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裡,以上事例那些勸說的人,看似善良有人性,拋開血緣關係來講,我們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出,這些偽善的人是在為壞人爭取利益。那些劣質的父母們會發現,哇瑟,他們打孩子的時候,拿你出氣的時候,只要讓別人知道他們是你父母就可以打的理所當然,做起惡來做得是無忌憚,因為他們知道待你成年之後,他們可以用道德來綁架你實行義務。於是在這個做惡成本不高的遊戲裡,收益還可觀時,更多的劣質父母產生了。

最後,我總結一下我想要表達的是:我反對的不是孝道,而是對拿孝道去綁架孩子的父母。這句話怎麼解釋呢?我們經常是不是聽到這樣的新聞發生,一大爺因為在公交上沒有人讓他位置,於是他就給年輕人來一巴掌告訴那個被打的人要懂得尊老愛幼,又或者直接座人家姑娘的大腿上。一個老人還有力氣跟年輕人幹架,這是說明他根本就不需要別人給他讓座,當別人不給他讓座的時候,他或是坐人家大腿上或是打人家,這說明他不值得別人尊敬,道德高尚的原則是建立在自願的規則之上的,越是那些不道德的人就越喜歡用道德去綁架別人,就像那個沒有道德的老人一樣。孝道和道德一樣在我們國家被大量的不合格的父母拿來利用,實現親情綁架。從而達到剝削的目的。古人宣揚的孝道是父慈子孝,一些父母看不到父慈他只跟你灌輸孩子要孝順。這就是親情綁架,目的是剝削。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孝道其實是在為劣質父母謀福利,因為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年長之時孩子必然會孝順,只有那些不愛孩子的父母,不配得到孩子孝順的父母才會天天歌頌提倡孝道。又因為我們是個很重孝的國家,所以,生活中很多的人是被親情所綁架,被親人所剝削的。

3過去家庭養育與現代家庭養育的矛盾點在哪裡

馬斯洛層次需求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等級,最底層的是對生存的需求,其次是對安全的需求,再然後是對歸屬感的需求,接著是對尊重的需求,最後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這兩點我在《瞭解原生家庭的傷痛之所在》也曾提過,那麼今天它跟我們的家庭養育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實際上中國人真正擺拖貧困也就是改革開放後這幾十年的事,在這改革開放的幾十年裡,人們不僅生活上有保障,而且還變得越來越有富有了,於是人們的需求層次從最初的基本需求一和二,上升到了第三個和第四,也就是對歸屬感和尊重的需求。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正是因為生活有了保障,人們變得富裕起來了,所以才會衍生出其它的層次需求來。

現代家庭養育最大的矛盾是什麼?是發現不了需求層次的變化,從前大家都很窮,所以需求層次只能停留在一二層,在吃不飽飯的年代裡,有父母能給口飯吃,不讓孩子餓死,不讓孩子凍死,孩子都會覺得滿足。

如今的社會里,孩子飯也吃得飽,衣也穿得䁔,他們的需求層次早已提升到了第三和第四個階層,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吃飽不凍死,他們還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尊重。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做父母的會這樣說,我怎麼就對你不好了啊?有飯給你吃,有書給你讀,你怎麼就不知道滿足?實際上,這樣的父母在認知上有兩點不足之處:1.在大家都吃得飽飯的年代裡,沒有餓死自己的小孩,一點都不偉大,不同時代下相對比的座標也是不同的,家長不能因為自己曾經捱過餓,就讓孩子只能滿足於吃得飽飯的需求之中,事實上,這個時代的孩子之所以能吃得飽飯,大概率上取決的還是我們國家富裕了,而不是這個家長能力特別的強。2.這些家長沒有能力理解馬斯洛的層次需求圖,更沒有能力察覺到這個世界是在變化的,人的需求會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這些人永遠都明白不了馬雲、王健林都那麼有錢的,為什麼他們還在使命的掙錢,每天都忙個不停,因為當一個心靈匱乏的時候,他只能看到物質層面的需求,他們對人生的追求永遠都只停留在吃喝拉撒這些事上,他們以為開好車,住好房就是人生意義的全部,實際上,人除了有物質層面的追求,還有精神層面的追求,追求事業上的成功,追求幸福,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些都是精神層面的追求,它的意義抽象,看不到又摸不著,但是它的重要性一點也不比物質層面的弱,現代人為什麼那麼多抑鬱的,為什麼那麼多自殺的?因為人在滿足了物質層面的需求後,會自然而然的衍生出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他們需要有價值感和存在感。

大家想想為什麼房祖銘要去吸毒,在普通人眼裡,他是光芒萬丈的龍太子,他為什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去吸毒,他難道不知道吸毒有害身體是違法的事情?不!這些他都知道,正是因為他的物質需求大大過剩,他根本就不用再為吃喝拉撒的事情而操心了,他產生了精神層面的需求,他需有愛、需要成就感、需要自我價值感,這些他都沒有,成龍曾在節目中說,他曾有一天心血來潮跑到房祖銘的學校裡去接房祖名,等了好久也沒見他出來,打電話回去問才知道,房祖銘早已上小學了,而他去接的地方是房祖曾經上過的幼兒園,這就是房祖銘沒有愛的證據,在事業上,房祖銘自出道以來一直被人叫做成龍的兒子,頭頂他爸的光環,他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於是他為了找到存在感,只好去追求刺激了。

所以說,在一個已經富裕的家庭和社會之中,精神層面的需求是非常的重的要,人在滿足物質需求後,一旦沒有精神做支撐,他們很容易走上不歸路,要不就是自我攻擊抑鬱或自殺,要不就是追求外部刺激,賭博、吸毒、或象李天一一樣目無王法去做違法之事。

當今社會中,親子關係最大的矛盾是什麼?是家長的思想還停留在封建社會之中,他們專制蠻橫和高高在上、他們的養育模式還是封建社會的那一套,但是他們的孩子早已是新世紀的孩子了。他們無時無該的逼迫孩子要優秀,實際上是他們物質匱乏後的後遺症,就像是我那經歷過飢慌的公公看不得別人倒飯,強迫家人要吃完碗裡最後一粒米一樣。他們感受不到這個世界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早已讓世人吃得飽飯了,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多年了,中國的物質早已從當初的供不應求轉變成了供過於求了,別說一個普通人餓不死,就是城市裡的拾荒者也是不至於餓死的呀,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孩子最迫切的求需是精神層面的需求,他們需要的是愛,是尊重、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當兩代人的需求不一樣時,一些自私且又專制的家長會以愛的名義去強迫或打壓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活,但是,人性就像是彈簧,那些被打壓或強迫了的孩子要不就是在家長的強壓之下,最終變成家長想要的形狀從而失去自我,要不就會回彈得更高,在人性打壓與回彈之間,傷害會再所難免的發生,有的家庭還會造成不可挽的痛,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殺害親人的現象?是因為一方面家長髮現不了兩代人之間的需求不同,另一方面家長的養育觀念還停留封建模式之中,他們專制、蠻橫、高高現上的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雖然那些家長的養育觀念還停留在封建模式之中,但是,他們的孩子卻早已不是封建思想統治下的孩子了,孩子會因為自己同班的小A同學有爸爸媽媽的親親抱抱而產生出需要親親抱抱的需要,如果你這樣跟他解釋:我工作這麼忙還不是為了你有飯吃有書讀,那個沒經歷過沒飯吃沒書讀的孩子是理解不了生存為先,發展在後這個道理的,他只會羨慕那個有親親抱抱的小A同學,長時間的需求達不到滿足就對會對自己的父母產生怨恨,如果這個孩子的父母不僅是養育觀念停留在封建模式之中,就連他的作派都是封建社會中的那一套的話,那麼他們兩代人之間的親情關係肯定為負。當父母的會委屈想,老子怎麼會生出個這玩意(因為兒女的發展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他們會感到失落),當兒女的則會抱怨我怎麼攤上了一對這樣的父母(因為他們看到了別人家的父母都是怎麼愛孩子的,而他沒有,他會覺得不公)。

所以,現代家庭養育的矛盾點在於,社會早已處在發展期,但是,大部份的父母養育的觀念還停留在生存期,他們的觀念與發展不合,所以才會產生出各種各樣的矛盾點。

我用一個這樣的例子來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大家就會明白我在講什麼了。

比如說一個很窮很窮的農民,到了農忙時,他們家在屋外曬了好多穀子,這穀子是他們一家人一年的口糧,沒有這些糧食他們就會有被餓死的可能性,這一天,他們家孩子生病了,想要父母陪著他,但是,就在這時,天上打雷了,要下大雨了,他們家孩子仍想父母多陪陪他,但是,他們家父母沒有辦法,只有先不管孩子,先去收了稻穀再說,因為這稻穀要是被雨淋了,他們一家人這一年都要捱餓,多年後,這個孩子長大,當他再回憶起這一幕時,他會為自己的需求而感到羞愧,因為他能懂得先生存後發展的道理。

同樣的故事,比如說有個老闆約了別人談生意,但是,在他約別人談生意的這一天裡,他家孩子也生病了,孩子說,爸爸你不要出去,今天陪陪我好不?他爸頭也不回地還是去談生意了。多年後,他們家孩子想到的只有心寒,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他們會認為父母終究還是隻愛錢。這就是走過生存後,求發展而衍生出來的需求。真正錯的不是孩該不該有這樣的需求,而是父母應該在不同的環境下做出相符於當時環境的決定。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多年了,當下的社會,絕大多數的家庭都已走出了求生存的階段,但是很多父母仍然習貫於求生存的那一套來養育孩子,實際上,早已跟不上當下發展的需要,這才是當今家庭養育之間最大的矛盾之所在。

4當今社會養育觀念的變化

在過去絕大部分的孩子是因為成人對自我養老的投資而來到這個人世間的,但是,工業革命的後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成人如果還把生孩子當做一種長線的投資的話,他們很快就會發現,現代社會生孩子投資養老是一個超級划不來的生意,因為孩子將來孝不孝順還是個未知數,但是,如今養孩子支出可是一大筆鉅額消費。再加上,如今的社會又有養老保險可做為養老投資,於是,我們國家人們的生育意識在這短短几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一輩的人,特別是農村人,生起孩子來比小品《超生游擊隊》還要誇張。2015年國家開始全面放開二胎後,我們國家的生育率不增反減,這個數據對於反應當今社會對於生育意願有很大的說服力,那麼幾千年的多子多福思想是如何在這短短的幾十年中得以改變的呢?其中過去的人之所以熱衷於生孩子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條:1.過去是農業社會,人們之所以特別喜歡生孩子是因為,人口多分得的土地就多,人口多就種得出更多的糧食,所以那個時候家庭的富裕直接跟人丁的興旺掛鉤。2.過去社會里的養育成本非常的低廉,基本上就給口飯吃就能養得活,七八歲的娃娃有的就成做半個勞動力,幫家裡放牛,打豬草什麼的,還可以把最大的孩子當半個媽或半個爹來使,讓他們帶弟弟或妹妹。3.還指望將來孩子能給自己養老。綜合以上三點,過去社會的人們之所以熱衷於生孩子是因為生孩子的成本不高,收益可觀。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當今社會的人為什麼不願生孩子:1.如今有社保可養老,生孩子不再是人生的必選項。2.生孩的成本巨大,就奶粉尿布以及幾十年的教育投資這些最基礎的都是一個家庭的鉅額開支,更別提補習班,以及其它的支出了。3.投資與收益不成正比,生個孩子將來他能不能成才,這不一定,老了會不會孝順,這也不確定,但是唯一確定的是,養個孩子會花很多錢,所以,在這種投資大,收益不一定佳的情況下好多人就選擇只生一個,這才是人們為什麼突然間不願多生孩子的根本原因。4.在農業社會里,一個家庭的富裕與否直接跟人丁有關,多個男丁多分幾畝田,但是,在如今的社會里,一個家庭的富裕與否,跟人的能力有關,最終取決的是個人的能力,有一個當大老闆的兒子,不僅在面子上比有十個討不到老婆的兒子的父母風光,在日子上也百分百的過得比有很多孩子的父母過得好,也就是說從前比的是數量,如今比的是質量。

5現代家庭養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

在現代社會中,生孩這件事情,如果光從經濟角度去衡量它的話,那麼可以非常確定地跟大家說,這就是一樁賠本的買賣,那麼這個世界為什麼還會有人願意生孩子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要回到馬斯洛的層次需圖上去找原因,人們在解決了自身的養老問題和看清了育兒是一樁賠本的買賣的事實之後,仍然決定生孩子的,大部分人都是源自於對親情的渴望,需要精神層面的歸屬感。所以,現代家庭養育孩子的目不再是以獲取為目的,更多的是為了體驗為人父母的樂趣之所在,這就是現代家庭養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之所在,所以現代人雖然生得少,但是普遍更愛孩子了。

分享一些養育孩子對於我個人的意義

我是一名寶媽,如今全職在家帶娃,生娃之前從未考慮過為什以要生孩子,生孩子的意義又在哪裡。就是跟先生結婚後,看到大家都有孩子了,我們也想整一個,於是我就這樣稀裡糊塗的當媽了。當媽的前一兩年是最讓人崩潰的事情,特別是對一個女人來講,沒生孩子之前自己享受的可是女皇般的待遇,每天下班後都是老公在身邊噓寒問暖地寵著,生了孩子之後,我直接從女皇般的待遇轉變成了保姆角色,中間沒有一點過度的時間,從前我是一個讓老公寵著的小公舉,生了孩子之後,我變成了要對小傢伙負責任的老媽子,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小孩的屎尿屁,還有那不定期的哭鬧,最讓人絕望的還是覺睡不夠,每天晚上還要起來餵奶,還要抱著哄他。我的生活因為多了個孩子,可以說是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那段時間我覺得生孩子對女人來說,特別的不公平,生孩子的前兩年我的內心是煎熬的,

如今我再回過頭去想過去,內心其實是幸福的,我覺得在養育孩子的頭兩年間,對我們夫妻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但是,當我挺過了那段艱苦的日子,我猛然間發現,我早已不是從前的我了,我已蛻變成一個堅強而有成熟的女人了。

所以養育孩子的這個過程對我來講,它讓我體驗了不一樣的人生,探索了不一樣的世界,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自我,途中雖然有艱辛,但是,收穫的樂趣遠遠大於付出。

因為有孩子的存在,我找到了我在這世上的歸屬感,從前的我雖然沒有輕生的念頭,但卻也是不怕死的,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想法,這世上有那麼多的意外,我要是哪天突然意外了,好像這世上也沒啥好留念了,但是,如今的我卻是非常怕死的,每次只要一想到萬一我有意外,我就會淚流滿面,我捨不得我老公和孩子。

因為有孩子的存在,他填滿了我對親情的渴望,在原生家庭中,我因為渴望愛而內心匱乏,但是,在我的小家庭之中,我因為給予愛而內心富足。第一次體驗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讓給孩子吃比自己吃都還要幸福的感覺;第一次體驗親密感,跟這個小傢伙在一起時,總是忍不住要親親他的小臉蛋,輕輕地掐掐他的小屁股;第一次怕外面的快餐不乾淨而經常在家做飯,第一次發現做家務還挺有意思的,第一次樂於被別人使喚,每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我總是屁顛屁顛地跑過去幫助他。。。太多的第一次讓我在養育孩子的這個過程中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幸福不是獲取而是給予。

因為有孩子的存在,我變得更加積極和自律了,我這麼的普通,甚至還有幾分自卑之心,但是,孩子每次跟他朋友聊天提起他媽媽時,總是一幅很神氣的樣子,我第一次體驗被人無條件信任和崇拜的眼神,於是我開始變得不甘於平凡,怕對不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因為有孩子的存在,我們夫妻關係變得更加堅固了,從前鬧矛盾我靠的是耍小性子逼著對方妥協,時間久了發現那一招慢慢地不拐用了,這個時候有了孩子,又不能說放棄關係就能放棄,於是只有學會溝能,多次的溝用讓我們開始懂得站在不同的立場去看待問題,因為懂得了溝通,近些年我們夫妻之間基本沒什麼矛盾可鬧了,反而比以前更親密。

因為有孩子的存在,我第一次長久地沉迷於“情網”之中,不是有句諺語叫:情人眼裡出西施麼。我則是老母眼中我兒最帥,還不容反駁。我能容忍別人家的老公比我家帥,別人家的老婆比我漂亮,但是我就是不服氣別人的孩子比我家的聰明、比我家的帥,在我眼裡我兒才是這世上最帥最可愛的孩子。

因為有孩子的存在,我第一次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每當孩子生病時,我這當媽的比生病的孩子還要難過,真恨不得能替孩子生病。

因為有孩子的存在,我第一次能細細的品味這世間的美好,從前對於太陽東昇西落、月亮為什麼有陰晴圓缺都感到習已為常,有一天兒子指著月亮對我說:媽媽,你看月亮是不是跟著我在走,今晚的月亮比以前的圓,是不是吃胖了?那一刻我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的有趣,我回答道:對,它就是吃胖了的。從此以後,每每注意在天上的月亮我都忍俊不禁的想笑。

我認為現代家庭養育一個孩子就像是去聽一場高逼格的音樂會,你需要為進場的門票支付高昂的價格,但是,如果你懂音樂,那麼你會因為在享受音樂的同時,精神上也能得到昇華,反之,如果你對音樂一竅不通的話,那麼這場音樂會除了浪費你時間還會浪費會的金錢。孩子對於我的意義也是這樣的,養育孩子期間的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經歷和金錢,但是,我收穫了親情、找到了自我、體驗了幸福、品味了這世間的美好。他的笑容抵擋了我世間多少的哀愁、他的幼小使成就了我的成長,世人都倡導人們要感恩父母,而我則認為人們真正應該感恩的是自家的孩子,因為當做父母能感知自我的成長和進步後,精神世界收穫的驚喜會遠遠超出肉體負出的勞累感。

所以,我特別的感謝我們家孩子的到來,我真覺得他就是我的天使,是上天派過來給我幸福的。這就是我和家們家孩子的故事。

6怎麼樣才能實現現代家庭養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已有四十年之久,有的家庭早已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走出了求生存的階段,也就是我們說的早就奔小康了,但是,他們的幸福感並不會因為物質的增加而更加的幸福美滿,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幸福是需要能力的,幸福不僅需要基本物質保障,更需要的是對彼此之間有深厚的瞭解、清醒的自知、人才能得收穫與之相求的幸福感 ,實現現代家庭養育孩子的意義 和使命就是實現幸福的一種方式,它需要有幸福的能力。

很多的父母他們也十分的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就是體驗不到孩子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有的只是承載著委屈的付出感,就像是那場昂貴的音樂會一樣,懷著滿心的期待而去,結果又聽不懂,退又退不掉,還只能硬著頭皮聽下去、一邊被這“嘈雜”的聲音煩擾著,一邊心疼為這門票支付的高昂價格和時間。這就是當下很多父母對於養育孩子的現實反映。他們沒有能力去感受孩子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有的只是責任和義務下的付出感。

我們都知道有這樣一個事實存在,那就是不懂音樂的人是不會去買那昂貴的音樂會門票的,但是,當把音樂會門票比作父母這個職業,有多人是瞎買票對不起自已,更不對起那場音樂會的,多少人當了父母卻不懂孩子,多少父母在養育的付出中滿腹牢騷?多少孩子倒了八輩子的血黴攤上了一對對滿是負能量的父母。所以在養育這件事上從來都只有雙贏或雙輸,要不就是親人之間彼此感恩有對方的存在,要不就是彼此之間相互討厭對方的存在。

實際上,幸福是一種能力,它比學習如何賺錢還要難,因為錢是有形的東西,我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學習如何賺錢,當這個方法行不通時,大部分人就會去想其它的辦法,所以賺錢的途徑是可以慢慢摸索出來的。但是幸福而不相同,它是無形且不必須的東西,它的存在完全只憑一個人的感知而存在。因此,從來沒有幸福過的人,很難知道真正的幸福是怎麼樣的。

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三種:一種是自帶幸福能力的人,他們有良好的感知能力,隨時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讓自己的觀念和行為符合時代的發展和自身的需求,所以他們能輕而易舉的獲得幸福。還有一種人是被麻木了的不幸者,他們既沒有自我的感知能力,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更發現不了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他們活在固有的思維體系和價值觀中,這世間一切的發展和變化與他價值觀不符合的事都是他痛苦的根源。還最後一部份人是走在幸福之路上的學習者,他們察覺不了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但是他們有察覺自我的能力,並且善於學習。

比如說在愛情裡的世界裡,有一男子的原生家庭非常的大男子主義,當他結婚後他也會變得非常的大男子主義,但是他的妻子不會像他的母親對他的父親一般百般忍讓,於是就會經常吵架,這個時候他身邊有因為相互尊重而和和諧幸福的伴侶出現時,他會羨慕他們之間的關係,於是他就努力去學習那對和諧幸福的伴侶,這就是愛情世界裡的自我察覺,也是奠定愛情能否幸福的基因之所在。

又比如說在親情的世界裡,有的父母覺得自家孩子調皮,難以管教,當他發現隔壁老王家的孩子聰明又可愛,他們需要做的是去學習隔壁老王家是怎麼教育孩子的,而不是隻要求孩子學習隔壁小王。這是親情世界裡的自我察覺,也是奠定親情是否幸福的基因之所在。

與這世間所有的感情相比,我認為獲得親情上的幸福是最難的,與別人做朋友,只有價值觀相吻合的人才能彼此成為朋友,所以朋友之間都是彼此幸福的,否則不足以成為朋友,與他人做夫妻,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當有小矛盾產生之時,彼些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夫妻兩人都具備同理心,那麼這樣的夫妻之間大概率會獲得幸福。我為什麼說在親情上獲得幸福是最難的呢?

首先因為親情關係到目前來講還是不可選擇的,不管是法律層面上的,還是心理層面的,其次,在親人之間,家長是孩子生存資源的控制者,他們很容易出現用資源或道德層面的話語權去控制孩子,從而專制,蠻橫,對孩子形成一定的傷害,但是幸福從來都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只有感知與不能被感知的關係,家長越是想去控制一個生命,他越用力,他就會被生命的反控制力所傷越嚴重。最後,小孩是沒有自我察覺意義的,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一切都需要家長去察覺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和意識。

在我們現代這個社會里,很多人是需要學習幸福的能力的,首先他要察覺自己內心真正所需的東西,其次,需要學習如何改變自己,從而獲得所求的幸福。

李冠老師的家庭成長課就是這麼一個教人提高幸福能力的課堂,它教我們如何察覺內在的自己,如何認識什麼才是自已真正所需的,一個人只有先解決了自己的內在和外部發展的衝突,他才可能與自己和解,從而達到平和。

現代家庭養育的意義是建立在自我平和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先察覺了自我,才能去察覺孩子,也就是說只有自己先平和了才有能力去品味育兒的樂趣之所在。冠老師家庭課堂分為三大板塊:一部分是察覺自己,讓自己平和;一部分了解孩子,只有先了解了孩子的世界,做父母的才能體會到育兒的兒趣之所在;還有一部分是符合當下發展的科學教育觀念與方法。(細分為八大板塊:1.內在察覺2.認識自己3.育兒育已4.瞭解孩子5.情緒解碼6.感覺好才會去做7.親子關係8.無條件的愛和尊重)

在現代家庭中很多的父母之所以體會不到做父母的樂趣之所在的原因有如下幾點:1.我們這個社會剛剛走出求生存的階段,很多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貫還停留在求生展的階段。2.他們察覺不了自己的需求層次和孩子的需求層次一起發生了變化,但是,他們的養育模式仍然停留在求生存的階段。3.現在社會中符合現代發展的科學養育觀念與方法的家庭還少之又少,做父母的一旦沒有敏感的自我察覺能力,現實中又沒有可學習與模仿的家庭了,那麼,他們會在育兒中陷入無力感。一方面他無從體驗做父母的樂趣之所在,一方面他又不知道如何去改善當下的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